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8
課程預習:道次引導(二)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11028d1.php 廣論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丙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丁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戊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丁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第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分二,一、顯示何為由三士道引導之義,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
今初 如是雖說三士,然於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餘二士道無所缺少,故彼二種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本論雖說是分為三士,然而這三士並不是互不相關、彼此獨立的修行方法。在上士道修行次第中,實際上已含攝容納了其餘二士道的內容,並沒有任何缺少。也就是說,下士道和中士道其實是上士道的支分
(一部分內容)。 馬鳴阿闍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論》云,「無害與諦實,與取及梵行,捨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遍觀生死苦,斷故修諦道,斷除二種罪,此是寂靜行。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由達諸法空,生悲眾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 馬鳴菩薩在《修世俗菩提心論》中說:「斷除一切殺生、妄語、偷盜、和邪淫,以及棄捨一切所執(酒戒等),這就是菩薩於共下士道所修的善趣行。然而周遍觀察之後,善趣仍是在生死輪迴當中,還是苦不堪言;為了盡除諸苦,必須修學真實無誤的「道諦」,斷除性罪與遮罪,才能證得寂靜涅槃,這就是共中士道所修的寂靜行。 修上士道時,要先修取共下士道的善趣行和共中士道的寂靜行,都做到了,便算完備出離道的支分。更進一步,通達空性義理,加上悲愍有情流轉生死而發起的菩提心,以及廣行六度四攝等善巧方便的菩薩行,這才是菩薩於上士道所修的、最殊勝的大乘出離行。」 是故此中非導令趣,唯以三有之樂,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為自利唯脫生死,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將少許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導前行,為修上士道之支分。 因此,本論講下士道,目的並不是要引導弟子成為只追求三有之樂的下士夫;講中士道,也不是要引導弟子成為只追求自利解脫的中士夫;而是要引導弟子進入上士道,行大乘之行。所以把共下、共中二道的基礎內容,作為引導趣入上士道的前行,也可以說是修學上士道的支分。 是故若發如前所說取心要欲,取心要之法,如《中觀心論》云,「誰不將無堅,如蕉沫之身,由行利他緣,修須彌堅實。上士具悲故,將剎那老死,病根本之身,為他安樂本。具正法炬時,斷八無暇暇,應以上士行,令其有果利。」 因此,如果想要生起前面所說的攝取心要的想望,這個取心要之法,就如同《中觀心論》所說
:
「誰會不好好利用這個像芭蕉一般外實內空、像泡沫一樣虛幻即滅的身體,藉著行六度的利他行,修成像須彌山一樣的堅實利益?上士夫就是因為具有大悲心,發願救度一切眾生,願意利用這個剎那都在老病死壞的色身,轉成為能利益一切眾生安樂的根本。趁著正法尚存,趕緊斷除種種不暇滿的因(八無暇),修行最殊勝的上士道,令能成就無上菩提的果報利益。」 謂應念云,我身無實,如蕉如沫,眾病巢穴,老等眾苦所出生處,應以上士所有現行度諸晝夜,令其不空而趣大乘。 我們應該經常思惟:我的色身並非實有,就如同芭蕉、泡沫般不堅實,它也是眾病的巢穴,老死等眾苦的根本生處,所以我們不應該執著這個身體,而是儘可能利用它;應該發心,要以上士的修行度過日日夜夜,這樣才不至於讓這個人身白白的空過,而能趣入大乘之道。 若爾理應先從上士引導,云何令修共下中耶。謂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發起前行,此中道理後當宣說。 對此,有人會問,如果是為了引導弟子成為上士夫,為什麼不直接修上士道,還要先修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呢?回答:修共下和共中士二道的法義內容,其實就是引導到上士道的前行基礎。這個三士修行次第的道理,後面還會詳加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