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66LL4~P67L3

手抄頁/行: #5 P11L3~P20L9

音檔起訖:   33A_1614~33B_0230

廣論時時聽          

 

[16:14]

中士夫者,謂發厭患一切諸有,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脫,以趣解脫方便之道三種學故。

他這個內容就是這樣,發了個厭離心。他這個厭離心,平常我們單單都說厭離心,那麼厭離是什麼呢?對於「一切諸有」,這個諸有包括三有。欲界固然是非常地厭惡,為什麼?它有種種的過患,乃至於色界、無色界,色界天上那快樂得不得了,無色界 ……都是曉得它的大過失,產生大厭離。但是他那個厭離只求自利的,自己解決了,一心一意要度脫這個三有。那麼他為了達到這個度脫三有,所以找這個方便道,也就是這個。方便道是什麼呢?就是戒、定、慧。這個統統包含在中士當中。

[17:24]

這地方順便提一件小事情,這個真正的中士道,他得到定,我們不要小看那個定,那定比起世間來的話,那是不得了地好。我為什麼要提這個?現在我們修行,往往稍微有一點,聽懂了一點,哎呀,歡喜得不得了!然後念了幾聲佛,哎呀!自己得到了一點境界;然後呢拜幾下佛,等一下覺得這個好!然後做夢又怎麼覺得

好,坐的時候覺得舒服又舒服,大家就覺得好得不得了 ─就不向前了。你一覺得這個好,你就不向前了,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這個佛法的內涵,你沒有這個正確的認識,必然產生、難免產生碰到一點好的境界,就停在那裡就上不去了。

[18:12]

實際上這一種情況比起於定的境界,那差得不曉得多多少少。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還沒有真正進入色界根本定,要得到念佛三昧,那個時候才得到這個色相應的這種快樂。當然念佛的話,你一定可以去,但是他這個得到了,真正念佛得到的念佛三昧以後,他不會對它執著的,他真正的目的不是執著在這個色界的快樂,他要去極樂世界。所以這個真正能不能往生 ─信、願,它在願上面,不在那個定上面。所以我們現在如果不了解這點,稍微得到一點點,哎呀,覺得執著得很!對不起,那這個就很危險了,那這個就很危險了,順便一提。下面也同樣地引那個《道炬論》。

[19:06]

《道炬論》云:「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為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

那麼,他現在對三有的種種的快樂 ─背棄,這樣的。所以真正的修行這個二乘的人士,你不管什麼快樂給他,他絕對不要,絕對不要,這個特質。然後呢,因為他一心要求這個,所以他要修道,在這種狀態當中,他的行持 ─遮惡業。這個惡業比我們現在的善惡業要高一等喔!這個我們現在的善惡業是以三善三惡為標準的,就是說墮落三惡道的這叫惡業;現在修學二乘的行者的惡業,要跳出輪迴的這個才是叫善,如果沉在這裡邊的話它是惡業。所以這個略戒經的三句當中,「自淨其意」是他的衡準標準,如果你做了很多的善事,心裡面戀戀難捨放不下的話,這個是惡業。所以他真正重要的是什麼?「若惟求自靜」,那個要求自己寂靜的,這個還是中士夫。

[20:36]

如覺𡁮所造《攝行炬論》云:「尊長佛說依,密咒度彼岸,能辦菩提故,此當書彼義。」

那麼,「覺」還是阿底峽尊者,造的《攝行炬論》裡邊說:「尊長佛說」,說這個我的前面的尊長,這個實際上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傳下來的精要。是什麼呀?真正要想徹底解決一切問題,要圓滿你這個大菩提心有兩條路,哪兩條路?一條是顯教的,一條是密教的;密教叫「密咒」,顯教是「度彼岸」。現在本論所要引導的,這個地方要說的這個,所以我現在說這個道理,「此當書彼義」。就是前面是上面說明三士道的內涵根據及它的傳承。

[21:41]

謂修種智方便有二,謂密咒大乘及波羅蜜多大乘。

真正學佛道一切種智有兩個方法:顯教、密教。

[21:53]

此二攝入上士法類。

那麼這兩個統統包括在上士裡邊。

[21:59]

上士夫者,謂由大悲自在而轉,為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那麼什麼是上士呢?這個是由於他「大悲心自在而轉」,我們現在是什麼東西自在?煩惱自在而轉。經過了修習以後,我們心裡面時時起來的都是會大悲心,一心要救別人,這樣。那麼他 ……你要救別人的話,要有救別人的方法,沒有方法的救別人是救不起來的。譬如說我們家裡邊母親都是最慈悲的,可是教育那孩子教不起來。沒有一個母親例外的,都是希望望子成龍,結果弄了半天,嘿嘿!就偏偏不行,為什麼?溺愛,叫作。所以我們說,這個真正的沒有正確方法,悲心不行,所以叫,我們平常有一句話「愛見大悲」。你大悲心有了以後,如果說你沒有真正的空性 一實相,跟它相符的話,那還在愛見當中,跟著煩惱相應的,這個 敗壞菩薩,不行!

[23:23]

所以你有了大悲心,既然要救一切眾生,還要有救一切眾生的方法,那怎麼辦呢?那個時候一定要成佛,所以發菩提心叫為利有情願成佛。所以必須具足的幾個條件,說大菩提心必須具足的條件是大悲、大智、大行。你沒有悲心,不想救別人;有了悲心你沒有智慧,是救不成;你然後真的有了智慧,你開始去行持就對了,等到那個行圓滿的時候叫大力,好了!那麼真正要想達到這個,要去學什麼?學兩樣東西,「六度及二次第」,或者是單單學六度,或者是六度上面還加上二次第。二次第以前講過了,生、圓兩個次第,生起、圓滿兩個次第,這是無上密當中的。

[24:21]

《道炬論》云:「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為勝士夫。」

還是說,要體會到自己的苦,然後呢,推己及人要幫忙別人,而要盡除所有法界有情的苦,這個就是最殊勝的人,這個就是發大菩提心的菩薩。

[24:48]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謂波羅蜜多及咒,下當廣說。

這上士要學的內容,這是因為這裡正說的,所以下面詳細說。好了!根據上面這個內容,我們看一看整個的佛法內容,統統在裡頭了。所以現代的我們的太虛大師說人天五乘,實際上這個都有根據的,印度的經論裡邊說得清清楚楚。你仔細一點分五乘,再不然三乘,乃至兩乘,乃至於最後《法華》上面只有一佛乘。但是不管怎麼判,內容都是這個,再也沒有例外,你所對的境就是這些。

[25:37]

人天,當然我們輪迴當中,人人不希望到地獄去,人人不希望做畜生,希望享受,那麼享受是人天。這個是統統包含在下士,你這樣做的話,你就可以得到人天。但是人天當中又不圓滿,弄了半天三世怨,再墮落,哎呀!還是要跳出來,那單單跳出來部分的話,聲聞、緣覺 ─共中士。雖然跳出來了,說我真正要想做一個世間的好人,還要管管別人,幫助幫助別人,現在你要修學佛法的人,居然自己跳出來了不管別人,這個算什麼呢?譬如這世間稍微好點的好人,他總是上面父母、妻兒、子女、親戚、朋友,幫忙別人;你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什麼都不管了只管你自己,然後還要修學,哎呀,不行、不行,推己及人,那麼這個叫上士,所以總共包括在這裡。

[26:41]

說到這個地方,我也想起一件事情,那個當年我的老師常常罵我的,唉,我現在真是感激不盡,感激不盡!我不妨把我老師對我的教訓在這個地方:我那時候常常自己覺得我是一個修行人,總覺得這個也不願意做,那個也不願意做,我來修行的,然後自己總覺得我放掉了一切跑來修行!我老師說:「你修行!你要修行,你關在山裡面,你為什麼跑到我這裡來吃我這東西啊?住我這個房子啊?我欠你的啊!」我聽了,當時聽了半天,覺得這些人怎麼好像不慈悲呀?「慈悲、慈悲!你不是要學佛嗎?要你慈悲啊,我就是個凡夫!」當時一直不懂這個話,一直不懂話,這個話一直不懂,現在慢慢地了解了。

[27:35]

的的確確地,而我們自己覺得:我要修行!欸,你要修行,修誰呀?修你自己,要修你自己,你為什麼跑到我這地方,還要吃我的東西啊?這個千真萬確事實啊!然後還覺得好像順理成章該吃的,好像他做完了以後要養你這個樣的。他為什麼不會修行,他要來幫你忙?我想了半天:沒有錯啊!單單如果只管我自己的話,很正確嘛!大家只管自己的話,為什麼我要燒了飯給你吃?為什麼我要做了這個東西給你呀?那只好大家 ……好了,拿了一個缽去討飯,討到嘛吃飽了就坐,討不到只好餓,那個還情有可原!本來你只管自己。今天我說我要幫一切人解決問題,問題不解決,還要人家侍候你,侍候得不對,還要指責別人!我想了半天是越想越不對!也許我可以說現在剛剛開始不對,是嘛,剛剛開始是要這樣,可是因地當中你已經弄錯了,菩薩啊!哎呀,後來慢慢地了解這個話了,慢慢地了解這個話了!

[28:43]

所以現在我的的確確地,在那個地方看見別人忙,我真感激啊!我絕對不會想:欸,那些人不會修行,不是,幸好他那些忙,今天我在這裡可以心安理得,我真感激啊!如果有空,我起來一定幫他忙,大家去做好,實際上做好了是為我自己,現在才漸漸地了解。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去責備人的心慢慢減少了,到最後減到最低限度,真正到最後的話,完全找不到了。那個時候大概多多少少可以走上去了。所以我現在感覺到:有的時候還不罵還不行咧!總是這個樣子想,一直想了好久,後來被他罵了幾次,當時罵的時候還覺得心裡很起反感:「哎呀,這個老師怎麼搞的呀?這個樣的呀?」但是妙了!如果說你不能跟法相應的話,你始終想在那邊的話,這句話永遠沒有效果。

[00:06]

我那時候幸好的是,慢慢已經懂得有的時候反省,不妨想著聽聽他那個話想想看。一想!覺得有道理,千真萬確的,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隨便說,你們要修行,你願不願意損失一點時間幫別人去?不願意!那麼為什麼別人要來幫你忙?為什麼啊?你有沒有想過這一點,有沒有想過這一點?請問。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修行人是世間講道德的人吧!你這樣自私自利算道德嗎?算道德嗎?哎呀,所以我想想 ……不管你怎麼想,想到後來是越想越慚愧,所以我告訴你們我以前這個眼睛生在這裡 ─頭頂上。為什麼?就一方面這個道理慢慢地多多少少多聽一點,一方面被罵,罵了以後還有好處喔!我多多少少還肯自己反省。所以如果說,諸位今天覺得聽得進我這個話的話,我告訴你們反省非常重要,你肯反省的時候,那情況就不一樣了。慢慢地我的眼睛到這裡,到最後眼睛到這裡,為什麼到這裡啊?不敢看了,的確不敢看哪!你回頭一想的話,唉呀,覺得一無是處啊!你簡直是拼命懺悔都來不及,看見那些人就慚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喔!這樣。

[01:36]

所以隨便說到這個時候,我也隨便提一個經驗。到那時候不管你說為自利也好,為利他也好,你就沒有一點點讓你發脾氣看不順眼的地方,沒有了!你能夠真的看不順眼那個時候,好處誰的?妙了,好處是你的呀!好處千真萬確是你的呀!前面不是說嗎?我們在一個菩薩前你發一點瞋心的話,你就受害;到那個時候你看看,樣樣看得順眼,要你發脾氣你發不起來。發不起來你的心裡什麼?柔軟嘛!你要去忍耐就很容易忍耐,結果這個好處是你的,妙了!你相信不相信啊?哪,就這個!如果你不相信,試試看,我就怕你不試。那麼這個是順便一提,下面就說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