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99L1~P98LL1

手抄頁/行: #6 P80L5~P80L4

音檔起訖:  43A_2044~43B_1930

廣論時時聽          

 

[20:44]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

那時候說「由依彼故」,就是了解了這兩個原因,那麼要求皈依;那麼所皈依的「境」,境就是對象,這個分兩部分。

[20:55]

 正明其境,二應歸依此之因相。 今初

正式說明,喏,這個皈依的對象是誰?是什麼?那麼為什麼要皈依?現在說。先引那個《百五十頌》云:

[21:17]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

說……下面的註解念完了一起解釋。

[21:36]

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先,我們想:我們為什麼要皈依呀?說:「哎呀!這個苦。」因為這個苦所以你要脫苦,既然要脫苦,要求救於人,所以救你這個人他自己如果不能脫苦,請問他能作你皈依嗎?當然不能,這個很明白,他自己一定要能夠脫苦,這樣才行哪!所以我們真正有能力、有智慧能辨別能不能皈依的這一種力量之下去皈依的,皈依的對象一定是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這個才對,對不對?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那麼這個時候,說假定那一個人一切的過失決定完全解除掉了,因為過失解除掉了,所以痛苦是徹底免除。還有呢,「一切種,一切德依處」,他要圓滿的所有的好處都已經圓滿掉了,這個啊,才是我們真正皈依的。

[23:06]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能辨別是非的人,「設是有心者」,那個一定會皈依上面所說的對象。這個才是值得我們皈依、讚歎、恭敬的。然後呢,皈依了他,就依靠著他,安住在他告訴我們正確引導的方法當中。而這個才是絕對不會錯誤的,所以無欺誑的,這個一定是佛,薄伽梵。「薄伽梵」是印度話,翻成功我們中國有好幾個特別的名字,平常我們都用的其中一個 ─尊貴,就是世尊,就是佛、世尊。那麼因為我們要一心皈依他,那麼跟他相應的法及僧寶,也是我們皈依。所以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我們一心一意地皈依佛。所以下面有另外一個頌,另外一個論上面告訴我們哪,所以這個「佛、法及僧伽」,是真正求從痛苦當中解脫出來者所依靠的地方,這個是正確地來告訴我們。那麼

[24:30]

應歸之因相分四,

為什麼要皈依他呢?這個裡面就分四個項目來說明它,分四個說明它。

[24:48]

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

第一個,這個所皈依的對象,他自己一定「極調善性」,他已經調伏了所有的他的問題,然後安住在最圓滿的善法當中;他已經得到了,再沒有任何怖畏的,所以唯有佛,是十力、四無所畏。他假定沒有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的話,他自己都倒在地上,弱不禁風爬都爬不起來,他能救你嗎?當然不可能!所以這是第一個,他一定自己把自己的問題徹底解決了。他雖然解決了,他自己解決了,但是假定他不善巧怎麼幫忙你的話,你去求他,他沒辦法,他會說:「我倒的確不生病,但是我不懂怎麼醫你病欸!」那個沒辦法呀!所以他,

[26:03]

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

在任何情況之下,他懂得怎麼救度所化 ─就是求他的這些人。不管任何人,所化的機,他都能夠善巧方便曉得怎麼去救度他們。假定沒有這個條件,你雖然去求他,他不知道怎麼救你,這個也辦不到呀!這個也辦不到呀!所以從這地方我們也不妨說一下,佛跟聲聞二乘的不同。聲聞是自己絕對解決的,所以我們絕對不要輕視他,我們沒有解決我們怎麼可以輕視聲聞!所以這個經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能夠恭敬尊重聲聞、緣覺,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報;但是呢,我們所以宗仰佛的緣故,因為他自己雖然解決了,他不一定能夠徹底圓滿地幫助一切人,那麼這一切人就包括我們。所以這是我們正皈依的時候,是皈依佛的原因在這個上頭,這個要分辨得很清楚。這個就是第二個,他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人懂得如何去救他,你只要去找他,他一定救你;你不找他,那是他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27:43]

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

第三個呢,還要有個條件,他雖然懂得,你去找他,「對不起,我懂是懂,今天我不想幫你忙,我自己要玩玩。」那個不行啊!所以他還要具有一個特質,具有大悲心,大悲心。雖然他有這個,譬如我們現在找醫生,明明這是個本事好極了好醫生,但是這個醫生又忙不過來,他醫生哪自己還有他的 ……唉,對不起!他不想看病,他要出去渡假,他要旅行,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他還要有個條件 大悲。大悲的行相是什麼?他平常所為、所想只有一件事情 救度一切眾生就像自己的愛子一樣。單單這個夠了嗎?欸!還要有一個條件。

[28:38]

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

看看還要第四個。他雖然大悲,但是呢,他心裡面還要產生絕對等捨這個心情。說:「你們任何人來找我」,如果是他有差別,「雖然我有大悲心」,可是這個人對他好一點,「我先救你」,這個人對他不好的話他慢一點,這個還不行,還不行!要具什麼條件呢?第四個,他說不管你給他財物、對他多好,他並不重視你給他的這個,要什麼?「正行」。但是他還是重視一個 ─重視正行。那我們會說:「他不是還是要重視嘛!」欸!這個啊,因為他之能不能救你,不在乎你送他不送他財,就是你能不能聽他如法去行。你如果不聽他,不如法去行,雖然你抱著他的腳,他也沒有辦法救你啊!這樣。

[00:06]

所以第四點呢,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告訴我們:雖然佛具有這樣的特質,但是如果說你不如法如理去皈依,是沒有用的。如果說這一點不具足的話,這個裡面就有一個問題:說諸佛都有大慈大悲,他都要去救一切眾生,結果救了沒有啊?如果救了,請問我們為什麼還有苦?這不是矛盾來了嗎?欸,這說得很清楚,佛不是不救你,佛之所以不能救你的話,你自己的障礙啊!

[00:44]

所以我平常一直告訴大家,你們現在一番好心來出了家,你要學佛啊,不要學「我」!這個裡邊是大有文章啊!你不要小看了這個字,你繼續不斷地把持這個字,一直有一天你真正認得了,那個時候你就有希望了。現在我們大家都在這幹什麼?學「我」!「哎呀,我這出家了,我要趕快去修行啦!哎呀,修行這樣的。」告訴他好好地看看書,好好地聽聽,他也聽不進,他自己覺得要去拜佛,然後呢關起茅篷來,關在個山裡面。唉!是,有人成功的,他已經有了本錢了,他已經確定了解了修行的方法了,然後去做。你現在了解了沒有?你連它煩惱的相 ─所以「我」現在放在那裡,煩惱的相都不知道,要修的內容是不知道,然後看見人家也拜一下,你也去拜一下;然後你看見人家坐那個樣子,你也跟他坐這個樣子的話,沒有用。所以這個第四點,它有這樣的一個條件在裡頭。

[01:52]

具足了這幾個條件夠不夠啊?對了,那對了!想想看對不對?第一個他自己已經解決問題,第二個他懂得怎麼幫忙人家,第三個他有這個心要幫一切人。還要最後一點哪,嘿!告訴你,他是要幫你的,但是真正的成就與否,看你是不是如法聽他。不是說,哎呀,你今天給他多少錢,如果是看這一點的話,那完全世間的做生意人。你錢多一點給他,他把那東西賣給你,那完全世間的交易啊!佛不是這個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他一具足第四點,這個大悲才是真正的大悲,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如果是你了解了這一點,那麼佛法的很多概念你就不會就產生模糊了。以及佛跟現在世間很多這種說法,說這個佛是萬能的,這個話你就了解,佛不是萬能的,佛只是無所不知,而不是萬能、不是無所不能,這一點有它的一個差別在。

[03:12]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

總之,把這歸結起來,「自正解脫一切怖畏」,這第一點。第二呢,

[03:17]

善巧於畏度他方便,

對於這個真正的恐怖啊,他已經完全徹底認識,曉得怎麼去幫助別人、度他的方便。第三,

[03:30]

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徧轉,

這第三,這不管是親、疏,他都是以大悲心去救度別人。第四是

[03:44]

普利一切有恩無恩,

這樣的情況,

[03:47]

是應歸處。

那現在曉得了,啊!原來為什麼要皈依這樣的對象啊,這個原因在這裡。為什麼皈依?就是因為曉得世間苦,要求快樂。然後呢因為這樣的關係,要皈依的對象,皈依的對象他一定這樣。那麼這個對象,現在具足這個條件,這才是我們要皈依的。所以他每一個地方分得這麼清清楚楚,你能夠把握住這一點然後去皈依的話,那有一個什麼好處啊?內道、外道就分得清清楚楚。

[04:32]

現在我們常常說:「哎呀!宗教嘛總歸好的,總歸勸人為善。」這個裡面是大有問題,大有問題!如果是你了解了這個情況的話,你就分得清楚。是的,拿世間的眼光來說,宗教總歸勸人好的,但是啊,佛法、佛教跟其他的宗教有絕對不同的地方的原因在哪裡?就在這裡。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絕對不會 ……有這麼差別,到那時候啊,你就不會說土地菩薩、城隍菩薩,哪一個都是菩薩。土地可能是菩薩,城隍可能是菩薩,但是菩薩的真正的內涵不是這樣。然後你跑到十八王公也拜他去拜一拜,無常也去拜一拜,媽祖也去拜一拜。是!這是世間的善神,值得我們恭敬的,絕對不是說我們不恭敬他唷!但是你了解你皈依的對象、內涵,分得清清楚楚一點都不會含糊,一點都不會動搖!這個是我們要了解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不要說一貫道、盧勝彥絕對動不了你,原因在哪裡?那就這個,很清楚、很明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在這種狀態啊,是什麼?

[05:53]

此亦唯佛方有,

具足這個條件的只有佛啊!所以經論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只有佛是唯一的皈依處啊!這個是指什麼而言?就指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你是以什麼原因而皈依的,在這種原因之下,你應該皈依的對象是什麼樣。然後你把握住這個,仔細地分析觀察的最後的結果,只有佛!其他的都不是你的皈依處。所以說,

[06:27]

非自在天等,

大自在天,大自在天,那就是印度所崇拜的。現在我們皈依各式各樣的這個東西啊,說「等」是包含了一切,所有的其他的世間,一切都是好的 ─這不是我們皈依處。分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個時候確定只有佛!

[06:58]

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

因為這樣,那麼佛所說的法,佛的弟子眾都是可以。所以到這個地方為止確定什麼?佛是唯一的皈依處。因為佛是唯一的皈依處,他一切都是圓滿的,所以他告訴我們的當然都是圓滿,所以他告訴我們就是法;然後呢,跟著佛弟子那個,他也是我們應該皈依的,就是僧。

[07:31]

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

上面這個道理是〈攝分〉所說,這個就是〈攝決擇分〉上面告訴我們的。這個上面的道理你照著它去如理聽聞思惟,而引發我們確定不移的見解;然後呢,你有了確定不移的見解,當然你一心皈依嘛,一定嘛!因為你了解世間就這麼苦,然後呢,唯一的救護的地方只有 ……哪有不專心皈依的?如果你真的能夠專心皈依的話,專心皈依有一個必然的現象 ─轉變其意。記得不記得?這樣。那個時候你這個皈依一定是「信願具足」。然後你那個時候,用這個功的時候,一定是「欣厭具足」,這絕對會產生的。所以我們現在弄了個半天,唉呀!好像總覺得:聽聽那個道理是滿懂啊,做起來就是摸不到!你真的懂得道理啦?沒有!如果你真的懂得道理的話,是必定產生這樣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必無不救。因為他必定救,所以是萬修萬去。這個經論上面說得千真萬確啊!必定的,保證你百分之一百。是「故應至心發起定解」,所以這個才是我們要努力的啊!

[09:15]

齊這個地方為止,念佛法門到這裡了,你看!所以這念佛法門的真正殊勝,不要說深的道理哦,只是講到皈依,你只要這一個道理把握得住,然後你去念這一聲佛的話,就萬修萬去。現在我們弄了這麼半天,哎呀!不要說萬修,那百萬個人修,修了個半天幾個人去啊?啊,真是阿彌陀佛!為什麼?那個道理不懂嘛!道理不懂你當然沒辦法做。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09:47]

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

在救護我們當中有兩個因,哪兩個因?內、外─因緣嘛!裡面是你要求皈依的心,外面是能救你的人。現在這兩種因當中,外面救你的因,外面那一支或者外面這個因,「無所缺少」,一點都不缺少。為什麼?佛已經成了佛了,不單一個佛,十方有無量無邊佛啊!不單我們釋迦世尊哪,釋迦世尊拼命地推,阿彌陀佛拼命地拉,唉!我們就是推不走,他拉呀,就是拉不上。為什麼原因啊?

[10:41]

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

看!這是我們的內支啊,我們沒有真實的心把這個內容作為我們皈依,結果在苦惱啊!所以每一個人苦苦惱惱,哎呀,要修行!結果呢?好難得呀!所以我看見大家真讚歎,都是宿生的善根,然後呢在這樣的五濁惡世,這樣的錯誤的充滿邪見當中,居然能夠捨棄跑到這個地方來,跑到這個地方還是苦苦惱惱,還要說修行。就最好的修行方法放在那裡不學,你怎麼修?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是內支,內支。

[11:29]

所以我們再想一想看:佛你信得過嗎?信得過。信得過,佛的特質是什麼?他自己解決一切問題,他還曉得怎麼幫助別人解決任何問題,他還有想幫助一切人的這個大慈悲心。我們信得過,信得過啊!既然信得過的話,難道就我例外嗎?他不來救我嗎?沒有這個大悲心嗎?我們信得過他沒有。更進一步問:難道他不懂得怎麼救我們嗎?我們信得過他沒有。那為什麼救不去啊?哪裡啊?喏、喏、喏,就這個 ─內支啊,你在跟著煩惱轉啊!所以好好地看看哪,這個兩句話我們應該正確地去認識它。

[12:25]

然後因為這樣是「苦惱故」,唉!現在我們一天到晚苦苦惱惱,就是這樣。唉!所以現在到了這裡要感到歡喜啊!我們應該悲欣交集 ─悲以往之不知,欣現在了解。歡喜啊,好好地努力!

[12:49]

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

所以我們應該了解,雖然我們沒有請佛呀,但是他大悲心所引,他一直在這兒幫忙我們。佛一直瞪大了眼睛,到處在那裡;不但瞪大了眼睛,在前面是拉我們,後面是推我們,下面是頂我們,這樣地弄啊!

[13:15]

復無懈怠,

他絕不會懈怠的。佛有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當中有一個叫精進無懈,佛的精進是永遠無限,他那個向前的力量就無限的速度在精進當中。

[13:33]

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

這個是真正的「勝妙」 ─殊勝、奧妙,這個真正皈依的地方。「現前」,十方一切佛都在這裡,所以「毘盧遮那名一切處,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啊!佛啊,一切處,難道我這個地方不在嗎?當然在。結果我這個地方也不在,你那地方也不在,我們這些人都不在,為什麼?就是我們自己的內支啊!所以記住啊!我們現在不要說沒有善知識,是沒有學的弟子。哪一個學的弟子?就是「我」啊!你現在來一直來學「我」,請問你學到哪一年啊?所以祖師說:「學到驢年去。」什麼叫驢年啊?你看看那十二生肖當中有沒有驢年哪?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就是沒個驢。所以轉來轉去,十二年當中,你們學到驢年,你學到哪年學不成,因為你學的「我」嘛!這是注意到 ─內支啊!那現在這地方都處處地方告訴我們,前面已經點出那個行相來了,然後呢後面再告訴我們,我們好好努力、努力,好好地努力!他佛啊在這個地方,

[14:59]

故應歸此。

對的!

[15:03]

《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

那麼佛自己說:「我是你們無怙者的助伴。」就是你們苦惱的沒有人救護,我是真正來救護你們的。為什麼?「由大悲抱持」,他的大悲心來攝持一切眾生。

[15:27]

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

這個「大師」就是我們的佛,真正稱大師 ─佛,真正的只有佛才能夠稱以大師之號。他具足大悲心,一切時候,只有悲愍憐愍我們。而且他不但單單悲愍喔,他有方法救我們;不但有方法,而且他那個方法,勤懇地從來沒有停止過,這個是在三界之內,世、出世間沒有一個人跟他相比的。菩薩雖然有,但是不圓滿;二乘自己雖然解決了,但是他只是隨分隨力地幫忙 ─他那個大悲,二乘的大悲心,沒有大悲。悲心有的哦!悲跟大悲我們要分得很清楚,將來後面這個會說得很詳細的。你們了解了這一點,對那個南傳的很多道理,你就不會起諍論了,這樣。關於這一點,對南傳的我們要非常尊重他,但是不必去辯,這個我事先說明一下。

[16:44]

汝是諸有情,依怙總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

說你呀 ─佛呀,是一切有情依怙,這個才是殊勝該親近的,真正值得整個的人依靠皈投的。現在我們不求這樣的圓滿的世尊作為皈依,所以沈淪在生死當中啊!

[17:22]

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如果說我們真正地照著去作,你能夠如實地、正確地學任何一個法,哪怕再差,你能夠照著去作都得到好處。而現在佛呀,不但是起碼的沒有一樣事情不知道,所有利他的方法都徹底圓滿地解決。這樣啊!所以世間的,告訴你做生意怎麼做,如果是這個很正確的這個資料,你學會了去做,一定可以。然後呢,這部汽車告訴你怎麼開,你學會了就可以開,都有這麼好處呀!現在真正最圓滿的,佛樣樣圓滿,樣樣圓滿,結果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啊?唉!由「內力未全」,所以得不到。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內力為什麼不全呀?一個字 ─愚,所以我們愚癡,愚癡就受苦。現在我們愚癡還不知道愚癡,還自己覺得對,那這個是愚中之愚啊!所以真正修道人,只有看見自己:「啊!我在愚癡當中。」你能夠一直看見這個東西,一直淨化它,我們就有希望了。

[19:03]

你真正地這一點了解了,我們現在眼前這種諍論都沒有了。唉呀!現在所以諍論啊,總看見人家不對,真正修道人的眼睛只看見自己都來不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好,那麼現在更進一步了,說我們曉得了皈依,皈依的對象應該是這樣的,那千真萬確好高興哦!那麼怎麼皈依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