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10月
 
 
1
2
3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30
31
 
 

廣論 頁/行  P184

手抄 頁/行  10 冊 P164-L1~P186-L3

音檔 起訖     77B_1330~78A_2216

那麼這個時候,譬如說現在以我們人道來說,那麼這個中有下面一生,我隨便說,幾個以人道為主,那個時候他就會看見他有緣的父母,他就會看見他有緣的父母,那個時候他會這個看見的狀態呢,也跟他自己的福有關係,這個不細說它。

那個時候最後就看見這個父母相交,相交的時候,如果他是男的,他就會對他這個父親,覺得很不樂意,他是很樂意的跟他的母親在這兒相配,反之亦然,反之亦然!所以那個時候,他那個就是前生的業力,他會全部精神灌注在那裡,等到灌注在那裡的話,父母等等都看不見了,完全看不見了,他全部看見這個男女二根,那個那個時候呢,當父母的精血,不是精血,是精跟卵出來的時候,尤其是中有的這種業非常強盛的,他有非常強盛的執取力量,那個執取的力量,就把這個精卵交好的,他就在這個時候就把它牢牢的,這個一種業力把他執取住,所以他這個裡邊,還需要一個很強盛的這個力量,那麼那個時候就是一剎那,這個中有,像夢一樣,忽然睡著了,那個中有,自己就完全進入一種像作夢的睡著狀態,那個時候就是結生相續的一剎那。

那結生相續的同時那一剎那,那個名色現起的時候,所以結生相續的前一剎那,那個時候這個識就是果位識,所謂的果位識,那個果位識是執取的,這個父精母血那個時候所謂色部分,那麼他能執取的果位識是名部分,名部分就是心,那這個是這個一種狀態叫做名色,所以從前面無明行識然後經過了這個愛取滋潤是執著這個,執著這個就是有,然後執著的力量使他到結生這個過段,這個過程!然後這個結生過程當中怎麼生的呢?整體的來說講總相就是生,就是這樣。然後這個結生的整個的過程,別相怎麼辦呢?就是初一個階段叫做名色,這個名色!由於這個識的執持,加上他宿生的業力的這個執持,自然而然他在那兒會增長會增長、增長,那麼這個時間呢!經論上面有說明,好像八個禮拜還是九個禮拜,叫做羯羅藍位,那個時候分不出來就是一團的肉,叫凝滑或者說翻成功我們,那麼這個時候就是所謂名色位,名色位再下去呢,六處,慢慢的從這個上面分出來了,喔!這個根身等等分開來了,有頭有身體然後有腳有手眼睛鼻子耳朵那個樣子呀!慢慢就生起來了,那個身,雖然生起來了,這個就是有這個東西,那個識本身還是不動,這個就是這樣,他這個六識本身還並沒有,那麼再下面呢!再下面進步下去呢!那個識就有一個跟這個觸的感覺就生起來了,那這個也是,那這個都是胎兒位當中,有的說這個是出生以後那麼外界接觸,那麼這個說法呢!各有各個不同,所以說我所受的這個師承當中,我的老師告訴我是這樣,那麼所以開始有觸,可是這個感受還沒有,平常我們說碰到了以後下面才會有這這種感受,這個是講粗的噢!講細的事來說的話,一念當中都全部具足,我們現在講粗的,那麼這個時候換句話說他粗的感受出來,可是辨別這個感受的力量不強,那麼以這個來分或者胎兒當中的位次,或者出生以後的位次。

所以再下面呢,這個“受”的感受,對於這個所接觸的境界呀!他會感受,那麼感受的這個就比較強烈,比較強烈!那麼這個整個的過程的話,那就是生那個,然後這個感受他從出生以後,一直在這個受當中他最後就死,那麼死了以後如此這般的再來,那麼在這裡我們不妨去看一下那張圖,這張圖當中看那個十二支的那個圖,換句話說這個大圖的這個圓圈當中最外面那一個,第一個呢,瞎子。那個瞎子前面一個孩子牽著他,雖然是個人但是他對真實的狀態看不見,一個小孩帶著他在路上走,所以雖然是個人但是是道非道他分不清楚,對於世間的真相根本弄不清楚,什麼是該走的什麼是不該走的?他反正聽人擺佈!所以很遺憾的手腳在他身上,可是偏偏他也聽人擺佈,那我們普通人也是一樣,我們自己總覺得還有個我在,可是實際上真的是我在做主嗎?聽人擺佈!這個是最可憐的一樣東西。

下面呢!由於這個所以不瞭解事實的真相剛才說的就去造作,那麼這個造作呢!就是這個地方的一個陶器匠!現在好像沒有這個了,如果說現在還有這個,看看他們做什麼瓷器的可能還有,因為老法比較多,那麼他這個鑄成怎麼樣?就是什麼樣!大小長短方圓顏色,都是作成什麼就是什麼,相當於我們這個人也一樣,我們在六道當中行相是怎麼樣?要這個陶器匠來作成!大小怎麼樣什麼顏色?所以什麼行相都是六道當中,是橫的畜生還是豎的人還是地獄惡鬼畜生?就是這樣然後大小那麼同樣的行識牽涉。

下面“識”,這個識是個猴子,那個猴子一天到晚不停的,一下一下一下跳來跳去,一下緣到這個一下緣到那個,那麼再下面就是個名色,名色是一些人在那個小船上面,名色在那個小船上面,也就是說從這一生跑到那一生去那個過程,跑的那個過程,最後那一些人也就堆在一塊兒,他這個功效還沒現起來,我們也不妨這麼說吧!那些人就相當於這個名,那個船相當於色,所以這個經論上面叫名色緣識,識緣名色,由於這個識的執取,這個識是心識的識,也就是心識執取這個另外那個顏色的色,就是所謂!然後他同樣的這個心識就依這個名色,而這個名色由於心識的執取而增長,所以叫名色緣識,識緣名色,那麼這個這張圖當中的表示。

再下面呢,就是又慢慢的有“六入”,那個房子有六個窗子,這個窗子雖然有,可是換句話說,這個認識作用還不生起。再下面就觸,觸就是一個男女這是一樣,全部精神在這個地方。再下面這個受,受支那張圖上面很有意思,這一個人被一支箭射到那裡眼睛裡面,這個眼睛是人體當中最敏感的部分,平常我們哪怕碰到一點灰塵,哪怕碰不到前面一個小蟲飛過去的時候,這個眼睛眨一下,馬上眼睛咪起來,現在這個劍射到眼睛裡面,你看那個多強烈的感受。

這個地方停一下,因為實際上我們的一生都在這個感受當中,我們整個的一生都在感受當中,我們不妨想一想看,看看那張圖很平淡,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的話,我們每一個人對於這個外境的這個感受的這個強烈的,一點很小的小事情,心裡面就會無法忍受的這種強烈,所以平常人家的比喻說,你看這個都市上面這個時髦呀,天氣稍微一變,那如果變冷了,一下這個皮大衣,什麼都出現,如果一涼,那個夏裝短袖的什麼都出現,那是因為我們平常所看見的,如果我們進一步,自己仔細去看內心的話,亦復如是,所以我就想起孔老夫子警告說:不要一朝之憤而忘終生之旨!往往我們大家有很大的抱負,可是遇見一點小小的境界的話,忘的什麼都忘記掉了,哪怕人家的隨便的一句話,喔,少吃了一點東西,所以經論上面說:“雖少許茶一起高低”。那個就說明我們這個感受,我們一天到晚就為這個感受的擺佈,就像那支箭射到眼睛裡,這個對我們的影響,全部的精神,你就死死的被它困住在這個上頭。

下面呢,就“愛”,愛那個圖的話,就是醇酒美人,那一個人在那兒喝酒,酒本來已經夠叫人沉迷,所以喝酒的人他不會滿足的對吧!越喝越想喝,乃至於喝醉了你告訴他:你喝醉了!他就不承認,我不會喝酒,現在當然出了家根本談不到,在沒出家之前,我只有過一次經驗,我也不會喝酒的,吃一點點酒滿臉通紅,那麼有一次不曉得什麼因緣,我也忘記掉了,人家就說,唉呀,你不要勸他了,大概喝醉了,我自己覺得,我沒醉呀,以後人家講起來我才曉得,這個真正喝酒喝醉的人,他不會覺得喝醉,我的的確確的,我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我腦筋清清楚楚,怎麼喝醉呢?但是那個行動就是反常了,這個無關緊要,我現在的體會的話,酒這個東西的確是,他就會這麼永無滿足的,再加上一個美女在旁邊,所以人家說的醇酒美人,愛!就是這個狀態,可是這個愛呢,就是這個愛著的這個狀態,取!那就是執取到了,所以他下面那個取的圖呀!那就有一個人爬在那個樹上面摘,那麼有的圖呢!這個一隻猴子!那隻猴子更是啊!他永無饜足的去摘,這個摘這個摘!所以有個笑話,這個猴子爬到那個樹上的話,如果你爬到樹上那個猴子一爬,那全樹的果子就沒有了,摘了以後他馬上把那個向後這麼一放,然後放那個,左手摘一個一放,右手摘一放摘一放,這個弄到最後他一個都沒有,樹上的果子都沒有了,我們人這個愛取的心裡也就是這樣。

那麼下面呢,有!那個有是一個懷孕的婦女,而且這個懷孕的婦女,不是剛開始,最後快生的時候,那種狀態的話,那就是換句話,說下面緊跟著馬上要出生,再下面就是那個生!所以十一個圖就是生,那麼這個生呢,生是個總相,生的整個的內涵,剛才我們已經解釋過了。一直從名色六入觸受,生起了以後,一生都在那個受支當中,那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狀態,但是同樣的下面,第十二個圖,叫老死,你看老死這個圖很有意思,一個人背著一具死屍,換句話說我們一旦生了,那注定了我們就背了該死的這個東西,你們不妨每個人拍拍那就是這個,我們對不對?拍拍自己!一旦生起來了,那個東西就該死,沒辦法逃沒辦法逃的了所以這個叫老死,實際上那個生支當中,生起了以後他一直在變化,這個變化過程當中,這個受是個心裡行相,這個變化過程當中換句話說我們生住異滅,或者生這個異滅,生滅變異在這樣的過程當中,那麼這個是說明我們一生流轉,怎麼樣從一個說由無明引發的一件事情,一個業留下來一個種子,而這個種子感果的過程,通常我們也不妨看成,就是這個一期受生狀態,這個一期受生狀態,可是實際上一期受生狀態當中,這個裡邊有那樣的內涵哪!是怎麼樣從前生到這一生?對吧!清楚不清楚?是不是這樣?換句話說,前生到這一生,或者這一生到來生,那麼這個裡邊就牽涉到了二世在這個裡頭,那這個整個的我們對於這個從因到果的一個基本概念有了一個認識,有了認識裡邊呢!其中有幾個我們應該特別認識的,有幾個應該特別認識的,首先我們看他前面無明行識,這是一個識的種子,然後這種識種子,如果我們現在眼前來觀察的話,我們整天從無始以來一直在這種狀態當中,這樣!所以一切的行為,你坐在那兒不動,這個也是一種狀態,然後你採取行動,這個行動為貪所使,那是因為所受的可意境,或者瞋所使所對的境界不可意,總不外貪瞋癡,細緻的內涵就是個無明。

南山律在家備覽 78A

總不外貪瞋癡,細緻的內涵就是個無明,然後這種作用留下來的影響它感果還需要什麼?愛取滋潤!所以在這個裡邊凡是生果,這個生死當中要感果的時候,它這個因有二種,有一種因是在這個十二因緣當中,我們稱它為引、引支,那麼這裡我們就不妨看看《廣論》,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的183頁叫支分略攝,這個在183頁的倒數第七行,云何支分略攝?是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最前面這個識是能引支,那個能引支是什麼?無明行識!名字叫做能引支,我們不妨容易解釋容易認識說這個就是個因哪!有了這個因感果還要一個條件,還要什麼條件呢?還要這個能生支這個愛取有來滋潤它,所以由於這個愛取有的滋潤,它才會感發那個生死輪迴之果,因此這個能引這是一個因,然後能生是使得這個因感發的另外一種因,這個緣或者我們這樣說吧!由於這個緣就下面產生這個所生的結果,在我們前面解釋的這個從這一生到下一生,或者從前一生到這一生的過程當中也說明了這個道理,所以這個裡邊我們就可以瞭解呀!所以二重因果的這樣的關係。

那個二重因果當中呢!通常我們叫三世二重因果,可是這個三世後面有個說明,不一定三世,二世也可以圓滿三世也可以圓滿,什麼是二世圓滿呢?譬如說這一世我先由於無明行識,這個識的種子就造成了,這裡這個無明行識呀!是剎那剎那!每起一念就是一個識種子,因為無明所以它一直在動,因為動就有個認識作用,因為認識作用留在這裡,所以經論上面說一念一輪迴,當然從剎那的心識來說,這個心識的運轉生滅就是個輪迴,可是從整體的我們的人生來說,的的確確這個心起一念,這個識種子如果將來經過了愛取的滋潤它會感果的,所以這個起一念的這個識種子是這樣,所以一生當中你還有多少?唉!一生當中是無量個,我們無法計算,而無始以來不曉得多多少少,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它先有個無明行的識種,可是這個識種它下一生是不是感果的?那不一定!在什麼狀態當中會感果?就是跟他相應的這種狀態出現,它以外境出現然後裡邊跟他相應的愛取去滋潤,如果這一生就滋潤的話,那麼這一生種下去的這個識種,就會透過這個愛取的滋潤會下一生結果,在這種狀態當中仍舊是二重因果,一個是能生支,不是!能引支的因,然後呢!加上愛取是能生支的因,於是這個能生支的就是愛取有的滋潤,下一生就感果了,所以這個二重因果當中是二世圓滿,還有一種呢!我們現在譬如起個念,我怎麼樣曉得我這一個念頭是這一生積的?還是前一生積的?不知道!在我們看起來這一生現起,實際上我們有很多東西是宿生帶來的,可是宿生帶來了以後這一生又忙這個東西,實際上這個因是宿生已經放在這裡,所以這一生我們還是用愛取來滋潤,還是愛取滋潤,可是這個公式本身完全一樣,就仍舊是以前留下了識種子,然後遇了緣!我這個愛取滋潤它,於是愛取有下一生感果,那麼這樣說起來就三世圓滿,所以這個二世圓滿哪!從能引開始一直到下面的所生,中間沒有間隔完全沒有間隔,而三世圓滿!是說三世圓滿實際上中間可以隔無量世,為什麼中間可以隔無量世呢?就是你這一世把那個無明行識的識種子留在這裡了,它留在這裡永遠隨著心識轉,然後中間自然而然有其他的愛取有滋潤其他的,所謂其他的就是對我們心識來說,心識當中的其他的種子,不斷的滋潤它所以那些在感果,那個識種子它並沒感果,一直等到遇見了這個識種子相應的種種的緣,然後它感果所以這種叫做三世圓滿,從這個地方說明說從能引到所引這一支呀!中間可能間隔無量世,但是從能生到所生這一支的話,中間沒有間隔,現在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那麼從這裡說起來的話,所以我們說這個三世二重因果就是這樣!而這個三世二重因果,拿我們現在來看或者是二世圓滿或者三世圓滿,所謂的三世圓滿-無量世!那這麼一來我們就曉得了,不管從無量劫以來到現在,現在到下面都一定是基於這樣的一個原則,所以這個三世呀!十二因緣的真正的內涵,那麼大概說明清楚了,這是第一個。

其次呢!說這個裡邊哪!有這麼多的業種子,那麼哪一個業種子來感果呢?就是這樣!那這是我們第二應該認識,這是我們修行一個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所在,這裡說一說,俱捨上面有個偈子,所以引俱捨換句話說整個的他說的是完全正確的,「諸業於生死於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諸業!所有的業,在生死當中諸業於生死,它感果的次第是什麼?以重!第一個是重業,第二個以近!靠近,第三個串習!所以以重近串習,再下面第三句呢!隨先作!先前面先作的,其中即前前成熟,這個成熟的次第前面的先成熟,那麼這個偈子!記得不記得沒關係,這個內涵在這裡說一說,說這個有無量無邊的業種子,那前面這個業識它怎麼感果的呢?重、近、習、先後就是四個次第,如果你有最重的重業,下一生一定到那個地方去,如果沒有最重的重業,那麼臨終的時候,最靠近的這個力量現起的時候所以叫近,靠近!再下面的習慣!如果說臨終也沒有引發你就是平平淡淡,那你最平常習慣的這個現起,如果這個也沒有的話,那麼無始劫來造的次第,最先造的先來,後面的後來,那這個我們平常也可以用一個現實的例子來說明它,這個例子一說大家就很容易懂了,說我們這個生死呀!大家雖然都經歷過都忘記掉了,大家都忘記一點都沒印象,未來的還沒現起,過去的記不住,但是小的過程當中我們一段一段事情的變化,一直在變化。

從這個上面說一個實際上的例子就瞭解了,今天大家坐在這個地方,譬如說這個法會,或者我們講那個課,現在我們大家講課,這是一件事情,這件講課的那件事情結束了,下面要做什麼?如果說拿這個生死來說,就是講課那件死吧!那下面到哪裡去?那還是照這個次第來排,最重!就是假定說你或者上課之前,或者正上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發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有的時候那個重大的事情,重到不能等到那個上課結束,大家要跑出去,譬如說我們正在上課啪!大地震了!那一定不要停了,大家拚命逃出去,那是最嚴重的事情,再不然的話呢!這個地震震了半天,雖然我們想了很多事情,雖然沒有出去的,看那個房子已經有點樣子了,下了課一定馬上看這件事情,再不然下課之前或者什麼,臨時有個非常重大的事情發生了,那我想我們人人會處理,一下課馬上就處理這件事情,或者是外面或者是裡邊都沒關係,你看這個可以大家隨自己,在家人不妨這麼說吧,你正要上課或者,上課之前、上課以後,忽然之間家裡打了電話來說,你家裡面最重要的人,沒成家的是父母,成家的或者先生或者太太,或者是子女,忽然之間生了場大病出了個車禍,你是不是會心裡面心心念念記掛在這個上頭?這個就是重業!再不然不是外在的,我忽然之間上課的時候肚子痛的要命,那同樣的一下課就非去不可,這個是重。近呢!什麼叫近?沒有這種事情!那麼下了課了,一下課有一個人告訴你,或者快下課的時候有一件事情發生,雖然不是很嚴重的,或者有人提醒你說,下課了啊,那怎麼辦呢?我們怎麼去做?你就跟著他去做了!那麼習慣呢?如果這個也沒有那個下了課怎麼辦呢?平常的時候喔!下了課了,那麼先去喝一杯茶,我們準備在這裡下一堂還有,在別的地方個人做個人的,所以這個是習慣的力量,如果再沒有那照著所有的一步一步的次第來,這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幾乎任何一件事情上面都是如此,就是這個業你可以瞭解,這個行相就是這樣,所以在這個裡邊,諸業感果的次第就是這個,那麼這個跟我們這個修習為什麼這麼相關這麼重要呢?問題就在這裡!問題就在這裡!

在前面我們是兩個概念,現在要分開來說,第一個這個三世二重因果當中,說造了這個無明行識這個識以後,要什麼樣的滋潤才感果?要愛取滋潤!這個愛取滋潤一定對境,當對境的時候愛取滋潤的話,那麼你什麼樣的愛取滋潤它,就會感什麼的果報,對吧!這個愛取不會莫名其妙,一定有所對的境,從這個上面來對境,內心當中就是什麼?內心當中對這個境來說先是感受作用!或者我們不妨說對那個境來說也可以,或者十二因緣當中受支來說,所以實際上那個受支是什麼?前一重因果的果!然後愛支是下一重因果的因,這是不一樣的唷!所以在這個經論上面我們去看一下184頁,這個183頁,就是剛才我們那個支分略攝,它就特別說明二重因果,三世二重因果的概念,那麼這裡不講《廣論》我也不細講了,尤其大部分你們都聽過《廣論》。

所以看一看184頁第三行最後一句,是故能生支-愛,與發愛支-受!這兩者非是一重緣起,喔!關鍵在這裡,發愛之受那是餘重緣起的果位,這個發愛之受就是我們所對的境,以及對境的時候這個內心的心裡狀態,這個是前面一重因果的果,或者我們不妨這麼說吧!眼前我們一生都在受支當中不是嗎?這個受支當中對我們自己來說是我們得到這個異熟的果報,然後還有得到這個等流的等流因果、異熟因果還要什麼?增上因果!這個整個的都在受支當中我們去看,這個受支偏重於在這個整個的過程當中的心裡現象,實際上這個心裡現象是不是還一定所緣的所緣的境,那麼心裡現象所依的就是我們的根身,那個就是異熟呀!然後能依的這個心識就是等流呀!然後這個東西對外面的境界就是這個增上的因果呀!這個是前一重因果的,這個話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太好了!整個的修行的關鍵就在這裡,我們往往抱怨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對不起!這個是前面一重因果的果,因已經造了沒什麼好抱怨的,現在抱怨的心情是什麼?那個是現在的愛支!這個是真正的問題,如果說你瞭解了十二因緣的整個的必然性的,遇見了這個果你好的你也不會執著,如果覺得好的話那是我前一生造的這個因呀!那好的更要策勵自己努力增上,如果不好的也沒什麼抱怨的,前一生造的因呀!現在感的果你怎麼辦呢?努力去修改它呀!不管它是好的策勵壞的修改,它必須要一個什麼樣的條件哪?要有正確的認識!如果你沒正確的認識行不行?不行!那麼這個正確的認識呀!就唯佛所能!所以我們要修學佛法。

那麼這個正確的認識呢!這個過程有幾個次第,先一定要依靠善知識,說聽聞正法如理思惟,這個東西呀!目前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那個聞思階段所謂得到那個正知見,有了這個正知見以後,對任何一個境就是這樣,那個正知見實際上發起來的是善法欲,這個見跟欲兩樣東西,我們不妨拿那個惑!前面的說愛當中來說,愛!十二支當中愛是實際上說明什麼?就是整個無明的粗相!這個無明的粗相,通常我們拿天台所告訴我們的,從名相來說叫什麼?見思二惑,對吧!思惑,說貪瞋癡慢疑啦!見惑,說身邊邪禁見啦!一種是見解,一種是情緒,我們大概粗淺的、容易認識的,這個來說明它,就是這種狀態,那麼這個以前都是由無明相應這個受,而引發的這個愛支,現在瞭解了這個道理以後那怎麼辦呢?嘿!以正知見相應的所以都是這樣的,所謂正知見所謂勤精進,因此在這個裡邊怎麼辦呢?不管前面什麼境界,換句話說,到受支為止,下面這個愛支生起來的時候,這個不是世間無明相應的愛,我們給它一個很有趣的名字叫善法欲,這個欲就包括在愛取二支,所以我們現在的行為是善法欲跟勤精進,一直在這方面努力,這個是對我們最大的重要,假定說我們能夠整個的這樣去做的話,一生去努力,或者你產生一個最重的業,這個就最好,那麼還有呢!我們也不妨排著這個諸業於生死重近習,這個先作其中不談,我們無始以來,先作其中如果先來感果的話,那一定淪落生死,可是太妙了,假定說你眼前努力的去做的話,那個感生死的果報當中顯出的是人道最後一個,假定我們能夠努力的,不但是以正知見勤精進養成習慣的話,就算不強烈這個串習,是不是比這個次第當中第三位要先成熟,然後除了這個以外,譬如僧團共同的策勵,乃至於人家臨終往生的時候,現在我們偏重助念,那個西方當時那個助念的方法,跟我們現在不太一樣,同樣的助念!現在我們的助念哪!叫他幹什麼?你要念阿彌陀佛!是因為末法了沒有正確的方法,那你一心的念佛,實際上還不外乎這個,那麼西方當時一定是這樣,說他生病了把他先抬到西方堂,這是你的歸屬,那個西方堂裡邊一定有佛像,然後這個佛像還有一個旗拉在手上,嘿!你們怎麼忙了一輩子是幹什麼?你要皈依三寶要這個,然後告訴你:你一生做了很多好事!為什麼要做這種事情?那很簡單他一生的串習就在這裡怕不夠精呀!臨死的時候告訴他,嘿,你趕快靜下來,串習那當然行,如果沒有串習的話,這個都沒有用唷!那靠近也沒有用唷!

我們不妨這麼說一說吧!譬如說舉一個比喻,這個還是個很簡單的比喻噢!譬如說我們現在今天的法會完了,法會完了以後,就有人告訴你:嘿,某人!到哪裡去?你去不去這個因緣完完全全看什麼?看你相應不相應?對吧!譬如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來說,啊!我們完了以後嘛!我們上面去拜佛,我們去再繼續的論,或者什麼這套東西,那是因為我們平常一向作的,就是不太努力,一向作的就是這個,那就是這個!假定說有個朋友拉你去,嘿,某人去釣魚,我想我們在座的人沒有一個人去,反過來,歡喜釣魚那些朋友,就是今天要硬把他拉住坐在這個地方,下了課你叫他繼續討論的話,他一定不幹對不對?所以這個境裡邊我們要注意噢!說這個境裡邊就是說你前面這一生當中,多多少少做過的,那麼那個時候靠近你提醒你才可以,就是這個境跟這個串習有特別的相關

那麼假定還有一種重的業,譬如說造惡業,那麼說五無間罪啦!這個最重,還有當然其他的很多重業,善業呢,譬如說得定,這個是個不動業,這個絕對是,還有呢!持戒!持戒是個重業噢!不過我們說重業的話是什麼?我們說這個重業是惡業,持戒是叫律儀,這個是在善業當中非常重的,所以如果你能夠真正認真持戒的話,為什麼產生這麼大的功德?我們也不妨這麼說吧,這個以我們一個凡夫的心量,持的戒能夠得到法界相應的功德,那個有多重呀!就是這樣所以真正的能夠嚴持戒律的話,如果說你沒有出離心,拿世間來說一定生人天,如果你有出離心的話,好的話那就能夠感得聲緣果更上,念佛的話往生,這個是他根本的意趣,到這個地方我們瞭解了這一點哪,在這個地方對我們的修行,是一個最重要的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