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70LL1~P71LL5

手抄頁/行: #5 P75L4~P81L6

音檔起訖:   35A_0653~35A_1755

廣論時時聽          

 

[06:53]

次為斷執二我縛故,以見決定無我空義。

那麼到前面為止所說的,所發的世俗菩提心,集聚資糧。那麼這個世俗菩提心所以能夠圓滿,成菩提果需要一個什麼?需要大智,要證得實相,證得實相,換句話說「空性」。所以等到你發了大菩提的願心,受了菩薩戒,集聚了資糧,再下面進一步,那個時候就要證勝義菩提心,勝義空。證得勝義菩提心的最前一剎那,就是見道 ─初地菩薩。那麼前面應該學什麼呢?就是學這個,這個時候正要斷我執、法執。真的要想斷這個,一定還有正確的方便善巧。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要「以見決定無我空義」,所以先了解這個兩種執 ─「我」這個東西本身是沒有的,在理智上面先正確地了解。了解了以後,

[08:19]

次應將護無謬修法,成辦慧體毗缽舍那。

那麼了解了以後,照你所了解的去修。所以說前面是,每一個部分都是「聞、思」,把思所了解的慧,照著去修,那個時候才能夠得到修相應慧。那麼現在你修的內容是什麼?是毗缽舍那,是空性,達到這個驗證真實通達無我的空性,那個時候就是初地菩薩了,那時候勝義菩提心的開始。

[08:58]

如《道炬釋》說,除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下,是為戒學。奢摩他者,是三摩地,或為心學。毗缽舍那,是為慧學。

那麼,重新我們又分過,回過頭來,我們平常說,前面叫戒定慧,大乘叫六度萬行,實際上,這個開合不同,開合不同,總攝起來,還不外乎那個戒定慧三學。那麼所以說,從律儀以下,這個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這個屬於戒學;奢摩他是三摩地,或是心學,或是定學;毗缽舍那是慧學。總之就是戒定慧三學。

[09:45]

復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諦所有之道,廣大道次。

那麼我們另外一個分類,說從那個奢摩他以下,這個叫方便分,集聚的是福德資糧。這依什麼呢?依世俗諦的道,這是指廣大道。

[10:06]

發起三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諦甚深道次。

那麼然後呢,我們發起這個「殊勝慧」是什麼?就聞、思、修慧,這個是般若分,這個智慧資糧。這個智慧資糧依什麼?依這個勝義諦,甚深道。平常我們說,這個是廣大行、這個是深見行,這個是智慧行、這個是福德行,那麼因地當中是這樣。果地當中呢?二足尊,兩樣東西足了 ─福足、慧足,那就是佛!

[10:47]

應於此等次第決定,數量決定,智慧方便僅以一分不成菩提,發大定解。

關於上面這個「次第」,這個次第當中,我們要了解,「數量」是包括它的質跟量。質、量、次第,要清楚明白,你單單修智慧,單單修一分,不可能成就。關於這個完整的道理,要發「大定解」!平常我們說定解、定解,他現在又加一個大定解!這個的確是要學這個大菩提心,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11:27]

那麼所以他這個地方說大定解還有個道理,就是說現在我們走的時候,不是馬上就走。只是說,對於你將來走的整個的這一條路的大綱,確定地認識,而且絕不動搖。然後呢因為你認識了,進一步找到你下手的地方,你下手的時候卻是跟你相應的,一門深入。那個時候才真的談得到一門深入,有深可入啊!道理很清楚啊。平常我們說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啊,跑到門口停在這裡呀,說叫一門深入。其實呢沒有,裡邊沒有,一點東西都沒有,深到哪裡去?就這樣。

[12:12]

不過我們不要輕視哦!平常就一般來說的話,他還是 ─因為我們信得過,到了見了阿彌陀佛,他當然把所有的東西告訴我們,這個本身是沒有錯的。錯在哪裡呢?就是前面說過的,你將來去了以後一定還要學他,所以不要現在因地當中排拒了一切,排拒了一切,你到了時候,那個種子還在那裡呀!拿不掉的。這個是它真正重要的概念,這是在以前說過,以後有機會還會提它。

[12:43]

由如是理,欲過諸佛功德大海,佛子鵝王是由雙展,廣大方便,圓滿無缺,世俗諦翅,善達二種,無我真實勝義諦翅,乃能超過。

哦,說由這樣的,我們曉得了,要想達到諸佛功德大海的彼岸,這個是誰做的?那是「佛子」。這個將來是怎麼辦呢?修學佛子將來圓滿成就,「鵝王」就是佛。你要走到這條路,該怎麼辦呢?因地當中要雙展兩個大翅膀,一個翅膀是廣大方便圓滿無缺的世俗諦圓滿,世俗諦圓滿就是增上生圓滿,就是你的報身報土圓滿。然後呢所以保證你圓滿的原因,還要什麼啊?還要這無我的真實義,空性。所以能夠圓滿報身報土要靠空性,而反過來,空性本身是法身,那個法身所以圓滿,也要靠這個世俗諦。這兩個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乃能夠超過這個佛法的功德大海,不是

[14:03]

非是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鳥所能飛越。

只取當中一分,像一個翅膀,不可能的。

[14:11]

如《入中論》云:「真俗白廣翅圓滿,鵝王列眾生鵝前,承善風力而超過,諸佛德海第一岸。」

那麼這個鵝王引導一切眾生向前,展什麼?展兩個翅膀,一個是真諦,一個是俗諦。真諦是白,俗諦是廣;「白」就是清淨,徹底圓滿,「廣」就是廣大無遺。這個圓滿了,然後呢「承善風力」,要善巧地行持,然後呢這個超過諸佛的德岸,這個是最第一。這引論上面。

[14:56]

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

喏,你要前面這個共道呀,真正的「淨相續已」四個字哦!這個對於我們修學密教的人,就應該有個認識了。反過來,同樣的,密教的道理到那時候,等到你能夠達到這個程度,那個程度請問是什麼?如果你真的前面這個做到,你往生的話,上品上生。上品上生的條件是什麼?嘿!發勝義菩提心,就是這樣啊!所以真正修學密法,拿我們現在說:「哎喲,我灌了個頂,修密了。」唉!實在是對它不了解。那個時候你有了這個條件了,然後你要學密了。所以說平常一般哪,一般八地的菩薩,通常說那經常都是學密;然後呢特殊的,初地就開始學,那個時候可以學密了,應該快速的,應該那個時候開始學起。所以我說善財童子一生取辦,喏,大概就是這個榜樣,這個地方很清楚、很明白了。

[16:06]

所以說要把這個前面的共道啊,到那個時候稱共道,上士也是共道。為什麼?這個前面那個上士本來是大乘的不共道,可是不共道顯教也要走、密教也要走;可是顯教單單走這個,再上面就不走了,所以那部分對密教來說也叫作共道。你一直到了這個時候,那個時候你要趣入密咒。為什麼呀?

[16:36]

以若入密速能圓滿二資糧故。

因為你進入密教的話,很快速地圓滿兩個資糧 ─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所以為什麼顯教要走兩大阿僧祇劫,密教能夠一生取辦的,真正的概念在這裡。如果你們有了這個正確的圓滿的認識,那就對這個東西不懷疑了。否則的話,你一定會懷疑的:啊,我們普普通通、馬馬虎虎的人,居然就這麼隨便念幾個咒,就一生取辦了?那不要說顯教裡面誤解,密教裡也沒這個講法的,這我們要清楚。

[17:10]

設若過此非所能堪,或由種性功能羸劣,不樂趣者,則應唯將此道次第,漸次增廣。

說,假定說過此以後,「過此」什麼?就是當前面這個共道再超過,不是我們能力,說起來不想,或者種性、或者功能 ─種性就是個人的習性,有很多人就是不歡喜這個,那也沒辦法;以及他種種其他的條件比較不如,不願意走這個。那個時候沒關係,你就慢慢地顯教呀一步一步來吧,次第一步一步走吧!這個這樣。那麼這個是說大乘的共道,進一步,上去學密還要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