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0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9
30
31
 
 
 
 
 
 

 

南山律在家備覽 15A

常法師


15A 17:54 ~ 16A 07:36

手抄 #2 P201

第三項 功益

歸敬儀云:『經云:若人得聞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墮惡趣。』

從現在開始,我消文的方法改一改,因為念完了以後整個的,有的時候大家會不太清楚,有重要的地方停在那裡,經上面告訴我們,假定有人聽見“常住”二個字,那個人,生生不墮惡趣,這個文字很容易瞭解。下面說,

斯何故耶。

什麼原因呢?

以知法佛本性常故,

這個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就因為無常,所以推動我們皈依,現在呢,喔,聽見常住,為什麼我們是無常?祂為什麼是常住?就是這樣,這時內心當中就策發我們有很深刻的印象,假定我們也能常住,問題不就解決了?既然我們受無常之苦,而要來找皈依,他現在提供給我們的這個榜樣,以及這個方法,不就是常住嗎?啊,對呀!所以真實的內涵,是瞭解了真實的佛法的內涵,他是本性常故,這個昨天說的理體三寶,一體三寶當中,深細的說,這個意義就瞭解了。下面

一時聞解,熏本識心,業種既成,淨信無失。

為什麼聽見了以後能夠不墮惡趣呢?原因來了,一時聞解,這是兩個條件喔。聽見了而且瞭解,單單聽見不行,還要瞭解,而把所聽得的熏自己的識藏,那麼這個業種既成的話,淨信心永遠在這裡,你只要有強烈的淨信心,這個淨信心,它自然而然會產生它應有的功效,這個功效就會幫忙我們,策使我們不墮惡道。

不過這裡“聞”跟“解”兩個字我們不要誤解,說現在我聽見了,我瞭解了,不一定。這兩個字我要解釋一下,還是以經論告訴我們的,這個“聞”字,什麼情況之下才是熏本識心?才是業種既成,才是淨信無失。這並不是我們這樣聽見了,這個不行!有根據,這個一定不是我們這樣去想,說未會先會,這個沒有用,不可語談道

剛才說「未會先會」,這是藕益大師的話,我所以用藕益大師的話,他對我們近代,絕端影響的,一個靠近我們極端了不起的大善知識之一,他在《淨土十要》之首「彌陀要解」當中曾經說,彌陀要解,這個小本阿彌陀經,大家會念,對吧!讚了六方之佛以後,就說東方有阿閦毗佛,須彌相佛等等,最後上方等等,所以他後面說了,假定大家聽得了這個以後的話,那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這樣喔,聽見了就是這樣,那我們大家都聽見了,真的不退轉嗎?不一定!實際上你要問我,我現在只要懂,不要說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都不懂,懂了才能夠談到走上去,走上去了才談得到不退轉,你懂都不懂,還談什麼呢?藕益大師就說明了,這個聞不是普通的聞,他根據什麼?根據《地藏菩薩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本經上是什麼一回事,我簡單說一下,《善惡業報經》它說你要想產生功德,他實際上說明占察的時候需要什麼條件?它說叫相應之心,你什麼情況之下跟你相應了,否則這個不相應的,這個相應,它叫下之心,我們說一心一心,要達到下之心,那個下之心是什麼量啊?這個裡面要深細的解釋,今天不大可能,我簡單的告訴你,得到那個下之心的量,就是比如我們念佛,得到最起碼的這個“一心不亂”的這個狀態,這個不是功夫成片的,就是如果唸唸唸,到那個時候你嘴巴停掉了,腦筋當中清清楚楚,乃至於晚上作夢它還在,那就是!那時候已經真正的深入八識田中,生起現行。這樣才算是一個種子真正的種下去,這個聞要到這樣,聞跟解要達到這樣的量。

那麼為什麼我們沒有,就是實際上,我們都在煩惱的現行當中,內心上面真正的阻力在煩惱的這個現行當中,表面看不出來,實際上主要的阻力都在這裡,舉一個簡單的比喻,比如說我們現在坐在火車上面,或飛機上面,飛機本身很大的速度開,我們感覺不到,火車亦復如是。我們或者說,地球上面,我們不覺得的動,實際上那個地球在動,現在我們亦復如是,在那個很強盛的現行當中,聽見一點點的話,實際上這個不會產生很深的影響,這是我們所以沒辦法真正得到它好處的,既然這地方說,真實的功益的話,我們要瞭解,要瞭解,回頭下面講懺悔的時候,關於這個還會詳細說明,所以你要這樣的真正的聞解,然後才能夠產生淨信無失的功效,在這種情況之下,已經有這個大的力量,何況呢,唸下去哦,看文,十七頁上面。

況能立願歸依,奉為師範,故當累劫清勝,義無陷沒。

何況你現在聽見了,瞭解了,而且發願說,從此以後我一心皈投依靠,真正的皈依,一定是什麼?照著它去做,所以皈依,皈依,平常我們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實際上三者是一,如果仔細來說的話,正皈依是正皈依的法,這個大家清楚不清楚?我們必須應該瞭解的。為什麼正皈依是皈依法呢?我想我還有這個必要跟大家說一說。

我們為什麼要皈依?是因為世間是苦,然後自己沒有辦法,嘿,最後找到了,說這個地方,這個人能夠幫忙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現在這個人是個大醫王,是佛陀,這樣,而佛陀真正能夠幫助我們忙的是什麼?他告訴我們的這個法,我們如法行持,這樣才能夠解決我們的問題,對是不對?想想看!也許大家還沒有想出來之前,我把佛陀的內涵也說一說。

佛具有最究竟圓滿的智慧,佛具有最究竟圓滿的慈悲,佛具有最無上的大威神力,不管在理論上面、在實際上面,以及我們的信仰上面,我們的了知上面,都瞭解這個事實,假定佛以祂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忙的話,我們應該人人,不要說成了佛嘛,至少到了極樂世界,不到極樂世界至少生了天,不生天至少這個世界應該是太平盛世,或者說那些不信佛的人哪,那是在那兒苦惱,因為他不信,我們信佛的人應該都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了沒有?一點都沒有解決,這個說明什麼?說明什麼?而佛法告訴我們,你正皈依的皈依法,佛只是把法如理的、如量的告訴你,然後你去行持,所以決定一切的是業,可是業之所以成業的話,因為有惑,惑是什麼?你不瞭解事實的真相,法就是告訴你事實的真相是什麼,你依法行持,從因上面轉變過來。這個!所以佛只是法的引導的大師,也就是我們真正祈求的目標。

不過有人說,假定你這樣說的話,那我念佛,我照理應該不能往生囉!那當然能夠往生,那有不能往生,要曉得,你念佛的時候是正皈依法,法的特質是什麼?依法淨化我們自己內心的業行,對是不對?一切決定靠業,業現在我們瞭解了,業怎麼產生的?業最重要的意樂,對不對?平常你的意樂,如果跟惑相應,跟無明相應,就算做好事,這個好事也不一定行!

南山律在家備覽 15B

常法師


況能立願歸依,奉為師範,故當累劫清勝,義無陷沒。

做了好事,生了人天還要掉下來,然後呢,你的意樂是淨的,哪怕作壞事,作壞事也有功德,對是不對?這個意樂是決定一切的,現在一心念佛,你這個意樂是什麼?是不是不再緣念污染之事,對!

何況念佛說的清楚,這一句佛號當中,怎麼樣才能派上用場?說要信願具足要欣厭具足,實際上這信願與欣厭是一件事情,信心是什麼?佛告訴你說這世界是毫無意義,是苦的啊!你弄錯了,這樣。因此你信得過祂,願望去做,而真正信願是什麼?遠離娑婆欣仰極樂,這句話這樣念,你這發願要有功效的,所以正念佛的時候是什麼?正念法的時候正是如法行持的時候。假定你這樣不是這樣,嘴巴唸唸腦筋裏動動的話,能往生嗎?不能往生!對是不對?

凡是這種地方,我們必定要如理如量抉擇地清清楚楚,否則的話一片含糊,所以前面一再說,如果隨便畫一個草稿,馬馬虎虎講那可以,今天如果說要講這個行教,制教的話,同樣的糊里糊塗的話,說了有什麼用呢?所以說,在這個地方曉得,哦,是這個樣的,所以說,立願皈依奉為師範,這麼一來的話,那當然一定沒有問題呀!這個是我們瞭解淨信無失,乃至於立願,乃至於一步一步的深細的內涵。

現在你既然瞭解得清清楚楚,然後皈投依靠,而且拿這個作為你行持的準則師範,這師範兩個字,有它特別的內涵。以前我們的師,師什麼?師心自用,拿自己的想法想這件事情,喔,現在覺得不對、不對,現在師誰呀?師我們的佛,大師,因為師我們的佛大師,不照著自己的一般的行為想法去做,照著他告訴我們的方法,作為我們行持的規範,這樣去做的話,當然累劫清勝了,下面去一步一步淨化,一步比一步乾淨,因為你能淨化煩惱,所以就步步超勝,自然再也不會像以前一樣的陷沒,這個才是真正它的功德的理由,所以下面應證經上面告訴我們的話,

如經有人受三皈依,彌勒初會解脫生死,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位階。

有人受了三皈依以後,說:三皈依實際上那個福德就很大很大,第一個不墮落,不墮落雖然不墮落,可是還是在輪迴當中,下一世到彌勒佛出世的時候,第一會你就解脫生死,啊,這個太了不起了,這個太了不起了!平常我們作任何事情,作一點好事情你可以生天,對不起,生完天又下去,又完了,你現在正皈依以後,你不但不墮落,而且到下一個佛出世,初會,這個意思說這個善種子種下去,下一世只要有任何一個宿生因緣的話,你一定解脫,這樣呀!所以說這個是出苦海的良津,良津,同時也是入佛法的階位,這個是皈依。

問題來了,大家不懂得那麼也不談,現在懂得了,認真皈依了,但是我們說,好像問題還存在呀!為什麼?看下面

但以罪多惡重,輕而慢者,雖曾受歸,隨緣還失。

現在雖然我們皈依得到這個很大的業效,不過前面的罪業很重,無始劫來那這個力量太大太大,太大太大了,這個力量就像什麼?就像地球在轉,那個地球的力量這麼大的體積,這麼大的MASS,說你現在一個小小的力量,要把它擋住,擋得住嗎?絕對擋不住。

再加上我們去受皈依的心是什麼?輕而慢,我們並沒有拿出全部精神去做,這個對輕來說。慢呢?並沒有全部依照佛告訴我們的方法去做,說這個慢怎麼說,為什麼說不照佛告訴我們的方法去做呢?平常慢的意思是什麼意思?慢就是把自己看得很高,換句話說,自他對比當中,以自己為主而忽視其他的,這樣,這個情況,所以說又不重視,又隨順著自己這樣的心情去轉,所以就算你得到了皈依,得的時候是有,遇見外境的時候又失掉,又失掉了,因此使得到的只是一點善種子,沒有辦法真正產生現行的功效,這是得不到的原因,得不到這功效的原因,所以下面又說,那得到,這類人得到了,肯定沒問題,這種人講智人。

是故智人初受歸時,專心緣此,得名歸依,故感善神隨逐護助。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也許我們覺得,哎呀,我沒有智慧,我告訴你,人人都有這個智慧,人人都有這個智慧,這個智慧並不是很深很廣很遠,而是眼前的問題,我為什麼這樣說?好簡單的一個簡單的事情,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比如說今天遇見了一點點外面的挫折,或者外面的損害,這種情況我們要不要保護?要。今天曉得這地方有利益,我們會不會去求?要。所以當我們感受到眼前的事情,對我們受損的時候,我們會避開,當我們感到眼前的事情比我們好,比我們已經更好的時候,我們去追求,對是不對?是。可是這個裡面有個關鍵在哪裡呢?就是它的好壞,如果你分辨不清楚,分辨不清楚有幾種,有一種,我並沒有認真去想這件事情;還有一種呢,我獲得的這個資料,判斷的根據不充分,這個對我們普通來說,我們都能做得到,提起精神來,仔細的想一想,那前者就可以避免,後者呢,這個就比較難,但是真正的得到了以後,我們也確定可以做得到。說今天有一個人來,買東西,這東西便宜啦!什麼東西,你聽了蠻好,旁邊人告訴你,小心喔,便宜貨不一定好哦!然後呢,正確的告訴你,指出這個便宜貨,實際上你上當的話,我們一定不會買,我想我們人人體會得到。所以說這地方的智慧,並不是眼前我們都具足,但是呢,我們的確具足這樣的條件,你只要善於利用的話,我們一定能夠做得到。

所以說在這個地方“智人”兩個字,大家要好好的想一想,我們不是在這裡忙,為什麼忙?就是要忙這世間的好處,就希望在世間避開一些痛苦,實際上,對不起,這世間的苦樂是個大騙子,你真正地瞭解了以後的話,你才發現不要,不要。所以這麼一來,它一但受了皈依以後,這個才是我要的,而以前一直在錯誤當中,他牢牢的把住這個,於是專心緣念這個,這個才是什麼?得名歸依。這是一方面叫得名歸依,實際上這樣才是正得歸依的這個內涵。

這個歸依的內涵下面會說,這裡我先提兩件事情告訴你們。第一個得到這個願體,後面得到這個隨行,願就是發願的願,不是你發願皈依嗎?願體這個叫歸依體,什麼叫隨行?隨後你這個行為就跟它相應。我們不是剛才說,正皈依是歸依法嗎?為什麼要歸依法?因為我們瞭解了,原來一切的苦樂是根據你的行為如法不如法呀。既然我現在瞭解以前這種跟無明相應的,啊,這個不靈光!現在的佛,所以能夠解決的問題是這樣如法的去做呀!你正式歸依到了以後,當然你不願意再作不如法的呀!所以說這個情況,就是得願體、得隨行,先把這個名詞樹在這裡,一方面你的業在改善,馬上見效。

說馬上見效,你們常常有一個公案記得,袁了凡先生,他聽見雲谷法師告訴他一些話以後,他想,對,我要認真去做,從此以後命運整個改變,本來袁先生算他那一年考試考第三名,考了第一名,多少年來第一次不準,對是不對?這個問題就這麼現實,實際上如果說我們真正瞭解業的行相,你不要讓算命先生來算,你自己把佛的那一套東西擺在腦筋,清清楚楚,一個念頭一動,你就曉得,我現在這一念是到哪裡去的?還是跟著老的轉,還是跟著新的走?所以制教,它為什麼這個條文立的這個嚴密,就是這樣,擺在這裡讓你看,一看你就非常清楚。

袁先生對這個道理還並沒有那麼明白噢,這是什麼?只是把那個功過擺在那裡,而且他這個說得很清楚,來了以後我雖然要做,常常無始以來的習氣,有的時候醒的時候,雖然這樣,可是腦筋糊塗了才做不到,它已經有這個功效,為什麼我們做不到?這個是我們在這地方應該深切檢討的,所以說實際上我們對這個真實的內涵,並沒有正確的瞭解,在這裡要把它善巧的把握得住,這個是業改變!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好處,善神隨逐護助,這個善神馬上來保護你,這個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經論上面說得清清楚,說得清清楚楚楚。

我在這地方說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我記憶不深,但是這事情是絕對正確,可能是出在《德育古鑑》還是哪裡,平常我常常翻的就幾本書,有《德育古鑑》、《歷史感應統記》、《感應篇彙編》,那個實在太好太好,再不然的話,翻佛經像《雜寶藏經》,《雜譬喻經》這些,它就說,有一個人他的眼睛能夠看見鬼神的,那一天他在自己家裏面,他就看見前面有一個人走過,前面人走過的時候,那個人匆匆忙忙走過去,但是走過去了以後,他發現這個人後面跟著一大堆惡鬼跟在那地方,心裡面非常驚訝,他注意了一下,嗯,這是某人。這個人,過了一些時候又回來了,回來了以後,他因為事前注意了,所以看他,結果發現這個人跟的惡鬼都不見了,善神,而且這個人心態面貌什麼等等,都完全不一樣。

他就覺得很奇怪,馬上就迎出去,把他招呼,跟他談話。這個人也覺得奇怪,你為什麼這麼夜裡跑得來,對我問長問短呀?他就說了,你剛才去的時候,後面跟著很多惡鬼,現在你回來的時候,卻是跟著善神,所以我覺得很奇怪。哎呀!他就瞪腳一下,深嘆一聲。我本來要去殺一個人,為什麼要殺他呢?這個人我幫了什麼忙,結果他最後反面無情,還反咬我一口,就是這樣,所以他實在心裡面忍無可忍,幾次三番決心給他幹了,所以身上面懷了一把刀,跑得去,結果到他家裏去的時候,看見這家家裏上有老母,然後妻兒子女一大堆,一看他心裡面就不忍心,想了半天,我弄他一個人小事情,一家,這不就害了嗎?想了幾次三番,算了算了,這口氣忍下來了,就是這樣,幾次忍忍,又忍不住,忍忍,最後說,好,因為他看見他的下面這麼年幼,中間那個太太,上有老母,而且家裏面他的確對家裡面照顧得很好,這個人大概不得已,算了算了,他就回去了。

回去想想,今天總算做了一件好事情,就這麼心念一動,他自己不覺得,但是這個惡神善神,馬上這個大一個轉變,何況你是皈依?皈依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好處?這個內涵還沒有說清楚,到下面我會仔細的講。上次我已經說過了,要期誓受,要期誓受,然後這個裡邊有它特別的內涵,這個就是遮戒皈依的殊勝的功德,下面我再慢慢說下去。再看下面,

歸敬儀又云:『以諸道俗有識之途,皆須歸依三寶,請求加護,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道─出家人,俗─在家人,不管是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他衹要真正有見識的人,都應該都需要歸依三寶,這一點說起來很遺憾,本來佛法是最究竟圓滿的,而且你可以不同的角度去看,正任何角度去看都是最好的,教育來說,最好的教育,醫學來說,最好的醫學,科學來說,它最好的科學,這樣,如果佛在世的話,在醫院裡面大家一定覺得他大醫王,跑到科學界,他一定是個大科學家,這樣!那麼當然在我們這個地方是我們的大師,如果政治方面,他是個政治領袖,佛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真正的內涵,這一點我們這裡不細說,你瞭解了這個道理,看到了事實以後,我們一定都會歸依三寶,求他的加持護助,在這種情況之下,得到的功德無有限量,這個無有限量的確是無有限量,的確是個無有限量。那麼我先把文字說完以後,下面再來解釋這個為什麼無有限量的內涵。

『七眾約戒,前已受歸,不妨重受,重感無作,善惡既爾,戒亦通之。』

除了這個歸依以後,對戒來說,也是如此,七眾的話,就是從五戒的優婆塞、優婆夷這麼開始,一個一個算上去,一個一個算上去,除了優婆塞、優婆夷以外,沙彌、沙彌尼,變成四個,式叉摩那,變成五個,比丘、比丘尼,七個,什麼叫式叉摩那呢?就是女眾出家,剛出家的時候叫沙彌尼,男的叫沙彌,然後沙彌再上面去的話,或者比丘、比丘尼,男的上面,夠了條件受具足戒,女的她還要經過一段時候,原因是也許她在家的時候懷了孕,那麼出了家以後,如果說不經過一段時候,到那時候人家譏嫌,在家是應該的,出了家以後,怎麼還可以這樣呢?所以她一定要經過那段時候,這個時候叫式叉摩那,所以這七眾是這樣的。

那麼這七眾從他的戒,已經受了歸依了,然後下面呢,再重受,這重受的話─重感,這重受重感呢,上次已經說過了,善惡既爾戒亦通之,戒跟它一樣。

『若未受戒、止得但受翻邪三歸,日別六時,隨時便受,顯歸三寶,自誓不迴。』

上面說戒,下面呢,不受戒怎麼辦呢?只得到但三歸,這三歸還有一個名字喔,“翻邪三歸”,所以我們一定要瞭解,這真正的三歸一定要在真正的內涵上面,這個才算是三歸,所以叫翻邪。然後呢,這個邪跟正,我在後面的懺悔當中再來細說它。

歸依完了以後,照著正規的狀態來說,它還要日別六時,每天要六次,隨時便受,它每天至少六次,而且除了這個以外,遇境逢緣的時候,一定想,我是歸依了三寶的,我是歸依了三寶的,那這個六次怎麼算呢?我告訴你,印度算的時法跟我們中國不太一樣。中國算是十二個時辰,印度算是六時:晝三夜三,現在世界通行的是24小時,換句話說,這是一整天,可是剛開始受歸依的人,因為這個無始的惡業很強盛,因此他隨時提醒,那麼這隨時提醒就是說,白天一共有三個階段,一開頭,第一個時段─齊唱喔,我是歸依了三寶了,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那麼這個時段過去了以後,中間的時段作工做了。啊,我是歸依的。然後呢,下面做了告一段落,下面又是這樣,晚上亦復如此。這麼的嚴峻法,這麼嚴峻法,所以正規的來說的話,歸依了以後它每天一定要六次,六次。

那麼以我們來說呢,是你可以方便,早晨一起床,張開眼睛第一件事情,我是歸依三寶的人,平常怎麼辦呢?起床了以後,照著老習慣,照著老習慣,諸位的老習慣究竟怎麼樣?那是個人自己知道,個人自己知道。現在呢,不!改過來了,改過來了。  

以我所受的這個教誡來說,我的師長告訴我,當你醒過來了以後,如果說你很清楚的話,第一個念頭馬上翻起來坐下來,想想,腦筋裡面想,正見在不在?什麼叫正見?什麼叫正見?真正的如法歸依否?就是這句話,就是這樣!如果不行,馬上懺悔,怎麼我掉掉了,不對!然後坐在床上,腦子裡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是一個歸依的人,所以下來的行為是跟它相應的這樣去做,然後洗臉刷牙,第一件事情。如果有佛堂,在佛堂前上香上供禮拜,沒有呢,洗完了,合起掌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果說念佛的,諸位,那麼就是十氣念佛,這樣才是,早晨忙完了去上班,出門之前,再不然呢就到了辦公廳以後,進來第一件事情。我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事情做完了回去,之前,或者回到了家以後,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到了家,晚上就這樣做,那麼要日夜六時這樣。

它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裡大有文章啊,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平常我們說,還是個念佛,好像末法啦!那只有念佛了!好辛苦唸了半天,能去的人不太多,為什麼原因大家弄不太清楚,在我們的概念當中,得了一心不亂就好,不得一心不亂,這個不安全,究竟的內涵不太瞭解。現在這地方我們很清楚,決定一切的是業,而業的主導者是兩樣東西,或者無明相應的這個無明,或者正知見相應的正知見,既然我們現在希望的是解決一切苦得到樂,然而苦的原因是無明,樂的原因就正知見,當你正知見在的時候,那麼這個邪見愚癡當下一定沒有,如果愚癡現起的話,正知見一定沒有,所以一切苦樂的真正的主導就在這裡,你瞭解了這個,這個歸依的本質是這個,所以皈依法是這個!

這剛開始的時候力量不強,所以你做任何一件事情,想一想,我現在幹什麼?要這樣去做的,如果是你這個心情去做的話,那件事就好辦,你洗臉,洗臉也在增長功德,吃飯,吃飯也在增長功德,上班,上班也在增長功德,24小時都在增長功德,怎麼不生人天?怎麼不得往生?瞭解了這個,怎麼捨得不去晝夜六時都要去這麼做呢!而且曉得隨時便受,遇緣境推一下,嗯,我要這樣努力,所以經論上面這麼說,受了歸依以後,做任何事情,你去想想,這個佛法告訴我們怎麼做的?我現在要照著它去做,平常的時候,你日常生活已經瞭解,主要的事情,還要仔細的檢點一下。

如果真正出了家,在佛門當中的話,它同樣的,佛門當中,做任何事情,第一個一定問,戒上面如何說?這樣。所以在這一點大家不太清楚,不過我要同樣的提一提,真正如法的寺院,一定說,嗯,先查查律,儘管一等一的大法師喔!這個律不通,對不起,它一定要有一個依止的律師在那個地方,不要說在我們這個地方喔!就在印度,你看玄奘大師當年在印度的時候,後來印度到最後一段時候,所以像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是超岸寺的那個守住,佛法到最後在印度最興盛的,最了不起的,已經不是那蘭陀寺了,叫超岸寺。凡是寺院當中的大眾,那個都是了不起的大善知識,那都是了不起的大善知識,那個大善知識不是一個、兩個,幾十個,真正大善知識,任何一個,搬到我們中國來,都是最了不起鼎鼎大名的大祖師,這麼多人在發生重要事情,一定說,唉,首先看看律上面規定對不對,不對不可以做,這個樣的,這是我們應該清楚的。  

所以說日別六時呀!這樣地去,隨時便受,說明什麼?顯歸三寶,自誓不迴。那正說明,換句話說,這個心相很明顯的,它一定安住在這個上頭,這個是自己要的,絕對不再回頭走以前的老路,這個才是它的特徵,這是我們應該要瞭解的,絕對不是別人要我們做的,現在一般狀態當中,人家來拉你,喂,某人啊,歸依三寶真好啊!這樣。現在不是這樣,正確地瞭解了這個三寶的內涵,叫你不歸依,叫你不去做,你願意不願意?當然不願意!現在眼前的好處擺在這地方。說我不要我要壞的,誰願意做這個事情?問題就是我們並不瞭解,如理如法的瞭解,這是它真正的重要之處,那麼這段文就這麼說一說。下面呢,

《歸敬儀》又云:

下面這一段呢!我不一一細說因為文字很容易懂,

『如《善生經》云: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

南山律在家備覽 16A

常法師


『如《善生經》云: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

就像那幾個大寶藏,全國的人七年當中去搬,搬不盡。

『受三皈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

這個四大寶庫多大呀!全國的人民七年當中去搬不盡,但是受三皈啊,遠超過它,乃至於沒辦法計算,下面又說

『又《校量功德經》云:四大洲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皈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中唯三寶勝故。』

這個是《校量功德經》,平常供一個二乘果,啊,那功德是不得了的大呀!現在呢,有意思,四大洲,換句話說,拿我們地球來說吧,所有的人都是二乘果,有一個都是了不起了,四大洲有多少人,人口有40多億,對吧?然後呢,你供養他,盡形壽起塔,這還得了!這個功德,不如我們任何一個人說,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麼大,這個功德這麼大。

『又《雜含經》云:與須達交者,令受三歸,終生天上。有懷妊者,為其胎子受三自歸,生已,復受,後有知見,復教三歸,設有奴婢客人懷妊生子,亦如是教。若買奴婢,受三歸及以五戒,然後買之,不能不買。』

妙了,這文字很容易懂,就是買奴婢的話,又說,對不起,你要受三歸五戒,如果說你不能受,對不起!我不買我不要,就是這樣,東西當然,東西,這個人不是使得了,因為印度當年的風氣就是這樣,我們不彷現在說吧,要請個傭人,告訴他,你要到我這公司來做事情的,你要受三歸五戒喔!能受最好五戒,否則的話三歸,好好好,那來,否則的話,對不起!我不用你這個人,這麼有意思法!

『乃至乞貸舉息,要受三歸。』

好有意思!

『然後與之,若有施三寶物者,從世尊聞,稱名咒願,乃得生天。』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你這樣做,得到這個好處,所以佛聽見了說,

『佛言善哉!如來有無上知見,審知方便,皆得生天。』

佛就讚嘆這件事情,說佛無上知見,佛的瞭解是究竟圓滿的,再沒有超過祂的。你如果瞭解佛提供我們的這個方法都能夠得到,這個生天,就世間人來說,這是最吸引他的,現在我們要的不僅僅生天喔,要小一點的嘛,到極樂世界,大一點的成佛,還是從這地方來的。

説這個論上面,《攝波羅蜜多論》上面就告訴我們一句話,

﹝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假定歸依所得到這個福德,得到那個福報有形象的話,那這個大,大的什麼啊!三界器猶狹。要想裝那個歸依的福報,拿三界,那個三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小一點的來說,三千大千世界,拿三千大千世界來裝,裝不完,這麼個大呀!這個歸依的福像什麼?就像它下面有一個比喻,說就像四大海水這麼大,然後我們能量的話,就像手捧的一點點,那捧的一點點能不能量啊?實在無法量。歸依的福就有這麼大,我們會想,怎麼我們沒有啊?問題在哪裡?就是我們並沒有正確的瞭解歸依的內涵,也因此也沒有如理的做到,這個是它真正重要的關鍵。

前兩天我們曾經翻《廣論》有一段話,它比惑跟業,說生死的根本是惑業兩樣東西,如果你只有業而沒有惑的話,這個不會感果,反過來呢,如果說你有惑,就算沒有業,它無間能造,造了以後一定感果,現在從這地方我們瞭解,從前面地方我們瞭解,真正影響我們輪迴生死主要的是什麼?是惑,惑這個東西它永遠存在,永遠的推動你,歸依了以後惑變成功正知見,這妙啦!東西是一個,一個方向是這樣的,現在反過來,歸依所以叫翻邪三歸啊,它這個力量永遠在,就算你沒有善業,那無間能造,以前造惡業,就算你沒有惡業,它無間能造,造完了馬上感。現在呢,它造的善業,就算你沒有善業,無間能造,造完了以後,繼續增長。

這個情況之下,你說你供養的福報,或者什麼東西,這個都是有限,它現在是什麼?像個聚寶盆一樣,永遠用不完的,這是我們要瞭解的。為什麼歸依的福這麼重要,你把握住這一點。下面完全都解決,所以它前面說,初人自受三歸是專心緣此,它專心緣此是怎麼樣?它就是牢牢的把住這個聚寶盆啊,我們現在真正的歸依是這個樣呀!自然而然,這個福德還能衡量嗎?這樣,如果我們下面再瞭解這歸依的特徵的話,那情況完全不一樣,你現在把這個聚寶盆,這麼小一點點,實際上我們這個聚寶盆是什麼?以法界為量的一個聚寶盆,你怎麼用得完?這是我們應該要瞭解的內涵哪!下面,

《事鈔》云:『大集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歸已,兒無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擁護。』

大集就是《大集經》,那個女的懷了胎,恐怕不安,先受三歸,受了三歸了以後,這個胎兒就可以平安,生了以後呢,身心具足,善神擁護,這麼多的好處,這個好處非常多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