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4
課程預習:精進度(三)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40104d2.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40104d3.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40104d4.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廣論科判 寅四、精進度 卯一、精進自性 卯二、趣入修習精進方便 卯三、精進差別 辰一、正明差別 辰二、發生精進之方便 巳一、捨離障礙精進違緣 午一、明所治品 午二、修斷彼之方便
巳二、修積順緣護助資糧 午一、發勝解力 午二、發堅固力 午三、發歡喜力 午四、暫止息力 巳三、依止二緣發勤精進
巳四、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卯四、正修行時應如何修 卯五、此等攝義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第二積集順緣護助資糧分四,一、發勝解力;二、發堅固力;三、發歡喜力;四、暫止息力。
今初 諸論中說,欲為進依,此中勝解即是欲樂。須發此者,如云,「我從昔至今,於法離勝解,感如此困乏,故誰棄法解,佛說一切善,根本為勝解。」
(二)積集順緣護助資糧 破除會障礙我們精進的違緣之後,接下來,應該修積集精進的順緣四力。四力分別是:勝解力、堅固力、歡喜力、以及暫止息力。以下依次說明:
1.發勝解力 許多經論都說到「欲為進依」,此是指精進的根由在欲樂。這個「欲」是善法欲,亦即對正法之勝解;所以說,勝解正法即是精進的順緣。我們必須策發起善法欲,有了善法欲自然會勤精進。如說:「過去我對佛法缺乏勝解,任意造作惡事,才會感得現在種種窮困匱乏的果報。現在了解了正理,誰會捨棄對法的勝解?佛說,勝解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啊!」
勝解如何而起者,如云,「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此說修習從黑白業,生愛非愛諸果道理。諸論又說信為欲依,以從二種深忍之信,能引取捨二種欲故。此是思惟諸總業果,及特思惟諸菩隆行所有勝利,及越諸行所有過患諸因果等。如是勝解大乘入大乘門,即是誓除自他一切過失,誓引自他一一功德。
勝解是如何產生的?如《入行論》說:「恆常觀修業果,才會有勝解心。」從修學業果,了解造黑業一定感惡果,白業一定感善果的道理,自然慢慢會生起勝解力。又論上面說「信為欲依」;由於對黑業感得惡果,白業感得善果這二種業感法則生起深忍之信(即淨信),才能對該如何「取善」和「捨惡」產生欲樂(勝解),而這時修行正法才有可能。總之,我們應多多思惟總體業果法則,尤其要了解修學菩薩行的殊勝利益與違越菩薩行的種種過失及因果,然後才能策發出淨信心,有了淨信心,善法欲才生得起來。唯有勝解大乘,才能趣入大乘,誓願去除自他一切過失,引生自他一切功德。 然一一過及其習氣究竟清淨,一一功德畢竟圓滿,必須經歷多劫修習,不見我有淨除過失引發功德一分精進,我實徒耗有暇之身,如是思惟自行策發。 懂得了上面的道理,要究竟清淨一切過失及其習氣,畢竟圓滿一切功德及資糧,必須經過累劫勤修。而現在我們連淨除一分過失、引發一分功德的精進都沒有,那豈不是把寶貴的有暇身白白浪費掉了!如此思惟之後,就會努力地策勵自己。
如云,「我應除自他,無量諸過失,然盡一一過,須經諸劫海。未見我有此,斷過精進分,墮無量苦處,我心何不裂。我應勤引發,自他眾功德,然修一一德,須歷經劫海。我終未能起,修此德一分,我將難得身,空棄實奇哉。」 如《入行論》說:「初發心時曾立下誓願,要努力去除自他無量過失;然而要斷除任何一個過失,都須經歷多劫時間。看看時間過了這麼久,自己也沒有斷除什麼過失的精進心,將來勢必會墮入惡趣中受無量苦,想到這裡心如撕裂般痛苦。初發心時曾立下誓願,要精勤修證自他無量功德,然而要成就任何一個功德,都須經歷長劫時間。看看時間過了這麼久,自己也沒有修成什麼功德,將來恐難再得暇身,想到又白白浪費掉一生,真是太莫名其妙了!」 P314L3∼P314LL1堅固力者∼我應修此。」 堅固力者。謂於何事發起精進,即於彼事究竟不退。此初不應率爾而行,當善觀察,見其能辦次乃進趣,若不能者則莫趣入,與其既行中間廢捨,莫若最初不趣為勝。其因相者,以於中間棄捨誓願,若成串習,由此等流,則餘生中亦棄所受學處等故。於現法中增長眾惡,於餘生中增長苦果。又因先思作此事故,未修餘善,退捨先作其果下劣,即此一事亦未究竟,故其所作終無圓滿。 2.
發堅固力 堅固力是指對所要做的事發起精進,一直做下去,不達目的絕不停止。如何做到堅固力呢?一開始時不能草率決定,要仔細觀察確實可行,才按部就班去做。假定覺得能力還不足,就先不要去進行。與其做了以後中間退捨,還不如一開始就不做。為什麼?因為半途捨棄誓願,養成習慣後,會形成一種等流習氣,將來不管學做什麼,都很容易中斷學處。如此半途廢捨的習氣一旦養成,不但今生增長惡業,來生更增長苦果。再說,若因先前已經決定要做某件事或修某個善法,所以其他事情或善行都沒有做,結果現在退捨初願,不僅因半途而廢將招致低劣果報,又荒廢了其他事情,最後兩頭皆失,所做終無圓滿。 總之誓作何事,其事未成亦障餘事。由其等流,令其誓願所受律儀,亦不堅固。如云,「先應觀加行,應作不應作,未作為第一,作後不應退。餘生亦成習,當增諸惡苦,障餘及果劣,此亦未能辦。」 總之,不論發願做什麼事,如果不能貫徹始終的話,影響所及,也會形成其他事情的障礙。養成這種等流習氣,即使將來誓願受戒,戒體也不會堅固。如《入行論》說:「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應先觀察此事該不該做、能不能做,在沒有做之前最好想清楚,已經做了就不要退。否則兩頭落空,而且這種習性會生生世世的輾轉增上,產生種種惡苦;加上違背先前誓願將招致惡果,又障礙其他善法機會,最後只能得到下劣果報,一事無成。」 是故願令誓願究竟,應修三慢,如云,「於業惑功能,三事應我慢。」其業慢者,謂自修道全不賴他為作助伴,唯應自修。如云,「謂我應自為,此即事業慢。」《親友書》亦云,「解脫唯依於自修,非他於此能助伴。」此是念其我當自修,不希望他,與慢相似,假名為慢。 所以,要想令誓願堅固,就應修習三種我慢力,如《入行論》說:「我們對業、煩惱和功能這三件事,應該生『慢』。」什麼叫作慢?慢的行相就是「我」,本是自尊之意,此處乃假名為慢。 (1)
業慢。 業指事業;業慢是說具足靠自己修道的信心,認為「我一定可以做到」。此指修道一點不依賴他人,只有靠自己努力修,這叫事業慢。如說:「修道之事,別人沒辦法幫我,我應該自力完成,此即事業慢。」《親友書》也說:「解脫之道完全在於自修,不是寄望他人幫忙。」這是強調要有「靠自己、不求人」的信心;這種行相在某個部分與慢心相似,因此假名為慢。 功能慢者,謂諸眾生隨煩惱轉,尚不能辦自己利義,況能利他,念我能引自他利義而勤修行。如云,「此世隨惑轉,無能引自利,眾生非如我,故我應修此。」 (2)
功能慢 功能,指去做這件事就有功德;功能慢是說看到眾生為煩惱所纏縛,自利尚且不能,更談不上利他;而相信自己有能力擔負起自他二利的責任,決定要努力勤修。如說:「眾生都隨著煩惱在轉,連自己都利益不了;既然那些人無法像我能成辦自他利義,我應該要好好修行。」 P315L1∼P316L2又此諸人∼淨修其心。 又此諸人於下劣業且勤不捨,我今此業能引妙果何故不為,作是思已而正修習。如云,「餘尚勤劣業,我如何閑住。」 此外,眾生汲汲於營求,捨不得放棄世間種種下劣小利,而我曾誓願救度眾生,如今若能精進修學菩薩行可以引發無邊勝妙大果,那何樂不為?以此勝解力策勉自己,努力去修。如說:「世人為了毫不相干的俗務尚且精勤努力,我怎麼可以在此閒散而不再努力前進?」 然修此二,非輕蔑他而自憍慢,謂應觀為可悲愍相,無慢雜糅。如云,「非以慢修此,自無慢為勝。」由念我能餘則不能,與慢相似假名為慢。 修習以上二種慢,並不是要輕視別人、自我驕傲,而是看到眾生值得悲愍,內心完全沒有參雜一點我慢的想法。如說:「絕對不能帶著真正的慢心去修事業慢與功能慢,必須實際上心裡沒有慢,這才是殊勝處。」這種由悲心引發,覺得「我能、他不能」的自信心,在行相上某個部分與慢心相似,因此假名為慢。 煩惱慢者,謂一切種輕毀煩惱,我當勝此,終不使此有勝於我,為欲摧伏諸所治品,令心勇悍令心堅穩。如云,「我當勝一切,不使誰勝我,諸佛獅子兒,應住此我慢。」 (3)
煩惱慢 煩惱慢,是指對煩惱要生起高慢心來,亦即抱著「輕視」煩惱的心態,確定自己能戰勝一切煩惱,絕不被煩惱所打敗。為了摧伏煩惱,應該修學各種對治品,令心勇悍、堅固。如《入行論》中說:「我要戰勝煩惱魔,絕不被煩惱魔勝過我。身為諸佛的愛子,是獅子之兒,我也要具備諸佛摧伏魔軍一般的信心,消滅自心煩惱魔。」 若不如是而退弱者,障品雖小亦能為害。如云,「若遇死毒蛇,烏亦如鵬鳥,若我太軟弱,小罪亦為損,怯劣棄功用,豈能脫匱乏。」 如果內心無法生起精進的力量,而是一味地軟弱、害怕,那麼即使是小小的障礙,也會損害到自己。如說:「當烏鴉碰到死蛇,會像大鵬鳥一樣勇敢地進行攻擊;同樣,若對抗煩惱的信心太脆弱,那麼就連最輕微的煩惱罪行都會侵害我。如果因為內心怯弱而放棄了精進修學菩薩行的學處,將來怎麼可能脫離福德的匱乏?」 霞惹瓦云,「棄法之樂,較往昔樂全無過上,於現法中若棄正法,應思當來所受諸苦無有邊際。若自不能勤加功用,煩惱亦必不覺悲愍,對治不說汝不能修,我自圓滿,諸佛菩薩亦不能救。」 祖師霞惹瓦說:「捨棄正法不修行所能獲得的暫時之樂,並不會增加原本擁有的樂受。應當思惟今生若捨離正法,來生註定要受無盡的苦報。如果自己不努力去精進對治,煩惱魔也不會因此而憐愍我、放過我;這個煩惱對治法也不會說『你不能修,那我自行圓滿好了』,連諸佛菩薩也救不了我。」 若能生起如前我慢,障品雖大不能為障,是故應須發起慢心。如云,「若起慢功用,障大亦難勝,故心應堅固,摧伏諸罪惡。」若不爾者,修行之人為罪所勝,猶願戰勝三界煩惱,實為智者所恥之處。如云,「我為罪所勝,勝三界可笑。」此由輕毀諸煩惱故,欲為摧伏,故假名為煩惱我慢。諸作釋者雖有異說,然覺此說與論相符。 如果能夠生起前面所說的三種慢心,那麼再大的障品也無法障礙我們,因此,必定要發起這種慢心。如《入行論》說:「在精進力上倘若能發起這種慢心的作用,就算是重大障礙也阻擋不了我;只有意志堅定,才能摧伏一切罪惡。」否則修行人輕易就被罪業打敗了,還發願要戰勝三界煩惱怨敵,豈不是為智者所恥笑?如說:「若被諸罪擊敗,還奢言要戰勝三界煩惱,實乃可笑。」輕蔑煩惱是為了摧伏煩惱,跟前面說過的「慢」有相似處,因此假名為「煩惱我慢」。論師們對這句話雖有不同的解釋,然而宗大師認為此說乃符合《入行論》之原意。 如是應斷希望於他,當擐誓甲願我自作,此復覺其非餘所能,唯我始能自負其任。如是見已,正修之時令心堅固,唯應向外摧伏煩惱,不令煩惱向內摧伏,更思中途棄捨誓願所有過失。善思擇已,隨所作事,一切誓願悉願究竟,乃至未獲堅穩以來淨修其心。 由此可知,修學精進所需要的堅固力,先應斬斷依賴心,獨自披起精進鎧甲
(事業慢),思惟別人沒有能力,只有我能扛起責任
(功能慢)。引發信心與責任心之後,等到正修時須不斷策勵自己、令心堅固,努力向外摧伏煩惱,絕不受制於煩惱
(煩惱慢);進一步思惟中途捨棄誓願的種種過失,避免半途而廢。應當善巧思惟這些道理,不管修習任何善法,發了願就要有始有終,如果信心還不夠堅固,應該先要努力修學這三種慢心。 P316L3∼P316LL1又此諸人∼應趣其業。」 發歡喜力者。如是由其猛利欲樂勝解之力,精進未生能令生起。又令已生不退之因,謂由成就堅固之力或我慢力。最初入時歡喜而入,已趣入時,於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者,即歡喜力,故應引發。 3.
發歡喜力 修行,依著前面所說的次第,先由勝解力引發猛利欲樂,再由猛利欲樂策發出精進力量,使精進力未生者能立即生起;進一步成就堅固力或我慢力,使得已生起之精進不退失。在修的過程中,從一開始就帶著歡喜心趣入,趣入以後,繼續保持歡喜向上的心態,進而使修行事業不會中斷,乃至於有不疲厭、不飽足、一直想繼續做下去的意樂,這就是所要引發的歡喜力。 應發何等無飽之理,如云,「此於所作業,如欲遊戲樂,應著其事業,喜此業無飽。」謂應勵力發起喜心,如同小兒遊戲之業,無飽足心。又如樂果無所飽滿,其因之業亦應無飽,如諸俗人於安樂果能不能得,尚有猶豫且策勵轉,況行此業決定能生安樂之果。如云,「成樂否無定,尚為樂作業,若業定感樂,不修云何樂。」 要引發何等不飽足的歡喜心呢?如《入行論》中說:「要像小孩沉迷於玩耍一樣,菩薩行者也要歡歡喜喜修行利他事業,永遠不感覺疲厭。」修行,就是要勵力發起歡喜心,像小孩玩遊戲,永遠玩不膩一樣。如果人們永遠不嫌快樂太多,那麼對於能成就快樂的因,也應該要不知足。譬如人們熱衷世間名利,連成功與否都還沒有把握,尚且日以繼夜拼命努力,何況菩薩所行之利生事業是百分之百會帶來圓滿的樂果,那為什麼不全力以赴? 如說:「世人於所做之事能不能成功還不一定,尚且很樂意地去勇猛追求;而我們對於確定會得到重大果利的菩薩事業,卻知而不修,又怎麼可能得到樂果?」 又以此理亦不應飽足,如云,「諸欲如刀蜜,尚且無飽足,況福感樂果,寂靜何故飽。」如鋒刀蜜雖亦略有甜味可嘗,但若舐之必能割舌,可愛欲塵雖與現前少分安樂,然生現後極大痛苦,其受用者尚無飽足。況諸資糧能與無罪現前久遠無邊安樂,何應飽足。 這個道理是說,不但要得到快樂,而且不應該得到了就覺得夠了!如說:「世間有漏快樂就像刀上的蜜,利小而害大,世人尚且不知飽足;菩薩事業能滅除輪迴之苦,感得寂靜之樂,利大而無害,為什麼反而容易飽足?」世人追求的可愛欲塵,就像舔利刀上的蜜,雖然眼前享受了一點甜味,卻有後面的割舌之苦
(正如貪圖欲塵,會帶來今生後世無量眾苦),然而世人卻還貪得無厭;而我們修學菩薩道,不僅能積集資糧、消除罪障,還能獲得現前與後世無邊的安樂,像這樣只有好處、沒有一點過患的情形,我們怎麼就會覺得夠了呢?
如是思已,應當發生無飽意樂,故為圓滿所修善業,乃至未生如日中時,日熾諸象趣向可意蓮池之心,應善修習。如云,「為圓滿業故,如日中熾象,遇池而入池,亦應趣其業。」 這樣思惟以後,我們不但要生起歡喜心,而且對這個歡喜要有「無飽足意樂」。為了圓滿所修的善業,如果還沒有生起強烈歡喜心,就要像烈日下象群一心趣向蓮花池消暑那樣,努力激發起這種意樂。如說:「為了求得圓滿佛果,心要像烈日下大象看到清涼的蓮花池,想要立即躍入池中那種急切的心情;菩薩行者對修學到可以清涼安樂的教法,也應該歡喜雀躍、一心趣入。」 P317L1∼P317LL1暫止息力∼等同未進。」 暫止息力者。發勤精進身心疲勞須暫止息,若不爾者則極厭離,能障後時發精進故。休息無間仍發精進,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應於上勝更發精進。 4.
暫止息力 暫止息力,就是當精進修學到一個段落之後,若身心感到疲倦,要懂得暫時休息;如果勉強硬撐,到後來會疲倦不堪,心裡厭煩,反而會障礙後續精進的動力。待休息過後,再繼續發起精進,直到事情究竟圓滿,仍然不能因此就欣喜滿足,應該更上層樓、再發精進。 如云,「若時力衰乏,為後故暫捨,為趣後後故,善竟即應捨。」此後所說極為重要,若以前德而為喜足,則能障礙修證眾多勝功德故。此又顯示發精進規,謂應俱斷,太為熾然,功用過猛及太散緩,當恆相續如瀑流水。 如《入行論》中說:「當身心極度疲憊,為了後續長遠的道業,應該暫時停下來休息。同樣的,圓滿一項善業後就該放下,準備趣入另一項善業,要繼續向上更發精進。」後面說的這部分極為重要,若沉醉或滿足於過去的小小成就,反而障礙將來修證眾多殊勝功德。這裡特別提出為學精進之方便,應該維持中道,避免太過勇猛或太過鬆緩,要像瀑流水,恆常不斷才對。 吉祥敬母云,「修殊勝德時,尊曾無急緩,故尊諸勝德,前後無差別。」
博朵瓦亦云,「如席摩主巴之逐盜者無益,應如絳巴之逐盜者,初先預備,次乃至未及盜處而追,如是緩追,又須耐久。譬若全不停息,速猛而進,走至極乏,坐不能起,等同未進。」 馬鳴菩薩說:「世尊在因位修證殊勝功德時,也是不急不緩、始終如一,所以世尊成就的功德沒有前後差別。」祖師博朵瓦也說:「不要像席摩主巴地區的捕快在捉拿盜賊時全無所獲;應該要像絳巴地區捕快在追逐強盜時,事先準備周全,然後才開始慢慢追捕,不必猛追,但須耐久。如果都沒有休息,一味急速猛追,等到體力耗盡,就癱在那裡動不了了,結果強盜逃掉,等於是白追了。」 P318L1∼P318LL1如是了知∼眾罪侵害。 如是了知精進三種違緣,修習對治。其未生修持,能令生起之順緣,謂勝解力。若已生者能令不退之因,謂堅固力。修彼業時不欲斷絕者,謂歡喜力。更以息捨力勤發精進。若於此理已得善巧,則於精進當發欣樂之力,茲當宣釋。 在了解能障礙精進的三種違緣之後,就該好好修學各別相應的對治法去降伏它們。當精進力尚未生起時,應該先由勝解力引發精進的順緣;已生起精進力後,須靠堅固力維持它不退失;然後由歡喜力攝持,繼續向上修學不退轉;最後由暫止息力策勵精進持久,直到究竟圓滿。如果對這個道理已能得其善巧方便,那麼對精進當如何發起欣樂,下面會繼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