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136L9~P137L6

手抄頁/行: #8 P51L1~P63L10

音檔起訖: 58A_2125~58B_1707

廣論時時聽          

 

[21:25]

一白業,二果 今初

〈本地分〉說,於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於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語四意三,亦皆如是。

那麼前面講黑 惡業,這裡講白 善業。那麼善業是什麼呢?就是前面所說的這個黑業,殺、盜、淫、身三、口四等等,以前做的這種事情,現在了解它有種種的害處,種種的過失,對於這個道理,你有正確地認識。因為你以前不了解,所以你一心好樂去追求它,現在你了解了這個錯誤,所以一心去排斥它,排斥它。那麼好樂的時候,這個欲是「貪欲」,排斥的時候,這個欲跟法相應叫「善法欲」,對於這個有它正確地認識。「起勝善心」,由於這樣的關係,然後那個生起來的這個善心,這個叫勝 ─超勝、殊勝的。平常世間也有善惡,現在我們從根本上面了解了,所以不是世間的。

[23:05]

對於業果來說,有兩點內容我們不知道,一個是由業感果的道理,我們不知道;第二個,就是第一義諦。這個業感果彼此之間的究竟的原因在什麼地方?說空,空故業感緣起,所以業感緣起是因果的道理,這個是第一層。第二層呢,因為業感緣起所以它的空,這是第二層,第二層我們稱它為第一義,叫勝義。那麼現在對於這些事情,你了解了它的過失、患害,慢慢地跟勝善相應,既然生了勝善相應的話,當然你要遠離它,那個時候生起種種的靜息的方便。

[24:07]

前面的話呢,我們起的什麼?起的是所謂意樂,這個意樂就是說跟染污相應的心理;現在那個意樂的話,勝善相應的心理。由於這種心理的話,前面這個心理起殺生等加行,現在呢我們起什麼?「起靜息」,停止不再做的種種的方便,這個方便就是我們的行為。「及於彼靜息究竟事中」,所有身業、語業,身語意三都是如此,這個反過來就是。所以這個裡邊也包含了什麼?第一個對這件事情的認識,以前是不認識,無明相應的,所以呢起種種的貪、瞋、癡相應的意樂。現在呢正確了解了,了解它的過患以後起勝善心,然後的加行,就起的靜息的方便,說以前要去貪,哦,現在不去!

[25:12]

那麼,這個上面我不妨作一下 ─假定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道理雖然懂,但是因為習氣很強,所以在境界上面是擋不住。那我們了解了:對不起,我根本就遠離,我出家,不跟在家人在一起。然後這個廟宇在山裡邊,嗯,碰不見,好囉!這個是遠離的,在開始的方便。乃至於平常的時候,儘管到了這裡,我們還難免要吃、要睡,所以廚房裡儘量不要去,這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儘量地把它越簡單越好。佛告訴我們這個像塗車油,你只要塞飽肚子就算。當然我們一下做不到,但是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是這個情況。

[26:07]

所以說到這裡順便,有人告訴我 ……出了家還要講口味,還要講什麼,我總歸告訴他,那你回家去,用不著到這裡來,用不著到這裡來。他又講很多道理,那個道理都是世俗的道理。是,你可以到世俗上面,做一個很好的人,但是不必出家,在家一樣修行。要曉得如果是出家修行的話,要為什麼?要三界人天師表。是,我們一時做不到,是的,不是說一下要做到,但是我們必定要有了這個正確地認識,心心念念說我要努力、努力,你慢慢地做到,自然做到。所以古來那些人哪,到後來都是什麼 ─身貧是道不貧。我們不必說佛世,也不必說太過那麼乞丐,就是我們中國古代,不要說古代,就是我眼前看見,我小的時候,那個廟裡哪有什麼東西吃呀!喏,不妨你們問問我們老和尚。我那時候聽我們像仁法師,那個時候什麼啊?平常的時候哪有什麼菜,根本沒有的呀!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我在這地方順便說一下。

[27:15]

我們必定要內心上面先有這個認識,然後呢進一步起加行的時候,什麼?就遠離的方便,這樣。慢慢、慢慢地從境上面去遠離,然後呢努力去學習內心當中跟它相應,這個就是我們修行白業是這樣的。所以關於這本書上的,回頭我們再講,你們拿到了以後,自己先好好地看一遍,拿到了看一遍。然後呢我會找時間跟你們真正解釋,到這個下士道完的時候,整個的這個修行的宗要,整個的修行的宗要。上面我們已經講了善業;殺、然後呢不與取、欲邪行。下面呢,說

[28:17]

其差別者,謂云語業及云意業。

上面是講的身三種,下面的是語業跟意業,同樣的道理:

[28:31]

事及意樂,加行究竟,如應配合。

我們造惡的時候,分四個部分:事 所做的對象,意樂 我們造的時候心理狀態,加行是造業的時候的所起的種種的方便,以及究竟。那麼「如應配合」,就跟各個不同的業,相應地去配合。

[29:05]

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事者,謂他有情。意樂者,謂見過患,起遠離欲。加行者,謂起諸行靜息殺害。究竟者,謂正靜息圓滿身業,以此道理,餘亦應知。

那上面這個懂了,下面這就很容易懂;上面這個很容易懂。

[00:08]

所以在這個地方,這個文字很容易懂,可是最重要的就是上面一節、上面一堂課。大家千萬注意!這是我們修行決定的關鍵,你對這個概念能不能認識、能不能修行,上面這一堂課絕端重要!所以大家聽過了以後,我希望你們好好地深入地去思惟、觀察一下,務必要弄懂。弄懂了之後,你心裡馬上有不同的感受,立刻可以感受得出來,非常清楚。

[00:42]

否則的話呢,儘管你講修行、修行,修了半天你始終在形相上面轉。是,你說,啊,我歸依啦,說我受了五戒啦,乃至於出家剃度啦,乃至於受了比丘、菩薩戒了!但是你到底是修些什麼呀?對不起,你還是含糊一片。假定說你剛才上面這個概念弄清楚的時候,你心念一動你就清楚了:欸,這又跟著老毛病,在染污當中;反過來,一對,你馬上曉得這一念對的,那個時候你就千真萬確地曉得的。如果說念佛,這一念必定念得去,如果說學定,這一念必定是跟它相應,這個主要的概念就在這個上頭。

[01:32]

那麼輔助我們加深這種概念的策勵,就是剛才說的貪心增上,以及瞋心增上以及邪見增上的時候,那個士用果,就是那個增上果的狀態。這個等流心識完全是你內心的,你只要自己的心裡面一觀察就可以;而現在那個士用果是外在的,可是這個概念還是同樣地清楚哦!假定你不清楚的話,你一定對外面的東西不要說看不破、放不下,一定為它纏得死死的、纏得牢牢的。然後呢所有世間這個道理呀,千真萬確都從這個地方講起的,這樣。始終在這個地方纏,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你必定要了解,說原來這些東西,所以這個樣,都是什麼?邪見增上的結果,是明明這個是最惡劣的一個結果,我們偏偏把它看成好的。當你能夠有這個認識了以後,叫你放不下,可能嗎?你曉得得很清楚,那個是完全大騙子啊!害我們都從這個上面害起的。如果你不認識的話,雖然說要修行,叫你放,欸,覺得這個是好東西嘛,怎麼叫你放呀?你放不掉啊,這個修行就變成千辛萬苦,修行就變成千辛萬苦啊!

[03:03]

所以說到這個地方,我就想起一個很有趣的一個公案。這個佛的大弟子當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也很了不起的一個人 ─周利槃陀伽,大家都曉得這個人。這個人為什麼這麼特別呢?因為他笨。他這個笨的情況簡直是,他哥哥要出家,他也要跟著他哥哥出家,不讓他出家,哭哭啼啼,因為他太笨嘛,實在笨得一塌糊塗。然後呢佛就看見了,說:「好好好!那你來出家吧!」那麼出了家了。出家了以後呢,那個時候已經有很多佛弟子就教他,跟了幾百個人哪,就教他一個偈子就記不住。教一個偈子,四句偈喔!就是得前忘後,實在沒有方法,最後就告訴他學「掃帚」兩個字。他就念掃帚,念了個掃,掃什麼?掃什麼?帚字忘記掉了。哦,掃帚,帚帚帚,帚了半天,帚什麼?掃字忘記掉了。那我們無法想像說天下居然有這麼笨的人!欸,就有這麼笨的人。後來他證羅漢果了,他證了羅漢果了。

[04:16]

那麼當然這個裡邊還有很多很有趣的事情,可是真正最主要的這個裡邊什麼原因呢?那麼就問佛了。那麼佛就說呀,他說在很多無量無邊劫以前,那個時候有一個佛出世,那個時候佛出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出了家,那麼出了家以後,後來呢王子也出家。那麼出了家以後就跟著去學,去學的其中,他先跟著那個和尚。那個和尚就告訴他很多方法,除了講那個所謂持戒什麼等等,當然講那個法理,那個佛法的法理主要的都是講空緣起,他對這個東西聽不進,他對這個就是聽不進。所以他就毀謗,心裡面就否定那個和尚所教的。可是那個阿闍黎告訴他的,他倒滿聽得進,就這樣。所以他這個人持戒的行相是持得非常好,但是對於這個佛法的真正深入的內涵就不相應,不相應而且還去毀謗。所以後來他死了以後就墮阿鼻地獄,哎呀,不曉得多苦。然後出來了以後餘報他一直笨,笨得一直多生多劫就是這樣,一直到現在,一直到現在他還是這麼個笨法。但是他畢竟還在出家當中有過這麼一段緣,所以後來證了果了,這是一個。

[05:58]

另外有一個呢,他宿生當中又是,也在印度不曉得什麼地方,他是個大班智達。但是那個大班智達,他就是辯那些名相是很清楚,但是呢他本身是什麼?慢心、憍心很強,就怕人家勝過他,就怕人家勝過他。所以結果他講的是法,嘴巴講得相應,可是心裡邊卻不相應,心裡邊卻不相應。所以結果他死了以後就墮落,墮落了以後還是這樣笨,這麼的公案。

[06:37]

這個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就是真正重要的問題,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在哪裡。這個上面因為前面正講到,說是貪、瞋、癡增上的狀態,產生我們種種的顛倒的現象,而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所以能夠認得它 ─正、誤,靠什麼?靠正知見。所以正知見所見到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個叫作等流因果,修行就從這個地方開始。你有了這個念頭固然,你拜佛、念佛作任何事情,沒有一樣事情不是修行,就是你坐在這裡,就是你吃飯、你睡覺,沒有一個時、沒有一刻不是,這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的。那麼上面呢講白業,那個白業的果呢,

[07:44]

果中有三,異熟者,謂由軟中上品善業,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

那麼由於你作的善業的重輕,然後分出來的果報也不同,最重大的善業感上二界,中等的是欲界,最下品的 軟品 感生人中。

[08:12]

諸等流果,及增上果,違於不善,如理應知。

等流果跟增上果,跟上面相反,這個我們應該了解。這個道理很容易,一說就過去了,可是這個感受,在這個地方,我們提一下,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才是真正重要的。譬如說我們講等流果,就是說當年你心理上面是怎麼樣的心理相,現在心裡又現起了。有很多人看見個小蟲,他就歡喜摸牠,把牠弄死;有很多人看見那個小蟲,他就歡喜牠,會去保護牠,他要放走牠。有很多人,大部分的人都是把牠弄死的多,但是確確實實有這種人。

[09:01]

不但在國內,我在美國那時候看見有一個,哦,他家裡非常好,他母親是非常信佛,然後談起來說他的兒子如何如何好,但是從來不讓他兒子到廟裡來,我說奇怪了,為什麼不讓他到廟裡來呀?後來一聽曉得了,如果讓那個兒子一到廟裡,這個兒子準做和尚。這個母親那當然,她雖然信佛,要他做和尚也不願意。問她為什麼?他從小就是給他葷的東西吃,吃進去他又會吐出來,然後長大了以後叫他吃,他就不願意吃。然後長大了看見一點點小蟲,他就看見那個小蟲他一定要去保護牠,就這樣。你想像得到嗎?這是什麼?喏,很簡單,等流因果!

[09:51]

所以碰見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不懂得也就罷了,我們懂得了,千萬自己不要陷在為世俗的這種道理來愚癡自己呀!我們總覺得,哎唷,好像 ……尤其是念了很多書的人,覺得很懂道理,錯了!你這個道理都是世間,在輪迴當中的。這個地方我們真正地善惡簡別,要從這個地方去簡別,要從這個地方簡別。所以特別地說,這一個等流果跟那個增上果這兩點,對我們的修行當中是特別重要、特別重要,特別重要!因為我們耳目所對、起心動念無非在這個裡邊,你有了正確的認識,你隨時所遇見這種情況之下的話,那個時候,你能夠把惡業,把它靜息、懺悔,善業把它增長,這個概念我們應該了解。

[10:59]

《十地經》說,以此十種,怖畏生死,離諸悲心,由隨順他言教修習,辦聲聞果。

那麼,前面講的這個十惡十善這是人天的果報,經上面更深一層。由於你對於生死的真相認識得更正確,說不管多好、多壞都在生死輪迴當中,生了天一樣地可怕,然後呢你就覺得一心想跳出來。可是你只想到自己,而沒有引發那個悲心,這是第一種情況。然後呢「隨順他言教」,已經聽了佛陀以及諸佛菩薩的教化,努力去修行,這個 ─「聲聞果」。進一步,

[11:56]

又諸無悲,不依止他,欲自覺悟,善修緣起,辦獨勝果。

這個就是緣覺果,條件是一樣的,他也覺得世間的苦,但是呢並沒有聽人家講。雖然同樣地感到世間苦,同樣地求自己,急求自己解決而沒有悲心,那麼那個時候,他能夠靠他自己的智慧辨別,這個叫緣覺。三,

[12:30]

若心廣大,具足悲心,善權方便,廣發宏願,終不棄捨一切有情,於極廣大諸佛智慧,緣慮修習,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由善修習此一切種,則能成辦一切佛法。

如果你心裡面廣大、具足悲心。這個「廣大」有個內涵,不是說,啊,我今天我也想救人,這個不叫廣大,這個不叫廣大。他這個真正的大悲的行相是什麼?普緣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上至無色界諸天,下至阿鼻地獄,一切有情;你最親近的人,你最厭惡的人,沒有一個例外,這樣的才是悲心。所以現在有很多人不了解這個行相,往往引起那個大小乘的諍辯,說他們小乘哪裡沒悲心。有,怎麼會沒有,當然有嘛!他們也有修四無量心。說起來我們這個悲心還沒有他大咧!我們還樣樣地只管自己,叫代別人考慮考慮都不願意,稍微自己損失一點,自己就噘了個嘴巴,總覺得別人不對,這樣。實際上呢的的確確遠不如他們,但是他們這個算是大悲心嗎?不是,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關於大悲的真正的行相在後頭,我們了解了這一點,那麼才能夠分別得出來,這個大乘跟二乘之間的差別。

[14:18]

那麼因為他的悲心廣大,他要廣利一切有情;要廣利一切有情,你必定要曉得怎麼樣幫別人的忙,這樣。所以要懂得種種的方便,還要「廣發宏願,不捨棄一切有情」,這樣的話,修,那個才是!所以現在呢本論是引導我們走這個路,一下我們是做不到的,但是我們也有幸宿生的善業感到這裡。眼前我們做得到的是什麼呢?處處地方都能夠代別人想一想,這一點哪特別重要,這一點特別重要!

[14:56]

說到這裡有一點事情我覺得非常感慨!儘管我們在這裡大家學那個大乘的,可是一點小小的事情,要利益旁邊的一點點人哪,哎呀,大家都誰都不願意,找了種種的藉口,找了種種的藉口。這個事情實在是非常差,非常差!我們必定要從小地方慢慢地去培養,然後呢增長這個心,你才有機會慢慢、慢慢地說。說起來大乘,乃至於說密乘,喔唷,灌了什麼的個大的頂,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是我們要正確地了解的。總之,對這個真實的內涵,不但要把意義認識,而且它意義所指的真正的心理狀態你認識了,把這一個改變過來。那個時候,對了、修行了!結果好處是你自己的呀,這個我們應該要了解它。

[16:02]

如是二聚十種業道,及彼諸果,凡餘教典,未明說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攝決擇分〉意趣而說。

現在上面所說的兩聚、十種業道,一個就是黑的十種,一個就是善的、白的,兩聚。業以及果,凡是別的地方沒有說清楚的,那麼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跟〈攝決擇分〉當中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個我們要了解。儘管如此,上面我們說的,主要的、基本的意理已經有了,基本的意理已經有了。再下面,如果我們把共中士當中,十二緣起能夠了解的話,大概就不會錯到哪裡去了,主要的基本概念都能夠把握得住了。現在我們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