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67L4~P67L8

手抄頁/行: #5 P20L10~P27L5

音檔起訖:   33B_0230~33B_1721

廣論時時聽          

 

[02:30]

三士之名,〈攝決擇〉曰:「復有三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為下,第二為中,第三為勝。」

他為什麼下面要說明這個?我這地方先說一下。因為我們前面講的那個道的總建立,講的那個三士,包含了所有的,欸,可是現在《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上面,它也立三士的名,立三士名的內容是不是有不一樣呢?所以我們這地方要辨別一下。

[03:15]

這個話為什麼要這樣講?如果我們平常單單看這個書,你也看不見為什麼要這樣講。記得不記得我前天跟大家說過,在圓滿的教法當中,它把我們所要學的內容,一定在事先抉擇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沒遺漏。如果你有遺漏的話,你覺得做對了,跑到半路當中萬一出了毛病了,欸,當初你在抉擇,換句話說,當初你在學習的時候,你沒有學到。到那個時候你出了毛病,你就沒辦法可想了,對不對?所以現在這地方,處處地方圓融。它現在三士,不管是性宗,不管是相宗,不管是哪一派,不外乎這個,事先沒有一點漏洞統統做好了,到上去做的時候,千穩百當!這個才是道總建立重要的地方,清楚嗎?所以這個以後我 ……跟你們說啊,後面像修行六度什麼等等,不講你自己看看也可以,可是這個地方如果不講的話,你那個書本上面絕對看不見 ─但是個大漏洞,這裡我們要了解的。

[04:28]

那麼它那個上面怎麼說?說那個「三士」就是受那些人,「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說律儀呀,為什麼叫非律儀非非律儀呢?我告訴你,這個就是普通的我們一般的好事,一般的好事,這就是第一條。

[04:51]

六十七頁,六十七頁,關於三士的這個名,那麼,他為什麼這麼提一下呢?那就是有的時候,同樣的名有內涵不一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意思是說可能有遺漏,如果說一有遺漏的話,那麼這個就不圓滿了,這就不圓滿了。所以凡是圓滿、無垢的教授,它一定把這個概念一開頭的時候,分辨得非常清楚,這個是我們這裡應該認識的,應該認識的。將來諸位如果走下去,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強者,真正的是有力量的大丈夫,那麼那個時候決定要走這個最正確圓滿的路,那個時候關於這個教授的圓滿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是所以凡是這種圓滿的教授,它前面一定有辨,譬如說《瑜伽師地論》,它第一個〈本地分〉,下面緊跟著〈攝決擇分〉,要辨別這個裡邊的差別何在,乃至於很詳細地一部分說明,總要把它所說的這個「道」,一點不遺漏,一點沒有剩餘。你能夠有這樣的認識,然後你走上去的話,才是千穩百當!如果你有一點遺漏的話,做了一半覺得不對了,那重新來,哎呀,那這個就絕大的浪費!

[07:17]

那麼現在呢,他說這個三士的名在《瑜伽師地論》上面〈攝決擇分〉也有。下面就引這個文,「復有三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為下,第二為中,第三為勝。」說它這個地方也有三士,這個三士跟上面所說的三士好像名詞不一樣,實際上它的內涵卻是一樣的,卻是一樣。

[08:04]

那麼在這個地方,關於「律儀非律儀」我簡單地解釋一下,律儀通常也就是說這個是戒律。那麼為什麼稱它為律儀?為什麼稱它為「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呢?這個律儀普通就是指戒善,它這個能夠發最善的上品的無表業的,換句話說,這種一定是感最好的善淨之業,一定是最好的善淨之業。那麼另外一種叫非律儀或者叫不律儀,那是一定感得上品的惡業。所以上品的善業它一定會超生、生天,最起碼的話一定保持人身,如果我們以這功德回向淨土的話,那一定會往生,這就是戒。所以你真正的得到了這個戒體,只要如法去做的話,往生那穩得不得了。

[09:16]

那麼同時那個不律儀的話一定墮落。什麼是不律儀?我們叫惡戒,這個概念我們不大清楚,這個地方簡單說一下。通常有兩種、有三種狀態可以說:第一種這個出身的家庭,譬如說出生的這個家庭,像我們這裡不大有,印度他這個是家族傳下來的,譬如說他那個是婆羅門種、剎帝利種、旃陀羅種,或者殺豬的、宰羊的,他這職業本身就是祖上傳下來的,就該這麼做,這樣。所以換句話說,這一種是專門講殺生的,殺豬、宰羊就這個樣,所以他那個概念從小當中就應該這麼做。其實我們現在這裡還是有這種,譬如說有很多外道,他覺得就要這樣做的。我在印度就聽見過這麼一個,他那個宗教的說法,就是說告訴我們去殺人。殺人他不是說像強盜這樣,用幾個人先一副好面孔,看見一個陌生人來了,他就跟你很親善地來幫忙你,你相信他了。然後他就帶你到某個地方去,然後幾個人圍上來把你弄死,把你的東西就統統拿去。而且因為它是一個宗教,所以那個政府簡直沒辦法它,到現在這種東西還有欸!這個宗教就有這麼力量,這種就是惡律儀,這是一種。

[10:50]

還有一種,就是我們現在因為受了世間的這個不正確的這個說法,不正確的說法。譬如說,我們現在說:這個東西很多動物天生來就該我們吃的。那麼你就要去,拿了這種概念,以及我們往往就是一種錯誤的概念,顛倒的概念,拿這個概念覺得這個要這麼做,要這麼做。那麼我們說舉一個比喻吧!就是這個宋朝有一個很有名的一夥人 ─梁山泊、宋江那夥人,他可不是說我在這兒做強盜,他打出來那個招牌叫什麼?「替天行道」。那他的確是 ……然後呢,在社會上面這個俠義,覺得還很那個呢!他專門什麼?專門就是做這個。你說他一無可取嗎?欸,他好像還很講道理咧!說他講道理嗎?那都像你這樣的話,那個國家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就是這種人,就是這種人,受了這個概念,他就、就、就這樣去做這樣,那麼在這種情況這個叫惡律儀。

[12:00]

那麼還有一種,好的也好、壞的也好,這個地方單單指好的,就是說,他並不是有特別的這種戒善,而是說他本身,譬如說我們世間的人覺得這個事情該做這個好的啊!那世間大部分人的道德操守、道德標準覺得該這樣去做的。那麼通常呢,我們說戒善跟性善,就是屬於性善他也認真地這樣去做;或者就算是那個戒善的話,這個戒不是跟出世很強有力的,這種就是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譬如我們世間上來說,仁、義、禮、智、信,乃至於譬如說我們受五戒。這個五戒有兩類:假定說你為了出世而受這個五戒的話,這個五戒就屬於淨戒律儀所攝的最起碼的根柢;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特質,就這樣隨隨便便做的話,實際上也沒有得到這個真正的內涵,這種情況做是做好的,但是呢實質上不夠,那麼這種就是在這個裡頭。

[13:19]

所以這一個說明了什麼?說第一類,那就是得到的人天果報,這樣;第二類的話,決定是出世的,屬於聲聞相應的;第三類呢,走大乘菩薩的。這個三士的名雖然不同,內容是一樣。

[13:39]

與此義同,復說多種上中下士建立道理。

有各式各樣的建立,那麼下面說:

[13:48]

如《道炬》所說,世親阿闍黎於《俱舍釋》中,亦說三士之相。下士夫中,雖有二類,謂樂現法及樂後世。此是第二,復須趣入增上生無謬方便。

現在解釋一下,除了這個〈攝決擇分〉,就是《瑜伽師地論》,其他地方還有,乃至於就是這個《道炬論》當中也引,引這個世親菩薩在《俱舍釋》當中也說三士相。不過不管在哪裡,總之我們現在這裡所說三士,已經包含了佛所說的一切,實際上呢,佛所說的一切也包括了十法界的所有的,沒有一點遺漏了,這樣。

[14:42]

那麼這個下面呢,特別一個解釋,這個解釋就是我們一開頭要深切地認識的,這個是我們下腳的第一步。下士有兩類,下士的特質是什麼?就是求「增上生」,增上生就是我們在世間的生活慢慢地改善,這個意思。那麼這個慢慢地改善分兩部分:有一個呢,現世 ─求現世改善,有一個呢,求後世。現在這個地方真正引導我們的是「第二」,第二求後世的。最後有一句話,注意哦!就是求後世,還要「趣入增上生無謬的方便」,你求後世,這個也不要弄錯!弄錯的結果是什麼?後世得到的,再後世就不行了,三世怨!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說無謬的、沒有錯誤的增上生,於是你一直在增上,一直在增上,它永遠不會掉下去的。增上到最後是什麼?報身報土。

[15:55]

這個佛法真正殊勝的地方,它並不是教你放掉現在一切,不要,後面會詳細說明。我們的的確確需要這些東西的,可是有很多似是而非的那個需要東西,那就害了!哎喲,你覺得有點甜頭,那你嘗到了以後,馬上叫你送命的,就是這樣。所以佛法的真正高明的地方,它把每一個地方的是非就辨得非常清楚。那我們所以顛倒、所以錯誤的話,因為沒有了解事情的真相,換句話說,具慧這個條件不具足。在我們看起來往往把錯的事情看成對的,那就受害了!關於什麼是不錯誤的增上生,等到下士道的時候它會很正確的告訴我們。現在呢,這個就是第一點,我們在正式要了解這個整個佛法要學的道,要學的這個修的這個道整個的內容,也是這些,那麼我們了解了。那為什麼這個道,要照現在這個本論這樣的話,一個一個下中上士這樣引導呢?在這裡說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