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06月
 
 
 
 
2
3
4
5
6
7
9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27
28
30

備覽 頁/行  P84-L12 ~ P85-L1

手抄 頁/行  7   P81-L8 ~ P102-L6

音檔 起訖     51A_1000~51B_2001

故下二別彰行相又三:

下面就是別彰行相,瞭解了這個道理了,然後下面才告訴我們“行”,怎麼行法?這個隨行,這個隨行的內涵,特別的來說明它又三,分三部份,怎麼樣成這個隨?下面說明沒有隨的損害,最後一個結論來叮囑我們。

初成隨之相。一受等者舉始終也,方便者對治智也,正念者攝妄緣也,護本受者隨順義也。入行心者即示二持成業處也。三善體者明業性也。則明等者示必修也。以知感果功在隨中、則知徒受不持無益矣。

這個都是解釋一個一個字,現在回過頭來看《事鈔》這段文,事鈔這段文當中就說,故知一受已後,盡壽已來方便正念護本所受!這個也就是說怎麼樣說明這個行相?一受就是前面的受戒,這個“一受”兩個字是講前面的戒體當中,說《南山在家備覽》當中最精要就是一受二個字,那要怎麼樣才行?在此大家是不是還記得前面有一段話,說現在受的人非常多,即論明受止可三五,說受戒的人不曉得多多少少,但是進一步問他:你到底受些什麼?以及如何受法的話?找不到三個五個。前面就是這樣說,已經非常難了,所以這兩句話,記得!到後面有一句話很有意思,說受者法界為量持者麟角有多!就算這麼多人當中,偶然有三個五個能夠瞭解這個受,得到這個受,然後受的時候所受的內涵是法界為量,這個已經算非常難得了,但是受完了以後,真正要想滿這個願一定要靠行,就是現在這裡的隨行,或者後面說持犯,持的時候是麟角又多,這個麟就是古來的瑞獸,鳳凰麒麟,這個已經是千年難得,所以麟身上只有一個角,受的人就算受到了受的時候,內涵是法界為量,可是持的時候,真正能夠如他所受的持的話,麟角!那個能夠真正做到一點點已經是很好的了,兩個原因在哪裡呢?它說都不瞭解,怎麼樣能成受?怎麼樣能成隨?這個前面也說,後面也說,現在這裡又說,根本問題始終在不曉得怎麼去認識它?所以昨天談到廣修方便,都在這個裡邊,現在一再說明的還是這個。

所以說「成隨之相」是「一受已後」,然後,「盡壽已來」,受了以後是要盡形壽這是要期,那個時候要怎麼辦呢?又說方便正念!方便就是種種的善巧,正確的瞭解,有了正確的瞭解還要什麼?還要正念來把正知唸唸護持著,能夠做到這個念知兩樣東西,念知也是因果互為關係的,有正念就能夠把正知護持住,那個正知在容易把正念提持住,那個才是真正的定道後面所說的佛法的宗要,那這樣的話流入護本所受!能夠保護本來所受的,然後說流入行心三善為體!以這樣的心情一直護持著,當對境的時候行,那這個行就是五蘊心法,這個受、想、行、識四法當中的行或者思,只有這個才可以造善、造惡、無記,其它的三種心受想心所,以及識這個心王是無記心的,那麼流入行心的一定是反惡為善,則明戒行隨相可修!這麼一來,那瞭解了戒行是怎麼樣的?這個戒行一定是隨著所對的境界,以佛說的如理如法的法相,照著去修持,把以前錯誤的把它改變過來。

在這個地方有幾件事情,第一個說一受,把所受的願體先建立,那個時候它產生懸防的功效,一對境它就有警策自己的心,那個時候這個隨行就起來,可是實際上是不是要等到對境的時候?如果說前面沒有廣修方便的這個行持的話,對境根本防不了,所以平常就應該廣修方便,那麼廣修方便於是隨境現起的時候,這個內心警策的意念一起來,瞭解了你如何對境去修改以前錯誤的行為,那個時候對了,所以平常常常說轉過患為功德,以前作任何事就算造了好事情,還在輪迴當中,這些都是過患,現在由於前面的受隨,而這個受隨現在瞭解了,都必須以正知見為先的這樣的廣學深學,能夠把一切過患都轉為功德,因此在不瞭解之前都是煩惱。在瞭解了以後呀,都是功德,所以問題不在所對境的好壞,而是說能緣這個心,是不是經過了深學廣學,得到了善巧的認識?這是一個真正重要的我們要瞭解的。

下面把這個文看一看,說這個文當中有幾個特別的地方,這個就是資持解釋當中“一受等者舉始終也,方便者對治智也”,前面說方便是一種說法,說方便就是教就是行,然後這個教是依師學行,是靠自己,現在這個地方又說這個方便叫對治智,這個名字不一樣,內涵來了。這個地方要說一下,前面說要去學靠跟著老師,學完了自己去行,那麼到底學些什麼呢?行。做些什麼呢?現在給它另外一個名字叫對治智也!說為什麼你要來受戒?喔!為覺得生死輪迴的痛苦,找了半天找到佛門,說只有唯一的三寶,然後三寶告訴我們為什麼你感得苦?因為不瞭解因果的必然關係,所以真正積累苦的因,這個主因是煩惱,然後只要把那個因拿掉了,自然苦果會消失。所以正對著這個煩惱,要想把它徹底的淨治,這個叫做對治,那個另外一個名字就是智,現在所說的種種方便就是這個。

文字說了,大家瞭解了,可是到了這裡為止,如果停在這裡,還是一篇文章,還是一篇文章,那麼下面趁這個機會還要進一步。這個就要翻開《廣論》來看,請大家注意一下,如果大家已經瞭解了,那是固然好,如果不瞭解現在有機會,好好的看正好,《廣論》153頁,希求解脫就在這裡,我們不是要希求解脫生死輪迴之苦嗎?對。生死輪迴的是什麼呢?因為煩惱。這個煩惱能對治它的是什麼?是智慧!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有幾句話,在這裡就要認識,認識了這個那才曉得,為什麼受完了戒,學了很多佛,講了很多道理,對境的時候,就是沒辦法用,現在看153頁倒數第三行上面就說,中士道修心應該修些什麼?這個裡邊,第一個說要求解脫,求了解脫要發方便,特別說我們現在被綁在生死當中是什麼呢?業跟煩惱!是二樣東西把我們綁住的,只要把這個結生相續,這個結生相續就是被綁的,現在就被業跟煩惱;希求解脫就是怎麼從業跟煩惱裡邊把它解開?才能夠透脫出來。

那麼倒數第六行說什麼呢?又此解脫,非為惑業,諸行生已息滅!現在要完全用上它了,說要曉得解脫是什麼意思呢?第一個要從反顯,是的!沒有一個人例外都被業綁住,而造業一定是惑,然後造業感果也還要惑的俱有緣,所以究實說來,惑業二樣東西就是痛苦的根本,那麼現在要解脫就是解脫這個,這個惑跟業一定會感果,感果的時候叫生,生了以後原來的惑業就消失掉了,所以這個惑業一旦感果自己就消失掉了,生已息滅!它自己就消失掉,下面就解釋 以諸生法於第二時定不安住,不待修習能治等緣!這是世間一切的有為相,一切的有為法都有生、住、異、滅的四相,這四相還有個特點,一生生了以後就滅了就消失掉了,不要等到第二時它自己不能安住,不但不能安住而且一定消滅,不必去對治它自己就消失掉,這個是世間的有為相,所以惑業的本身,一旦感果自己就消失掉了,但是雖然消失掉了妙極了!這個惑業的影響力量,還繼續的會影響我們,所以這個地方特別的說,要修對治才行,因為不經過對治的話,這個惑業生起來它自己消失,如果說讓它這樣的話,那麼這個不須勵力,一切解脫,便成過失!不要經過努力就能夠解脫了,這個努力就變成白費的了,反過來說,它的反顯告訴我們,我們真要想解脫這個問題,一定要修對治,針對著毛病來治療它。

所以它下面說,故若未生對治當於未來結生相續!假定你還沒有生起,針對著惑業的正對治的話,那你必定的會在將來結生相續,那個結生相續,換句話說,你將來一定還在生死輪迴當中,一定會繼續不斷的延續下去,要怎麼辦呢?由其發起對治力故,一定要發生了對治的力量,這個對治還要有力,這個力才把前面結生相續的這個業能夠斷掉,所以說“結生相續即便止息”,沒有這個對治沒辦法把它止息,這個論上面也是現在戒上面也是經上面也是,那麼論上面已經說了很多怎麼對治的善巧方法,第一個要生起的方便,應該怎麼辦?先要感覺世間的苦,然後找到苦的因,找到了苦的因以後的話,看看是不是可以解脫?解脫的結果是怎麼樣?所以把苦樂一對比,策勵自己很強盛的。

最後告訴你,現在你要真正去做了,應該走這個道路→苦集滅道!那麼道路呢!這個道諦就是完完全全說的正對治法,然後道諦當中分開來叫戒定慧,照著這個道理,第一個去行的是戒,戒最主要的是說正知見,有了正知見去行持,這個都在廣修方便當中,那麼這個前面一再的說過,正知見不是個文字,師長要指授我們一定要透過語言文字,然後聽懂了以後要在身心上認得它,認得的時候這是正知見,有了正知見把前面受的學的以及自己行的這個正對治的好樂心用上去,對治的力量才生起來,這個都在所謂的方便當中,也是這裡的對治,因為這個對治能夠把無明惑業去掉,這個叫做對治智,到這裡大家有個基本的概念,想想看,現在出了家了以後,到底做了些什麼?平常忙了半天,是不是學了這個對治智?平常所有這些準備工作,啊,常住,乃至早晨起來打掃等等,目標沒有別的,無非是說把生活整頓好了,然後努力學這個對治智,如果不學對治智,請問你忙了半天做了些什麼呀?這是現在說起來,最最可憐的地方,真正的你瞭解了這個特點,一切都是繞著這個轉,如果繞著這個轉,做什麼事情都對,就因為作任何事情都要準備呀!

以前我曾經跟人家提一個很輕鬆而有趣的問題,在這裡大家也用的上,大家念了幾年書說畢業了,畢業到底什麼時候畢業的?平常去看的時候說畢業的時候,大學嘛,戴方帽子的時候叫畢業了,或者舉行畢業典禮的時候,畢業了。實際上真的是這個時候畢業嗎?如果真的是這個時候畢業的話,現在大學只要花一天的時間就夠了,不需要四年,你說對不對?反正到了那天,舉行個畢業典禮就畢業了,這個會不會畢業呀?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你必須在四年當中就這樣,然後你仔細去考較的話,會發現很有意思,或者說現在離開學校很久了,已經在世間做事情,假如說在家人就賺錢,請問這個賺錢,到底什麼時候賺呀?大家總覺得上班的時候,或者做老闆開店的時候,我告訴你,我感覺不是,不僅僅是這個,假定說你一天到晚去上班的話,你沒辦法吃飯,沒辦法回來睡覺的話,你那個班上得動上不動呀?那個店開得了開不了?而且真正說起來,正因為你要吃飯,正因為你要睡覺,所以你去賺這個錢,對是不對?

南山律在家備覽 51B

真正說起來正因為你要吃飯,正因為你要睡覺,所以你去賺這個錢,對是不對?假定你不要吃飯,不要睡覺的話,誰願意賺錢呀?你們想想看,對不對?這我們必須要瞭解這事實的特徵哪。所以你為了要去討生活,這個生活當中,包括怎麼享受,怎麼吃飯,所以你必須賺錢,或者你可以自己做老闆最好,否則作人家的夥計,推動的力量在這裡呀?第一個這個推動的力量,這個推動的力量有了以後,這是心力,去睡去吃的話,這是體力,有了這個你再跑的去賺錢,是不是這樣呀?世間法如此!佛法呢!佛法難道不是這樣嗎?所以它前面告訴我們修的種種方便,是!這些都是重要的,所以一定要瞭解喔!苦諦是什麼?怎麼推動,然後正賺錢的時候,是不是還要一套本事呀?那套本事的話,還要另外去學,那現在修行也是如此,所以我也特別回過頭來說,我開始跟大家講《廣論》的時候,告訴大家什麼?說我以前錯在什麼?錯在學「我」!我想很多人跟我都有共同的經驗,修行了,總是把自己看見的去修行,修了半天,對不起,總覺得早晨每天這麼早起來,然後一天還要磕幾個頭,拜幾拜佛,弄了半天,為什麽煩惱照舊在那裡,一動都不動呢?原因就是沒有正確的找到那個對治,這個對治現在正確的告訴我們哪,方便何在?整個的佛法的內涵就是在這裡,這是它真正的內容。

所以「方便智」,看看那三個字,方便或者對治智,看看很簡單的幾個字,有它這樣的一個深厚的內容。剛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叫師承師承,我現在瞭解這個師承,真正重要的就是這個老師,他有這個經驗,然後他把那個經驗告訴你,你沒有師承的話他文字念一遍,跟你講的時候天花亂墜,你聽的非常來勁,然後你覺得,法喜充滿!我常常說笑話,假定我今天跑到高雄,高雄的到底什麼地方我不知道噢!我是幾十年以前哪,現在唱歌跳舞我沒興趣,幾十年以前有個說書的不曉得你們知道不知道?一下說隋和一下說什麼東西,在那兒談幾下,然後念幾下,說的時候中間還要穿插很多東西,所有下面聽的人都如癡如醉,聽完了也是歡喜無比,如果大家同樣的歡喜無比,那豈不是法喜充滿呀?所以真正要了解法喜發的特徵,它有對治煩惱的功效,這個才行呀!所以並不是說今天把那個文字說的很美,文章寫的很美,如果寫的文章的話,戒是最枯燥的,一個字一個字,咬文嚼字,不曉得什麼,但是它的對治來說是最最精采的,精練的不能再精練。

後面有個補充,本來這個不在正題之內,剛才我是說,如果是這樣的法喜充滿,好像聽說書一樣,不過究竟來說,這個說書就是說書,聽佛法就是聽佛法,那個佛法的影子落下去了,眼前雖然用不上,久後,還是由這個因緣啟發的,在此不是說這個是說師承,真正重要的昨天說過了,真正的師承好的一定能夠推到從佛開始,其次一類呢,祖師,現在通常人家把傳承分為二類,有一類叫長傳,有一類叫短傳。這個內涵我也不太清楚,不過簡單的什麼叫長傳呢?從佛以來沒斷過。什麼叫短傳呢?就是他是祖師,特別的自己悟得的,但的的確確能夠把佛對治煩惱的特徵,每一部份說的很正確,沒有錯誤,譬如說天台智者大師,他的傳承是根據他的老師,他的老師是北齊的慧文律師,慧文律師怎麼開悟的?讀龍樹菩薩的中觀。嘿!念這個偈子﹝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就是這個偈子悟了,然後以後傳時,的的確確能夠把佛的精要內涵,真正的用的上,那個用的上叫正見,換句話說,正見的特徵是什麼?破煩惱!而煩惱的中心是什麼→我!所以大徹大悟的人,見了空性,就是指這個,然後他把那個經驗告訴我們,我們能夠用的上,這個時候才叫做傳承,說這個道理我們聽懂了以後,內心上面去噢!瞭解了瞭解了。

今天有個人問?要修行的人還要聞思修,那麼請問這個聞思修,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有什麼差別?這個我在《廣論》當中也簡單的說明過,聞!那個時候一定要有老師來教,不是書本上去看的,然後你聽見的時候是可以說一些資料、一些文章、一些概念,聽了以後,你瞭解這個概念說的內涵是什麼?啊!原來是這個,那麼佛法裡面要聽的是專門對治煩惱,煩惱另外一個名字叫作無明,現在智慧就是明,喔!你聽懂了原來指這一個,聞所成慧在《瑜伽師地論》上有它相當嚴密的定義在,世間的很多工巧也叫這樣,那麼世間的很多工巧這個慧是指什麼?佛法當中說有二樣,一個叫根本一個叫後得,這個在此不細說,聞所成慧!就是他要告訴你的這個道理的中心訣竅在何處?如果世間法你得到了這個訣竅,出世間法的智慧是特別的瞭解噢!原來是這個,那我現在瞭解了這個生死的根本→煩惱,該如何去對治它?那個時候還是別人的,聽完了回過頭來,還是糊里糊塗,然後經過思惟觀察,這個思惟沒有觀察不行噢!你一定要觀察也許是眼前對境,也許你閉上眼睛回思以前對境落下的影子,所以一定是在境上面去講的,那個時候你瞭解啊,以前不懂得,一天到晚緣著煩惱轉,現在瞭解了,於是內心當中起心動念,很認識的瞭解,在沒有正確的瞭解思,思一定要有根據,把聞所得到的,那這個時候叫聞所成慧,那個聞所成慧就是思所憑藉的因,根據思惟觀察了以後,自己能夠也如理如量把握的準老師說的內涵,起心動念你認識了,這個是正知見真正建立的時候,這個是思所成慧,你有了這個就能夠對治煩惱了,煩惱現起,你看得很清楚,就是它!戒必定要從這個時候開始,那就持的好了,修所成慧的那個時候要經過定慧,那個是親自驗證這個特別的內涵,所以那時修所成慧的得到的時候,不叫正知見,叫正見,或者叫見道,有了這個東西以後呢,就能夠真正的轉煩惱,平常說轉過患為功德都在這個上面,這裡呀!

正念者攝妄緣也,護本受者隨順義也。

說起來說對治智內容有這個,那麼有了這個要什麼?還要正念,正念就是能夠攝妄念,不要讓錯誤的念頭跟著來,正知見擺在這個地方,這個幹什麼呢?護我本受的願體這樣才是。然後由於這個正念,所以當對境的時候,對境的時候是辨別善惡,造作善惡的時候說流入行心呀,那個時候能夠把以前錯誤的轉過患為功德,所以這個持是成業處,現在的業淨業了,所以不管任何境界你認得煩惱,能夠對治煩惱,沒有一點點樣子現起,你那個就是個淨業,很簡單,不要動手不要動口,換句話說,身口不動,你看的很清楚內心當中轉過來,那個就是個淨業,如果說你動身口那當然更好,這個善淨之業是這樣分的,如果這一點你看不準,作一件好事這是善業,不是淨業,這個我們要清楚,這個善業我們叫福報淨業,叫做功德,所以真正做功德當中一定有智慧,智慧跟福報二個分不開的,這個是它的特徵在此呀!

三善體者明業性也。則明等者示必修也。以知感果功在隨中、則知徒受不持無益矣。

這個三善體呀,就是叫明業性也!對了,造了這個業以後,現在三善那就是無貪無瞋無癡,所以它一定是淨的,因為貪瞋癡是生死的根本,漏主要的根本就是在這裡呀!所以下面說,

以知感果功在隨中,

所以現在曉得了真正感果的在隨當中,

則知徒受不持無益矣。

到這時候內心正確了那才瞭解了單單受了戒不去持的話那沒什麼好處。下面

若下明無隨之失。

那就第二個,上面就是說怎麼樣隨才能夠成功,換句話說,戒要怎麼樣持才成功!然後下面無隨!隨不好那有什麼損失,

為戒欺者功業深重、犯致大罪故不如不受者,

這幾句話是

激勵之切、非抑退也。

對了!不要說聽見了說,哎唷,那對不起,我就還是不受好,要曉得祖師告訴我們的用意是激勵策發我們,並不是叫我們到這個地方退,說起來退不退,真正的問題還在你學不學?如果你真正學的話,這前面不曉得說過多少次了,你學好了絕對沒有人願意退,沒有學好的話很少人不退,哎呀,這樣的苦呀!這樣的麻煩,弄了半天倒不如不受呀。那你回去了,假定你真正學好了以後,你瞭解回去一條路→死路!除了死路再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了,現在你咬緊牙關,就是持不好眼前也下地獄,將來下了地獄以後的話,還是因為這個果報,所以就算是下地獄,我還是要持到底,講起來這個還是學的功,所以講起來這個學太重要、太重要了。這個都在方便當中,當然在此我並不是說,那好了好了,下過了地獄,再來吧!嘿,那個時候還要好好的去學,當你瞭解這個,下地獄的可怕相,你就不願意下地獄,然後你瞭解這個學,學對了以後,持的時候還很省事耶,並不難耶!這都是千真萬確,而這些道理都在真正所謂好好地學,那這是第二個。就是說不隨有什麼過失,換句話說,這個就是祖師來勸勉我們。

最後有一個所謂結示,或者是說結誥,最後總結來叮囑我們,囑累我們,

是下結鋯行者之言,

再下面的話呢,結論來教誡行者,這個祖師的話,

通囑末代也。

就是叮囑我們後代的人,“是故行者明須善識,業性灼然,非為濫述。”就是這幾句話,所以真正的行者要明白善巧認識要學的內涵,下面一個一個的說,

令善識者誡精學也。

前面說要廣學,廣學不夠還要精學,廣學是博精學是要深,要能夠把握的住精義,所以世間做學問尚且要能博大要能高,這個精學同樣重要否則的話你學了一大堆,不但學了一大堆還等一下其它的東西呀!六十四明樣樣都學中文外文日文什麼印度文學了一大堆,如果不精學的話自己還是戲論,反過來如果你精學不廣學的話不能觸類旁通,不過在這裡將來還是有個原則告訴我們,如果你把握住原則的話絕對沒問題,這一部份這裡先不細說,這個要善識要四樣東西,

一須識教教有開制、

這是第一個,要瞭解這個教,那麼現在這個地方的教呢!特別是講律,現在我們瞭解了要真正明律的話這個論不通不行,然後真正要明律跟論的話經又是不通不行,所以同樣的像上面這句話論其親疏,這個律是親,但是對不起沒有經,這是論其親,親疏的親親是律藏,但是論其疏的話經論是疏,沒有經論這個律也持不好,這個我們這裡要清楚,教有開制什麼是開的?什麼是遮的?平常從戒相上面都是講開遮的,但是真正的開遮之相不簡單噢!將來講到持犯那個時候我會詳細的說明,

二須識行行有順違、

同樣的行為怎麼是順理的?什麼是違理的?這個我們同樣要明白,

三須識業業有善惡、四須識果果有苦樂、

這幾樣東西一一都要瞭解,這個教從表面上去看是教相,就是持犯的內涵,識業的話,最主要的就要論到這個業的心理的狀態,這二個東西有它很大的差別,所以往往有很多東西,嘿!從相上面去看是這樣,從業上面去看是那樣,可是真正的製法的話,這二樣東西同時都論,如果弄不清楚,往往會有紕漏百出之處,譬如持戒,往往是這個戒說要這樣做要那樣做,大家為了戒而爭論,這個是從教相上面去看,好像談開遮,如果大家爭論的話,那是完全不瞭解業,不談開遮,還不一定出毛病,爭來爭去大家都倒楣,這個就是問題弄不清楚的根本原因,否則的話,你又談業,這個開遮又不去管它,那個就是善心而造了惡業,前者以善行而造了惡業,說善行的話,這個是說教相上面善的行為,如果後面的善心的是業,雖然瞭解了可是教不相應的話,心是善的,同樣的可能造的是惡業!這個我們應該清楚,那麼最後感得的果,這個果呀!一定要教開遮弄的非常清楚,業認識的清清楚楚,那個時候行持的本身大概就沒問題了,那麼果報也辨別的很清楚。

反過來說,因為從果報的苦樂,所以要瞭解我們的行持違順?因為要瞭解行持的違順,所以必須要認識開遮之教,以及成業之心,這四樣東西都必須應該瞭解,

必明此四始可攝修。

必須把這四樣瞭解了,那才把修行的修字呀!能夠通通的統括起來,下面說

業性等者,

下面說業性自然哪!

如向所明順持違犯善惡因果、皆如業理、非妄抑揚、令生信故。灼明也。』

前面說違順持犯,善惡因果都無非是說業的道理,也並不是隨隨便便批判,妄加說這個好這個不對,如果前面隨便說這個好,這個不對,那是戲論,佛法當中絕沒有這件事情,佛法當中真正主要的就是滅這個戲論,因為這個根本是戲論之惡,現在學了佛法,還戲論那有什麼用場呢?所以說非妄抑揚,這一段文現在清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