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125L8~P126L6

手抄頁/行: #7 P149L9~P157LL1

音檔起訖: 53A_0347~53A_1905

廣論時時聽          

 

[03:47]

妄語。事者,

同樣地,事、意樂、加行、究竟。事是:

[03:56]

謂見聞覺知四,及此相違四。

什麼「事」呢?你看見了說不看見,聽見了說不聽見,知道了說不知道,感覺到說不感覺到,就是這樣,跟它「見、聞、覺、知」,以及不見、不聞、不覺、不知。不知道說知道,不對;知道的說不知道,也不對。

[04:15]

能解之境,

這個裡邊的事有兩個,第一個你自己那方面,因為妄語你要騙別人嘛,對不對?所以「能解之境」是他 ─這個人,以及你要騙他的事情這兩樣東西。

[04:28]

謂他領義。

他領受。

[04:32]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所見變想不見,及於未見變想見等。

你看見了,哇!你說你不看見;不看見,你說看見了,這個都是。

[04:47]

煩惱者,謂三毒。等起者,謂覆藏想,樂說之欲。

「煩惱」是貪瞋癡。「等起」是什麼呢?「覆藏想、樂說之欲」兩樣東西,這個說一下。覆藏想的話,就是你心裡面掩蓋這個事實,這個掩蓋這個事實。譬如說見到了你說不見到,這個直接的;掩蓋的話,你想掩蓋起來,遮蓋起來,用種種方式。以及你心裡面想說,這個樂說之欲是最容易犯,最難改、最難改!因為我們常常心裡面就莫名其妙的,隨便碰見一點風吹草動,哎喲,這個嘴巴就忍不住啊!這個嘴巴,就心裡面想說,自己也不曉得為什麼原因耶!這是最難改的大毛病就是這個。

[05:49]

加行者,謂或言說或默忍受或現身相。

這是加行。或者有人問你:「你看見了沒有?」雖然你沒有說,可是你一個表示,讓他領會你的表示的意見,這個也是。譬如說有的人說:「你看見某人了沒有?」你沒有講,然後呢這麼來一下,欸!這個就是。你沒有說,對不對?就是這個意思。還有這種更巧妙的,不管怎麼巧妙,就是你內心當中你很清楚、很明白,你在這兒行,就對了。

[06:26]

此復所求或為自利或為利他,隨為何故說悉同犯。

那麼,這個你目的騙人的時候,或者為自利或者為利他,不管你說什麼,都是同犯。這個自利利他,現在在這地方有一點很有意思。我們現在常常看見世間所謂講俠義,俠義的人他是很有意思,俠義的人最容易犯這種毛病。他說起來是俠義,我跟你好,然後他跟你說,喔!世間上說起來這種還很好的,他為了你是不計一切。這個非常糟糕,不但是講妄語,乃至於其他的很多地方,很多地方。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太多的人的的確確應該了解,這個地方的衡量的標準,不要說俠義,俠義的人不要說佛法乃至於世間的很多法,他都會犯法的。他總覺起來:「喔唷!這個人哪 ……。」他有他那個道理!所以那個宋朝,這個所以寫《水滸》那個一百零八將,他創出了一個牌子叫什麼?「替天行道」,這種叫俠義。實際上寫了以後絕子絕孫,這個惡報不得了地可怕,這我們要了解。

[07:59]

所以現在這裡我特別說一下,衡量這種事情,千萬不要拿我們世俗的概念去衡量,很重要、很重要的!因為不拿世俗的標準衡量,所以特別說明哪:我們不要說:「哎呀,不要得罪人哪!」記住哦!你不要得罪佛菩薩,這個是重要的,這個是重要的!反過來說,你要記得哦!你真正地要幫助別人的時候,不是拿世俗上溺愛去保護他,恰恰相反的,你要告訴他:「某人,你錯了,你要改過來啊!」這個才是真正地幫人忙啊!所以平常我們這個得罪不得罪人,說起來這個東西都是為什麼?還是為了自己,而且這是一副的偽君子面孔,這非常壞、非常壞!

[08:52]

當然說,是有一類,你要為了處理這件事情,的的確確要按部就班地來,絕對不是硬來,硬來完全錯了。所以那時候你委屈求全,不要去得罪,這個了不起,這個是大菩薩行的方便。所以我們剛才同樣的一句話,「不得罪人」這句話,單單不得罪人這句話不能判斷是非的。就是說你不得罪人這個的用心何在?你的的確確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在,然後是那時候委曲婉轉,不要去得罪他,那了不起,你有的這個的的確確是佩服無比!否則的話,為了你眼前這種自己的私人的利益的話,那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不採取,這地方我們也順便一說。所以關於這個煩惱以及等起等等,那麼下面是加行。

[09:55]

此中說於妄語,離間及粗惡語,雖教他說其三亦成。

說妄語這個口業,除了妄語還有的離間,離間就是我們通常兩舌,還有粗惡語,粗惡語就是罵人,教別人說,這個都成。綺語不算,綺語不是。

[10:23]

《俱舍本釋》於語四業,皆說教他亦成業道。

那麼《俱舍》上面呢,說這個綺語,你教他也是。

[10:32]

《毘奈耶》中,說起此等究竟犯時,要須自說。

《戒經》當中怎麼說呢?《戒經》當中說:這個犯究竟的時候,要自說才算,教他不算。

[10:49]

究竟者,謂他領解。《俱舍釋》說若他未解,僅成綺語。離間粗語,亦皆同此。

什麼是「究竟」?究竟的話就是你要說的妄語騙別人,他被騙了,他聽懂你所說的了,這樣。那麼假定說你要騙他,他沒聽懂,那時候情況怎麼辦呢?《俱舍》上面說,因為他沒了解,「僅成綺語」,綺語就是沒有意義的話。還有呢,離間語、粗惡語也是如此。離間就是說你要破壞他,還有呢你要罵他,他沒有聽懂,那個時候就是綺語,不是這個,這個兩個的差別。這是關於妄語,離間呢?那麼我們也看一看:

[11:37]

離間語。事者,謂諸有情,或和不和。

不管他和不和,你只要去離間,都是。

[11:46]

意樂分三,想及煩惱如前。

這不解釋了。

[11:49]

等起者,和順有情樂乖離欲,不和有情樂不合欲。

這個等起由煩惱而來的,他們慢慢地好的啊,你就希望他們兩個人不好;他們兩人本來不好啊,你就不希望他們好起來。反正你懷著這個心,這個都是跟煩惱相應的等起。

[12:10]

加行者,隨以實語若非實語,隨說所說,若美不美,隨其所求,為自為他而有陳說。

加行呢,就不管你說的實在的、不實在的,至於我們常常說:「哦,這個話是真的喲!」對不起!你真的也犯,假的也犯。如果假的啊,除了離間還加上妄語。所以不管你所說的好的話、不好的,不好的你故意破壞,好的呢,你有意地說甜言蜜語,說了它,讓他們兩個人受你的話的影響而分開,錯了,你還是離間。「隨其所求,為自為他」,為了自己、為了別人說,都是離間。

[12:55]

究竟者,〈攝分〉中云:「究竟者,謂所破領解。」謂他了解所說離言。

什麼是究竟呢?就是說,欸,他對方聽了你的話,如你所想的產生了離間功效了,這個就是。好,今天到此為止。

[13:15]

《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二十六頁,上面離間語已經說過了,下面粗惡語。

[13:29]

粗惡語。事者,謂諸有情能引恚惱。意樂中想煩惱如前。等起者,謂樂粗言欲。加行者,謂以若實若非實語,或依種過,或依身過,或依業過,或依戒過,或依現行所有過失,說非愛語。究竟者,〈攝分〉中說:「究竟者,謂呵罵彼。」《俱舍釋》說,須所說境,解所說義。

「粗惡語」,我們另外一個名詞叫作惡口、惡口。那就是說的話很粗、很粗,很粗魯。那麼這個「惡」,是自己惡心還要傷害別人,還要傷害別人。所以這個是做這件事情的話,不但是你說出來的話啊,這個很粗魯,還要傷害了別人。所以這個是「諸有情能引恚惱」,所謂能引發別人心裡邊不舒服的,乃至於瞋惱的,讓他心裡面懊惱的,這樣。「意樂」呢,就是我們的心理狀態,跟前面一樣,想跟煩惱前面都說過了。「等起」者,等起者就是在這種狀態當中,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樂粗言欲」,就是說這種心裡面就歡喜這樣,就是歡喜這樣。有的時候啊有意的,有的時候無意的,這個無意更難避免,這個習性一旦養成功了非常糟糕,一開口啊就是這個樣。現在我們太多的人,一開口那個三字經就跟著來了,他往往有的時候說了三字經啊,他還不曉得自己說了什麼。所以這個習性的難改啊,這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

[15:47]

「加行」者,那麼你的行為呢,就是你罵的時候呢,罵別人不管是實在的、不實在的,譬如這個人的確不好啊,那麼你這個以惡心或者以粗鄙的言說來說他;或者是它不是實在的,而你說。那麼至於所說的內容呢,「或依種過」,種就是種姓,就是換句話說他的出身,他的出身。有很多人家庭比較高貴,有很多人比較差,你就說:「你這個下賤胚!」那個下賤種,的確。那麼在我們現在目前大家很平等的,這個古代它那個門閥高低不同,尤其是印度,四種種姓,有一種賤民,那個賤民,就是奴隸,這樣,婆羅門、剎帝利是高級的。那麼現在我們罵人家說:「你這個下賤胚!」就是他的出身。「或依身過」,那麼身上面,或者這個人肢節不全哪,眼睛瞎了什麼這些。「或依業過」,他造了什麼業。或者是戒,這個我們了解的。「或依現行所有過失」,總是說不可愛的。

[17:18]

什麼是「究竟」呢?究竟有兩派:這個《瑜伽師地論》的說法,說你只要罵了他就算;《俱舍論》的說呢,他不但要罵了他,他還要領解,他了解你罵了他,罵了他。那麼這一點,就是因為我們說的對象也可以有不同。一個呢,大乘以你自己的心來判斷,就是你心裡面有傷害別人的這種想法,然後你開口的時候就說出這個來,那就是這個粗惡語就算究竟了。所以這個《瑜伽師地論》是以這個,只要你說出口來。小乘他不僅僅是講你的心裡面,講那個事相。那事相的話,就是你罵出來了,他聽懂了以後,那個事相才圓滿,所以這是兩家判別的不同。那麼以我們現在來說的話呢,原則上面,就是我們應該了解,尤其是這個南山道宣律祖把這個戒體,經過《法華》、《涅槃》開權顯實以後,說明戒體的特質的話,通常我們都從嚴,通常我們從嚴。不過呢,就是我們要了解在這個師承當中是有這麼兩派。從嚴,換句話說,我們願意從那個《瑜伽師地論》上面,只要你心裡面這樣,開了口罵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