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126L7~P126LL1

手抄頁/行: #7 P158L1~P171L7

音檔起訖: 53A_1905~53B_1112

廣論時時聽          

 

[19:05]

綺語。事者,謂能引發無利之義。

這個一樣一樣來解釋。那麼最後是「綺語」,綺語就是說,你說的這話呀沒有真實利益的,沒有真實利益的。這個我們普通造這個業呀,這個語業最難防,而語業當中這綺語是尤其不容易、不容易。這個綺語是容易犯極了!要防是難極了!只要說的話沒有意義的話,都是綺語。那麼這個意樂分成三部分。

[19:47]

意樂中三,想者,雖僅說為於彼彼想,然於此中,是即於其所欲說義,彼想而說,此中不須能解境故。

那麼平常的想,講話,比如說你要講那個對象,你說給別人聽,妄語你騙哪一個人,罵人你罵哪一個人,那麼這離間的話,你準備挑撥離間哪兩個人。現在的這綺語不是,不是,只要你想說這個話,你說了,不管他對方領不領解,因為本來就是毫無意義的話,你自己要說出來,就是。這個意思。

[20:30]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宣說無屬亂語。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貪、瞋、癡隨一。「等起者」,就是心裡面這種,由於這個心裡面煩惱相應的欲樂,你說你心裡面就好歡喜說那種無意義的,無意義的。所以平常這一點我們不仔細檢查不知道,你仔細一檢查的話,我們一天到晚就在這個上面。這個心裡面浮浮泛泛,一點風吹草動,欸!你就會:「哎呀!這個幹什麼?」這樣。說「幹什麼」,幹什麼就是你心裡面的散亂,非常簡單,就這麼一件事情。啊,你老遠聽見一個東西你就跑得去,瞪大了眼睛,「啊,這個熱鬧得很!」幹什麼?就是你心裡的散亂。所以平常我們真正要想努力的,真正用功的,就必須要從這個地方去。

[21:25]

所以以前古人辦道的時候,啊,那的確是,他全部精神,一定是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裡頭。比如或者剛開始持戒,現在我們心裡面就是悠悠散散,大家還覺得:「啊,好像還滿好啊!」其實你已經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這一點我們要正確地認識。這個地方先開始提一個頭,以後正式開始講的時候,真正的修行的關鍵就在這裡。平常我們一開口,總覺得自己對的,你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你只要一念,這個精進的心,這個提持的心失掉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失念的時候,那就是放逸的根本,你已經錯了,這樣!所以自然而然,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氣,一碰見一點東西就來了,這個綺語的範圍很廣很廣啊,這我們特別注意!

[22:26]

加行者,謂發勤勇宣說綺語。

「加行」就是你開始開口說,這個「勤勇」不是說你勤勤懇懇努力,就是你一動身口,只要一開口,那個時候就是,那個時候就是。

[22:43]

究竟者,謂纔說綺語。

什麼時候你一開口說,那時候這個話就究竟了,所以它非常容易犯。平常我們沒有什麼事情,看見了人哪,總覺得:「哎呀,看見了!」世間哪,碰見了當然應酬話啦,不管它有意義沒有意義,總歸要應酬幾句的。所以人家說:「今天天氣 ……哈、哈、哈!」這個天氣跟你有什麼關係呀?欸!他就要這樣說幾句,就世間相,所以這我們要了解。所以這個為什麼我們出家人啊說出世、出世,就是一定不能被這個世俗所雜染。世俗相就是如此,你看見一個人,當面看見了以後,瞪大了眼睛,你走你的,人家覺得:「你這個人怎麼不通人情啊!」欸,他要講人情的!因為你要講人情啊,所以註定你就在三界輪迴當中,你現在要跳出,這個時候另外一回事情,另外一回事情。

[23:43]

所以現在了解了這一個,你們懂得為什麼我告訴你們早晨大家見了面以後,你合一個掌,然後呢點一個頭,或者說一聲阿彌陀佛,夠了,或者說一聲早,最多這樣。如果看見師長的話呢,你跑到那裡,站在那裡,行一個禮,就是,就是如此夠了。不要說早晨一看見哪,大家也就開始了,哎呀,說什麼啊!一句話已經多餘了,往往站在那裡一說,說得嘀嘀咕咕說了個半天,這個都是不相應的,十惡業。注意哦!所以這裡所有立的規矩,真正說起來都是對我們最佳幫助。

[24:22]

當年我記得我看那個來果老和尚的語錄,他就說跑到那個揚州高旻寺,哎呀!看見那地方大規矩小法則,不曉得多多少少。那個高旻寺規矩非常嚴的,他剛去第一天,一天之中被打那個香板,那個楊柳條,一下打了幾百趟,你無法想像欸!一天,白天除了晚上睡覺以外,就算吃飯也打的話,一共就十幾個鐘頭。十幾個鐘頭,一天打 ……一個鐘頭要打十趟才可以打個一百多趟,打幾百趟,要兩百多趟,豈不是一個小時當中要被打二十幾趟嗎?這一動就打,一動就打!那個時候我也好玩哪,原則上面因為我也是一個學工的人,學理工的人往往死腦筋,樣樣東西看那個數字總要追根究底,仔細算一算:他那個幾百趟,那豈不是一個鐘頭要打幾十趟嗎?有這個可能嗎?那時候我不大懂,現在我越來越說千真萬確。

[25:30]

如果你們仔細檢查的話,你們硬是,不要說上、下課,上課的時候都在這兒一直犯規。下了課你隨時隨地這樣,欸,這個走路有走路相,然後呢吃飯有吃飯相,你走路這麼隨便一來,那表示你鬆懈了,到那個下面那個香板馬上就跟上來。這表示你、你自己感覺得很清楚的,譬如你坐在這地方,你振起精神來的話,自然坐在那地方;一坐在那裡 ……那一定是那個心裡面哪,就是放逸懈怠的時候,用功一定不相應的。真正這個辦道的道場啊,它有這麼嚴格,看見你一來,「叭!」香板就上來了,你也自己莫名其妙它為什麼上來了。要我們平常的話,覺得:「喔唷,我還自己個很用功的人!」跑到那裡一天到晚打他,你早就跑掉了。

[26:22]

所以這個祖師真為祖師的話,他有這個,完了以後,他就仔細揣摩:「欸,我為什麼被打?總有道理!」現在要我們被打了,或者呵斥了你一下,你還總覺得有道理咧,還要振振有詞跟人家辯咧!那註定你一定不得成功。所以我自己現在也漸漸體驗到,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喔唷!有的時候這師長說了幾句話,心裡總不服氣,找了機會總歸要去辯,慢慢、慢慢才體會到。現在反過來了,不管師長說什麼話,有時明明我有道理的,說完了,我總歸想:「這個話總歸有什麼問題!」找了半天找不到,還要去磕頭,然後呢請求師長:「哎呀!我這個,我的確什麼地方一定有錯的,但是我找不到,乞求老師慈悲。」因為通常這種情況啊,他往往還不告訴你,讓你想了半天,最後終於能夠想得出來,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這地方我隨便想到,因為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那個散漫的這個習性當中,自己還不知道,你們真正要想講修行的話,這個地方就要好好地努力地提起。

[27:35]

其實我們不是改不過來,我們真正要改的話,的的確確你還是很容易啊!我隨便說一個小事情嘛,隨便說一個小事情嘛!在座我們這裡的一個同修,平常啊,我總歸是嫌他什麼懶懶癱癱的那個樣。有一天說早晨他做維那,他跑得滿快,我就拉了他一下,我覺得:「你走得慢一點!」就說過一次。第二天再來,就是前天,欸!我發現他就慢了。啊,那時候很出我意外的啊!平常我總覺得這個人邋邋遢遢,說不定說他十趟八趟他不一定改過來,說了一趟他馬上很快地改過來,就是反正真的要有心,他很快就改過來。還有拿那個引磬,他敲起來一直乒乒乓乓一直敲,敲得非常快。因為在我這兒沒有仔細講,結果那一天我又注意到了,這個事情我沒有講,他就敲得很穩,我只是說說別人:「你們敲得慢一點。」所以我了解,你只要肯啊,你只要肯,你只要注意!

[28:39]

所以這個真正的關鍵在什麼地方呢?你聽法的時候啊,你聽了法有時候聽得心裡不對勁,心裡就排斥它,為你自己辯護,那就完了!所以他前面在正式聽法之前告訴我們,我們有三個過,自己心裡上面總覺得自己對的,你有這個擺在這裡的話,你再學一百年都學不上,因為講到你的時候,你總歸為你辯護,完了!如果你一開頭的時候,認得說我自己在無明大病當中,現在這個佛菩薩的教誡是幫助我的,你至心去聽他的話,你只要肯聽,很快就轉得過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

[00:08]

如果現在我們真正肯努力下手的話,那我告訴你們,不要小看那個綺語喔,這個事情可以說論它的業的輕重,那是最輕最輕,但是呢,犯毛病都從這地方根本犯起,最容易的地方。所以它這東西一開口就錯了,一開口錯,那你怎麼辦呢?你必須作意對治,隨時提醒自己,隨時提醒自己。現在我們不是說馬上要做到它,但是我們有機會體會領解到了以後,你努力這樣去慢慢地做的話,也慢慢、慢慢、慢慢就可以改得過來了,改得過來了。所以說見然後修,然後呢,你在聞的階段也是一樣,見然後修。現在我們聽聞的階段先聽懂了 ─哦!然後呢,得到了正知見。所以聽懂得到正知見有一個什麼呢?就是你必定要自己把心裡面覺得我怎麼樣,保護「我」這東西的這個心,要拿掉。要拿掉,先要認得原來無始以來真正害我的,不是別人,誰呀?我,就是人我執、法我執,沒有別的!

[01:29]

你這個認識了以後,原來真害我的原來是這個,你拿掉了以後,下面問題就比較好辦了。然後你那時候肯,啊,原來害你的是這個,救你的呢?佛法,那時候你就肯聽他。然後呢,了解了這一點,下面慢慢地、慢慢地改這個習氣。改這個習氣,那需要一點時間的。所以一個不小心又犯了,但是那時候你曉得:欸,又犯了!馬上改。經過這樣地努力的話,行!由於聞、而思、而修。等到修相應的見,就是見道,修相應的修道的完成就是佛地。平常我們談到見道然後修道,總覺得:「哎呀,這是菩薩的事情啊!」一點都沒錯,請問你要不要學?要。那麼你現在因地當中該下心怎麼努力法呢?現在這地方給我們完整教授,好極啦!這絕對不是說:「欸!我在這兒反正 ……等到什麼時候啊,忽然這一撞,撞到了!」不是的。就是現在得到了正確的教授,你目前就因地上面一步一步下下去,在聽聞的時候這樣修,在思惟的時候這樣修,在修習的時候這樣修,所以得聞慧、思慧、修慧。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02:54]

此復七事相應,

說這個綺語,平常大別一共有七個大類:

[03:02]

謂若宣說鬥訟競諍。

這第一個。我們談,談什麼啊?談這些鬥訟競諍,或者是自己的,或者是旁人的,跟人家有了爭吵嘰嘰咕咕,或者是談別人的事情。

[03:22]

若於外論或梵志咒,以愛樂心受持諷頌。

這是第二類。說「外論」,這個就是跟佛法不相應的,乃至於其他的那些事情,「愛樂受持諷頌」。實際上呢,我們除了佛法以外所有談的這種道理,不管你說些什麼道理都是那個。注意!有一個可以,就是說這個是我們生活當中必須要的,然後呢,作為我們現在的輔助,前面說過了,那個可以,除此以外都不要它。

[04:03]

若苦逼語如傷嘆等。若戲笑遊樂受欲等語。

這是下面這個,或者是苦受,或者樂受。受了一點苦啊,自己就覺得:哎呀……!這樣哼呀,哈呀!然後呢,這一類東西,高興了,相反的。這是一類。

[04:24]

若樂處眾宣說王論,臣論,國論,盜賊論等。

再下面就是這些。現在平常我們說看報紙、看報紙,你看看那個報紙上面都是這一類。所以這一個地方我們了解,看報,世俗上面是必不可少的,這裡我們不需要。所以我們這個南普陀,一來我看見沒報紙,我非常歡喜。我還記得我那時候在蓮社的時候,大覺蓮社,我那裡向來什麼都沒有的。也沒有電視機,也沒有報紙,乃至於也沒有收音機。人家居士們跑得來說:「法師啊,你這兒沒電視?」「對呀!電視要它幹什麼!」「你這兒沒報紙啊?」「沒有。」他說:「給你送一份。」我說:「不要送來,不要送來。」他還以為我大概買不起,他第二天送來了,送來了以後,我馬上丟到垃圾桶裡面,就是這樣。他說:「你看過啦?」我說:「沒看過!」我說我看過了說不定還擺在那裡,正因為沒看過啊,我自己曉得還沒放下來。丟了,他還好心哪,結果看見我丟了幾趟,他就不送來了。我自己覺得我現在這個引誘的力量還沒拿去,這是說事實。

[05:37]

我想你們也體會得到的,閒著沒什麼事情,看見了就很歡喜。一看,叫你看書啊,哎呀!看了半天直打哈欠。拿了一份報紙看得個起勁,但是你看了真的看見了沒有?說不定你在這裡看了一、兩個鐘頭,看過了問你:「報上登些什麼?」你什麼都不知道,我想你們都有這個經驗吧!這是說什麼?你們懂嗎?這是無始以來的惡習啊,就把我們的生命像麻醉劑一樣麻醉過來了,所以這地方都是這個。這是我為什麼裡邊固然沒有,然後呢,說假期不准出去,原因就在這裡。好在諸位真是有大善根哪,也肯勤勤懇懇地去做,我們必定要這樣地努力它這個十年八年,這生就有希望了。

[06:26]

若說醉語及顛狂語。

這是一種。

[06:31]

若邪命語。語無係屬,無法相應,非義相應者,謂前後語無所連續,

這種邪命,這是不應該的,這個毫無意義的,跟法不相應的,沒有意義的事情。最後:

[06:51]

若說雜染,若歌笑等,若觀舞時而發言詞。

這個明白。我們仔細檢查一檢查:我們平常說的話,有哪些不屬於這個綺語裡頭的?自己好好地檢點檢點看,自己好好地檢點檢點看。所以我們真正修行就是這個樣,就是這個樣,這個地方千萬注意!不要以為別人看不見,我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我自己看得清清楚楚!自己看得清清楚楚!

[07:31]

所以平常的時候特別要小心,特別要小心,我就看見祖師有這麼一個公案,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一個禪師有一天在定當中,欸!看見有兩個這個鬼神在那地方,先看見那個鬼神就在那恭恭敬敬站在那裡,非常恭敬!過了一下那個鬼神站在那裡啊,就不像前面那個恭敬了,就、就、就好像很馬虎了,到最後那兩個鬼神就對那地方這個齜牙咧嘴的,然後吐了口水而去。然後再回過頭一看哪,看見有兩個和尚站在那裡。他第二天問他:「你們兩個昨天幹什麼?」嗯!他曉得這個老師是有功夫的,他就說:啊!兩個人在一個地方談佛法。「你們一直在談佛法嗎?」欸!他聽見那個老師一講,心裡面覺得:「是,先談佛法,後來慢慢、慢慢談到別地方去了,最後跟法不相應了。」他就告訴他:喏、喏、喏!我親眼看見!本來這個護法神看見兩個人談佛法,非常恭敬在那裡,結果他談談、談談,開始談佛法,談了兩句話,下面跟佛法不相應,到最後說那個閒話了,那個鬼神就吐口水而去。

[08:59]

所以平常我們總是說:「哎呀,這個地方有護法啊!」所以他要來護法是沒有錯,他來護什麼?護法!請問你跟法相應嗎?你跟法相應還是跟煩惱相應啊?非常簡單。如果你跟法相應,他來護你;如果你跟法不相應的話,他能護你嗎?這個地方注意。所以平常你不要愁,你只要真正肯努力的話,一定有,一定有!譬如說我們這裡的老和尚,你們好好地親近他,他自己 ……。我所以真正佩服他的地方,他就是這樣,外面看不出。你只要肯,我們不要說:「現在沒有感應呀!」怎麼會沒感應?是你根本跟法不相應,你叫它什麼感應起呢?要有感應都是下地獄的花報,就是這樣。所以我叫你們《俞淨意公遇竈神記》好好看看哪,這個時候你們自然會感覺到的呀!這是說告訴我們這樣。

[10:08]

前三語過,

最後告訴我們,

[10:10]

是否綺語,雖有二家,然此所說,順於前家。

那麼這個前面三種就是妄言、離間、粗惡語這三個。除了三個以外,也同樣屬於綺語,有的人是這樣,有的人說不。「雖有二家,然此所說,順於前家。」就是這個兩種當中判,是這個意思,所以關於這個概念我們也應該了解的。這個綺語隨時隨地都在犯,那麼這個是兩種,兩種這個說身、口。第三個呢,意,十惡業當中,意就是貪、瞋、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