2018 05月
 
 
1
2
3
5
6
8
9
10
13
14
17
20
24
26
29
30
31
 
 

備覽 頁/行  P75-L10 ~ P76-L09

手抄 頁/行  6 P243-L8 ~ P273-L4

音檔 起訖     47B_2507~48B_1252

2.3.2 別簡

那麼列釋這個了解了以後,來個別的把它抉擇一下。

《事鈔》云:『然則緣境三世,得罪現在,過未二境,唯可起心。說言三世發也。 若據得戒、唯在現在一念。』

這是有些問題。說所緣的境是三世,然後得罪是現在,過未二境,對於過去未來兩個境呀,可說起心所以叫三世發。這個話怎麼講呢?這個戒一定是對過非來說,而現在實際上造惡一定是現在,現在對境嘛!所以過去未來這兩個境,只是說心裡面有這個可能,說想到過去的冤家,這是緣著過去了,然後想著未來要做什麼?這樣,然後真造罪是現在,所以就發戒來說,因為這個發戒是緣防一切,所以一定是三世,那麼真正要防的是對現在,尤其是能緣一定要從能緣去,那麼這個時候所以說要改惡為善,那個起點是戒所以論得戒是現在一念,那個還是簡別,所以別簡上面,上面我們說了以後,一一告訴我們,資持又解釋:

《資持釋》云:『前簡所緣。得罪現在者隨中持犯必對實境故。過未唯起心者境非對現、止可心緣故。說言者顯非皆實故。

前面這個話,資持有個解釋,說現在我們來抉擇一下這個所緣,講這個所緣得罪現在,因為隨當中,以及以前這個持也好,犯也好,一定是對現在的境界,說過未這是起心,這個真正對境的時候,一定是現在。你只有緣過去的事情,未來的事情,而事情既然過去了,你沒有辦法造罪,未來還沒有到,雖然有這個心,也沒辦法造罪,所以真正造罪一定是現在。因此防持也是現在,所以過未止可以心緣。故說言者,什麼叫說言?前面有句話,說言三世發,說什麼?顯非皆實故!這個三世不是實在所對的,就是這樣,是懸你的。

若下,

最後下面就,若據得戒,唯在現在一念。

次簡所發。

就特別的在這個地方抉擇一下所發的這個戒體,

一念者局三法竟、一剎那時。

這個所發一定是在這個時候,就是說我們發得這個戒體的時候,是三番羯磨,最後一剎那。

以前明緣、境通三世。發戒通相續。此須重簡、局示分齊。』

前面這個就是能緣心所緣境發戒防非,這個說是能緣心是指現在相續心,所緣境是境通三世,然後這些等等,然後境通三世,然後發戒通相續,然後所發的戒是現在的相續心,像這些我們重新把它一一來抉擇一下,為什麼?要確實了解每一部分它的期限,做這件事情本身一定是能緣的心所緣的境,那麼現在所發的戒,發的戒產生的功效。

南山律在家備覽 48A

那麼現在所發的戒,發的戒產生了功效,這四樣事情彼此相輔相成,換句話說,這件事情當中具有這四個內涵,可是這四個內涵,你仔細的觀察,確確實實有四個不同的角度,所以你必須從每一個角度弄清楚了以後,然後每個地方不錯了,產生的結果才正確,所以這個是為什麼它每一個地方要加以抉擇,說明它的期限?分析它的成分,它的內涵到哪裡為止,這是第一個說明。繼續下去

《事鈔》云:問:戒從三世發,唯防二世非者?

這裡又說戒是三世發,發是發三世發怎麼只防二世非呢?前面我已經簡單的說一下,這裡又特別告訴我們這件事情。

答:若論受體,獨不能防,但是防具。

假定我們來觀察討論一下受戒的這個戒體,它單獨它不能防非止惡,它是個什麼?它是個防非止惡的工具,要怎麼辦呢?

要須行者秉持,以隨資受,方成防非。

一定要行者!行者就是我們如法如理照著去做的這個人去秉持,拿來領受在心裡當中,去執持著原來所受的,然後以後面的隨行,來助成資助這個所受的願體,那樣才能夠成就防止過非的功效,那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所以這個能夠提起的話,對不起,現在已經沒有非好防了,所以無非也!所以你從文字上面去解釋的話,的確這個裡邊實在想不通,從內心的心行上面去觀察的話,必然如此,必然你正念現起的時候,眼前就沒有非好防,現在清楚不清楚?這個道理的話我們必定要瞭解,關於這個地方我摸了很久,就是想不通,後來我停下來了,嘿,我不再想那個戒,我在想什麼?還是照著這個論,我觀察我自己的內心,嘿,不行,哈哈大笑,覺得事情就這麼簡單嘛!天下事情就這麼簡單,所以它後面告訴我們,你有智慧,那個時候,人家看起來矛盾的事情,你沒矛盾,你沒有智慧,反過來說,你沒矛盾的時候,你就看不出它的矛盾,就是這個!天下的事情,真正最重要的愚癡,跟正確的智慧知見,所以佛者覺也。什麼叫覺?他認識真實的真相,我們現在的人覺得好聰明,對不起,我們這個聰明呀!都誤用聰明,都被聰明所誤呀!所以它那個智慧本身是一個特點,就是真正的能夠如理的認識真相,這個真相只有佛一個人才能夠真正的瞭解,現在我們世間那個都是邪慧惡慧,把我們送下地獄有餘,那麼在這裡不要說這個閒話,重新回過頭來想一想,當你眼前一念正知正念現起的時候,是不是沒有非好防?

所以正知正念,真正知的是什麼?知一切法緣起空!這個才是真正的知,整個的道理就是這個,都是由緣而起,所以當你心裡面一念隨順著無明,對不起,整個的是非都來了,這個時候儘管你一念擺在上頭沒有用,當你正知現起的時候,你看得很清楚,這個是緣起空,有沒有是非?這個裡邊是沒有是非嘛?你還有什麼?所以當你真正提起這一念的時候就是沒是非,這沒有是非有什麼好防的呀?現在清楚不清楚?所以這個不是個道理,不是個文章,就是你內心所執的心念,這個叫做標月之指。

現在說到這個地方,我可以給大家說一下,現在這個是我的,你真正的善巧的聽,你會聽懂,但是你如果不思惟的話,等一下就一片模糊,你必須要拿這個對境界上面好好的去用,這個時候論就不能少,少掉這個論,你就摸不透,然後單單論不在境界上面去的話,這個論也白論,所以這個彼此間有這樣的關係,現在清楚不清楚?是不是!所以它下面文上面,

不防現在,以無非也。

現在根本沒有非嘛!

若無持心,便成罪業。

如果說你沒有後面的隨來真正執持它,現在這個心不真正相應的話,對不起,你不要說造罪,就是你不造罪,好像我沒有貪,好像我沒有瞋,你犯了什麼?止犯!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止犯作犯!該做的不做,是止犯,該做的不去做,這名字一下弄不清楚,到後面再來去說它,尤其是這個地方,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的這個就是什麼,所以這個止犯就是由於癡心怠慢四個字,大家記住!怠!懈怠!慢!輕慢!這個都是癡心,自己並不瞭解,還以為對,所以當我們自己覺得好好的時候,實際上那個時候已經在非當中,無記這個癡相,

若有正念,過則不生故也。

現在對!

然又以隨資受,令未非應起不起,故防未非。

所以你這樣去做的話,未來之非它就生不起來了,所以它真正防的是防未來非,你只要這個念頭在這個未來非的這個念頭永遠生不起來,所以它就永遠把未來是非的事情就擋住了,在這裡大家想一想!為什麼平常我們想盡辦法擋擋不住的原因在哪裡呢?就在這裡道理就在這個上頭,就是你眼前不曉得怎麼善巧,就是你拚命努力就是你只能做到一件事情,我拚命念佛!然後這個念佛只有關在佛堂裡念,跑到外面去念的話,念佛也不行,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呀!你念佛那個境界,很強的境界,就叫你壓不住,原因都在這個上頭,除非你像參禪的這種禪師們,實際上這個念佛,也有你真正的心力非常強,到最後的話,這個心念一提來的話,你會產生在任何境界當中,你什麼都看不見,念佛的除了一句佛號沒有別的了,參禪也是一樣看你參的什麼?如果你參的是念佛的是誰!否則參一個無!整個的就在這個裡邊,所以近代一個祖師來果老和尚,他那個時候就參一個念佛的是誰,他參的正起勁,結果跑到高明,學了三個月,人家問他:大殿上面我們供的三尊佛是什麼?我們大殿還有供的佛呀!他不但不瞭解這三尊,他心目當中,除了這個沒有別的了,這個是念力全部停在這裡的話,這是信心現起,我們現在好像把它看成很羨慕這個樣,實際上不必去羨慕,最好的寶貝東西在這個地方,遠比這個來的善巧,所以這個戒,這個戒的功德,是無量無邊呀!在這個地方我們繼續下去。

若無其受,隨無所生。

可是這個情況怎麼來的呢?要靠前面的受!是受的以後那個隨才能生起,

既起惡業名曰過非、

一旦起來了那就是錯的,

為護受體不令塵染、懺除往業、名防過非。』

為了使得這個惡業不要起來我們要保護這個所受的體,不要讓它有一點一絲的塵染,那麼以往的把它懺除就是說防過非,所以它真正的防過去的非跟防未來的非,現在呢!沒有非好防,這個別簡在這裡,從別簡當中正告訴我們,我們持戒應該如何持法?所以這個裡邊一定包含兩樣東西,正念正知!正知正念!正知是正確如理瞭解這個正知見,正念這個念力維持這個,平常雖然有了正知可是因為我們的心力比較弱,它的心永遠是生滅,相應一個生滅起來的時候由於無始的業力說不定跑走掉了,所以那個時候前面那個正知不見,所以那個時候念知兩樣東西俱失就犯,再不然雖然你這個正念現起,可是它這個念並沒有抉擇這個境界的能力,所以這個時候,儘管在念當中也沒有用,這一部份在廣論的精進當中,它會告訴我們說念呀!它並沒有抉擇是非的能力,抉擇是非的能力是靠知,知雖然能抉擇,但是它沒辦法維持它這個心念維持下去,這個要靠念,所以念知兩樣東西也這樣的互相為用,那麼將來這兩樣東西,努力到最後,得到的結果就是定慧雙運,平常我們說無漏慧一定是有在定當中,真正的無漏的定一定是有慧當中的,這樣這是我們要瞭解的。翻過來,76頁。

《資持釋》云:『問中:緣防相並,欲顯防非不通現在之義。

那個就是!那麼這個資持來解釋前面說緣防相並,是要說明,說明這個防非不通現在的道理,現在我們前面說過了,這個就很容易了,

答中二、先約隨行明不防現在。

然後這個裡邊又分兩部分,

二、初直定無非。

直接了當告訴他。

若無等釋無非所以。

下面呢!再解釋為什麼沒有非?

上二句顯成過非、下二句明即屬未非。

上二句說,如果成過錯了,那已經過去了,下二句說明,說明是未來之非,所以現在沒有,

然下次望受體說防過夫二、初明防未起非。既下次明防過去非。』

這個是隨行,再下面講受體,受體也是只防兩個,那眼前也是沒有什麼過錯好說的,說它本來就是望未來的,過去的呢!已經造的惡業要去懺悔它,所以不管是受的願體也好,以及受了以後隨行也好,正現起的時候沒有非好防,也就是說正持戒,在戒定慧三個無漏學的當中,只要這個現起沒有非,這個完全是從你用功的心念當中,你才能夠體會得到,這個不是個道理,也可以說是個道理,你說給別人聽是個道理,用功你的心法,說到這個地方這個部分就是戒的全部的精華,重要!其實前面說來說去都是這個,不過到後面一步一步說上來呢!越是把前面的道理說的越清楚越明白,這一點以後,自己對著境,要不斷地去觀察,然後你真正觀察的時候,你到那個時候原來呀!都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就在你心裡面去想,所以剛來的時候,我曾經跟大家說過,我剛出家那個時候,在同淨蘭若,那個時候仁法師跟我說:嗯!你們!下面說:這個煩惱都是自己盤出來的,沒有什麼事情一天到晚盤煩惱,別人沒辦法害你的呀!我當時不懂,我心裡還想,法師怎麼這麼說!明明別人錯,還說是我煩惱盤出來的,我現在想想,越想越對,別人沒有錯耶!都是我自己在那兒盤這個煩惱,就是這些狀態,然後我們還說大乘,大乘!釋迦世尊碰見這個提婆答多,他把提婆答多看成善知識,天下像提婆答多的都是善知識,天下還找到惡人嗎?因此他成了佛,這樣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我們看一切眾生,看佛也是眾生,這個道理很清楚,所以當你把這句話真正現在眼前,無非可防,瞭解了,從你內心上瞭解的話,那你剛才這句話也瞭解了,眼前瞭解了你雖然做不到可是你的希望無窮,到那時候你就發現天下最容易的事情→修行!再沒有比修行容易的了,這個話怎麼講?在我們的感覺當中啊。這個最難的是修行,瞭解這個道理以後,發現做任何事情你要假借外緣,譬如說開車譬如說做任何事情,是不是要很多東西,開車的話要有車要有公路要有人教,要有汽油要有一大堆,沒有一個例外的,可是修行呢!只要有你在只要有心在,而且這個心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睡、醒無非在只要這個在你觀察的話這個就是修改它嘛!是不是這樣?不要任何外緣!外緣來了以後只是幫助你,否則的話你自己閉上眼睛想想也就夠了,觀察現在也就夠了,境!來不來都可以,來境只有幫助你,所以這種情況之下你會發現啊!是美不可言!修行之美呀!

所以自然而然就產生一個感覺,人家常常說往往說,唉呀,這個以前看見那個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在這個《靈峰宗論》上面記的一段話,說他有一次在哪裡看見一位出家人,那個出家人看了寶積經,寶積經120卷內容很豐富噢!啊!寶積經上面說出家這麼難哪!說如果我早看寶積經的話我這個家就出不成了,意思是說假定我們早看佛的經論是這樣的內涵的話就不敢出家了,蕅益大師聽了以後說唉!說這個如果我不早看的話這個家就出不成,跟他恰恰相反為什麼?普通的人不瞭解覺得嘿!只聽見這個出家好,有功德,馬上去!真正跨進門來,唉呀,發現這個裡面這麼個難做法,他就退心了,但是又不好意思,那只好,好了好了,只好說早看那就這個不行,幸好現在看還在裡頭,現在你真正瞭解了以後,你會發現這個不看這個出家就出不成,相雖然出了,這個行根本不相應,就是說你瞭解了,那個時候才發現啊,這個出家真美!所以不管現在人家怎麼說,我這個答案,人家問我說:做什麼最好?做和尚最好!理由就在這裡。到時候你們人人會發現,就是這樣,有選擇,和尚最好,沒有選擇,還是他最好,因為天下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這個是事實,不管你怎麼弄,你弄來弄去,總永遠逃不開要下地獄這個結果,唯一的一個辦法,就是這一條路,現在大家瞭解了,所以都從我們內心上頭。繼續下去,

事鈔續云:『若爾,戒必防非,非何故起?』

它又有個問答,這些問答美不可言!一步一步的深入,我但願我們所有的同道之間,彼此也能夠用這種方式,若爾!戒必防非,非何故起?說前面說的戒,既然能夠防非,為什麼還有非起來呢?對呀!

答。要須行者隨中方便、秉持制抗、方名防非。如城池弓刀、擬捍擊賊之譬。』

舉個譬喻說,回答當中說這個戒要什麼?要行者受,受完了以後隨,隨中方便!方便兩個字有大學問噢!你弄的不善巧是方便出下流,弄的善巧是方便成佛道,可是方便我們千萬不要誤解,這個方便就是說《妙法蓮華經》上面種種方便,前面也說,後面也說,我們到處都說,這個正說的我們到後面不斷的要提,所以這不細解說,那麼用種種的方便,這個方便雖然不細說,這裡簡單的告訴我們一下,需要幾個條件,第一個要依靠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兩種,一個是人一個是法,法就是無垢經論,這個人是能夠跟經論相應,得教證二量的行者,然後去聽聞、去思惟、去觀察抉擇,這個都在方便當中,然後拿這個秉持制抗!秉之於心牢牢的執持,拿來對抗自己的煩惱,這個方名防非!這個才是防非,所以《廣論》上面告訴我們,現在我們真正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跟煩惱鬥,而且它說鬥裡邊的煩惱,對了!我們現在真正的冤家就是這個沒有人能害你,真正害的還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反過來救的,也沒有人能救你只有自己,下面就像舉個譬喻,像什麼?城池,這是防護的,弓刀,這是制敵的,這兩樣東西要互相並用,那麼擬捍擊賊之譬,拿來了抵抗這個賊的侵害,以及進一步要去擊敗,要去把這個賊通通消滅這個比喻。

《資持釋》云:『轉難中。上明受體能防過未。欲推能防功歸隨行、故此徵之。

這個特別的說明這個受體的防,這個真正的防呢,還在隨行當中說明,所以它真正的問答,就告訴我們這個受隨之間應該怎麼做?那麼回答呢,正答我們這個問題 

資持釋云答中二、初正示。如下喻顯。

前面要須行者隨中方便秉持制抗方名防非!這個是正式的告訴我們,

城池弓刀喻受體、擬捍擊賊喻隨行。

如下呢!如城池弓刀等等這個比喻,比喻受體呀!擬捍擊賊屬於隨行,那麼

《業疏》云:戒實能防、遮斷不起。常須隨行策持臨抗、方遊塵境不為陵侵。

它引這個《業疏》上面戒的實在的功能就是防非止惡,這個所以能夠遮斷要靠什麼?靠“隨行”!這個隨行要策勵要執持,然後臨著煩惱境去對抗,能夠這樣的話才能夠塵境當中不被塵境所侵,

如世弓刀深能御敵、終須執持乃陷前陣。』

就像世間的刀弓能夠深能禦敵,終須執持乃陷前陣!你一定要認真的拿好了才能夠衝鋒陷陣,這個是緣境寬狹。

這個在這裡再去重新回頭再去溫習一下,這個前面戒上面的,以及戒上面相關的論上面的,到這個地方真正的隨行呀,需要一個東西,方便!方便當中,前面的聞思都是,可是裡邊最重要的有一樣,精進!如果說精進的內涵把握住了,前面這個都有,前面這個道理懂了,不去行持這個還不行,那麼這個地方,請你們翻開《廣論》318頁,特別是說那個精進的,就是說正行持的時候該怎麼辦?在後頭叫做精進在這裡叫做持戒,所以這個常而一心,最主要的就是這個樣,那麼《廣論》的318頁,它在這裡前面說要精進呀!精進還要精進的資糧,這個精進資糧四種聖緣,那個四種聖緣呢?第一個,這個要修習對治,這個真正的對治的聖緣是什麼呢?第一個勝解力!第一個你沒有正確的知識,而這個知識沒有生起勝解的話,沒有力量,不要說大家還不懂,就是懂得像我那樣,如果說並不是真正的經常思惟觀察抉擇憶念的話,它那個勝解的力量還是不夠,說想的時候有,等一下過去了,妄念來了,還是不行,這個勝解呀!就是一切時處,你去觀察的時候,這個念力現起,那麼這個是勝解,那麼生了以後,能夠不退是堅固,然後修彼業時讓他不斷去歡喜,下面我們看第三發精進!斷所斷時!看看這個道理噢!就是我們要斷的就是那些所有的過惡,無始以來的給我們的種種的煩惱,以及惡業這就是我們所要斷除的,現在這個地方就是戒!用戒來斷除它!

先說個比喻,“如與慣戰敵,鬥劍於陣前,當避煩惱劍,返擊煩惱敵。”就是這幾句話,就是跟一個敵人,這個敵人是慣戰,換句話說,這個敵人是個高手,究竟擅長的一個老手,跟他兩個人互相對陣,然後這個對陣的時候怎麼辦?要避敵人!這個敵是什麼?煩惱敵!要避開這個煩惱劍,不但是要避的開它還要反過來擊敗這個煩惱的敵人,所以前面不是說城池弓刀嗎?這個城池就是說能夠擋的住能夠避的開煩惱敵人傷害你的工具,夠不夠?不夠!還要進一步要去拿刀弓進階,還要回過頭來去返擊它,所以下面這個解釋,如慣戰制者,與諸怨敵鬥劍等時,不應專謀害他,就像一個真正的懂得,真正的對敵的這個智者,跟那個冤家兩個人鬥劍的時候,應該注意,不是專門要去殺他,專門對他不夠,要善巧兩件事情,哪兩個呢?第一個善避他來擊刺,第一個要躲的過他來傷你,第二個能夠反擊於他,所以我們持戒的時候,第一個一定是什麼?攝律儀戒,止惡!不要被這個惡所傷,有了這個,然後進一步的話,你才能夠行種種善,進一步實際上呢,擊煩惱!將來這個力量也才必須從止惡上面,這個是一件事情的兩面。那麼與煩惱鬥時,一須善防避煩惱來傷,這個所謂自心,這個心被煩惱所使,二須依止對治更進害他。這個很清楚,若不爾者!現在這裡來了,我們平常很多時候就是害這個,就是害了這個病,雖以對治滅除一分煩惱作用!雖然我們有我們的方法所以對治一分,其餘的煩惱呀!又劫奪一分善法!其他的煩惱就跟個來了,於是令心當中起另外一個大罪,結果呢!損利平均!雖做善行是即難生起,你好像賺了一點,可是你好像那個地方又虧了一點,以虧補賺很難說,有的時候少賺一點,有的時候少虧一點,有的時候大虧,就是這樣!

現在我們通常都是這樣的情況,譬如一般大家來說,唉呀,我在這兒拜佛拜的很起勁,在那兒拜的好,也可以說用功,拜完了以後,一站起來,等一下煩惱就來了,等一下不看見人,有的時候煩惱看見人的時候更糟糕,唉呀,我在那兒念佛念得很好,念完了不要說,當時的胡思亂想都不要談,當時念的非常好,念完了以後,一離開佛堂,煩惱來了,然後參禪坐在那個地方,唉呀,覺得這個心裡面很寧靜,下了腿又不靈光了,是不是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哪?不用功還不算,然後去學教理的書本上面去念,現在很多人,乃至於在文字上面轉,覺得充滿了法喜,實際上這個都是欣賞這個文學,不是真正的體會這個佛法,本來真正最重要的一定要是教上下手,現在不幸我們會弄錯,然後正對的時候念佛念法種種,念佛就是念佛參禪是念法,不幸我們又是這個,講教,教又不靈!講行,行又不正!那麼問題在哪裡?就是這個!我們主要的就是在這個地方,千萬不要說,你對治了一分,對不起,其他的煩惱也都被他侵蝕了。

南山律在家備覽 48B

千萬不要說你對治了一分,對不起其他的煩惱也都被他侵蝕了,而且還往往不知不覺的,以我當年就是害了這個毛病,我自己覺得用功很行囉!哎唷!念起佛來一天要念幾萬聲,很長一段時候我每天要念二萬聲佛,然後說起來有的時候自己一個人關在山裡也就罷了,有的時候人家來了跟人家一談,不談則已越談越興奮好像人家都不如我,實際上就在那個時候已經被煩惱侵蝕了,於是這個後面念佛的時候,這個我心是非常高慢,這是我當年就是這樣害的,以後後來覺得不行不行!去看一點教理,看了教理這個教理啊,也是一樣的,懂了以後覺得,唉呀,現在懂的很高興,那第一個念頭就想,你看一點也沒錯!這個傢伙錯了,那個傢伙錯了,就是這樣我一直犯這個毛病,所以我現在所有說的,一直告訴你們,我不是在這裡跟你們去教授,我在這裡跟你們懺悔就是說我以前犯的毛病,一直到現在才瞭解了原來這個樣,說來說去我捧了這本書二十多年,現在還在這本書裡面它就告訴我們,所以剛才這個地方呀!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所以它這個地方,最後有一句話,我們還是看這個喔!如果這樣的話這個善行很難生,喻如欲修法者覺以先知為要!它這個上面真正的要修法應該先瞭解,唯於瞭解執為堅實極力尋求!於是馬上去找這個,此以多聞雖能除遣無知之愚!多聞了以後能夠把無知遣除,若不防慎諸於煩惱即於爾時染多惡行致令身心極不調順!多聞了以後對不起別的煩惱又來了,這個身心又來了所以反過來我們只要自己觀察,如果自己的身心還不能調順,這個調順不是說今天又感冒不舒服,不是!身心裡面的煩惱老是煩煩惱惱的話,對不起,這就是問題,就在這個地方你不要到外面去找,現在我們想盡辦法到外面去找都找不到,找不到!當年我自己也是剛剛出家的時候也是這樣,唉呀!出了家趕快找個毛棚去修行,然後還有好幾個人都是這樣,等到我經驗過來了以後,現在我發現很有趣的事實,有很多人宿生有善根,那一種人永遠不談,這種人他有他的方式,他走過他的路子,可是一般人往往會有這個問題出現,現在要修行他自己想了一套要去修行,就是說實際上想的一套永遠不能兌現,原因何在?假定你想的一套能兌現的話,佛法就不靈了,佛法講的業!你想的那一套,你能夠瞭解你以往的業嗎?如果我們瞭解以往的業,我們是凡夫嗎?不是凡夫。是凡夫就不可能瞭解,瞭解不是凡夫,絕對不會走這個路,對不對?所以以往的業因,究竟是怎麼樣!你能夠看得見,你將來準備些什麼結果嗎?就算你準備的準備妥當了,走下去,對不起,大部分也是一條死路,這個都是我的經驗,以及我周圍看見的人跑下去,所以真正的說來說去,論上面告訴我們的話,不管哪一個經論,它這幾個重要的原則要把握住,經也好論也好,第一個先把握住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就是這麼四個特點,那時候找到了以後聽從他的勸告,但是聽從他不要隨便囉!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如果說你沒有觀察清楚,一下跟了他以後,對不起,那一旦上了賊船,那只好身不由己,這個道理很清楚,所以像善財童子一樣,你跟到了,或者像《華嚴》上的善財,或者像般若裡面的常啼,這種都是了不起的典型,那一切聽他,因為我們內心起心動念就是個瞎子, 然後跟著他,他給我們一雙眼睛,正規認識了腳是靠我們自己的,那麼這個地方特別說明這個。

下面,319頁第3行,它這一段話就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要做的時候要兩樣東西,一個念一個知,第三行,括弧下面有一句話

又所念境先以慧別次乃念取!

就是剛才講的,你所對的境一定要先智慧來抉擇,抉擇好了以後用這個念力維持,以念無擇境力故!這個念它並沒有能力抉擇境界,換句話說,這個境界不單單是外境噢!這個境界就是說當心對境的時候,生起的這個狀態,現在我們就瞭解進一步,以前我們總是看外境,現在我們瞭解了,我們所看的外境,從唯識上面說都是唯心,從中觀上面去看的話,就是說根境識交涉的時候,產生的這個,不管你叫它什麼名字?這個就是我們所觀的境,所以它不在內不在外,也在內也在外,這個境的抉擇是要靠智慧,抉擇了以後拿念力來,因此它下面又說:慧須分別合法者謂總諸經中所說一切應進止之處!要所有的觀察,總說就是經論當中告訴我們,這個經就是三藏,應該進應該止!換句話說,應進則進應不進,止!則止,這個裡邊特別是有一樣事情噢!尤以自所受律儀中應取應捨!來了!精進沒有別的就是告訴我們你怎麼去行持嘛!行持下腳的第一步就是戒嘛!所以在這個地方叫做精進也得叫做持戒也得,若能於彼住念正知!再來這個地方應該說,若能於彼住正念正知,它那個文字四字一句、四字一句,所以你在這個上頭如果正念正知安住其所修法乃能圓滿!對了!

下面又說,若唯於住心所緣修念正知全無所益!這個注意!平常我們很多人哪!就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這句話就是說你單單所緣的境上面不去抉擇,這個情況最主要的就是什麼?定!有太多的人說唉呀!法師我這個心很亂呀!我也不行呀!你教教我定吧!通常這種情況之下我只有笑一笑,當初我也忙這個毛病,現在看了經論以後才瞭解了這個不是,真正我們佛法的中心,佛法的中心在什麼?在智慧!可是這個智慧要什麼?要定才現行!這個定的前面還要戒,它有它的三而一一而三,但是我們平常的時候不瞭解,就是這個一心安住在這個上頭,那麼這個地方唯有一個可取之處,勉強的這個是不對,就像常常說現在一個善知識說一個比喻,像荒年了,那沒辦法了,別的什麼都不管了,哪怕青草樹皮吃飽肚子算!那麼這個地方有個特別的法門,那怎麼辦呢?一心念阿彌陀佛!這個念阿彌陀佛要注意噢!前面一再說過了,不是說你單單把這四個字念的滾瓜爛熟,一心要出離還是要智慧,所以信!信這個娑婆是苦不堪言,信極樂,然後一心這樣安念,這是唯一的辦法,現在我們有了正確的辦法,你可以不捨念佛,但是產生的功效是完全不一樣,當然你可以廣含一切整個的佛法全部提起,這個才是我們這裡正說的內涵,那麼到這裡為止呀!

就是上來看那個小字噢,我們看那個《在家備覽》76頁上來戒體中第三章緣境寬狹竟,那個戒體當中,第三個緣境寬狹有交代清楚了,這個地方一共分四項,最後一個就是發戒數量。那麼“發戒數量”留著明天講,所以戒體部分一共是戒體相狀、受隨同異、然後緣境寬狹、發戒數量。後面雖然沒有說,到這裡,現在我們瞭解了,前面這個整個的弄清楚了,那個時候我們才對這個戒有一個最起碼的基本的認識,那個時候持戒就可以持法了,至少到這裡我相信有很多同道們,懂得真正戒當中,難的不是戒相,戒相你怎麼摸都可以摸的出來,這個部分,對不起,沒有善知識的引導的話,這個毫無辦法,文字你通通看懂了,就是不曉得它說些什麼!因為這個文字所指的心裡行相,就是這樣。然後瞭解了以後,還要去摸,摸了以後,那個時候你自然才會曉得,那麼這個到這個地方為止。

上一次這個地方有一份這個補充資料,補充資料,不曉得有哪幾位沒有的?這四張的有哪幾位沒有的?如果沒有的話,最好呀,尤其是這個出家的同修,你們想真正學的話,這個非要好好的瞭解不可,所以這四張是說持犯方規,我給你們的是《資持記》卷27上面的,這四張你們哪幾位沒拿到的?所以這個出家的同學拿到的不多,我想可以多印幾份,在家有心的,尤其是將來決心準備出家的,那應該看一看,其他的因為目前這些對你們的確也沒有幫助,認識是很重要,可是將來畢竟後面的諸位呀!我所以不發,有的時候我一個不小心,這個不能看的,我發給你們,這一部份還是可以看的,我之所以特別說,是再繼續下面這個地方就要講到了,這個是我們正學的時候談到方便,方便的內涵是說些什麼?以前我們也許是說好像講論,戒當中沒有講,其實戒當中講的非常清楚,如果你這個方便不懂的話,那個戒根本不可能學的好,它原因就在這個地方,所以等一下嚴居士勞你駕,你曉得哪幾張吧!我放在這裡給你看一下,就是這一個,那麼今天就到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