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1月
1
2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15 99 班 課程摘要

 

課程:聽聞軌理(十四)

時間: 2016/01/10 ()19:00~21:30

班長:駱政廉                  

副班長:陳贊鴻、謝一秀、杜王平福、黃立理

 

一、    前行

1. 讚頌 【醒覺】 https://youtu.be/t-vbgyCUTpc

天琴 塵封在古老的記憶 不再詠唱   仙劍 埋藏在久遠的傳說

不復發光 漫長等待 獨為知音叩問  孤獨守候只歸英雄珍藏

是你 重開琴匣撥弦演妙音  傳送神韻道盡古來聖賢心
是你 再抽寶劍起舞現風姿  閃爍光芒畫盡雲山海月情
醒來吧 古老的記憶  歸來吧久遠的傳說
月夜下 長相伴 多少血淚凝成
醒來吧 古老的記憶  歸來吧久遠的傳說
撫長琴 舞雙劍 揮灑燦燦心光

醒來吧 古老的記憶  歸來吧久遠的傳說
月夜下 長相伴 多少血淚凝成
醒來吧 古老的記憶  歸來吧久遠的傳說
撫長琴 舞雙劍 揮灑燦燦心光 
天上人間共唱  天上人間共唱

 

一秀班長:讚頌中的天琴比喻成方便,是可以撥動我們的心弦;仙劍代表的是智慧,如同我們所學習的佛法,如果不善加利用就被塵封。「廣論」就如同是讚頌中的天琴與仙劍,是歸英雄所珍藏,英雄就是在座的各位,也就是未來的菩薩。我想請問大家學廣論辛苦嗎? 我覺得學廣論很辛苦,但是知道後面是有很大的利益所以要好好學習。我們聚在這裡一起學習生命的智慧,就像讚頌中所說的是多少血淚凝成,而能努力堅持學下去就會是燦燦心光。我們生命中的真相跟智慧並非因為看不見而代表它不存在,如果我們沒有很祈求、很渴望是無法獲得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善知識指引我們正確的方向,如同我們每次來上課就是來「醒覺」我們的這一顆心。

 

 

二、   正行

1.     【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如諸病者,於其醫師所配藥品,起大珍愛。於說法師,所說教授,及其教誡,見重要藥已,應多勵力,珍愛執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門,而致損壞。】

消文平台: 把善知識的教誡當成良藥來想。就像病人對醫生所開立的藥方視為珍寶。對說法師所說的教授以及日常的教誡,了解其重要性之後,應多努力修習,珍愛執持,不可因為忘念等,而損壞珍貴法藥。

杜王副班長:這裡強調的是「藥品想」,通常我們去看病拿到的藥袋會有藥品跟藥方(使用處方) 藥品就像我們學習佛法中的「教誡」與「教授」,藥方如同善知識告訴我們該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去思惟,透由思惟才能真正理解佛法的內涵。我們去看醫生是治療病,學佛法是治療我們的心靈,如同一位患了絕症的病人首先要相信醫生是要救我的命,醫生會根據病情的差異給不同的藥品為我們進行療程。就像佛陀應眾生不同的根性講說不同的法,為的就是要引領我們離苦得樂。所以一定要按照善知識告訴我們正確的方法,珍愛法寶並且要持續不間斷的努力學習。

駱班長:我們會因為種種的因素來這裡學習佛法,但是往往不會真正的去感受到這跟我生命的連結有什麼重要性。我們通常的狀態是東聽聽西聽聽,這就是病未入膏肓的狀態,覺得多少來學一點,事實上這樣是學不到東西,因為我們沒有真正醒覺。注意「忘念」這兩個字,為何學了佛法會忘掉?在斷器三過中「漏器」最嚴重,因為我們覺得這可有可無。為何是忘「念」呢?這個「念」是正知正念,而法就是心法(心上之法),是將正知正念放在心上,隨時讓我的「心」遇境時能夠轉念。轉念是要念什麼?就是要學會時時刻刻用正法轉自己的心念,如同讚頌中提到的「仙劍」智慧之法就是把心劍。

心劍該如何為我所用,必須常常提起來練習,讓這把劍不停地出鞘,也就是把所學到的法用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上,等到遇見煩惱大敵的時候,心劍立即能出鞘,自然而然就能對抗煩惱,轉危為安,轉怒為喜,轉恨為愛。所以對於這些教授、教誡我們務必要體會的很清楚,然後放在心念上「珍愛執持」。比如我們的第一堂課講到「觀功念恩」,我們有沒有常常練習「觀功念恩」?如果有,那我們現在的修行一定是不得了。如果我們都只是在尋找高高大法,而忽略了眼前簡單的一招半式,是非常可惜的,因為佛陀所說的法都是從一個法出來的,如果我們能在一招上融會貫通,就已經達到一半的修行。

 

2.(廣論P 18L3~L4、手抄: 第二冊 P85 LL6 – P88 L7)

 【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如諸病者,於其醫師所配藥品,起大珍愛。】

手抄稿:那麼醫師現在開給你那藥品了,照著去好好地做。

 

  【於說法師,所說教授,及其教誡,見重要藥已,應多勵力,珍愛執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門,而致損壞。】

手抄稿:佛也是一樣,像醫生一樣。佛沒有辦法把我們哪,叫你說加被你,讓你成佛。佛只是如理地把他悟證的法告訴你,你如法行持,很清楚,理論是如此,事實也是如此。沒有一個佛例外的,都是大慈大悲,沒有一個佛例外的都是大智慧。他的慈悲心啊,要救渡一切人,他的智慧了解一切,他的力量能做一切。如果是他能夠把我們轉化成佛的話,當然絕對會做嘛!現在做不到,明白表示就是這樣。所以每一個佛都是說:「我沒辦法把你轉化成佛,我只有告訴你怎麼成。告訴是非我不行,然後呢,成不成是要你如理去行持。」醫生跟佛一樣,他告訴你這個教誡,你聽了這個教誡以後,然後呢,說哎呀,這個重要啊!應該怎麼辦?「應多勵力」,要努力,這個才是我們珍愛執著之處。我們不應該珍愛執著這個我,「唉呀,我這個不行啊!」不應該執著這個見,不應該執著這個情,應該執著這個法,你能這樣做,那麼就對了。

翻開《菩提道次第廣論》第十八頁。這個六想當中,第一個自己病無明大病,無明大病,這是一切病的病根所在,這是我們修學佛法首先必須應該認識的,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現在所以大部分人,說聽懂了道理做不到的根本原因,實際上就對於這一點沒有正確的認識。認識的都是文字上的,然後把那文字上的還告訴別人去,結果有一點功效,種下一點善根的種子。但是對於整個的佛法來說,眼前產生不了功效,不但產生不到功效,反而成為鬥諍之因。這是我們應該為了這個,要深深地痛心疾首努力改過的,努力改過的。那麼這個關鍵,本論順著次第一步一步告訴我們,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把聽聞的道理應用在身心上面,淨化罪障,然後呢,把煩惱慢慢地淨化,積聚資糧,淨除自己。等到你自己能夠淨除了,那個時候進一步去告訴別人,這個才真正弘法。

所以在座的各位,尤其是這裡非常難得,將來出去都是佛門龍象。說到這裡,我勉勵各位同修啊,大家應該有這個志趣,不要忙著去說法,千萬不要忙著去說法,像普通這樣說法,已經很多人啦!我們應該進一步提升我們自己,至少把這個法懂得怎麼淨化自己身心,那個時候才告訴別人,幫助就大了,幫助就大了。法的真正的目的是淨化身心,你要淨化,你至少曉得自己毛病在哪裡,這樣。所以不是說貪、瞋、癡啊,文字認得很容易,要想認得自己這個身心上貪、瞋、癡的行相,這個是重要的。認得了,還要曉得怎麼去對治它,它有什麼缺陷,對治了有什麼好處,就是這樣,這些都應該要知道。

第一點呢,說要曉得自己是病,因為有了病,所以就努力去找醫生。你有了這個,然後那時候找到的醫生,你覺得這個醫生就是我的最好的莊嚴,醫我的病。你沒有這個概念的話,那就麻煩就來了,麻煩就來了!我們跑到哪裡呀,要去求學問的。求學問,這是世間的,我們反正付一點學費,然後呢這個老師求一點學問,就是如此而已,大家互相這麼交換,世間的交換。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老師說一點什麼聽不進的話,他自己就不服氣,大家就爭執。現在佛門當中也都是如此,這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

所以我昨天已經鼓勵大家看看這個祖師們的傳記,不管是中國的……可惜的現在西藏的祖師的傳記比較少,還有偶然有一點印度的傳記,尤其是《密勒日巴尊者傳》。我所以鼓勵大家去看,看看他們是怎麼成就的,必須要師弟之間有這樣的關係,那麼你才能夠真正地調伏自己的煩惱。要不然自己心裡面都是這個煩惱,這是講的佛法都是空話,都是空話。那麼所以這個第二善知識。

駱班長問:大家對這段有什麼感覺嗎?有什麼受用?

贊鴻副班長:在這段文中,我感受比較深的是P.86第一段「應多勵力」經論告訴我們要應多勵力。為什麼要多勵力?因為我們通常有下面的這些問題,第一個我們不應該珍愛執著這個「我」,平常我們珍愛執著的都是這個「我」認為自己最大,因為我們的見解「我見」。不應該執著這個「情」,我理解的情是「感受」,比如說上課該不該來?當然要來啊!不能因為感到天氣冷或因為有其他活動就不來上課,不應該要執著這個情。所以我看見的是不應該執著這個「我」、「見」、「情」。

還有P.87最後一段「要曉得自己是病」我們通常容易朝向自己想的方向,甚至會告訴醫生你應該開什麼藥方給我來治我的病。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是病,要認知自己找到的這個醫生是最好的莊嚴。

同學分享:我對於P.87「法的真正目的是淨化身心」這句話有興趣。

駱班長:法是要讓我們反觀自心,如果你對淨化身心這句話有感覺,應該對下一句更有興趣,會想知道自己毛病在哪,該怎麼做才能真正淨化身心。我們應該對於經論上所說的,師父告訴我們如何淨化身心的實際做法產生希求,深入理解後把法用在自己的身心上頭。

同學分享:我也是對於P.87的「淨化身心」這段有感覺,但是我們至少要知道自己毛病在哪。

駱班長:師父說的「所以不是說貪、瞋、癡啊,文字認得很容易,要想認得自己這個身心上貪、瞋、癡的行相,這個是重要的。認得了,還要曉得怎麼去對治它」要想認得自己貪瞋癡的行相,就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去找,在境界上去找。師父有一個公案,他在高速公路看見一群豬,看見板鴨店一隻鴨賣240元,師父看了汗流浹背,趕快回去禮佛拜懺。試想師父為何汗流浹背呢?我們可以想一下豬有做錯事嗎? 豬這輩子雖然痴痴呆呆的但好像也沒做什麼惡事。板鴨店裡的一隻賣240元的鴨示現出欠人錢的狀態,最後可能是變成一隻板鴨來償還。聖者看見這些相狀,在境界時會對境觀察,而升起很急切求法的行相,而我們碰到境界是毫無感覺。

我們應該去思惟跟體會,當師父遇境時對法的體會是進而帶動精進的行相出現,這是我們應該要好好跟聖者學習的。另外一個公案是師父去印度求法時帶著學長跟法師們去動物園觀察鸚鵡、大象、螞蟻的生命狀態,如螞蟻是勤勤勉勉的,但是很愛鬪等,師父要教導我們的是如何從觀察這些動物的行相,來對比我們生命中的貪瞋癡狀態,進而提策我們要升起對於學習佛法的精進心。而真正的「弘法」是我們能夠把聽聞的道理用在自己的身心上,淨化罪障,把煩惱慢慢淨化,積聚資糧,等到自己能夠淨除了,那時進一步去告訴別人自己的體會跟驗證

 

  3. 歌曲欣賞: 平凡的奇蹟【Ordinary Miracleby Sarah McLachl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NGNt-mJ1c&list=PLZOqHK3i2SfolB7s_Q1UZW6f9LfK5GoJm

立理副班長歌詞中提到「你期待有奇蹟嗎?」事實上每天都是一個平凡的奇蹟。我看到宇宙的萬事萬物有一定的法則跟規律在運行著,但是我們沒看到也不知道。這時就讓我想到我們在學法的過程中,是否也常期待沒聽見過的高高大法的出現。其實在平凡的過程中,透露了宇宙萬物深邃的內涵,當我們用滿滿的虔誠去打開,就能夠看到宇宙萬物帶給我們所有的訊息,然後用一顆感恩的心去觀察我們所活在的當下,希望自己有體會之後也能幫助別人。

駱班長:這其實談到的是一個「聞法之所」我們該如何能夠十分的專注、深刻的體會,對於每件事、每一秒,能夠體會一句法語所要帶給我們的,這樣的話一天天在這平凡的日子裡就會變的不一樣。我們對法的經論需要有察覺心,所以聽法時要把心力提起,也希望大家對法的體會能更深入。

 

4.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猶如病者,見若不服醫所配藥,病則不瘥,即便飲服。於說法師所垂教授,若不修習,亦見不能摧伏貪等,則應殷重而起修習,不應無修,唯愛多積異類文辭,而為究竟。是亦猶如害重癩疾,手足脫落,若僅習近一二次藥,全無所濟。我等自從無始,而遭煩惱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義,僅一二次,非為完足。故於圓具一切道分,應勤勵力,如瀑流水,以觀察慧而正思惟。如大德月大阿闍黎《讚悔》中云:「此中心亦恆愚昧,長時習近重病疴,如具癩者斷手足,依少服藥有何益。」由是於自作病者想,極為切要。如有此想,餘想皆起。】

消文平台: 把殷重修行當成治療疾病來想。就像病人,明白自已若不按時服用醫生所 開的藥,病是不會痊癒,所以就按時服用了。對說法師所說教授,若不照著修 習,當然不可能摧伏貪等煩惱,所以應該殷重修習,不應該不修,而只是喜愛 積集更多異類的文字,而以為這就是佛法。就像患了痲癩病,病情已嚴重到手 腳都潰爛脫落了,若僅服用一二次藥,自然無用處。我們從無始以來,遭受煩 惱大病逼害,若僅依照完整教授的內涵,偶爾修習一二次,那是絕對不夠的。 所以我們對圓滿具足整體佛法內涵的教授,唯有勤加學習,像瀑布流水般強猛 又不間斷,以觀察慧而如理思惟,才能真正對治無明重病。大德月大阿闍黎在 《讚悔》中說:「我們的心長夜於無明愚痴中,平常習性都與三毒大病相應,如 痲癩病者手腳都快斷了,還只是稍微服一點點藥,又有何益處?」因此,若能把自已當作病者想,極為重要。如有此病想,其餘五想就自然跟著生起來了。

駱班長:所垂的「垂」是指上對下。什麼叫「不應無修」就像是在做學問,喜歡累積異類文字,以為累積了很多文辭就認為這就是佛法。什麼叫「無修」,就是累積了很多文字,很會學也很會說滿口的佛法,但是從不用在自己的身心上。我們生命中有一個特色就是,如果我們不拿來用那為何要學呢?(班長舉自己第一次煮菜的例子解釋無修)就像一個痲瘋病人如果只吃一二次藥是不可能會好的。我們無始以來在無明大病中,不可能來聽一二次課就能完全懂得佛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什麼叫做「道分」?道分是指佛法中有很多的內涵,比如說有皈依、業果、念死、暇滿、親近善知識,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這樣。「圓具一切道分」的意思就是要先把整個佛法的架構完整了解,如同蓋大樓要先看得懂藍圖,也就是要先抓住整個菩提道次第的綱要努力學習,努力的程度要像瀑流水一樣很強力而且永不間斷。接下來要有方向,就是要「觀察慧而正思惟」。佛法亦稱為「內明」這裡說的觀察慧是要先反觀自心,再觀外面的境界,然後要如理思惟,能這樣做的話,一切的境界都會是佛菩薩最好的安排。「此中」指的就是輪迴中的凡夫-三界之中的凡夫的心始終在無明愚痴當中像是長時間患了重病,就像痲瘋病人斷了手足,只吃一點藥能有什麼益處呢?所以說要把自己當作病人想非常重要,這樣後面的五想才會跟著生的起來。

 

  5.(廣論P18 L5、手抄: 第二冊 P88 L8 – P89 L7)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

手抄稿:現在呢,我們知道有病,找到醫生,得到醫生開的藥,緊跟著自己去吃藥治病。那麼在世間身體上的是吃藥治病,然後呢,在出世,我們整個的身心上面,是照著這個法師所開的這個法藥去修行,這個才真正修行。你懂得了這個去修行的話,不管你做什麼,都在這兒增長功德,淨除這個罪障。拜佛、念佛、參禪、早晚課、聽經,乃至於你睡覺吃飯,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也許我們說:「欸,古人哪,他說穿衣、吃飯哪,無不是道,那是開悟了以後的事情啊!」這是沒有錯。但是開悟是對我們現在來說,這個結果,你因地當中,要怎麼樣做才能夠感得這個果?假定你因地當中一點消息都沒有,請問那個果能天上掉下來嗎?佛法會是講天上掉下來那個果嗎?當然不會。

那麼現在我們因地當中應該怎麼辦呢?這就是修行。聞、思兩個階段應該怎麼修?拿這個聞思階段的修作為因,你才能夠感得得到這個,說修相應的這個果呀!這樣的,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對我們現在來說,目前這個完整的教授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所以你要了解它,然後呢,在起心動念之間都跟法相應,拿這個心念在日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這個才是真正的修行。

 

6. 討論提綱:「師父說:古人哪 他說穿衣、吃飯哪,無不是道。」請問我們現在學了廣論以後該怎麼吃飯穿衣睡覺?

學員分享:我覺得最關鍵的是,我們在做一件事時,常常是還停留在上一件事的思緒或下一件事情的困擾當中,現在是要學習把心放在那個當下。另一個是要懂得感恩。

駱班長答:所以說兩個重點「去除雜念」跟「感恩」,但是這跟師父的音檔好像沒有很有關。師父法語中到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 還有沒有哪位同學要分享?

學員分享:我的感想跟剛剛的師兄差不多,我每天穿衣服時,都要想今天要怎麼搭配。如果我可以慢慢學會做到專注在每一件事上,就是一個進步了。

駱班長答:所以還是「去除雜念」專注在這一念上。

學員分享:我在修學佛法之前跟之後的不同是,現在會思惟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吃飯是維持我們的身體,穿衣是要保暖,所以有得吃有得穿就可以,不需要太講究或太計較。

駱班長答:這樣會有一個困難是若我們在世間的受用還蠻好的,是不是就不能吃好穿好?

學員分享:穿衣吃飯睡覺是一個果相,我們能有這個福報,要去思惟這是因為我們以前在因地有種善因,在果相上該如何去修行種下一個正因。

駱班長答:所以說是要在「起心動念」上修行。

學員分享:最近看商業週刊看到一位日本的設計師,每天穿同樣的衣服,同樣的鞋,走同樣的路到辦公室(這方法跟巴菲特很像)他的哲學是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有規律存在的時候,才能察覺身邊細微的變化。

駱班長答:是否我們學習佛法之後 就不能吃大餐穿好的衣服呢? 答案是:可以的!

駱班長收攝:若有聽懂師父的話,師父告訴我們的是要走入簡樸的生活,因為生命是非常可貴的,重要的是要有「覺察」,唯有我不變才能覺察到外面的變化,這是一個很高的修行法門。另一個就是在起心動念中修行,思惟我以前一定是種了好的因,然後在眼前的這個果相繼續種下下一個暇滿人生的因。

在這裡師父提到:開悟之前的穿衣吃飯跟開悟之後的穿衣吃飯是不一樣的,因為開悟之後能洞察一切真相,有一些聖者修行到達一定的程度,在中陰身時能處在極為寧靜的狀態之下仍能修道。這裡說的「因地」講的就是我們的現狀,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感得這個果相,這個果相是得到正悟之後的。所以我們該如何在起心動念上跟正法相應,在聞思的階段該如何修,然後在因地中修聞思相應的果。我們能做的是要在行住坐臥時把握住我的心去感恩累積善念,然後思惟該繼續做什麼讓未來的增上生變得更好。假如我們在吃大餐時想到的是要帶父母來吃,本質上是要產生慈悲心、孝心、感恩的心,這就是開始進入修行。更上一層要想修行必須要種什麼因?修行要靠善知識的引導,因此「依師」很重要,所以我們要種下下輩子能夠值遇師長與善知識的正因。能夠這樣一步步往上思惟的關鍵在於心念的提策,能不時的提策自己的心念就會發現穿衣吃飯無不是道。

 

7. 活動宣導:

    1. 1/20 ()14:00~17:00性特法師開示講題:上師對企業及年輕人未來的期許

    2. 2/10()國家音樂廳的慈善音樂會!挽救生態發心利有情! (1599LINE群組)

 

三、 結行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