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96L5~P97L6

手抄頁/行: #6 P40L9~P50LL1

音檔起訖:  42A_0658~42A_2930

廣論時時聽          

 

[06:58]

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懈怠不讀,付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目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遂往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問云:「此中全無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處,詳白所見。目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當發精進。」彼二遂發精進,

好,這個文字很容易懂,我把它唸一遍,我想大家都已經懂了。再說一遍原因是,用一個輕鬆一點的故事來策勵我們。這個經上面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出了家,教他好好地讀誦、學習,哎呀,「懈怠不讀」。哎呀,這個念啊、學啊真辛苦啊!然後呢他沒辦法就叫目犍連尊者幫忙他,結果目犍連尊者教了他,他還是老樣子。他沒辦法啦!阿難就說:「唉,怎麼樣想一個辦法,讓他兩個策發厭離心啊!」所以目犍連尊者怎麼辦?就引他到一個地方去,那個地方化成功大地獄。欸,他跑過去一看,一聽見那個聲音幹什麼呀?一看!說這個地獄的眾苦,不得了地害怕,旁邊有兩個大油鍋,別的油鍋裡面都是哇啦哇啦煎人,那個油鍋裡邊沒人,他就說:「欸,這地方怎麼沒有人哪?」那個地獄的獄卒怎麼說?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出了家以後「懈怠廢時」,懈怠不用功,死了以後墮在這裡。

[09:47]

這裡停一下,我們也出了家了對不對?我們精進了沒有?這個要想一想哦!這個要想一想哦!請問我們現在一天,然後呢,張開了嘴巴吃信施送給你的東西,用的、吃的、住的,請問哪一樣東西你自己賺來的?哪一樣東西你辛苦換來的?有嗎?沒有。然後你吃了這個東西,你做些什麼?精進了嗎?說:哎喲,我在這兒,我們在這兒有早晚課。你早晚課做些什麼?不是妄想、就是昏沈,這就算用功了嗎?噢,看看哪!他在佛世哦!我想這個佛世的遠比我們好吧!嗯,他這個佛世尚且要墮落,這是千真萬確的喲!這個實在值得我們想一想。

[10:46]

現在那個故事裡邊怎麼說呀?說這兩個獄卒告訴他,說這兩個沙彌出了家以後不好好用功 ─沙彌哦!比丘是更厲害哦,因為比丘要求的條件更高。唉,所以他兩個就害怕起來了:哎喲!不得了,如果現在要曉得了進去的話,不得了,趕快回去,趕快回去!目犍連問他,你看見什麼呀?看見這個。唉,你要告訴他呀,目犍連尊者就告訴他:這個還算是小的,還有比這個更嚴重的啊!為什麼會這樣?懈怠。懈怠的意思是什麼?不精進就是懈怠。不是說你努力,你忙不相干的事情,都是。世間的人一天到晚忙,這不叫精進。精進是什麼?就是跟善法相應,策勵自己努力,這個才叫精進。這我們要千真萬確地 ……不是我們今天啊,嘰哩哇啦去做了一點事情啊,心裡面如果說胡思亂想都不相應哦,何況我們現在兩樣東西都不相應啊!所以這一點說「彼二遂發精進」,他們兩個就發起精進來了。下面一段話很有意思:

[12:02]

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憶念者,即便嘔吐。

這是當時的情況。他假定說還沒吃飯那東西,想到他看見那個地獄的話,他就吃不進了,哎呀,害怕得就不得了!同樣地,吃過了以後,一想到的話,就害怕得吐出來,這是實際的狀態。這個告訴我們,我們只是沒看見,如果我們真的看見的話,不得了。所以佛經上面也告訴我們哪:所以假定說你們諸位也像我那樣,親眼看見造了惡業以後墮落惡道的恐怖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像葦蘆一樣站都站不住,人都癱掉了。這看看都這麼嚴重,受是絕對受不了啊!所以處處地方這些事情,無非是策發我們 ─精進啊!精進啊!千萬不要貪眼前的一點小便宜,不要說:哎呀,現在這個事情提不起,那個事情提不起。現在是唯一能夠努力的時候啊!

[13:14]

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遂往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白目犍連子。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應發精進。」

那麼更進一步,就把他去看天上,欸,看了天上以後,有一個地方天女充滿,那個天堂非常美麗,就是沒有天子。那就問啦:這個地方為什麼沒有天子?別的地方為什麼有?說:「阿難尊者有兩個外甥,出了家以後精進努力,他努力了以後,死了以後到這裡來。」啊!他聽了以後好歡喜,告訴目犍連。目犍連尊者就告訴他:種種的好處,精進修行來的。這個故事對我們最好的一個教誡,人間短短的幾十年很容易過,你如果說努力的話,就有這麼多的好處,如果懈怠的話有這麼大的壞處,好壞之間差別太大。

[14:42]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

九十六頁,這個阿難他的兩個外甥,先─他雖然出了家不肯修行,然後呢,看見了地獄苦,以後再看見天堂,他每經過一個地方,都有一個轉變,而不經過的時候,他不轉變。在這地方有一點事情,我們可以注意一下。他這個從他不肯學到肯學,這是一個絕大的轉變,這是一個絕大的轉變。像這種情況,在我們人人都很羨慕的,我們人人都希望要這樣去轉變,為什麼我們做不到?第一個,大家可以想一想。第二個,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他雖然有這麼絕大的轉變,可是對根本意趣來說,他的目的就是共同的,他原來懈怠不想努力,為什麼?想快樂,就是想快樂,這麼簡單。他後來轉變了,為什麼?還是想快樂,對不對?喏,這個概念你們要注意,你們要認識喔!

[16:59]

所以佛法雖然告訴我們「常、樂、我、淨」,說四顛倒,這千真萬確的,說那個是快樂,事實是顛倒。可是他真正的告訴你快樂是顛倒的目的,為什麼?是告訴你這個快樂是虛假的、不究竟的、騙你的、害你的,不是真快樂,你看錯了;真正的目的還是要求真實的快樂,這個我們要把握得住。所以從眼前淺的地方去看,佛法跟世間講的好像完全兩碼子事,完全相反;如果你更深一層追根究底去看的話,那佛法告訴我們的,才是我們世間真正要追求的。世間真正要追求的是什麼?快樂嘛!但是對不起,因為你不了解快樂的真相,你也不曉得什麼是追求快樂的方法,你找了半天,不但找不到快樂,受了大痛苦!所以這樣的原因,就是眼前那個小小的快樂,欸,你迷糊了,明明是一個騙你的東西,你把它當作快樂,結果受了它大苦,這個才是顛倒。

[18:22]

所以顛倒本身不是快樂,顛倒本身是你的無明,因為你的無明看不見事實的真相,所以把苦的事情看成快樂的,這個是我們要真正重要的。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就世間真相指給你看 ─這個四顛倒;最後等到你徹底明白了以後,欸,在《涅槃》上面談了什麼?常、樂、我、淨欸,妙了!這個道理這個地方隨便一談。不過我們不要以我們這種無明這種概念去找常、樂、我、淨,你怎麼找怎麼錯,怎麼找怎麼錯。

[19:01]

所以眼前我們真正認識的在這個地方,我之所以點出來就是,我們眼前所以不肯學是為了什麼?貪快樂。佛法真實告訴我們的,為了你真正得到你的好處起見,要這個樣的,這個是我們應該著眼點,這樣。所以我們有的人志趣很好,那是非常好,有很多人懶懶癱癱的話,這個地方就應該好好地加深認識。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真正的好處畢竟還是你的。到那個時候你就會把我們現在的毛病,不能修行的整個地能夠改得過來,能夠提升自己。所以第二個,阿難尊者的兩個外甥,說看見那個天堂上面是這麼好,這個結果是修行而來,哎呀,他好高興地去修行了!那麼完了以後呢?他要我們再繼續看下去,九十七頁的第一行,說:

[20:18]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而生惡趣。

於是他們兩個人就精進了,以前懈怠馬馬虎虎,總要他去做,他不肯去做;現在肯去做,又肯讀誦,又肯念經。然後去看經典的時候,欸,那時候看到一個經叫《真實相應經》,怎麼講呀?說到了這個善趣上了天以後,還要墮落的。這一下他心裡就要發毛了,因為他親眼看見這個墮落以後的痛苦,他覺得修行了上了天,上了天倒是滿好的。結果發現上了天以後還要墮落,你只要一旦曉得這個痛苦的話,啊,那誰都不願意,誰都不願意。眼前雖然上了天,究竟還要去的話,這個地方絕對不能去!所以他就問了:

[21:23]

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

欸,他就問了,說:「我們生了人天以後,是不是還要墮落到三惡道當中啊?」那個答案是肯定的。

[21:39]

告云:「二賢首,乃至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轤轆理,應須輪轉。」

然後目犍連就告訴他了,說:你們兩個人要了解啊,儘管你暫時生了善趣了,但是善趣當中還在生死輪迴。這個生死輪迴的因是什麼?業,業的主導是惑,就是煩惱,只要你的煩惱還在,沒斷除,對不起!那時候你永遠要在裡邊輪轉。輪轉的地方是五道,五道,有的地方說六道,那是把這個修羅併入天道當中,這我們知道的。所以三個善道 ─天、修羅、人道,把修羅併入天道的話,變成功天、人二道,下面三惡道我們知道。在這個裡邊輪轉像什麼?「轤轆」,那轤轆就是我們看見那個井上面以前那個吊的,它沒頭沒尾地永遠在那裡咕嚕咕嚕轉,永遠在那裡咕嚕咕嚕轉,像我們這個鏈條,像我們這汽車上面那個皮帶一樣,沒頭沒尾地永遠轉。對不起!你只要煩惱未斷,永遠在這裡轉。哎呀,他一想到說天再大的快樂,完了以後還要到那油鍋裡去煎的話,就無法忍受。

[23:34]

彼二厭離,

這樣的話,那個天也不要去,啊,那也不要去了!這短短的一段話,我們想辦法,怎麼樣把這段話能夠移到我們自己身心上,那我們修行馬上成就。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你儘管講很多應理的言詞,講完了以後如果跟你自己不相應的話,總是戲論,總是戲論;跟你相應了,那個就對了。現在我們自利是如此,利他亦復如此,你自己都不相應,都做不到,也不會做,你告訴別人,有用嗎?當然,如果人家有善根,他聽見了話是派得上用場;反過來說沒有善根,種點善根是有用場的,可是對究竟真實結那個果來說,這個大成問題。

[24:43]

所以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的,我們並不忽視從文字語言的認識開始,而且我們了解這是必須要的,但是同樣地應該認識,從文字語言認識了以後,下面進一步應該是些什麼,這個裡邊卻要一番努力,這個叫作修行,修行。所以我們聽懂是容易,把聽懂的東西擺在身心上面,如何思惟觀察,如理如量生起相應的對治的能力,對治這個煩惱,這卻是我們聽懂了以後應該做的事情。乃至於生起這個厭離心,沒有生起厭離心之前,一直應該在這地方努力。那麼他那兩位一聽見這個道理生起厭離,所以

[25:49]

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

啊!他這樣一來,再快樂的事情還要墮落,那千萬不可以再行煩惱。所以就請求那個老師告訴他們兩位什麼是正法。正法者是如理地能夠針對煩惱,對治煩惱、淨化煩惱的。

[26:24]

目犍連子為說法已,證阿羅漢。

好!問題就解決了,問題就解決了。下面我們看。

[26:35]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

這個記著,這個記著!所以說我們修行的最大的障礙是什麼?是懈怠。能夠消除了懈怠,而且還要策發精進,策發了精進才能夠「勤修正道」,然後呢,照著這去努力希求解脫,能夠證得證果。整個的那個根本因 ─這個根本因,為什麼講根本因?因很多,前面譬如說暇滿人身啦,得到善知識啦,然後念死啦,這個都是策發我們的因。但是這個因當中最主要的根本的是什麼?苦!苦!

[27:41]

我們在這地方也回過頭來可以看一看,我們念死、念暇滿,它是對我們有策勵修行的絕大的功效,可是它所以策勵的原因,為什麼?還是苦樂兩個字,想想看,對不對?從暇滿開始,就體會到一個事情,說一切人大家都要求快樂,要去掉痛苦,而要去掉痛苦得到快樂,也只有修行,這樣。那麼修行必定要依靠這個暇滿的人身,所以這個暇滿的人身就顯得意義很重大。從這個裡邊你可以體會到,這個暇滿人身,所以能夠策勵我們修行的話,它根本在哪裡?還是苦啊!

[28:50]

然後呢我們又講念死,喔,這個死啊,說生前很快,忙了一輩子,不管你有什麼好的,最後像一個夢一樣,完了以後都死,所以沒有什麼價值。問題是死了以後啊,還繼續下去,繼續下去到哪裡去啊?是由 ─被業所牽,而這個業所牽我們又考慮到,說喔唷,要墮落惡道去,所以想到這樣來的話,不行!不行!假定說了解了這個修行了,然後你經過了修行以後,你能夠超昇乃至於了脫生死的,那個死你也不怕。所以念死本身,它主要的根本原因還是苦!很清楚、很明白,這個地方這是我們要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