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2月
 
 
 
 
1
3
4
5
6
7
8
10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21
22
24
25
26
27
28
29
31
 

第六項 料簡

 

原文 ▲羯磨註云:『此但受歸法,無有戒法。故母論云:三歸下有所加,得歸及 戒;若無加者,有歸無戒。』

淺釋現在所要講的第六項料簡,是以智慧來簡別與受三歸依有關的問題。

《羯磨註》云:『此翻邪三歸中,但受歸法,無有戒法。是故《毗尼母論》云:如果受三歸依以下,還有所加受五戒等戒法,則得名歸及戒(即五戒三歸等名 稱)若無加受戒法者,但只有三歸,無()有戒法。』

 

 

原文 ▲業疏云:『多論問:稱於佛法,不稱僧者,乃至互少,得成歸否?答:不 成受也。』

濟緣釋云:『乃至互少,謂但稱佛,而不稱法;或稱法僧,而不稱佛。』

 

淺釋本文在簡別受三歸依作法時,因稱名言詞不具足,是不能成就受三歸依的。 《業疏》云:『《薩婆多論》問:受三歸依時,只是稱於()歸依佛、歸依法,而不稱歸依僧者,乃至彼此間互相減少稱名時,能得成就歸依否?答:不得成就受三歸依也。』

 

《濟緣記》解釋云:『乃至互少者,是謂()但稱歸依佛而不稱歸依法、歸 依僧(指:三寶只歸依其中一寶)或只稱歸依法、歸依僧而不稱歸依佛。(指:三 寶中只歸依其中二寶)

 

 

原文 △業疏又云:『又問:得從三師各受I歸否?答:不得。』

濟緣釋云:『三師各受,答不得者,人法俱異故。』

 

淺釋本文說明從三師各求受一歸,那是不成就受三歸依的。

《業疏》又云:『又問:受三歸依時,得(可以)不同的三位法師各受歸 否(在此包括從二師受)答:不得(不可以)。』

《濟緣記》解釋云:『從三師各受一歸,回答不得者的理由,是因爲人(指: 能授歸依的戒師)、法(指:所歸依佛、法、僧三寶的儀式法則)倶異的緣故。』

 

 

原文 △業疏又云:『又問:得年半年受否?答:得隨曰多少受三歸也。』

濟緣釋云:『彼宗五八局時,三歸通故。』

淺釋本文討論有關受三歸依的期限。

 

《業疏》又云:『又問:受三歸依的時限是多久,得I年半年受否?答:依受歸依者的意思,得隨曰多少受三歸也。』

《濟緣記》解釋云:『彼薩婆多宗主張,五戒受戒期限必須盡形壽,八戒是一 日一夜,兩者都局於特定的時限;歸依則通於盡形壽乃至一日一夜,這是隨順歸 依者意思的緣故。』

 

註解

五八局時,三歸通故:如果是依四分律宗則有不同説法,五戒跟八戒都可以通多通 少,並不限局時日;三歸則採取《大智度論》的説法,主張是盡形壽來歸依三寶。

 

 

原文▲業疏云:『五趣爲言,皆得受也。除報重者,自餘山間空遠,輕繫地獄, 皆成三歸,除不解者。』

濟緣釋云:『修羅遍在五道,故但云五趣。除報重者,別簡下趣,以人天二 趣,自可受故;文舉輕獄,鬼畜類知。除不解者,通簡五趣,以人天不解,亦不故。』【已上皆見業疏記卷十】

 

淺釋本文說明六道衆生都可受三歸依,除無間地獄及不了解歸依言詞的衆生。

《業疏》云:『歸依對五趣(即六道衆生)爲言(而言),皆得受也。除惡報 重者墮於無間地獄,自餘(除此之外)位於山中、人間、空曠(曠野)處種種 的輕繫地獄,只要這些輕繫地獄的衆生能有適當因緣(如蒙山施食、傳授幽冥戒 )能夠來受歸依,皆可成就受三歸依,除了不瞭解戒師所講歸依的意義者。』 《濟緣記》釋云:『因爲阿修羅道的衆生普遍在五道中,是故但云五趣。除 報重者,特別簡擇下趣(三惡道),其中無間地獄衆生,因爲受苦無間斷所以根本 沒有喘息的時間來受三歸依。復以(又因爲)六道的中,業報較輕的人天二趣,自然是可以受三歸故;但爲了簡別其餘三惡道的衆生是否可受三歸依,所以文中舉出 獄的衆生因爲受苦的時間還有間斷,所以還有機會受得三歸。同樣地餓鬼、畜生 受苦也有間斷,是可以類知能受三歸依。除不解者,這是通簡五趣,以(因爲) 報較輕的人天二趣的衆生,如果不瞭解戒師的言語,亦不成就受三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