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52L9~P52LL1

手抄頁/行: #4 P78L7~P88LL2

音檔起訖:   26B_2751~27A_1556

廣論時時聽          

 

[27:51]

第二破除於此修軌邪執分別者。

啊!這個非常重要,這個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太多人沒有了解真實修行的內容。啊!覺得修行了,不知不覺當中,在錯誤當中,這是最可惜,最大的損失!所以這個地方要把它破除拿掉它,拿掉它!

[00:05]

我們剛才隨便說的一些事情,乃至於譬如說講飲食,剛才那個譬喻當中,我們可以輕輕鬆鬆地想一想。它問題不是說這件事情難改,而是自己的邪執分別去不掉,如果是這個概念你去不掉的話,你怎麼做總覺得還委曲了,那個時候什麼都沒有用。所以佛經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你持戒持不好,破了這個戒還可以,還可以救。這兩樣東西,第一、第二,我這個國語講不清楚,第一是戒,就是我們持的戒,就是行相,萬一你做不好的話,還可以救。不要說菩薩能救,我們自己還可以能夠救。第二見解的「見」破了,換句話說,你沒有正知見,你執著你的邪知見的話,就算你行相做得很好,一定墮落,沒有用。主要的就是這個,所以這個地方的邪執分別,就是那個錯誤,整個的佛法,這個我們要認識得非常清楚的就是這一點。那麼這個裡邊有一種完全錯誤的,有一種錯誤一部分、偏執的,我們現在看看:

[01:27]

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現教授者,作如是言,

說有一些人,有一些人,那一些人啊,他並不能夠認識一個事實,什麼事實呀?說,佛說的經,那就是「聖言」;還有呢?「釋諸大教典」,解釋,這個經我們容或不懂,所以要經過菩薩造的論,凡是這一種經也好、論也好,這個叫作「教典」。這個教典都是告訴我們修行內涵必要的訣竅的,這個叫作「教授」。換句話說,我們真正地要修行的方法,都在這個經論當中。那麼有一類人他並不了解,「心未趣向」,他怎麼說?

[02:30]

正修道時,不應於境數數觀察,唯應止修,

他說正式修道的時候,你不要去觀察,不要去思惟,怎麼辦呢?止修。換句話說心不要去動,定在那個地方,我們常常說你不要去分別,好像這樣。為什麼原因要這樣呢?他說:

[02:57]

若以觀慧數觀擇者,是聞思時故。

他怎麼講呀?他說你所以不要數數觀察,所以要教你心不動的原因是什麼呢?說你觀察那是聞、思的時候,你現在正修的時候不要去觀察的。這種人做這種見解,說這樣的說法。實際上這個人,他對於這個真正的教典的內容沒有正確的認識。這第一段話。

[03:35]

又諸分別,是有相執,於正等覺,為障碍故。

他進一步又說:「你現在這是觀察,這是分別,這個分別是一個執著。欸,我現在修學佛法的,這個佛陀正等覺,正等覺是不分別的哦!現在你要修的話,你分別的話,不是一個障礙嗎?所以不要了。」說這樣的說法的這種人哪,錯了!所以下面大師說:

[04:03]

此乃未達修行扼要,極大亂說。

上面這個說法他是沒有正確了解修行的綱要、宗要,是一個錯誤,而且是一個大錯誤!而且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是千真萬確,現在我們好好地看下去,關於這個邪執的部分,我會很仔細地解釋。第一個他指出他的錯誤,指出他的錯誤來了,要成立他的對的,引那個經論。

[04:38]

《莊嚴經論》云:「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

那麼下面解釋,說這個經論上面怎麼講呀?

[04:54]

此說從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聞諸義,修所成慧,真義現觀,乃得起故。

解釋前面那個文,說這個修行是修些什麼?他說從前面「思所成慧」,這個思什麼的內容呢?就是「如理作意」叫思。思些什麼呢?作意些什麼呢?如這個法相應正確的這個方法叫如理作意。那麼這個哪來的呢?「所聞諸義」,聽來的。平常我們自己所想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不相應的,一定要善知識正確告訴你這個道理,你把那個道理正確地把握得住,認識了,然後呢起心動念去觀察。他說這個,這個樣!為什麼?譬喻說,我們剛才講前面對治這個飲食,平常我們總覺得這個人嘛,為什麼呀?人生活在世間嘛,就是這麼一點事情,男女、飲食、享受啊,就這樣。現在佛告訴我們不是的呀,這是痛苦的根本,這樣呀!那我們了解了,那麼我們去思惟觀察 ─對呀,合理呀!那個時候你透過這樣地認真的思惟,種種的方法,這個叫作如理作意,作意所聽見的道理。

[06:43]

那個時候思惟了以後,你心裡面產生決定了,啊,一點都沒有錯,千真萬確!就像我剛才告訴你們那個事情,說你前面要放掉它真放不掉,然後你照這個辦法全面去做,然後呢,你居然把你一向難放的這張嘴巴放掉了。那時候你內心當中感覺高興、歡喜,你就會對於佛菩薩所告訴你道理,內心當中確定不疑。那個時候,你這個心安住在這個上頭,可以進一步去做了。當然現在這個地方的修的慧不是這麼簡單的,這個東西都是世俗的前行。真正的這個地方修的什麼呢?就譬如說我們要特別重要的去觀那個空性。所以這個教下告訴我們觀這個空性怎麼觀呢?八不 ……。(編者按:音檔中斷)

[07:37]

……「諦聽,善思!」好好地聽,好好地想。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懂得了很多佛法,對自己也沒有幫助,對人家也沒有幫助,種了一點善根,而損害自他,損害佛法;懂得了這麼多的佛法,拿照妖鏡專門看,專門看別人不對,專門看別人不對,你很高的標準。

[08:05]

所以記住!聽見了,儘量地要想辦法自己去體會。所以到目前為止,我要說明的,講到那個道前基礎時候前面第一段之前,我不會太大地要求大家。因為理論雖然簡單地了解,這個理論怎麼用在身心上面淨化,它一下還沒有清楚。等到開始學淨化了,那我們真正要修行,那個時候慢慢地大家自己也應該了解說,正式開始修行了,那個時候要求也比較會認真一點。現在請大家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五十二頁繼續說:

[08:54]

《莊嚴經論》云:「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

那麼前面說明這個道理,下面就照這個經論來證明成立這個道理。是說真正的修行是怎麼修呢?它一定的次第,是數數地、不斷地思惟、稱量、觀察,這個正確的了解的那部分。那麼正確的了解,這個正知見從哪來呢?這就是「思所成慧」,對思所成慧經過你的思惟,正確了解了以後,如理去作意,照著它相應的去觀察這個東西,就這樣。那麼這個東西又哪來的呢?這個東西是聽聞得來的。所以我們順著次序來就這樣說:先聽聞,了解了事情的真相,說聽聞這是人家講的,你能夠了解人家講的內涵,那個時候 它兩個不同的吧 第一個是聞,第二個是聞慧,他要講的內涵,你了解了,他用手指指給你看的月亮,你看見了月亮,不是把他的手指把住,這個裡面有絕大的差別。

[10:36]

但是你雖然看見了,因為你自己一向還在無明現行當中,回過頭去,這個無明又來了,所以你又淹沒了,所以你要不斷地深入地思惟觀察。那個思惟觀察的話,你有的時候覺得好像是對的,有的時候又懷疑了,所以要不斷地思惟,思惟到最後你確定,確定不疑了,這個就是「思所成慧」;修的時候那就是用這個。

[11:07]

我可以作一個譬喻,我們在學校裡念書的時候,老師在黑板上面講一個道理,算一個公式,剛開始的時候,你不曉得他說些什麼,聽了半天,哦,懂了,懂了。那就是他講的道理,你了解他所講的,這個叫「聞」他所應該指給你看的東西,佛法當中叫作「慧」。那麼你了解了以後,你回去做題目的時候 ─欸,剛才怎麼上課的時候你懂得,怎麼叫你做題目的時候你又不懂了?哪!這個就是問題來了,所以你思,不斷地思,繼續拿著這個題目繼續去做、做、做。有的時候,好像做得做會,有的時候做不會,做的時候,有的時候解決這個問題,有的時候不解決。你不斷地弄,弄到後來,啊!解決了。你曉得這個大概怎麼樣了,所以你應用這個公式,會用了 ─這個思所成慧。你會用了這個公式,這個公式你可以做事情去了,這樣,這個叫修。這個次第是必然的,等到你這樣地去修這個東西,「真義現觀,乃得現起」,到那個時候你真實的義境,那個時候就現起來了。

[12:25]

那麼談到這個地方,尤其是我們中國有一個概念,這個禪跟那個教好像是兩條路,他是說是「教外別傳」,尤其是學禪的人,往往覺得這個文字好像沒有用,乃至於說這個文字是知見稠林,你越多是越障礙你,塞你的悟門你不要去知見的。他這個話有沒有道理?是有道理的,問題不是在文字的錯誤,而是你走聞思修走上去的時候,你沒有走對。所以我們前面一再提,本來它的文字的目的,告訴你的內容是慧,慧去淨除你的煩惱,結果你聽懂了文字不但不解決煩惱,是增長煩惱,那不是、不是增長你的知見稠林嗎?眼前我們處處都是,小的哪怕一個小規矩,大家吵得要命。你的不對,我的對!每一個人都拿自己「我」這個模式去強逼別人來接受他。聽見了不對了,欸!覺得他的法器敲得不對,要這樣敲的。它法器本來是規範我們,淨除我們煩惱的,在這個地方錯了。所以為什麼祖師悲心說:你這樣錯啦!聞思本來真正的意思很重要的,這個概念大家清楚了,非常重要!

[14:00]

所以我在這裡一直強調,剛開始我不太要求你們,因為理路我沒有說清楚,而你們也應該認真聽的,聽這個。假如你聽到後來是越聽是自己越執著,對不起!那你完全走上錯路。你自己都不能淨化,還能幫助別人嗎?你要求別人的結果有什麼用呢?所以《解深密經》上就有這麼一段公案,他有幾個菩薩大家在那兒爭執,他說他的對,你說你的對,吵了個半天。唉!錯了,都錯了!他現在討論這個理論,我們根本理論都談不到,這個要清楚。所以不是說這教理的錯,是我們學的人學錯了,我們學錯了,等到我們教別人當然也錯呀,這是它的原因。

[14:49]

實際上它的的確確那個次第很清楚,所以你了解了這個內涵來看的話,教下跟宗下完全一樣的,完全一樣的。所以這個概念,我們到本論學到後頭,我輕輕地一點,大家都會了解。因為在前面對這個基本的很多概念並不了解,所以我解釋的時候,大家不一定能夠很快地接受。

[15:18]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只要了解,這個「修」,一定要經過這個聞,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聞相應慧,然後呢拿這個去思。你能夠認識了這個,得到了這個所告訴我們的正確的東西,然後照這個正確的東西去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這個時候,「真義」,這個真義我們所說的根本智,無分別智,就是這樣的。那個時候有了這個,然後再去修的話叫無分別後得智,這個必然次第。下面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