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26L7~P26LL1

手抄頁/行: #2 P216L5~P225LL3

音檔起訖:   14B_2805~15A_1420

廣論時時聽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

什麼叫「悲愍」呢?說你說法的時候 ─當然這利他的說法啦!那個時候「等起」,就是你說法的相應的這個心情要清淨,不是不淨說法。現在這一點是最難避免、最難避免!說實在地,我們真的說法的人啊,是為了利養名聞而去說法的人,這種人不太多;倒是什麼,就是自己的習氣相應的,這樣。我們習氣當中深細的不說,十惡業當中,語四業當中 ─綺語。這個綺語就是無始以來就好歡喜說,說閒話,欸,就是你坐在這裡沒什麼事情繼續說,嘴巴癢得很耶!正好有這堆人坐在這地方聽你講法,你講得很來勁!通常啊我們最難避免也就這種狀態,倒不一定是真正地自己說為了貪名聞利養,但是這個跟煩惱相應的,這個不行。所以他真正的說法 ─悲愍。

[00:12]

這個等起心的話,就是你說法的時候你的心裡的動機,以及這個說法的時候,前面的動機固然是,後來相應的那個心理狀態始終就這個,是清淨的。這個什麼才是清淨呢?「不顧利養恭敬」,不是為煩惱,而是由什麼?「由慈悲」,就是你的的確確一心一意為了別人,來幫忙別人。這個慈悲也有它特別的理由,應該說應該特別的標準,這個標準我們到後面才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去了解它。

[00:53]

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以無眾生非苦惱故。」

他們師兄弟兩個說:「某人哪!我現在不管說多少法,我心裡面從來沒有受一個善哉!」人家當然一定會稱讚他,哎呀,說:「你說得好!」儘管人家說,但是他心裡面清楚明白,清楚明白,他心裡曉得:我說法不是受這個!為什麼?因為他感覺眾生的苦,他是由悲心。這有什麼好處呢?就是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心裡面一定是把持這個佛法的根本,安住在這個上面,你不會動搖。否則的話,我們說法的時候不知不覺就偏向於我們所好的 ─啊,這樣!今天假定說我有名相應、利相應的話,今天為了化一個緣特別讚歎布施,明天又為了這個又特別說這個;今天心裡面啊,綺語很歡喜啊,就天花亂墜說了一大堆,明天不高興了以後,就閉上了嘴巴就睡大覺!這個東西自然而然不相應;聽的人也一樣。這主要的原因我隨便一提,這個是悲愍。下面是:

[02:17]

具精勤者,謂於利他勇悍剛決。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苦勞。

這個不但有悲心,還要精進 ─具精勤。真正講法的時候,喔,這個幫助別人是不容易的事情啊!不容易的事情啊!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那不要說說法,我們這裡最簡單的就是燒飯,啊,發好心地去燒飯,跑到廚房裡,唉,這件事情是難哪!他要淡的、他要鹹的,他要什麼煮得爛一點、他不要煮得太爛,你不曉得怎麼是好。沒有做的時候很發心,做了兩天心裡面就說受不過。

[03:06]

佛法也是一樣的,要去調伏別人,為我自己的 ……自己的煩惱你可以這麼說,為了幫助別人的情況就完全不一樣。所以說這個真正修學佛法,自利固然難,利他是更難,那時候要把那個大悲心具勤地 ……要想幫助人的話,不但要大智慧,而且要大精進的力量。所以在利他當中勇、悍、剛、決!這「勇」是勇猛直前;「悍」是不怕一切;「剛」的時候絕不摧折;果斷決定。

[03:43]

遠離「厭患」,不要想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這個單單說遠離厭患不容易的,後面他又告訴我們種種善巧,你了解了這善巧,照著這善巧去做的話,你自然會做到。要不然單單看文字上面,我們現在聽起來、看起來覺得:唉呀,過癮,做起來的話,還沒有做已經望風披靡地逃走掉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能夠絕不怕。「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的勞苦」。這已經是完全了,具勤是第五個,離厭是最後一個,這個就是十相,這個十相已經圓滿具足了。

[04:42]

博朵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

那麼這裡邊三學及達實性、悲愍這個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其他的輔助。他就舉了一個:

[04:54]

我阿闍黎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

博朵瓦的有一個老師,有一個老師,他的依止的老師嚮尊滾。他這個人啊,他實際上並沒有多聞,而且也不耐勞,啊,是不耐勞;平常講話就算應酬語他也是說不來。但是他前面上面這個說的三學有、又有達實性,又有悲心。任何人你只要跟他一起的話,就得到好處 ─善知識就是這樣。我現在想起來了!仁法師也是一樣,他這應酬話他也不大善巧。平常跑得去,我很少看見他跟人家說應酬話說它個五分鐘,通常三句話說完了,沒有了,好了!坐在那裡你坐五分鐘,他就嗯,就是這樣。以前我曾經看過弘一大師的傳記,哦!我覺得現在還是有這種人,還是有這種人,但是呢跟著他就有好處啊!

[06:04]

嚀敦,

下面是另外一個人。

[06:07]

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另外一個叫嚀敦,這個人也是一樣的,不善辭令,那完全不善辭令。就算施願─就說施主來,然後給他祝願,那個時候我們通常說:「三寶加持你,或者增福延壽 ……」這一類。這種話他都說不來,他說完了以後,人家也不知道他說些什麼,就這樣。這麼樣的一個人!欸,但是因為他具有前面這個五個條件,所以任何人不管是哪一個,能夠親近他就得到好處,就得到好處。這個就是前面告訴我們這個善知識的那個行相,善知識的那個行相。舉了例子,舉了例子,博朵瓦告訴我們的兩位善知識。下面我們看這個文:

[07:23]

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

像上面我們說的這些,假定說他對於這些前面所說的,他並沒有認真地修行,乃至於心裡面也並沒有好樂,好樂一心一意去修行,只是說讚美這個,讚美這個學處,說這樣有什麼好,有什麼好。這個概念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地自己去體會,去認識它。也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對於佛法有很大的景仰心 ─啊,就這個佛陀真偉大,真了不起。這個心情啊 ─對於三寶的讚美,但是更重要的我們要怎麼樣去學習,怎麼樣去學習,這個是兩件事情,這是兩件事情。

[09:10]

所以在《高僧傳》上面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一位大德他一生成就很高,那麼臨終的時候,很多弟子、七眾信徒就向他請開示。向他請開示,大家總覺得,這個了不起的大德,有修有證,這個開示總是非常玄奧的。結果啊他說了四句佛的略教戒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大家聽著再講下去,沒有了!大家心裡面就覺得好像很失望,說:「怎麼?講了就是這個?」「唉!」說:「你們大家不錯,都仰望說這個善知識想來求他,所以大家都曉得恭敬有道的人。你們不曉得照著去,他是怎麼成就的。所以說『人皆知敬有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也』。」我寫在黑板上,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曉得說尊重、恭敬、讚歎有道的人,說,哎,這個人了不起、不了起!卻有一點事情對我們更重要的:你呀,自己去做的話,那麼你也能夠有這樣的成就。

[11:04]

是!讓我們讚歎等等有絕大好處,因為這個做為我們一心仰求的目標,做為我們心目當中祈求的一個目標,這樣。可是真正要做到它的話,是什麼?你認真如法去做,這個才是我們重要的事情。所以這位大德說完了以後,下面加了兩個字:「唉呀,真可惜啊!真可惜啊!」這個「悲夫」就是,那個是文言。換句話說:「你們真正照著去做,是你們成就。你別看這麼簡單的幾句話呀!」簡單的幾句話說起來好容易,你可以把它說得天花亂墜,但是於事實有補否?有沒有真正的幫助?沒有!這一個是最值得我們警惕的。

[12:08]

所以我們真正要在這個地方重要的,不要對別人去評頭論足,他好,讚歎不已,他壞,你就說他。你自己看,我應該怎麼辦?「見賢思齊焉」。看見他精采,想:我怎麼樣才能夠跟他學,他為什麼能夠做到,找到他做到的因,你能夠努力去做,你就是他,就是佛。「見不賢是內自省也」,看見人家不對,自己反省,說:「啊,我可不要這樣!」我們不要去評頭論足別人,那是一點意思都沒有,一點意思都沒有。

[12:58]

所以這個地方,注意!我們真正應該好樂的地方是要好樂修行,因為要修行所以才必須要多聞,這個是重要的。所以這個多聞是修行必須的,如果說我們不幸弄錯了,聽懂了以後講給別人聽的話,唉,實在非常可惜。產生什麼毛病呢?「唯讚學處所有美譽」 ─就在那「哎呀,這個佛法好啊!」到處勸人,到處說什麼。自己不樂修行,這個是一個損失,這是一種。「或其功德」,或者呢,讚美這個功德,說:「唉呀!你這樣去做有多少功德,某人啊有多少大的成就。」幹什麼?「以謀自活」、「以謀自活」。這個地方說得更實在,更實在!前面有的時候我們說名聞利養什麼等等,是各式各樣的,總之一句話,我們弄這個東西是為了什麼?為了這個。錯了、錯了!這種情況「則不堪任為善知識」,這種人不能做為善知識。下面說:譬如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