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論頁/行: P138L5~P139L10

手抄頁/行: #8 P77L5~P94L2

音檔起訖: 59A_0307~59B_0210

廣論時時聽          

 

[03:07]

定不定受業者,如〈本地分〉云:「順定受業者,謂故思已,若作若增長業。

說,這一種是一定要受的 ─順定受,將來。這個業是什麼?「故思已」,思就是思業,就是意業,你腦筋裡面起心動念,換句話我們受、想、行、識的「行」。這個我們要了解,譬如說,你想,動這個腦筋:「唔,這個東西好,我怎麼樣想辦法去獲得它;這個東西不好,我怎麼樣去排斥它。」就這個心裡面這種狀態。故思已,然後呢,下面「若作」而還要「增長」,這個是一定受。

[03:52]

順不定受業者,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

作是作了,但是不增長,那麼什麼是作,什麼是增長呢?下面:

[04:02]

作與增長所有差別者,即前論云:「云何作業,謂若思業或思惟已身語所起。」

這個叫「作業」,就是你造了。什麼叫造業?平常我們說造業、造業,大家都說造業,到底是造些什麼業?怎麼造法?現在告訴我們。就是說「思業」、「思惟已」的「身語所起」,你腦筋裡所想的,腦筋裡動腦筋的這個地方。譬如說你看見了一個東西,然後你就想:「欸,這個東西好喔!哎呀,這東西我也想怎麼歡喜獲得它!」乃至於很小的小地方。當然除了這個,譬如說你隨便看見人家有一點閒,咦,你就看:這些人幹什麼?哦,他出去玩。你想:「我也想出去玩一下。」或者你想:「這個人出去玩,我可不跟他,我在那裡好好地用心。」這個都是。所以,你起心動念隨時隨地無不是在這個上頭。你想跟著他去玩哪,等一下你就想:「想辦法,等一下怎麼 ……」你就跟著他,身口就跟他跑掉了。你想他不做,你在這兒努力,他去玩的時候,你在那兒好好用功。對不對?所以我們一天到晚,無非都在這個地方。

[05:19]

還有一個,你說:「我好像很多情況之下沒有思。」那是什麼?那就是你的無記業。這個無記業怎麼來的?還是前面的等流。那麼為什麼有無記業呢?那個就是宿生,還是宿生。有很多人就這麼癡癡呆呆地,他因地當中造了這個,果上面就是這個。或者餘業未了,凡是你看看那個下等動物來的,螺螄、蚌蛤這樣,那個烏龜牠那個一合,擺在那個地方的話,三天、五天、十年、八年就在那個地方,那就是平常。那麼因地當中什麼呢?就是平常我們,因為我們有很多啊你說他不修行嗎?他修行。說他修行嗎?他又這樣。他又滿歡喜坐著乃至於,然後坐在那裡癡癡呆呆地就打了瞌睡,自己還覺得:「啊,剛才坐一下,坐得很好!」睡一覺嘛,當然好啦!在這種情況之下,錯了!我這地方千千萬萬不是說笑話喔!我這地方特別點醒喔!假定你有殊勝的善的引業還可以,你沒有的話,這個都是墮落相,將來就會流落到這種狀態當中去。這個就是無記的貪,這種相貌。

[06:34]

還有一種呢,腦筋很聰明,聰明是聰明的,他專門在非理作意,跟你這種強辯的事情說起來,道理說得不得了,那世智聰辯。所以我們每一個地方我們必定要認得得清楚,這個思的行相,這個思的行相。

[06:51]

然後呢有了思,「身語所起」,剛才說,這個人坐在那裡癡癡呆呆地,所以他將來感得的,那個很多動物就是這樣。那個蚌牠根本就不會、不會爬的,就在那裡,你丟在那地方,牠就在那個地方。那烏龜還比較好一點,牠還會爬一爬,還會游一游。原因為什麼呢?就是他心裡越是遲鈍的人,他自然而然他就是這樣,就是什麼?緩慢。那每一個地方,你了解了這一點,你就會很清楚、很明白。我這地方不是鼓勵一定要很靈活喔,猴子很靈活也不一定好啊,對吧!所以總之,你要曉得這個正因跟邪因之間,不管任何一點小小的地方,它就會這麼清楚明白地示現顯露出來,這個是作。下面呢,增長。

[07:48]

又云:「增長業者,除十種業,

換句話說,除了十種,都是增長業。那麼下面那個十種是不增長的。

[07:55]

謂一夢所作,二無知所作,三無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數所作,五狂亂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樂欲所作,八自性無記,九悔所損害,十對治所損。

就這幾樣。什麼是不增長的呢?「夢」裡面。所以平常我們說這個懺悔的時候,夢作的時候不增長,就是這個原因,它不會感果的、它不會感果的。那麼那夢裡面為什麼會「所作」呢?這地方順便一提。這個就是等流,這個就是等流,就這樣。或者是以前的,或者是現在的,但是它並不強烈,並不是非常強烈,這種情形。第二個「無知所作」,你作的時候你不知道,你什麼叫不知道?哦,一下走過去,踩死幾個螞蟻,我根本不知道,這個就是無知所作,這個不是增長的。

[08:59]

「無故思所作」,你作這件事情,你並沒有先去思惟。這個情況什麼呢?往往我們眼前一個境界對起了以後,你並沒有事前先想,欸,碰到了,你那時候這樣去作,這種情況叫無故思。不過注意喲!有很多無故思啊,很濃厚的習氣,他這個非常強有力的習氣,因為這個習氣的關係,這個還是定受。他這個習氣怎麼來的?前面由於他的故思、數數作,養成功了習慣,雖然現在不故思,他繼續下去。這地方就是說,單單這一個業,單單這個業,這部分他沒有故思所作,這個不增長。

[09:49]

下面說「不利、不數所作」,雖然你去作了,但是呢,你對你作的這個事情,你不是為了求利益,你也不得已,你實在也不想去作乃至於,對你沒有好處。但是你還要去作,而且呢,你不常常去作,不常常去作。這個什麼意思呢?譬如說,我們現在上班,那個辦公的地方教你作一個不太合理的事情。唉!這東西啊你覺得,你不為求什麼利;還有呢,不數所作。「狂亂所作」,這個我們了解的,失了心了。什麼叫「失念所作」呢?就是平常的時候,我們這個正念正知現前,有的時候,你一下就沒有注意到了,沒有注意到了,這種情況。「非欲樂所作」,就是作這件事情,不是你好樂的。

[10:46]

「自性無記」,自性無記的它本身就不會感這個果的。什麼叫自性無記?走路、坐在這地方,就是這樣,所以四威儀中很多,睡覺,這個不會感果的,睡覺沒有善惡之分。當然你睡的時候懶惰,這個懶惰的心卻是,但是睡本身卻不是,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個要了解的。所以,不要說:「哦!睡覺是無記的,那我反正一天到晚就睡覺。」你這個懶惰的心,卻是不行喔!這個我們分得很清楚。

[11:20]

那麼第九、第十這兩個,就是我們修行用得上的。雖然你造了,前面造了增長業,但是呢你「懊悔」,說:「唉呀!我以前怎麼做這個事情啊,不對啊!」這個時候就它不增長。如果不增長的話,這個業就不一定受。還有呢「對治」,最好的,聖教裡邊告訴我們的對治,就是雖然你種了這個種子,你針對著這個病根去治療。舉個譬喻,譬如說你雖然種下去了,種是種下去了,欸,你還沒有發芽的時候,你就把它破壞掉了。乃至於雖然發了芽,你把它拔掉了,那時候它就長不起來了,這個就是對治。所以這個最後的兩點,它是我們修行人特別用來淨除以往所造的,以往所造的所以能夠那個,就靠這兩點。

[12:25]

除此十種業所餘諸業。

那麼,除了十種都是增長。所以「不增長業者,謂即所說十種。」

[12:36]

〈攝決擇分〉亦說四句,一作殺生而非增長,

作了,不增長。

[12:43]

謂無識別所作,夢中所作,非故思作,自無樂欲他逼令作,若有暫作,續即發起猛利追悔及厭患心,懇責厭離,正受律儀,令彼薄弱,未與異熟,便起世間所有離欲,損彼種子及起出世永斷之道,害彼種子。

現在講,這個概念對我們很重要。〈攝決擇分〉當中說,這個也有四句分別,它每樣東西都說。作而不增長,作是作了,但是不增長。這個,為什麼這地方特別說這個業不會定受 ─不定受?雖然你造了,你能夠不受。那麼什麼呢?看:「無識別所作」,無識別所作,換句話說你根本不知道。「夢中所作」,這剛才已經說過了。「無故思所作」,譬如說一個蚊蟲,一叮,你那時候根本不曉得,欸,一來,把牠打死掉了。是,那個時候你的的確確不是能夠清清楚楚地曉得,你在那兒有個叮你,「欸!」這麼一來,那個時候你沒有故思,就是這樣的情況。但是你不要說:「啊,這個是無故思所作!」下面這個就是故思掉了。這個我們要分得很清楚喔!所以這個心理的行相是非常細微、非常細微喔!不要說,啊,這個是、是、是……打完了以後,反正是我不故思所作,那時候你應該生起懺悔。所以後面這個心,前面的就變成功,就這個裡邊有差別了,每一個地方很細的。還有「自無樂欲他逼令作」,別人逼著你去做的,這個前面已經說過。

[14:32]

另外一種呢,「若有暫作」,是下面這個,就是說你作了是增長的,但是你作完了以後,「續即發起猛利追悔及厭患心」,你懊悔,唉呀!你說你怎麼、「我怎麼做這種錯誤的事情啊?」還要感到錯誤、厭離,「懇責厭離」,這個對!

這個就是一般世間的。進一步呢,「正受律儀」,更進一步出世,出世還同樣地,一定包括對前面這個追悔、厭患,然後呢,從此以後不再犯。不再犯呢,以前是照著世俗的標準去專門做這種壞事,現在照著出世的標準,於是這樣「令彼薄弱」,讓它那個種子的力量薄弱。為什麼?它不增長嘛,就這樣。像一個種子一樣,你收起來了以後,乾得個要命,擺在石頭上面,它就長不起來呀!

[15:27]

還有呢,「便起世間所有離欲」,對世間再離開,欲是增長它的一個力量,現在你離開了,「損彼種子」,使得那個種子受損害。乃至於「起出世永斷之道,害彼種子」,永遠斷除。像那個種子一樣,前面「損」的話,你把它曬得乾得要命,擺在石頭上面,擺在那個罈裡面,欸,曬不到太陽,碰不到水,它長不起來;「永害」呢?你擺在火上燒燒焦,完了!你怎麼個要擺在水裡面泡、太陽去曬,它也長不起來,這樣。

[16:07]

所以平常是為什麼我處處地方告訴大家,說要了解這個道理啊!平常我們發生的事情,事情發生了,往往自己老覺得我有道理。噢喲,這個道理呀,還繼續不斷地想了半天,找到了機會還跟人家爭,你就完了,你就完了!那個什麼?故思啊,增長業。那麼我們難免的,剛開始難免我們會,不但是難免,尤其剛開始第一步是一定會的。所以我們努力地修學,了解了這個,隨時犯過了以後,曉得「唉呀,怎麼我又錯了!我就努力地 ……」你這樣地悔責的話,這樣的話,可以不定受,這樣可以不定受。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面,這一生你不會遭到惡劣的,乃至於少少惡劣,你不墮落。因為你不墮落,下一世能夠生生增上,下一世能夠生生增上,你乃至於能夠跳出輪迴等等。要不然你惡業增上,拼命在增上,你還求生天、還求往生,那個不是南轅北轍嗎?這個基本的概念就在這裡。

[17:17]

二增長而非作者,

欸,妙咧!沒有作卻會增長的。下面呢,

[17:25]

為害生故,於長夜中,數隨尋伺,然未殺生。

你經常雖然你沒有去殺,但是心裡面老是去「尋伺」,尋伺。我們極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就做這個罪,這個很糟糕、很糟糕!譬如說,你遇見了一件事情,你歡喜的,雖然你沒有啊有行為上跑得去把那東西拿得來;你不歡喜的,雖然你沒有行為上面你沒有排斥他、罵他,可是你心裡面老在那兒嘀咕,就這個。這個前面所講的這個業的增長,內因果的增長,再沒有比這個更厲害的,就這個,所以這一點是我們最重要的。

[18:14]

所以為什麼平常我們要多了解,經常拿那個法理擺在心裡面。平常我們大部分時間沒事情,癡癡呆呆,幹什麼?要嘛跑得去聊聊天,要嘛心裡面就胡思亂想,想那個什麼東西,這個都是什麼?這個都是「增長而非作」。凡是增長而非作的話,這種一定是定受的業。注意喲、注意喲!我們平常最容易犯的就是這個毛病,平常我們坐在那個地方就想:嗯!這個怎麼動個腦筋,怎麼樣想那件事情 ……。就算你這件事情做不成功,這已經在增長了;做成功,那更不談!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太多的例子,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金貓因緣?他就送了三個銅板,然後呢,他下面增長,一路歡喜,一路想著這個好事情,他就得到這麼大的果報。現在我們一路腦子裡想的什麼?你自己檢點一下就曉得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只要修行的話,如果感覺到貪相應,哦!不對,排除掉。瞋相應,不對!最難對治,還是癡相應!嗯,就是糊裡糊塗地就這麼一天,好像沒什麼做什麼錯事啊!要對治它,要對治它!這地方我們了解,第二個。

[19:38]

三作而增長者,謂除前二句一切殺生。

三,「作而增長」,那個容易。謂除兩句,又作又增長。

[19:44]

四非作非增長者,謂除前三。

既沒有作,也沒有增長。

[19:47]

從不與取乃至綺語,隨其所應如殺應知。於意三中,無第二句,於初句中,亦無不思而作,他逼令作。

這意當中沒有第二句,為什麼呀?第二句是什麼?「增長而非作」。意本身哪,意本身它就沒有作;它那個作就是增長,有起心動念就是增長。所以這第二句是增長而非作,對於這個意沒有;起心動念,意這個意念貪瞋癡就在那裡造。那麼然後呢,初句中,「亦無不思而作,他逼令作」。第一句當中是什麼呢?第一句當中就是「作而不增長」,就是「無不思而作,他逼令作」,這個容易了解。這個我們每一個地方分別清楚了以後,好,業的事情,很清楚了,那麼決定受。還有呢決定受,說不定跟定了解了,

[20:52]

決定受中,

還分出前後不同。

[20:56]

依受果時分三。

第一個呢,現法就受。

[21:02]

其中現法受者,謂即彼果現法成熟。〈本地分〉說此復有八,若由增上顧戀意樂,顧戀其身,財物諸有,造作不善,於現法受。

有一個呢,造了以後現在就受的。那麼〈本地分〉當中,幹什麼?「增上的顧戀意樂」,那個增上的話,就是譬如說你的顧戀意樂就是貪增上的,唉呀,那貪心非常厲害,對那個身體啊,對那個財物啊,種種放不下,這個現法受,這個現法受。所以談到這裡,通常我們一般來說,尤其是修學佛法,尤其是出了家的人,大概這一點太強的不大有。好像太強的不大有,但是實際上我們仔細觀察的話,毛病來了!平常我們注意呀,都很注意營養,很注意身體,哎呀,動不動就忙這個,這個什麼?顧戀意樂。顧戀什麼?「顧戀其身」,這個注意喔!這樣。

[22:01]

所以前面已經一再告訴我們了,你真正地皈投了三寶以後,大師,誰?佛;然後呢,法,是佛告訴我們的法;僧,就是我們的同行者。我們所以出了家了以後,是,因為針對著我們眼前,我們身體要顧慮的,可是不要說:「這個醫生怎麼講的!」是,醫生講的,我們要聽他的,看看佛怎麼講的?如果醫生講的跟佛講的不一樣的時候,聽醫生的,錯了。這個要了解喔,這個要了解喔!然後呢,這個倒還是次要的,平常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一天到晚還忙這個。實際上你修行修什麼?你修那個身嘛!對,結果所以你這個身體是會越修越堅固,逃不走,永遠在輪迴在生死當中。這個還會現法當中就受的。

[23:01]

若由增上不顧意樂,不顧彼等,作諸善法。

喏!你能努力地反過來,這一生也會。布施啊、持戒啊這個也有。

[23:12]

如是若於諸有情所,增上損惱增上慈悲。又於三寶尊重等所增上憎害,及於此所,增上淨信,勝解意樂。又於父母諸尊重等恩造之所,由增上品,酷暴背恩,所有意樂,所作不善,於現法受。若由增上報恩意樂所作善法,於現法受。

這個像這些東西,都是現在就受的,都是現在就受的。

[23:46]

順生受者,謂於二世當受其果。順後受者,謂於三世以後成熟。

所以我們決定受的當中,也分成功三部分,一個就是現生就受,一個就是第二世受,還有一個呢,第三世以後成熟,第三世以後成熟。那麼,如果說我們真正努力修行的話,這個增上生很明白地,這一生就開始,後生還要好,後生更要好!這個就是我們能夠如法的。所以的的確確念佛也好,不管做什麼也好,最後固然是成佛,然後呢,下一世固然是往生,這一生還得到種種快樂耶!當然,所有的修行都是如此,不僅僅是念佛,廣義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24:44]

乃至於有很多人雖然修行了,但是好像他感到的不一定如意吧!這個概念我們要很清楚。比如以我們這裡的老和尚例子為主,欸,他就修行了以後,怎麼老是生病啊?那個就是他造了種種的善業了,現生受;他本來要,造大惡業啊,要下地獄乃至於旁生當中,生生世世被人家殺、吃、還哪,這一世一點小病就解決了。這個非常明顯的,有太多這種例子,所以對於這個概念,我們一定還同樣地要對它認識得很清楚。你認識得很清楚,對我們是一個絕大的鼓勵,然後呢你走起來覺得非常歡樂,越走越高興,越走越快樂。最後一段話說一下。

[25:36]

於相續中,現有眾多善不善業成熟理者,謂諸重業即先成熟。輕重若等,於臨終時何者現前,彼即先熟。若此亦等,則何增上多串習者。若此復等,則先所作,彼即先熟。如《俱舍釋》所引頌云:「諸業於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那麼,現在我們相續當中有不曉得無量無邊的各式各樣的業,有善、有不善,那麼哪一個先成熟,換句話說哪一個先感果呢?喏!這個分出來了。第一個,重業一定先成熟,這個業越重。那麼重的,輕重相前面已經說過了,對吧!輕重相前面已經說過了。假定說沒有特別重,輕重等的話,那麼怎麼辦呢?就是臨終的時候,那個時候哪一個東西現起。這一點是為什麼我們臨終的要助念的關係。就是他如果說求往生的,固然;就是不往生的,乃至於平常不信佛的,你臨終的時候能夠提醒他那個東西,他跟那個相應,他也好。

[26:51]

實際上呢,臨終的提醒不但如此,還告訴他:「哎呀,你一生造了很多好事啊,這一生苦不堪言,沒意思!你現在完了以後,生天去了。」你能夠提醒他,欸,他想起歡喜了。那個時候他心裡面這個相應的話,他想這個,就是最靠近臨終的時候,把這一個引起來,這是第二個,這樣。所以「西方當時」,他臨終的時候,一定用那個佛像、用長幡接引他等等,這個是有他的道理的,就是指第二點。

[27:25]

「此」 ─如果相等的話,那麼下面呢,習慣,就是你的習性、習性。所以前面說,不要說無故思喔,這個習性非常厲害。對我們極大部分來說,就是這個習性。而且這個習性哪,往往不是這一生造成,多生多劫,所以這個等流習氣的重,就是這個樣。我們現在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什麼呢?把這個無始的習染改過來。那麼假定是這個也沒有的話,那麼先作的先成熟,你越是前面先作的,那是先成熟。下面就是《俱舍》上面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的一個偈子,這個偈子,大家只要念一下。我再念一遍:「諸業」,這個業在生死當中,哪一個先成熟?第一個,隨重;第二個,隨近;第三個,習慣,串習就是習慣;第四個,前面上面都沒有的話,最先作的最先成熟,所以「前前成熟」。

[28:36]

到這地方,那麼關於這個善惡業的基本的概念都已經有了,基本的概念都有了。凡是對這個道理不(編者按:錄音帶中間切斷) ……清楚,整個的修行的主要的概念全部在這裡,所以下面的都從這地方一步步來的。當然這個次第很清楚,你所以今天能夠達到這個,一定還有前面的這個層次一步一步、一步一步 ……這麼來。然後呢有了這個概念以後,不管是參禪、念佛、學教乃至於世間他為什麼這樣,他為什麼感到這個惡果,然後呢你觀察自己的話,你也曉得了。起心動念的時候固然你知道,不起心動念你也知道,為什麼你會有這個習慣,為什麼會有這個樣,每一個地方就這麼清楚、就這麼明白!

[00:03]

今天請翻到《廣論》一百三十九頁,這個關於業那個部分,這個總的業、果之間的道理、關係,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那麼什麼是黑業,黑業的果;什麼是白業,白業的果,以及這個業感果當中,幾個特別的相關的什麼具力的業,還有它什麼樣是輕重,還有呢什麼是引業、滿業,定、不定這種概念都要了解。你前面的了解了,你後面才跟得上,前面的不了解,你後面是越聽越糊塗。所以我特別說明,你凡是前面沒有聽的人,一定要補聽的原因。是的,現在你聽的覺得聽不懂啊,於是你感覺到:唉呀,這個地方聽不懂,再去看前面的更糟糕啊!好像有這樣的。實際上呢恰恰相反,你把前面的基礎慢慢地了解了,後面自然而然都懂,因為這個是有層次的嘛!這個有層次的,你們這個概念一定要了解。同樣的道理,說每一個地方你完了以後,你必須要把握住,那麼這個後面更深入的時候,更深入就是利用前面這些基礎,你利用的時候你才會運用它,能夠運用才能夠修持有得。那麼下面那個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