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廣論原文(含科判連結&目錄)下載

2024.01.18 課程預習精進度(四)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40118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40118d2.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40118d3.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40118d4.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40118/02.php

廣論科判

寅四、精進度

  卯一、精進自性

  卯二、趣入修習精進方便

  卯三、精進差別

    辰一、正明差別

    辰二、發生精進之方便

      巳一、捨離障礙精進違緣

        午一、明所治品

        午二、修斷彼之方便

      巳二、修積順緣護助資糧

        午一、發勝解力

        午二、發堅固力

        午三、發歡喜力

        午四、暫止息力

      巳三、依止二緣發勤精進

      巳四、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卯四、正修行時應如何

  卯五、此等攝義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巳三、依止二緣發勤精進

第三發勤精進斷所斷時,如云,「如與慣戰敵,鬥劍於陣前,當避煩惱劍,返擊煩惱敵。如慣戰智者與諸怨敵鬥劍等時,不應專謀害他,當善二事,謂須善避他來擊刺,及返害他。行者亦爾,與煩惱鬥時,一須善防避煩惱來傷自心,二須依止對治更進害他。若不爾者,雖以對治滅除一分煩惱作用,然餘煩惱,則又劫奪一分善法,或令心中起一大罪,損利平均,則諸善行極難生故。

(三) 依此二緣發起精進

當發起精進力斷除所斷品時,如《入行論》所說:「行者要像一個久經沙場的鬥士,在陣前與慣戰的煩惱敵短兵相接,除了避開被煩惱敵傷害,還要伺機反擊。」一位能征善戰的智者與敵軍對陣時,不能一味地專想傷敵,而是要善巧的做到兩件事:要善於避開敵人的進襲;然後伺機把敵人打倒。修行者與煩惱敵的戰鬥也一樣,先要妥善地防備、保護自己不受傷,還要依止對治法加以還擊、徹底戰勝它。否則,雖然以對治法去除了一分煩惱,然而其他的煩惱又生起來,把原有的善法功德又傷害掉,甚至使我們心中生起更大罪惡,結果一得一失、兩相抵銷,最後什麼都沒有,連善行都不易再生起。

喻如欲修法者,覺以先知為要,唯於了解執為堅實極力尋求,此以多聞雖能除遣無知之愚,若不防慎諸餘煩惱,即於爾時染多惡行,致令身心極不調順。又如念云,調伏身心要於多聞,若專重其修不防愚敵,不聞不學正法,即自所受律儀進止之處,亦極愚蒙,則亦恆為眾罪侵害。

譬如在修法前,知道要先聽聞正法、引生定解,因此只是極力把修行重心放在聞法和理解法義上,卻不懂得要小心防護念頭。雖然多聞能對治無知、愚癡,然而卻沒有用正念、正知防護煩惱的侵害,結果隨著煩惱而轉,很容易染犯更多惡行,致使身心極不調順。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人認為調伏身心比多聞重要,而只專注於修習,卻不懂得要防止愚痴;由於不聞、不學正法,以致於受了戒,卻連自己所受律儀的持犯開遮等等都不了解,這樣很容易被眾罪所侵害。

P318LL1P319LL1又如臨陣〜應當了知。

又如臨陣手劍失落,恐被他殺,無間拾取。如是與煩惱鬥時,若失明記取捨進止所緣行相憶念之劍,恐墮惡趣,亦須無間依止正念。如云,「臨陣劍失落,畏怖速拾取,如是落念劍,畏地獄速取。」龍猛菩薩亦說此念極為重要,如云,「大王佛善說,念身為共道,故應勤守念,失念壞諸法。」

就像打仗時,與人搏鬥,如果手中利劍掉落,為了避免被殺,應該馬上撿起劍來。跟煩惱敵戰鬥也一樣,如果丟失了善於取捨之正念寶劍,為了免於墮入惡趣,亦須迅速將正念提起。

如說:「臨陣失劍,就要立刻撿起寶劍,以免被殺;修習善法,一旦忘失對抗煩惱的正念之劍,也要立刻提起正念,以免墮入地獄。」龍樹菩薩也說正念非常重要,如《親友書》說:「大王!如來曾經善為解說過,三乘的共道就是正念,所以我們應該勤護正念,免得忘失正念而壞失一切善法。」

又所念境先以慧別,次乃念取,以念無擇境力故。慧須分別何法者,謂總諸經中所說一切應進止之處,尤以自所受律儀中應取應捨。若能於彼住念正知,其所修法乃能圓滿,若唯於住心所緣修念正知,全無所益。

什麼叫做正念?就是所緣念的境一定是先以智慧來辨別抉擇,然後安住在這個經過正知辨別抉擇的念頭上面,這個念叫正念。因為念的本身並沒有思擇是非取捨的能力。那麼智慧又是辨別抉擇什麼呢?總的來說,所有經論開示的一切應取應捨之處,尤其是自己受持的律儀,應善巧了知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時時秉持正知與正念,精勤於教法之應取應捨,這才是圓滿的修行。如果沒有正知正念的覺察,只是把心念專注在一種所緣上面,那沒有什麼用處。(因為至多不過得定而已)

又如陣中,先必勵力令劍不失,設有所失無間急取,是因實畏所殺,非僅空言故。諸修道者,先恐失落明記取捨所有正念,設有所失無間能修者,亦因心中實畏忘失念時,為罪染著墮惡趣果,非虛言故。

如何精勤地以正知正念對治煩惱?譬如與敵對陣的例子,老將必先護住自己的兵器,萬一有所閃失,一定立刻設法拾取,因為在戰場上失去武器,只有被敵方所殺,這是很真實的情況,不是空話。修道也是一樣,行者亦唯恐把了知取捨的正念正知忘失掉,一旦忘失掉,須當下警覺復將正念正知提起,以避免失念時煩惱趁虛而入,又不自覺地染犯罪惡而墮落惡趣,這不是虛假之言。

能生此心,尤以修習業果為要,吾等若未知此為甚深教授,則為斷絶道中精髓,聰叡所愛功德之本。若爾何須於微小罪見大怖畏,無間滅除不令相續耶。答譬如毒箭略傷於身,以此不久毒遍全身,故當速割。

能提起正知正念,必定要了解修習業果道理之重要性,如果不懂得把業果當成甚深教授,等於阻絕了修學聖道精髓的機會,斷除智者所喜愛之功德根本。

既然要把握住根本,為什麼又把微小罪都視為大怖畏般的嚴重,而且隨時生起就要立刻滅除,絕不讓它相續呢?回答:就像被毒箭射傷,箭毒不久就會傳遍全身而危害到生命,所以須迅速割除。

如是惡行略傷心時,若捨不顧速遍全心,實非微小速能廣大,故於最初須滅令不生,設已生起無間應斷。

相同的道理,如果小小惡行卻置之不理,很快就會被煩惱毒攻入心脈。所以千萬不要輕忽小罪速成大害的道理,要在一開始就滅除煩惱,令其不生;假如已經生起,也要立即察覺,並迅速斷除。

如云,「如毒依於血,速能遍全身,如是罪得便,亦能遍全心。」若爾欲勝煩惱陣者,云何依止念正知耶。如云,「如執滿缽油,執劍住其後,溢則畏其殺,禁者如是勵。」謂應如是策勵廣如迦旃延那因緣,應當了知。

如《入行論》說:「就像箭毒隨著血液流動,迅速就會遍佈全身;當煩惱罪惡隨著正念忘失,也會立即覆蓋住整個心念。」那麼,如果想要戰勝煩惱敵,應該如何依止正念正知呢?回答:如經典上的一個公案:「令一死囚手捧滿滿一缽油,被持刀士兵挾持著穿越過鬧市,告知倘若油溢,立刻就會被殺。這個囚犯一定是全神貫注,不敢稍有閃失。菩薩行者也是一樣,守護戒律就如捧油,時時安住正念正知,毫不放鬆。」以上是援引迦旃延那尊者的一個公案,提示佛弟子當以此策勵自己,謹慎專注地護持正念。

P320L1P320LL1如是策勵〜一切資糧。

如是策勵之時,總諸惡行,特見睡等懈怠之因現在前者,應不忍受迎面遏止。如云,「如蛇入懷中,故應急起立,如是睡懈生,皆應速遏止。」非但斷除,應於犯罪心生不喜,謂我往昔如是轉故,乃至現在漂流生死。尤以正受菩薩律儀,而反安住學處障品極可訶責。及願今後於如是罪定不令生,防護當來,於彼二心應多修習。

經過上面這樣的努力,對於和煩惱相應的種種惡行,特別是貪睡等懈怠因一旦現起,絕不能忍受,應當立即遏止。如《入行論》說:「要像毒蛇爬入懷中,馬上跳起來把牠抖掉;同樣地,當我們一察覺昏眠等懈怠因現起的時候,也要毫不猶豫地立刻消除它們。」不但要斷除惡行,應該連犯罪的念頭都不能生起。想想自己一直在輪迴裡流轉,遲至今日仍無法獲得解脫;現在好不容易受持了菩薩律儀,竟然還繼續安住在菩薩學處的違品中,實在應受嚴厲的訶責。但願從今以後這種罪業一定不再犯,如此防護未來,對於不喜惡作之心及懺悔防護之心應多多串修。

如云,「一一罪生時,應當自訶責,必不令更生,恆思如是行。」應勵修學能相續生有力正念最深之因,謂與善師善友共住及應依止多聞等因。如云,「於此等時中,謂當串習念,此因能遇師,或行應理事。」總須多聞善辨菩薩學處取捨,次於所知法義,一切威儀,恆依正念發勤精進,故於所精進處要無錯誤。

如說:「每當任何一個惡念生起時,就要趕緊訶斥、遏止它,警惕自己絕不讓它再生起,應恆常如此思惟與實踐。」更應策勵自己修學能不斷增加正念的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與善師善友共住,以及依止多聞等。如說:「於一切時中,應努力串習正念,以此作為能值遇大乘師長,或如理行事的因。」總之,必須多聞、正確辨別各個菩薩學處的取捨之要,其次對於所知的法義以及一切威儀,皆當恆常秉持正念發起精進,當然前提是對所要精進的內涵(善法)一定不能有錯。

巳四、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第四身心由此堪能之理。謂自在之力,如《不放逸品》說,必須善學菩薩學處,及受已不學過患極重,當視煩惱猶如仇敵,於諸難行莫覺為擔,應發心力視為莊嚴。於未修業前先修此等,破除身心於諸善事無堪能性一切怯弱,學菩薩行令成輕利。

(四)  由此能讓身心堪能

希望由滅違緣及依順緣,達到身心堪能之目的,亦即所謂自在之力;如《不放逸品》說:「必須善學菩薩學處,了解受戒而不修學的嚴重過失;應視煩惱如仇敵般努力對治,將菩薩難行學處當成未來報身及淨土的真正莊嚴,不覺得它是沉重負擔,以此而努力發心。」在尚未正修之前,要先了解修學菩薩行有如此殊勝利益,不學有這等的過患,破除對善事不堪能的障礙,避免身心怯弱,然後學菩薩行便能輕而易舉,進而獲得身心輕利。

如云,「定於修業前,令一切有力,憶不放逸論,令自成輕利。」

如《入行論》說:「為了在修業前有充分的準備,令內心產生力量,一定要先憶持《不放逸品》的教誡,經過這樣反覆有力的修習,待身心感到輕安利樂,就很容易去行善,最後連殊勝的利益也都跟著來了。」

如是勵力能發何等精進耶,謂如樹棉,去來飄動隨風而轉,自內身心於善勇悍,隨勇悍轉,此後精進能善成辦。由生精進乃能成辦一切資糧。

透過以上努力,能發起什麼樣的精進呢?回答:內心緣於善之勇悍相,猶如樹棉一樣,去來隨風自在,輕輕一提,毫不費力就能勇悍而行,如此精進可以善巧成辦;而有了精進,就能順利成辦一切資糧了。

P321L1P321LL3如云〜精進波羅蜜多。

如云,「如樹棉去來,隨風飄動轉,如是勇悍轉,由是事皆成。」又諸難行唯應策勵不應棄捨,如吉祥敬母云,「不修難行業,不獲難得位,故佛不自顧,令精進增長。」

如《入行論》說:「如樹棉花絮隨風轉動,輕柔自成;而身心緣善所緣,隨勇悍心轉動,則此精進得獲一切成就。」

雖然學處難行,還是要自我策勵堅持到底,絕不任意棄捨。如馬鳴菩薩所說:「不精進修持難行之業,不可能證得難得之果位。所以佛陀在因地時,不顧自身捨施無盡、利益無盡,只為增長精進,日夜無倦。」

卯四、正修行時應如何修

第四正修此時應如何行。隨發何精進,皆當具足六種殊勝及六波羅蜜多。精進施者,謂自住精進而安立他,餘如前說。

第四、正修精進時應如何行?

在發起精進修持任何善行的時候,都應具足六種殊勝及六種波羅蜜多而修,如此則精進力會格外強大。所謂「精進施」,就是自己歡喜修持精進,同時也以菩提心引導他人安住於精進。其餘五度就如之前所說。

卯五、此等攝義

第五此等攝義。應當隨念,發菩提心為諸行依而勤修習,則於精進為欲安立諸有情故,策發修學漸令增長。次於大地所發精進修為願境,於初發業所行精進隨力勤學,尤應斷除精進不共所治諸怯弱等。

第五、此等攝義 (總結)

總結來說,應當隨時憶念菩提心作為諸行之所依,並且勤加修習。為了安立一切有情成就佛果,所以我行精進;為令一切有情皆行精進,所以我要更努力策發、修學,使得精進心漸次增長。其次,應以大地菩薩之精進行作為我們的願境,努力達到大地菩薩的境界。修的時候,初發業行者對於所要精進修的內容,應隨自己的能力盡量修學,特別要斷除會障礙精進的各種怯弱。

又於所得菩提及為一切有情與樂拔苦,經極長時,集無邊資糧行無量難行,先當勇悍擐精進誓甲。《妙手問經》說,「若略發此廣大意樂,即已積集廣大資糧。」故當勤學。

又對所欲求的菩提果位,以及利益一切有情與樂拔苦,皆須歷經極長時間、累積無邊資糧、修行無量難行苦行,所以須先披起勇悍精進的鎧甲。如《妙臂請問經》說:「僅僅是略微發起精進的廣大意樂,就已經累積了廣大資糧。」所以要勤懇努力地修學啊!

若不學者,不能增長種性堪能,恆為眾多惡行染著,於餘生中亦極難學諸菩薩行。如是知已,雖尚未能如實修學,然心亦應趣向彼品,隨力隨能發勤精進,如《妙手問經》說,則於餘生少以功力無諸苦難,速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

假定不學,不僅無法增長大乘種性的能力,而且經常會被眾多惡行所染著,那麼來生要想修學最殊勝的菩薩行,恐怕再難有機會。如果已經了解這個道理,雖然行為上還不能如實做到,也一定要先從心裡趣向精進,然後隨分隨力勤發精進,步步上升,這樣才能像《妙臂請問經》所說,來生以少許力氣、無需受太大苦難,就能很快地圓滿精進波羅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