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云:「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以獅座等恭敬利養而為供事,斷不尊敬。應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謂應無雜染,不應作意法師五處。離高舉者,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而聽聞之。離輕蔑雜染者,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於彼二不生輕蔑。
對於法與法師,我們內心都要發起恭敬承事。如《地藏經》說:「我們要專一、淨信、恭敬的聽聞佛法,千萬不可以毀謗佛及佛法。對於說法的法師,要視之如佛。」用獅座等種種最恭敬的方式供養他、承事他,斷除心中所有不恭敬的念頭。應如《菩薩地》所說而正聽聞。在聽聞正法時(一)應無雜染心(二)不應對善知識在五件事上非理作意。無雜染心包含兩件事:1.要做到遠離高舉心。其中包括把握每一個機會去聽聞;內心要恭敬;發願種種承事;不可忿恚師長;要隨佛的正法修行;不看師長過失,要由此六事而聽聞。2.要做到遠離輕蔑雜染心。其中包括恭敬法與法師;對於法與法師不能產生輕蔑心。
不應作意五處所者,謂戒穿缺、種性下劣、形貌醜陋、文辭鄙惡、所發語句粗不悅耳。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如《本生》中亦云:「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我們內心對師長不應有下列五種非理作意:
1.行持不好2.出身不好3.形貌醜陋4.文辭粗俗鄙惡5.所說的話不順我意。有這五種念頭,我們就不想跟著師長聽聞學習,會棄捨師長。如《本生論》也說: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認真調伏自己的心。用歡喜的眼神專注的看著師長,就好像在飲甘露水一樣。我對善知識要生起恭敬、專一、至誠的心,內心清淨無染,就好像一個病人聽從醫生的話,一心一意的承事師長,聽聞佛法。
丙三、正聽軌理
正聞軌理分二,一、斷器三過二、依六種想。
今初
丁一、斷器三過
P17L1∼P18L2正聞軌理∼識應無懈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淨潔,並雖淨潔若底穿漏。天雖於彼降以雨澤,然不入內。及雖入內或為不淨之所染污,不能成辦餘須用事。或雖不為不淨染污,然不住內,當瀉漏之。如是雖住說法之場,然不屬耳,或雖屬耳然有邪執,等起心有過失等。雖無上說彼等眾過,然聽聞時,所受文義不能堅持,由忘念等之所失壞,則其聞法全無大益,故須離彼等。此三對治,經說三語,謂善,諦聽聞,意思念之。此亦猶如菩薩地說,「希於遍知,專注屬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若是將器具倒置,其口朝下;或者縱使口朝上,然而內藏髒垢;或是雖然口朝上,內部潔淨,但是底部穿漏。這時候,雖然天降甘霖,倒置的容器雨水進不去;或者雖然進去了,水卻被髒垢染污了,不能使用;或是雖然進去的水沒有被染污,卻因為底部有洞,水在裡邊留不住,都漏掉了。
同樣的,我們聽聞佛法的狀態,也有這三種過失:第一種,人雖然坐在說法現場,但心不在焉,法聽不進去。第二種,法雖入耳,但心中有錯誤的執著,或動機不正確,聽進去的法被自心所污染。第三種,雖然沒有上述兩種過失,聽進去了,但記不住,或不想去記,隨即忘失殆盡。聞法者若有上面三種過失,則雖然聽聞了佛法,是不能得到大利益的,因此必須斷除這三種聞法過失。
如何對治這三種過失呢?大乘經典中,有人向佛發問,佛總說三句話,就是「好好的聽,仔細的聽,聽完以後,要如理思惟,一心憶念。」這就像《菩薩地》所說:「如果希望能得到佛智,遍知一切,就應該全神貫注,用耳傾聽,心意要善、要敬,以全部精神去聽聞,然後如理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