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4
課程預習:親善知識(十六)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10624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10624d2.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10624/02.php 廣論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丁二、能依學者之相 丁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 丁四、依止勝利 丁五、未依過患 丁六、攝彼等義 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第六攝彼等義者。世遍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 第六項是攝彼等義。就是總結前面五項內涵(所依善知識之相、能依學者之相、彼應如何依師之理、依止勝利、未依過患),並將不足之處作一補充。世人普遍讚揚的「上師相應法」教授,就是按照前面所說的內容去修學。如果只是緣著自己所修的法類,修習一次兩次,那一點用處都沒有,不會有所成就。真正誠心想要修習佛法的人,應該恆常親近善知識,而且必須要依止能正確引導我們修學的最殊勝的善知識。依止時,應如伽喀巴尊者所說:「依止上師的時候,要常常心懷戰兢惕厲,就怕會有一點點做得不對。」這是說如果不了解正確的依師之理就去依止的話,不但得不到親近善知識的利益,反而會造成過失和損害。所以,依止善知識這個法類,比其他任何法類都更為重要。 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並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為莊嚴,將粗次第,略為建設,廣如餘處,應當了知。 由於依止善知識是一切究竟欲樂(指成佛)的根本,因此本論特別引用許多無錯誤(應理應機)的經論,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期能策動人心、轉變心意,又摘錄了符合經論義理的祖師語錄,來彰顯依止善知識的重要;並將其修習的綱要、次第,列於本論之道前基礎。關於依止善知識的詳細內容也可從其他經論去廣泛了解。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 我們現在的狀態,就是煩惱非常的粗重。這大多是由於不了解依止善知識道理的緣故,或者就算知道了,也不照著去做,如此,即使我們聽聞了佛法,不僅沒有累積功德,反而會造作無數不如理依師的罪業;而且對這些罪過,也因為認知不足而很難察覺、不知道要懺悔,也無法生出防護未來不再犯的心。所以我們應該要反覆思惟、確實了知前面所說的依止善知識的勝利和不依止的過患。對自己累世以來未能如理如法依止善知識的罪過,應該至心懺悔,更要發起防護心,讓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錯。 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還有要期勉自己早日成為一個能夠聽聞正法的具器弟子,經常思惟善知識的圓滿德相,努力積集資糧,廣發大願,希望種下在未證得菩提之前能生生世世值遇具德上師攝受的正因。 如果能這樣去做,不用很久就能像《大般若經》中的「常啼菩薩」於精進求法中執持罕見的堅決意志力,以及《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勇猛追隨善知識求法而永不疲厭一樣,最終獲得大成就。
己一、總示親近意樂
己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
己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