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06月
 
 
 
 
2
3
4
5
6
7
9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27
28
30

備覽 頁/行  P78-L16 ~ P82-L10

手抄 頁/行  7 P12-L9 ~ P35-L6

音檔 起訖     49A_1500~49B_2444

資持云:準知得戒之心、不容毫髮之惡。高超萬善、軌導五乘。眾聖稱揚、良由於此。』

根據這個我們瞭解,這個得戒的心,的的確確裡面不容許一絲一毫之惡,為什麼?這是萬善的根本!沒有一個比的上它的,同時歸到五乘,不管是人天、聲緣、佛乘,那個都是規則,這是道路引導我們走上去,必定是從這個上面,眾善!過去未來現在,三乘大小,它的原因在這裡。

那麼這個說完了,我們就回過頭去再想一下,我們的南山祖師講戒體的時候,說我們現在經過了開權顯實,現在我們所謂當下就是三聚淨戒也就是說圓修,發的是圓心修的是圓修,那麼三聚淨戒的特徵是什麼?第一個攝律儀戒!攝律儀戒最主要的是要斷一切惡,是與不是?現在你說這個可以,那個例外,這個惡心有沒有?沒有整個的止息,所以因不正,既然這個因不正的話,將來這個果就不圓,平常儘管講說,我們受戒的時候要遍緣法界,究實而論的話,絕不可能遍緣法界,實際上假定說你瞭解了這個理論以後的話,它也不要說叫你去遍緣法界,戒要給我們受,是!正因為我們是凡夫才去受這個戒,這個是很清楚的,所以它一定是因凡外而立的,凡外能遍緣法界嗎?絕無可能!不要說凡外不可能遍緣,乃至於聲聞緣覺他所緣的是三千大千世界,法界也緣不到,這個真正的緣法界是何等的氣相?這個法相我們也不太清楚至少我們瞭解的,你在八地菩薩之前,根本說起來,要緣法界,那實際上都不可能,那我們凡夫談什麼!真正究竟能夠緣那要佛地,所以遍緣法界不可能可是妙咧!有一件事情很妙,說境是法界緣不到可是能緣的心都是當下一個,人人都是如此,你緣一個也是它緣法界也是它,為什麼緣不到?由於我們無始以來隨順著無明為無明障閉,所以現在瞭解了以後原來我們這個心的體與佛是無二無別,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在覺與迷之間或者明與無明,現在瞭解了以後要轉過來所以皈依的話反過來嘛!反過來,境,儘管由於無始以來的習氣所染你見不到,可是這個心本身在乎你自己,所以一定從這個上面轉回來,因此一開始受戒的時候你遍斷一切惡,那個因就正了,因為這樣所以這個戒,真正的重要是惡意要死盡,然後這個斷德之因就在裡頭了,佛是什麼?遍斷一切惡!沒有一個惡不斷。   

還有呢,遍修一切善,沒有一個善不修,還有呢,遍渡一切眾,沒有一個眾生遺剩,由於自己淨化了這個,然後進一步來說就去修善,否則的話,這個善是雜染的,所以它立那個心當中修善的時候,也是遍緣法界,沒有一點遺漏,因此將來成就的時候→智德!它要遍觀遍這個功效,所以佛→智德,從這個上面建立,然後要渡一切眾!渡一切眾的話,那就是恩德,豈不是這個佛的三身三德,都從這個地方開始,如果我們照著次第是一步一步的來,究實!那上一次已經說過了,大家還記得?所以任何一件事情,你如理去觀察的時候,嘿,那三樣東西一定同時包括在裡頭,從惡那一方面去看叫做斷,實際上斷惡的時候,需要思惟觀察智慧,這個不是善?當下就是,而所有的善惡境界,一定是在人與人交往當中,所以這個業的本身離得開眾生嗎?既然你要遍斷一切惡,遍修一切善,那是少不了,既然要遍修一切善遍斷一切惡,那個眾生能夠離的開嗎?所以從淺的地方我們看起來好像是這樣,從這個裡邊的深究細看的話,法爾如此。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處處的瞭解,由於眾生心量剛開始的時候狹,說了那個他害怕了,其實那個內涵明明就是如此呀!

下面的話,如果說大家比較深細一點的去觀察,就必然在,否則如果畏怯的,我們可以暫時不談,這樣的話兩者都兼顧,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遍一切境的真正內涵,就在這個地方,同時我剛才也特別說的,真正我們凡夫份上遍緣法界固然做不到,然後實際上遍斷眾惡也做不到,遍修眾善更不談,但是因有了以後,就從這個地方下腳,一步一步上去,這是必須要的,所以因此儘管我們現在瞭解了,可是做的時候還是一樣啊,從那個小的地方,基礎上面,一步一步開始,你必須在任何一個境界,對這個境的時候,你就觀察自己的內心,嗯,現在我受了戒了,跟以前是一樣是不一樣?清楚不清楚?這個是它的一個特例,這樣一來的話,我們既不會自祛使因心有損,也不會發狂,而發了這個心以後,沒有實際上的內容去充實,而這些都是非常實在的,真正從行持上面去講,所以你可以說這是個理論,但是真正修持的,實際上的內涵,也絕對離不開這個,這個都是要從深學廣學當中,才慢慢的能夠體會得到。

因此在這裡說,譬如說我們得到了戒體以後,對境的時候,說如果說你這個很強盛的境界,那上面已經說過了,得到了戒體,如果說你單單得到了,得不到不算,就算你得到了,後面沒有這個隨行去保護的話,請問這個前面的願,能產生效果嗎?不產生!這個戒體很難得到噢,不要以為說得不到了這個就是虛的,這個佛經上面,戒律上面,戒經上說得很清楚,你初得到戒,這個戒的戒德跟佛的是無二無別,所以這個戒的功德是無量,因為它的本質跟佛的戒是的確一樣的,所以說哪怕一個破戒比丘,他將來破了,前面這個餘下來這個威力不可思議,乃至於世間的三界之內,任何一個跟他比,不能跟這個破戒比丘比的,就因為在這個地方,它是法界之量,你怎麼跟他相比,說你說你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在法界當中是什麼?找都找不到滄海一栗耶!要瞭解這個特徵呀!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儘管你不懂得,不懂得可是那個因就是如此,將來要嘛不發!一發出來就是這個量呀!所以它有很多特點,可是我們前面不去特別的強調它。

再說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個緣境寬狹,受隨同異當中,一個一個都說明,在這個緣境寬狹當中,尤其是說得了這個戒呀!現在無非可防,是昨天解釋的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所以你正得戒體,以後尤其是得了這個受體然後去隨行,去隨行的時候,現在一定是無非可防,所以現在的心一定是什麼?囉!對境的時候,它本來一定是在三善心當中,無貪無瞋無癡,但是如果說你後面沒有好好的認真去以隨行來護持它,或者戒羸或者煩惱盛的時候,那個時候要出毛病的,可是雖然出毛病,它會很明白的對我們會警惕作用的,清楚不清楚?所以說你真正的得到了戒體以後,這個對境起來的話,這個貪瞋癡三個生不起來,原因就是這樣,可是真正說的,還需要前面這個受隨同異瞭解了,還要緣境寬狹,這個都是再再說明我們所受之體以及用功的狀態,現在這個清楚不清楚?

現在這個概念,我們這個地方應該瞭解的這個特點,如果有人說那我受完了戒,回來了以後,對了境照樣的貪瞋癡,照起不誤,那時心裡面很失望,不要失望!這個善根種子留下來,那絕對有無比的價值,絕對有無比的價值!就是因為我們以前的障礙未除,是資糧未具,所以產生這樣的功效,乃至於根本又不懂得,現在懂得了,好好的努力去懺悔,將來再去重受重求去增上,或者自己去懺悔,它一定有它的方法,最後的話,那一定會得到,如果說自己去懺悔的話,這是一個方法,重受重求是一個方法,無非都是要從自己的內心上面跟外緣,內心上面是自己去懺悔是積聚資糧,外緣,或者對著懺悔的境,你把它看成佛菩薩,或者對著再去求戒的話,那些大德僧眾,不過對那個大德僧眾這裡要說一下噢!我們先不要說,唉呀,現在那些人都是什麼?這不管他,如果說你把他看成佛一樣,實際上不必看成佛,就是把他看成真實僧寶那樣,你能夠至心去求的話,你一樣可以得到,這個我們要瞭解,就是這個裡邊有它的特別原因。

不過最後那一點,各部律典當中有不同的說法,至少以我現在的瞭解,他這個傳承,也可以說有它的內涵,有它的行相,這兩者當中只要俱足任何一個,你以至心去求你可以得到,或者它有它的內涵,這個內涵的話,並不是他這個在家人可以傳你戒的,這個不行噢!也許他行相上面稍微差一點,再不然的話,這個行相威儀很俱足,這個內涵也許差一點,只要這兩個傳承未斷,那麼至少在這個地方,眼前看起來的話,在這個世界上面,這兩部的確都沒有斷,有的是完全俱足,有的俱足一部份,這個我們應該瞭解,所以從我們自己那一方面去看,我們不但要把他看成俱足,更重要的自己發心,自己發心,這個才真正重要的。

所以現在到這地方來,本來這一次講《在家備覽》,先是在講堂,後來移到這裡來,我心裡面一直為了這件事情歡喜讚嘆,啊,我無比的歡喜,無比的讚嘆,戒!這個無比的威力,就是這樣,所以經上面一再說,告訴我們說,毗尼住世佛法就住世,但是這個毗尼,我們往往有個誤解,實際上這個《行事鈔》,南山的三大部上面一再的提這個事情,這個三寶是救濟世間唯一的,唯一的,所以稱他為寶,但是三寶所以住世的話要靠僧寶,僧寶要靠什麼?對不起!要靠戒法。所以他說,如果你順著這個戒,那麼三寶住世,反過來呢,如果說逆,雖然這個戒法在這裡,你不好好的去做的話,三寶就毀滅,不是毀在人家身上,都是毀在這些持法者身上,你看我們這個責任何等重大!再說我總覺得我們所以生到末世,都是因為障礙太重。

南山律在家備覽 49B

再說,我總覺得我們所以生到末世,都是因為障礙太重,因為資糧未具,所以我們最重要的是怎麼樣懺除罪障、積聚資糧?現在我們有種種方式去積聚資糧,可我現在領會到的最佳的積聚資糧,莫過於什麼?持戒弘戒!你現在這個末法的時候,儘管以我們這麼差的條件,我們如果努力去學戒弘戒持戒的話,正法住世,就憑我們能夠把佛無量阿僧祇劫積的教法,能夠撐起來了,要我自己去做,對不起!我去學佛,一樣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惱髓,對是不對?那這個事實擺在這裡!現在這個教法衰亂的時候,我只要學他的一部分,就把那個教法撐起來了,這個功德你能比的上嗎?所以現在我們總覺得,唉呀,現在我們功德不夠,我的這個業障很重呀,偏偏懺除業障要靠功德,要建立功德,更是要靠它,你說除了這個戒以外,還有沒有第二個方法可以得到它?

所以我常常有個公案跟大家說,耆夜多尊者的一個公案,耆夜多尊者在《大智度論》上面,還有好幾個經論上面都有,我現在一下忘記掉了,他是佛涅槃以後一位大尊者,那個地方出了一條毒龍,那條毒龍那個時候五百羅漢還在,先以五百個羅漢拿神通去趕趕不走,那個都是得了漏盡的大阿羅漢,拿神通去趕趕不走,拿這個智慧,以他的道力去趕,趕不走,以他的定力去趕,趕不走,沒辦法了,耆夜多尊者跑得來說,對不起,你讓一讓,結果這條毒龍乖乖的就走,大家大為驚訝!嘿,某人,你也是證得羅漢,我也是羅漢,為什麼我們一千五百個羅漢,有的是道力,有的是定力,有的是神通,怎麼趕,這個毒龍理都不理!你跑得來,一趕就趕走了,耆夜多尊者怎麼說?我也不知道,我跟你們一樣,如果勉強有的話,我就想起一件事情,什麼事情?我就從一開頭的時候,我來修行的時候,我就把佛的戒律呀,小小戒看成根本戒一樣,我覺得是佛制定的,我就無比的功德去尊敬它,如果要談的話,我也許就這個跟你們不一樣吧!其他的就自己的努力部分完全一樣,也是斷那個煩惱,斷了這個煩惱障,也是證得這個羅漢果,如此而已。沒有錯,就是靠這個,這種典型的公案,這種例子呀,不發氣力,你們自己好好的從經論上面多看,處處地方說明這個戒德,無比的威力就在這裡。

這裡說,遍一切境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在這裡,處處地方一直說讚嘆,大家也許看見這個地方,總覺得,唉呀,這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我如果說看不見,那是大糊塗蛋一個,佛法是個智慧之學,明明這個不理想,你要看不見嗎?可是我把那個不理想看見個,正是因為不理想,所以我們的大功德就在這個地方,就看你怎麼去看哪,你瞭解了這一點的話,你不會覺得這個不理想,對你的障礙,而是覺得這個不理想啊,對你無比的價值,要不然雖然我們每一個人說龍女跟善財是人人有份,可是對不起,他之所以有份,因為他積累了無比的功德,以我們是個凡夫,你憑什麼積這個功德呀?所以你永遠只有望空,變成世俗上面一句話,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現在不是。現在這個因就在你手上,眼前的所有這個,就完全靠你怎麼去走?這個理路已經非常清楚,就擺在這裡,你這麼一來的話,你眼前這個不理想,你是看得清楚,但是你不但不把它看成不理想而喪氣,而你會看見因為不理想呀!使得你勇氣百倍,而且你不會去退卻啊!這個地方不行,等他弄好的再來,等到他弄好了,你再來,對不起,你就是沒有功德,他成了佛,你最多在那個佛的功德下佔一點小便宜,證一個羅漢果已經不錯了,這個道理很清楚很清楚,不瞭解佛法,不瞭解因果,是會這樣做,瞭解了佛法,瞭解了因果,那個情況完全改過來,我們真正注意的,注意有沒有這個善知識,有沒有這個如理的正教,以及其他的配合的條件,而這個配合我就正是一個,所以不能看人家,我進去別人也跟著進來,所以逗成功了,佛法本來是個眾緣之法,對不對?這是我們大家應該很清楚的一點。

說到這裡我也順便,雖然是個閒話,可是絕端重要,因為這次在悟光精舍,因為我一直對這個悟光法師無比的讚嘆,她老人家出家,很晚出了家,也沒有真正接觸過,可是她肯發這個心!現在什麼地方能夠有這樣的一種的外面助成功的助緣,她發了這個心,那下面的人,我但願這些年輕力壯的這種人,大家也跑得來共同的,每一個人在這個大環境當中,盡你的一分的力量的話,成。所以不要說你要做這個,他要做這個,大家都要做這個,好的固然不能大家做,壞的也不能做呀!

我隨便舉一個例子,譬如說這部汽車,你做引擎,引擎固然最好,大家做了引擎,如果沒有輪胎,這個引擎是廢物一個,擺在這裡麻煩,然後你覺得那我謙虛一點做輪胎,大家都做了輪胎,沒有引擎也不行呀!你說對不對?他做大螺絲,我就做小螺絲,他做了小零件,我做大引擎,那不是正好,在這個地方,各各不相同,你配合的天衣無縫,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地方,所以到了時候你不會看見人家不對,你看見他跟你不同的時候,嘿,我就覺得正好我跟他怎麼配合?配合的道理,這個裡邊都告訴我們,所以一開頭,第一件事情什麼呀?惡心要死!遍緣!法界一切眾生你都不起惡心,何況現在大家是同道,何況在共同一個地方,有種種的這樣的因緣,你反而還看見他的處處不理想,那受的什麼戒呀?這種是很清楚很明白,這是我順便一提,但是真正說起來,我們要想受戒,或者要想學戒,然後學了以後去行持等等,確是我們最重要的真實的內涵,其實這個不僅僅是出家,在家居士亦復如是,這個在家出家是互相裡應外和,所以大家都是內護出家,外護是在家,就護法來說大家彼此一樣,就行持來說也是個人一樣呀!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瞭解說戒是遍一切境的特徵。

下面這個就比較容易懂,也比較次要,

2.4.2 明發戒多少

那麼很有意思,遍一切境下面還要一個發戒多少,因為這個戒所緣的境是整個的,但是就它的支來說,就它的因來說,的確有它的不同,所以每一支每一支,看看這個裡邊還有什麼差別?所以這個發戒多少,是就它的支來說,那麼支裡邊還有個因,這個因有濃厚不定,因此才分出這個發戒的多少,就所緣的境任何一件事情是遍的。

《業疏》云:『初就在家士女五戒所獲多少。 如多論云。五戒相者。於一切眾生可殺不可殺乃至可欺不可欺、一切眾生下至阿鼻上至非想傍及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如來有命之類、皆得四戒。以三因緣得十二戒。 并以形期、三千界內一切酒上咽咽三戒、以初受時一切是酒皆不飲故。 縱使入般酒盡、戒常成就而不失也。』

這是業疏的說明,先看一下下面的濟緣的解釋,再回過頭解釋這個文,

《濟緣釋》云:『先別列兩境二、

那麼其次呢!再分兩個境界,那兩個境界?一個是情境一個是非情境,現在我們先看

初明情境。

這個有情境呀!殺是可殺不可殺,望是可欺不可欺,所以

不可殺不可欺者或約境強如佛聖人等。

這個一個字一個字說明一下,那麼什麼叫可殺不可殺呢?這個人有的可以殺,有的不可以殺,譬如說佛你就沒辦法殺,除了佛不可以殺,還要境強。譬如說你要去殺他,他比你更強,對不起,你不能殺他,你還被他殺咧。所以這個後面在這個闕緣當中,特別有一條叫境強,那麼還有不可欺!有很多笨人可以欺,有智慧的人就不可以欺,聖人,對不起,你欺他根本辦不到,所以妄語也有這個,

或是境弱如蠕動微物不可婬妄等、

那麼境強固然不行,有的時候境弱也不行。這個弱,殺是可以,可是要妄語騙他,那個小蟲你騙他什麼?所以說這個地方他說不可婬、不可妄,那些都不行,

或不可親如諸天餘洲餘趣等。

這個是不可以親近,既然不可以親近,當然你也談不到殺盜婬,根本談不到,

乃至者須云可盜不可盜可婬不可婬。阿鼻非想約豎論、

這個一個橫的,就是我們眼睛看得見的,豎的話上下,

傍及大千據橫說,小教境量齊此而已!

現在因為這個判的時候都是根據《薩婆多論》,

四戒即前四支,依情境發,三因緣者,單歷三毒。

三因緣是什麼?單歷三毒!就是貪瞋癡,

并下次非情境。

不是先立兩個境嗎?一個是情一個是非情,非情就是酒,

咽咽三戒兼前共發十五戒。

這個咽這個酒這個東西呀!你持了以後只要嚥一口就是犯一次,前面三因緣!換句話說,四戒,或者是以貪心或者是以瞋心或者以癡心,或者犯或者持,酒戒呢!或者以貪瞋癡就是這樣所以總共受五戒,

縱下總示境滅戒存。

境雖然滅掉了戒還存在,入般就是入涅槃,

入般對情、酒盡即非情。』

入般是對有情酒儘是對非情。

這個瞭解了,我們回過頭去再看一下這個文,先說這個在家人來說,五戒看看獲得多少,五戒瞭解了,下面就瞭解了,像《薩婆多論》上面說,這個五戒一共殺盜婬妄等等,那麼對一切眾生,或者是殺、或者是妄、或者是婬、或者是盜,這個內涵,所以乃至如來有命之類皆得四戒,他只要有情,都是可殺不可殺,可婬不可婬,可盜不可盜,可妄不可妄不管,就是這個每一個都是四戒,但是這四戒由於動機不一樣,或者貪或者瞋或者癡,所以現在無貪無瞋無癡,所以得到的戒的話每一樣東西說跟三毒每一樣相應的犯,反過來呢!就是戒所以三四一十二,最後酒也同樣的是貪瞋癡加上三樣東西呢!十二加上酒十五,這個就是五戒能夠犯,再下面我們看八戒等等,還沒到八戒,業疏續云,再看下面這段文。

《業疏》續云:『今以義推,貪等諸毒間雜不定,三單三雙一合為七。用歷過境約文為五,對境為七就業非情為八為十。且以七毒就文歷之,隨一一境得三十五戒遍生有四,非情有一,如是類推。』

先看一下下面的濟緣,再回過頭來解釋剛才上面這段文,

《濟緣釋》云:『初離七毒。三單可解。三雙者一貪瞋二貪癡三瞋癡。一合即三毒並起。 用下次歷戒二、初列位。約文五者據列相文。對境七者五中開婬三境。就業非情七支外加酒為八、開婬則為十。 且下正歷。合數可見。』-

什麼叫初離呢!把這個三毒分開來,離就是分開來,分開來這個三毒變成七毒,哪個呢?三單可解!就是貪瞋癡個別的每個一樣,三雙呢!這個貪瞋癡當中或者貪瞋,或者貪癡或者瞋癡,這個叫三雙,這個說一個說貪瞋二是貪癡三是瞋癡,一合就是貪瞋癡同時具足,所以以它的內涵來推論的話那麼三毒就變成七毒,用下次歷戒二!那用三毒分成功的這個七毒來運用它去造惡,反過來去持戒,那麼歷是一一對著這個境界來說,初列位約文五者據列相文!那麼換句話說,約文是什麼?就是殺盜婬妄酒!對境呢!可是實際上殺就是一個,境哪!婬當中開三境,婬是大小便道加上口所以有三個,所以五個當中婬境一開三個所以又多加了兩個,這麼一來的話本來是五戒變成功七個了,對境七者!所以這個文從它那個戒來說是五條,就所對的境來說那個是七部分,那麼所以對境七呢!就是五中開婬三境,其次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就業非情七支外加酒!就業來說,那業說,上面是三單,現在這裡的話,把它分開來變成功七毒,這個我說錯了噢,這個七支的話,實際上也就是前面的殺盜婬妄,妄當中再加上三個,再加上酒,那麼是八,開婬那就是剛才加上這兩個,“且下正歷,合數可見”!

我們回過頭去再看這個《業疏》:今以義推。上面告訴我們在家五戒呀,總共發十五支戒,那麼為什麼發十五支呢?那因為個別的三毒,那麼這個這個地方要停一下,我們凡是犯任何一個戒的時候或者是造任何業的時候,造業來說一定說境、意樂、加行、究竟,境!是所緣的譬如說殺,所殺之境!但是單單那個所殺之境成不成這個業?會不會犯了戒?還要看下面的意樂,說你以什麼心?如果無心的話對不起並沒有這個殺業在,對不對?如果就戒來說那更是說的清楚,戒要具五緣成犯,譬如說殺!你要殺的什麼人?人!人想,第一個是人然後你想,這個人是境來說,這個人想是意樂,起殺心為什麼起的它沒有說,實際上在這個裡邊,或者因貪而起、或者因嗔而起、或者因癡而起等等,所以一定有它的意樂在裡頭,所以人想跟這個起殺心是意樂,下面加行,第四個最後呢!斷命!究竟了,那麼這個業就成了,所以在前面看,起的心意樂是以貪瞋癡三樣,現在我們這裡把它的內涵仔細的來抉擇一下的話,五境是貪瞋癡三個單獨的可能還有貪瞋貪癡瞋癡,還可能貪瞋癡同時具足,因此雖然同樣造一個業同樣犯一個戒內涵不同,反過來持戒的內涵也就不同,所以它現在進一步一一推,所以貪等諸毒間雜不定或者三單或者三雙或者一合七個,既然這個七個的話那不再用前面三樣東西來合要用七個來合,所以用歷過境!那麼這七樣東西呢!這個意樂!意樂所對的這個境就是五個,可是這五個實際上就文就法來說是五個,真正對著境來說那有七處,就是這樣因為婬要開三處呀!所以一個開三的話又加了兩個,就業那還要加上非情那個對境是說殺盜婬妄,那麼妄當中又開了這個這個,這個裡邊就是我們五戒,或者這樣說吧!這個五個開了兩個呢!變成共七個,那這個是以戒來說,然後以業來說是指七個加上一個非情變成共是,那稍微等一下噢!也許大家有一點對它弄不清楚,不清楚那現在這樣不要看這個地方,我們看反過來下面這一頁上面,後面80頁上面有一個表,拿那個表來去看的話那就很容易了,五戒準之七毒的話,那麼情境得4X7=28個,非情境得七個35戒,八戒的話,這個以三毒很容易,如果準義分七毒的話,這個有呀,為什麼這個地方有九戒呢,實際上這個裡邊八戒當中,實際上是九戒,八戒當中,實際上是九戒,對吧!殺盜婬妄是四戒,還有下面那個什麼?不坐高廣大床然後不歌舞倡伎,然後這個什麼?不香花鬘、不非食時,所以實際上五戒加上九戒,這個九樣東西當中殺盜婬妄四個是有情,從九以後是非情對吧!所以你看那個表那麼就清楚了,所以這樣八戒準義的話一共七毒,就九戒以來七九總共六十三,那麼六十三當中四個是有情,所以4X7=28,然後五個是非情所以5X7=35總共得六十三,那麼再下面一個表的話它一一把它怎麼情非情怎麼對?這個就分的非常清楚,所以把這兩個表一對的話,那上面這個就很清楚了,所以明發戒多少,就是指這個而言,上面這個瞭解了,那下面我們就不必再細看這個文。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把79頁這個文呀!最後二行這個文念一遍就瞭解了,

《業疏》云:『二明八戒,有情同四,非情得五,以七毒歷緣,一一境上六十三戒。』

剛才我們下面這個表上已經看過了,那麼

《濟緣釋》云:『有情同四。

那麼這個跟前面一樣,

同上五中前四支也。非情五者八戒實九。合數如文。準前、對境為十一、就業非情則十二十四。』

這個容易明白,現在到這個地方為止,這個戒體一門解釋完了。

所以在整個的宗體篇當中分四大部分,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到現在為止戒體這一部份說完。那麼有了體依體要起行,所以下面講戒行,前面所受的這個願體,這個願體怎麼樣能夠滿願而感這個果?在行!那行分兩部分,一個約他的心行來說,一個就它的事項來說,現在先約這個心行,那麼事項就是後面的持犯,現在請翻到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