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麼下面這個發戒的境量,實際上也就是這個體有了以後,這個體的內涵從哪裡來的呢?如何發法?這樣,所以第二支 發戒境量芝苑云:『所緣境,即法界眾生依正等法,戒依境制,體從境發,境既無量,體亦無邊。』(見芝苑遺編卷二) 這個地方說發戒的境,換句話說,我們所緣的境,發戒的境就是我們所緣的境,所緣的境,不一定是要發戒才緣,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你別的可以沒有,這個我們任何一個人所緣的境永遠在,眼前我們緣的什麼境?那你們就瞪大了眼,看書,看這裡,看我,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瞪大眼也看,閉上眼還是看,醒來的時候有境,睡著的時候還是有境,這個就是生的時候有境,死的時候還是有境,不過以前以什麼來對這個境的?無明對,因此永遠跟著它轉。現在呢?瞭解了,嗯!不對不對!這個是我們要瞭解的。 所以從現在開始,曉得同樣的所緣的境,就是什麼?法界眾生依正等法,一切無不是,不過以前呢都是無明相應的,現在呢,瞭解了以後,要啟發正知見,以聞思修,然後真正走上去的次第呢?是就戒定慧。所以說從現在開始,要整個的改變過來,而這個戒同樣的在這個上面制,也可以說以境來制這個戒,也可以說對了境了,以前造的惡業,現在造的善淨之業,並不離開那個境,也並不離開自己能對境的那個心,不同的就是我們的心,以前是以無明,現在瞭解了,轉過來以智慧,同樣對這個境,這個是所緣的境。而這個境界是無量無邊的,因此這個戒體本身,同樣無量無邊。 所以這個地方停一下,大家想想看,平常我們說,那我們只要做好事就好了,何必皈依?我們只要做好事就好了,那不一定要去受戒、持戒,不!差的得太大太大了,你做同樣的一件好事,但是所產生的功效,法界相應!這是它絕對不一樣的地方。就算你現在做好事,你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可是這個無量劫來的這個惡的影響力量,一直在這地方潛流當中。這一點大家想一想看,平常我們一般的現行,就算你偶然做一點好事,可是內心當中深處的主力在哪裡呀?都是雜染之法。所以這雜染的,這麼大的內涵,碰到一點點小小的好處,又產生多大的功效?產生不了多大的功效,就是你很強而有力,難免三世怨。現在你發了這個戒體以後,就算沒有對境,沒有努力,心裡面就是緣著,我是受了戒的人,你只要仔細的憶念這件事情,睡覺之前想一想,我是皈依三寶,我是受了五戒的,乃至於忘記掉了,前面這個心還在,睡下去了,這個心本身永遠在滋潤這個戒體在增長,在任何一時一刻一剎那,你增長的善法,都是法界相應,就算有的時候境界稍微現起,那你一點點惡法,法界相應的善法,一點點惡法有什麼關係!想說你一口氣賺了十億,然後這個地方東補掉三塊、西偷掉五塊,你簡直是動都沒有動,這是我們應該要瞭解戒的特徵。下面繼續 芝苑又云:『緣境雖多不出有二,一者情境,即十方三世恆沙諸佛,及諸菩薩緣覺聲聞,諸天世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下至蚊虻蚤蝨微細蠢動,六趣之外中陰眾生,如是等類皆徧十方,並通三世,無量無邊,不可稱數,皆發得戒。』 這是第一個,這個文比較長,就這樣解釋一下,所緣的境界無量無邊,但是我們歸納起來,可以把這兩類完全包括在裡頭,沒有一點遺漏。第一個有情境,有情境,通常我們把它看成十法界,四生法界、六凡法界,這個十方三世無所不包,恆沙諸佛、菩薩、緣覺、聲聞,這個是四生界,六凡就是天、人、修羅-善道,地獄、餓鬼、畜生-惡道。下面舉這個例也就是指這個六道當中,乃至再細微的像蚊虻,小的一點點,跳蚤、蝨子,小的不能再小的,很多的微生物,微細的那些有情,除了這個六趣以外,它還列了一樣東西,六趣之外的中陰眾生,這個有它的一點,我們不要說它隨便說,換句話說,祖師立法的嚴謹,他在說的過程當中,絕沒有一點遺漏,萬一你說這個六道當中,那麼中陰呢?通常這個中陰,不在六道當中,那不是漏掉了嗎?既然漏掉了,你說遍法界,你就有問題嗎?當然這我們現在一般來說,我們不會有這種問題。 實際上這個問題,我要簡單的說一下,對我們來說,我們已經信了佛了,我們當然不會這樣去做,可是這個佛法建立起來,它並不是對佛弟子建立的,對一般的凡夫,怎麼告訴你?這是第一種情況,我們要瞭解。到了目前我們這種狀態,通常信佛的人,往往都是人家覺得你是迷信,好像愚夫愚婦的事情,實際不是。我們看佛出世的時候,一定是什麼?印度六師外道最盛的時候,不盛沒辦法接受這佛法,因為佛法是非常高深,它這六師外道當中,居然你能夠把他說服,你有它的,必定有它的深厚的理論基礎,有它究竟圓滿的、相應的這個修證內涵,因此你這個理論上面,不能有一點漏洞,對他來說可以說服他,對修證來說,才能夠保證無誤,所以不允許有任何漏洞。 從這個地方,順便我們就看看,這個也可以說明,將來我們判別他講的,是否是善知識,就從這地方你就可以看得出來,普通的人講的話,一定是,你仔細去看這漏洞百出,凡是這種大祖師大菩薩的經論上面,要嘛他特別的偏重哪一個,如果說正規地完整的講的話,他所說的內涵,不會東漏一點、西漏一點。所以一句話之微,這個裡邊有這種意思在裡頭,順便一說。 “如是等類皆徧十方”,對空間來說是沒有一點點遺漏,時間來說也同樣的整個包含,所以十方跟三世,它根本沒辦法稱數,這個都發得戒,反過來,以前都是引發我們生死之緣。那麼,第一有情境。二,非情境,就是無情, 『二者非情境,謂一切世間微塵國土,山河大地,草木花果,乃至一花一物一塵,隨其數量,亦皆發戒。』 這個無情,就是依報,我們有情必定要有所依,這個所依的就是我們的滋養的來源,實際上這兩樣東西,一有有情一定有無情,有了依一定有正,依正兩個因緣對待而現,唯識法相上面說,這個兩分—見,相二分,蟈牛的兩個角,一伸就兩個一起出來,你可以說用唯識來解釋,然後中觀來解釋呢,因緣之法,一定是因緣相待而成立,不管你用哪一宗哪一派,這個理論都非常清楚明白,文字容易懂,所以那一段就不解釋了。第三段, 『至於空有二諦,滅理涅盤,聖教經卷形像塔廟,地水火風虛空識等。』(見芝苑遺編卷三 此文宗事抄、資持有釋義,今引如下) 乃至於,換句話說,情非情,應該包含了,為什麼,它下面又加一個乃至於,那就是這些也都包含在裡頭,為什麼還要把這個立進去呢?我們看下面《資持》的解釋,那就清楚, 《資持釋》云:『空有下四句, 就是我們剛剛的“至於空有二諦”等等, 別舉二寶,據情非情攝境斯盡,為遮疑濫故須別示。 這個一句一句來解釋它,上面所緣的境,從情非情這個二類,已經把所有的境界一覽無餘,攝境斯盡,已經盡了,可是有些問題,有的人也許有懷疑說,這個聖人境界我們還要戒嗎?所以它下面說,怕這個,所以特別來說一說,個別的來提示一下,那麼下面怎麼提示法呢? 上句明化相法也。 所以空有二諦,那個是什麼?化相法,化相就是佛在世的時候, 佛說四諦,即攝世及出世凡聖因果,』 佛說的四諦法門,就是苦、集、滅、道,這個苦集滅道當中, 苦集道三名有諦, 這個苦集道是三名有諦, 滅即空諦, 所以前面說,空有二諦,同時 亦名真俗二諦。 喔!原來這個上去是指這一個,次句呢!是 理,即理體法也。 第二句不是說“滅理涅盤”,就是指這一句話,這個 異上空諦是教攝故。 前面一個空有二諦,這個是教量,滅諦涅盤是證量,佛整個說的法門,一代時教,包括了全部,我們如果分類,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現在這個地方用因果兩類來分,因是講的道理,叫教量,照著這個教量,如理的行持,修證的結果叫證量,前面說的空有二諦是教量,是因,照著這個因,瞭解了去行持的話,那麼這個是證得的內涵,所以說這個叫理體,那才能夠真正的體會到它那個本來理上面所說的本體是什麼?所以下面一句,“滅理涅盤”跟上面的“空有二諦”教量不一樣,所以它又特別提出來。那麼這二句是指什麼?化相三寶,化相三寶是佛世的時候在,怕人家持戒跟佛聖人還有關係嗎?有關係!下面等一下有說的, 下二句即住持二寶。 那麼下兩句是什麼呢?就是“聖教經卷形像塔廟”,那個是住持二寶,就是法是聖教經卷,形像塔廟是佛住持,住持三寶當中的佛寶或法寶,下面有個問,它這個問就告訴我們,避免懷疑, 問:此並非情何須重舉?答:恐謂聖境非戒緣故。 告訴我們了,為什麼要另外特別的說明呢?是說恐怕有人以為這個聖人境界,不是我們講戒應該講的地方, 問:化理二法云何發戒?答:疏云:俱有損壞譭謗義故,如提婆破法之類。 進一步問,戒怎麼緣法呢?所以他就說了,化相理體,這個怎麼樣對我們戒有關係呢?怎麼樣發的我們的戒呢?戒疏上面說,不管什麼,這兩個東西你可以說譭謗它,結果譭謗他了使我們墮落,既然有墮落的可能,那我們瞭解了以後,不再墮落,這第一個,知惡,不但不譭謗,恭敬它,行善,這個就是我們戒的內涵呀!我們現在的戒,要斷一切惡,行一切善,不是嗎?對,既然如此,所以要說明它。怕你呀,弄不清楚! 問:化相不明佛, 它又進一步, 住持不言僧者。 前面我們說化相二寶,不是化相三寶,住持二寶,那為什麼化相當中,佛寶不說?又住持當中,僧寶不說呢?這個原因, 答:並情收故。 那個情非情已經有了,這個情容易瞭解,所以不說了。 理中佛僧俱無別體,所以可知。 這個說明。那麼再下面,地水,就是地水火風虛空識等, 地水下別舉六大,上五是非情。 地水火風空,這個五樣東西是非情。 後一是情, 識就是情, 風空及識,境相難見,故復示之, 這些東西不大容易,特別地説明,也包括在裡頭, 如盜戒說。 盜戒裡邊,也都有說明這個。 如盜戒說,盜戒裡邊也都有說明這個。乃至於這些東西,同樣的可以作為我們盜所緣念的一個對象, 又復須知隨戒多別,如婬殺等單情境也。如酒唯非情也。如盜妄等則兼二種,謂盜分四主物兼六大,妄對所誑復規利養。』(見事鈔記卷八) 那麼這一段話的話,就是說受了戒了以後,得到了戒體,後面繼續地要依體起行,或者是依體起護,這樣才能夠圓滿這個受戒的因果。後面這個行為,我們叫它隨行,隨著得到的願體以後的行為,這個行為不同以前無明相應的,這個裡邊的話,比如說婬跟殺是單單的是對有情來說,酒是單單對無情,比如說盜跟妄戒的話,也可以對有情,也可以對無情。這樣,為什麼?這下面說明 『盜分四主, 盜從哪裡去盜?哪四個主,說一說,人,非人,畜生,還有一個叫無主之物。那無主之物你怎麼盜法?無主之物,你想,呃,這個有主沒有主?後面說情想開合,這個盜相非常細微,在不懂得業的道理之前,容或我們有誤解,瞭解了業的特徵以後,這個誤解就不會產生,業是怎麼講的?主要的造的善惡業,是並不單單對著境來說,而你能對的心,所以境,能對的心叫意樂,這個意樂是什麼?有三樣:想,煩惱以及等起。你想這個是有主的?沒主的?沒主的,這樣,就是有主的,你看見,你實際上知道不知道,可能不知道它有主,可是你動了這個念頭,這樣去做的話,對不起,你就犯了,犯了盜戒,所以這個地方的說,盜分四主,物呢! 物兼六大, 物呢,當然地水火風空,我們現在想想看,虛空的的確確是佔了人家的,我們這個房子造上去,把人家陽光遮住了,或者什麼等等,心裡面就會有這樣的情況,哪怕起這麼一點點侵犯人家,那這個內心當中已經污染了, 妄對所誑復規利養者。 妄語儘管是對這有情來說,可是它為什麼要騙人的話,牽涉到利害,這個利害 的話,同樣的牽涉到非情之情,所以這個細微的、詳細的內涵,到後面持犯那一章再告訴我們,這個叫發戒境量,以前不瞭解現在瞭解了,以前跟無明相應,造種種的惡業,現在正知見相應,得無邊的功德。 《芝苑》又云:『且現前色心,無量劫來,今生之中,造生死業不可窮數、惡心遍布充塞法界。經云、若有體相、盡虛空界不能容受。若得戒者、則翻無量惡業悉為清淨戒體、為善種子、作成佛本基。南山祖師云:未受已前、惡遍法界。今欲進受、翻前惡境並起善心、故戒發所因還遍法界。』(見《芝苑遺編》卷三) 這個容易懂,但是我也說一下,說我們眼前這個色心,這個色心也就是說我們,或者說五蘊,簡單一點說色心,最簡單,我,我,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個是開合不同,從無量劫一直到現在,都是造生死業,那根本沒辦法說,而這個惡心是遍佈充十法界就是這樣,所以經上面說,假定這個有形相可以看的出來的話,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在正講戒之前,前面不是講皈依,講皈依的時候談到皈依的功德的時候,有一個句子,這個《實論》上面還是哪裡,我記不住了,“皈依福有色”,大家還記得吧!如果說皈依了以後。這個得到的福報有形像可以看的出來,“三界器猶狹”,把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裝,而且三千大千世界不曉得怎麼裝,就像什麼?就像大海水藏你用那個手來,那根本不可能,為什麼?現在瞭解了,昨天已經講過了,沒有皈依之前一直造,一皈依了以後,那個時候開始就停止了,轉過來,何況受戒,所以你看這個歸戒的功德是何等的了不起! 我們現在想求,要想得到的好處,最好的好處,就是不去求,所以人真是近視啊!人真可憐呀!就這樣,乃至於進入佛門了,進入佛門當中了,我們要求的還是最好的東西,就是沒有人注意它,說起來我們真可憐,所以我一直說往生不難,你真正持戒一日一夜的功德,可以保證中品中生,我們偏偏苦苦惱腦的,念了一輩子都不一定去,那個是最起碼的喔!實際上你真正走上去的話,成佛是絕對有分。 這個地方我們真正應該停下來,好好的思惟觀察一下,所以下面就告訴我們,得戒就三個字,「翻無量惡業,修為清淨戒體」,在你受戒得到的願體,得到了願體,你隨行圓滿的時候,這個叫什麼?佛的五分法身。佛的五分法身,第一個是戒,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不是成佛的根嗎?成佛都可以做得到,何況是往生,何況是人天果報?而成佛也並不離開往生,人天果報!增上生,就一步一步慢慢的上來,這絕對不是一口氣成功的,你瞭解了這樣一口氣上去的話,成佛遠一點不怕,壞事情,短都受不了,好事情,再長也不嫌多,對不對?所以既然一步一步走上去,無量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我還嫌它少,為什麼?那是享受嘛!那個享受越來越高,越來越高,身心內外一直在增上,那不怕它,所以我們真正怕的,怕不瞭解,怕不得戒,這個是真正重要的,所以今天在這個地方,儘管聽,還沒得到,可是今天聽也正是得到的因啊!所以對我來說,我非常高興,聽也高興,講也高興,平常就沒精神,一講到聽,眼睛瞪大了,聽完了,我睡不著覺,講完了,同樣的,所以在別的情況之下我會打瞌睡,一聽講,一講,那好了,不要說瞌睡不會打,晚上回去的話,至少兩個小時以後,有的時候會這樣,現在比較好一點。 為什麼原因?就是你內心當中,自然而然相應了以後,你瞭解,所以下面說為善種子,為什麼叫善種子呢?後面會解釋,這個叫做什麼?願體,依體起行,然後呢,這個種子慢慢的長,旁邊那個隨行,就是你好好把那個種子把它培養!要它長出來,一粒種子可以長出很多內涵來喔!現在這個種子,可以長出遍法界量的佛果來,下面又引南山祖師的話,說未受已前, 惡遍法界,今欲進受,翻前惡境,並起善心, 說戒法所因,因待的是什麼?還遍法界呀!下面有一個解釋,這個解釋容易了。 《資持釋》云:『言法界者,若就教限則局三千大千,今從圓意須論十方法界,無作之體稱境而發等法界量。』(見事鈔記卷八) 教限的話,就是四分的當宗,現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瞭解,我們儘管是宗的是四分律,實際上我們學的是圓教宗,這個要很清楚,所以弘一大師,這個人真了不起,他剛開始學的時候,學的是學一切有部,因為這個一切有部律內涵最完整,傳到我們中國來的,不管是戒經也好,論點也好,最完整,就是這個內涵是非常的精細,一直等到看了南山三大部的講那個戒體部分,喔,才發現這麼好!不但這一生改過,他還說生生世世,誓願學弘南山一宗。道理就在此,所以前面所有告訴我們的,都是根據圓教宗來說,但是我們不要忘掉,它那個當體本身是這個樣的,所以有人問起來的時候,我們原原本本,瞭解這個內涵。翻過來, 《資持》云:『森然萬境,何事非持,若不先發,行自何生,故知受前預須委學,今時眛教誰復知之。』 森然萬境,就是形容一切境界。這一切境界內涵,簡直是森然,哪一件事情不是我們持戒的對象呀!如果是這樣的話,哪一件事情不是增長我們功德的資糧,不過要有一樣,要什麼?先發。如果說沒有先發這個願體戒體的話,那個隨行,你從什麼地方隨起呢?所以叫依體起行,就像我們現在說,樣樣都方便,出門交通裡邊這個樣,那麼你要交通工具得力的話,說你先要說汽車,你有了這部汽車,你就可以開,就是這樣,現在我們要想得到戒的功效,要得到這個願體呀!要想得到願體的話,那麼要去如理瞭解、如法領納,所以說受前一定要預先委學,一定要預備好好的,委是很仔細的學。而現在呀,眛教,對真正的教,所說的內涵,一片模糊,唉!誰曉得呀!誰懂得呀!現在我經常為了這件事情,深深感到,最難受的就是以前真是愚癡,不過我自己總算幸運,比起你們來,我真羨慕你們,我今年已經60多歲了,現在才那個地方體會到,看看在座的極大部分年紀都輕,你們畢竟有大善根,所以我一方面固然高興,一方面又恭喜你們、隨喜你們,就算是你年紀大了,不要怕,今天體會到了,好好的努力,這個善種子一種下去的話,盡未來際,何況這個盡未來際是生生增上,生生增上的道理,在下面講下去,我繼續的會一個一個地方會告訴我們。繼續, 《資持》云:攬無邊戒法,歸無盡識藏,成善種子,作聖道基。翻無始惡緣,俱為戒善;變有漏苦報,即成法身。我等云何不自珍敬!佛恩深重,粉骨難酬;苦海導師,朽宅慈父。願從今日,盡於未來,竭力亡身,常贊三寶,廣度群品,少答聖慈。 《資持》上面這麼幾句話,這文字蠻有味道,但是這個文字對我們的警策確是很重要,這個警策產生的功效,一定是無量無邊。“攬無邊戒法“,現在對了,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受了這個戒,跟法界相應這個都是歸到我們的識藏,這個識藏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這個內涵很有意思,說它小小的找都找不到,說它大大的盡法界、虛空界都在裡頭,這樣。所以這個識藏是無窮無盡的,以前無窮無盡的惡種子,現在呢,善種子。而且當下就把它翻轉過來,有這樣的了不起的功效,這個是什麼?聖道的基,聖道的基礎。所以翻無始的惡緣,以前所以外面的境界,對我們都是惡緣,現在呢,都是變成功什麼?戒善,你沒有這個境,對不起,你還沒辦法增長你的功德!一定要靠那個境,同樣的境,以前是造成我們生死的輪迴,無窮無盡的痛苦根源,現在變成我們一切福德大壑,所以有漏的苦報,馬上變成法身的根本,我們為什麼不自己珍重呀?第一個要自己珍重,還要感佛恩!這個珍重,自己的珍重,感佛恩,這個地方是說,自他,實際上這個自我珍重當中還有一個內涵,當你真正瞭解了自我珍重的話,所有的眾生也同樣受用。這個話怎麼講?你戒法所緣的,緣些什麼?所緣的境;所緣的境當中包括了一切,以前看了那些人以後對你的是增長煩惱。現在呢!正因為那個所對的境是增長你的功德,所以《華嚴》上面十大願王第九,前面當然都是,都是持戒的一切的功德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他說,我們現在要成就圓滿菩提大樹王,菩提大樹王要慈悲水去灌溉,沒有這個悲水灌溉不行,那個慈悲水怎麼個來法?沒有苦眾生,有沒有慈悲水呀?沒有耶!你到了極樂世界去,還要你去慈悲?阿彌陀佛要我們來慈悲,那不是顛倒?阿彌陀佛要我們去佈施,那真是開玩笑,我跑的去是最窮的一個人,最苦的一個人,所以就眼前啟發我們的智慧,引發我們的六度佈施之心,都在這個世界上頭,我門一下馬上轉過來,所以當你自己珍重這個戒法的時候,法界眾生都受用的時候,這是我們應該要瞭解的。 所以我們上一次講《金光明經》,記得四句偈子嗎?上面下面,上面起一切智心,比你高的一切智心,下面的,慈心,然後無非是護三業,這個真正持戒的功夫就在這裡喔。真正內涵還不僅如此喔,我們想,對這樣的,你怎麼個持法?從外境去看很難持,從裡面去看的話,非持不可。比如說現在有一個人侵犯了你了,然後這人跑掉了,通常情況之下,我們心裡怎麼想?這個人真豈有此理!然後一直想這個事情,想了半天,這個人他根本不知道,說不定他回家去呼呼大睡,你在這裡暴跳如雷、痛苦不堪,是不是這樣呀?你的目的,就算是拿世間來說,這個真顛倒,他傷害了你,你想報復他,結果弄了半天,他並沒有被報復到,如果報復他,他一晚睡不著覺,對不對?結果他睡得很好,結果不是報復他,傷害你自己呀!現在你持了戒你覺得,覺得以前真顛倒,錯了錯了!這個人不但沒有傷害我,還成就我的忍辱,我就越想越高興,是不是這樣呢?你如果真的瞭解了以後,哪有不持戒的事情,你眼前高興,將來成佛作祖,就算他真的傷害你了,他下地獄去了,把你送到天上,送到極樂世界去,你還不能不感激他嗎?這個都在戒裡邊啊!所以真正重要的都在我們知見上面,說起來真可笑!哪!就我這樣的一個凡夫,簡單一說,這個道理是不是很明白?所以現在很多人學佛,這個道理不去學,那我自己實在覺得奇怪,你這個道理不學,你怎麼學法?所以這個三學,叫戒學定學慧學,要學的啊!所以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我們自己看看書,就看得見嗎?看要忍,忍了半天,忍無可忍,就是這樣,實際上你真正的瞭解了,哪有不能忍的道理?叫你不忍,還做不到!有這麼多的好處送上門來,你願意嗎?你願意放掉這個好處嗎?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 所以說我們要自己珍重啊,那佛恩深重,還有“粉身碎骨難酬”,你感激了半天,真正受用的,同樣是你的耶!不是佛的,佛還要你來感激啊?佛在究竟圓滿當中,他來度我們,是相當脫掉那個珍履華服,就跟我我們小孩子辦家家酒,小孩子辦家家酒說是好聽一點,實際上他真是跳到糞坑裡來撈我們哪!不要說佛,拿天的境界來說,一到了四天王天,回過頭來看我們人世間,那臭得簡直不得了,四十萬里呀,上熏,人間的味道,上熏四十萬里,天人實在是怕的要命,何況是佛的境界,所以佛還要我們來感激他?我感激是,同樣的,對我自已有好處。你瞭解了以後,自然上面的人,“起一切智心”的尊重他,下面的人,慈心護三業,這個持戒並不難哪!所以我們想像當中這麼難哪!你不懂道理是難比登天,懂了道理以後的話,容易的,俯拾皆是,所以在這個地方,大家要瞭解,怎麼從聞思步步深入?就怕自己弄了半天,老用自己的想法去想,那就害了,那就害了,最怕的就是這個。未會先會,依文解義,自己覺得懂了,還慢心很盛,總覺得這個不對,我覺得應該怎麼樣,那就完了,所以剛才說,蕅益大師說“流俗之見...”,這個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至於說“苦海導師,朽宅慈父”,那都是我們平常說的,朽宅慈父,特別是《法華》上面,所以瞭解“願從今日,盡於未來”,盡我們最大的努力,這樣去做,亡身,這個身體可以亡掉耶!沒關係,我再去增長啊!“常贊三寶,廣度群品”,才能“少答聖慈”(慈恩),這樣,所以在以前,我們不瞭解之前,隨著無明,對著境,現在瞭解了以後呢,反過來,得戒的時候成善種子,隨行把那善種一直啟發。 為了對於這個內涵,我們更確實的把握得住。今天這個地方重新溫習一下《廣論》上面。請你們翻開思惟集諦,生煩惱因,172頁,生煩惱的因是六個,這個隨時會用得上,到以後我就不再翻《廣論》了,我只念一下,現在容或有很多不太清楚,乃至於《廣論》沒有聽過的,說生煩惱的六個原因,第一個所依→隨眠,換句話說,這個我們無始以來內在的,然後呢,所緣,內心透過我們的根,緣那個境的時候,第一個是自己的隨眠,第二個所緣的境,反正心境相應的時候,那麼問題就產生了,以前心是跟煩惱相應的、無明相應的,境是這一個,現在呢,正知見相應的,境還是這個,可是內涵不一樣。 以前的境是什麼?看下面的,這個境當中又開出來,猥雜,言教,串習,非理作意。猥雜,實際上下面一個解釋,隨學惡友及非善士夫,為什麼用“猥雜”兩個字來代表呢?猥,通常我們說下、貧、賤、劣這一類,猥祟、髒垢、雜染,我們平常周圍的那些人,都是增長我們這個的,告訴我們的言教呢,他說的道理是錯誤的,所以這個主要的是指外面的情況來說。或者這個猥雜,我們把它用另外一個名字來說,惡知識。然後,言教就是告訴我們的邪教法,裡邊,自己呢,自己的習慣,以及非理作意,對著境界,以前自己的隨眠習氣,加上這些東西,輾轉增上,現在所對的境還是老樣子,沒有動,可是新種下去的這個願體完全不一樣,新種下去的願體,我們預習要發的就是發這個,要啟發這個,啟發了這個以後呢,然後增長的就不一樣了,不過這裡要注意一個問題,如果說我這一生說要求往生,到了極樂世界當然沒問題,不一定往生,怎麼辦?或者有的人說,我現在要學菩薩道,就增上生,那怎麼辦?這裡告訴你辦法,告訴你個辦法,我們造了任何一個業以後,業感果的時候,一共有三樣東西,第一個所感果的時候,所獲得的這個,現在那個報體是什麼?這個名字叫什麼?異熟果,在六道當中,或者作了淨法的話,四聖法界當中,這個叫異熟體。 異熟體的同時,裡邊還有一個什麼?等流果,這個異熟跟等流是自己方面的,我們這個自己正報所依靠的,依報是什麼?增上果,實際上那個依報,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的有情,也是同樣的,就是這樣,所以現在你沒有受戒之前,造種種業,就算你造的善業,這個異熟還在人道當中,但是三世怨,這樣。因為你的等流認識當中,始終是雜染的,外面跟你的關係,猥雜,就是非善士夫,然後這個猥雜外面的,就是前面說的造了業以後,感果的那個增上果,關於這一點,如果說對《廣論》有認識的,我想你們不必再細看,內容非常清楚分常明白。 總之一句話,我們任何一個人,生活在我們的眼前狀態當中,主要的就是這個,以及這個裡邊主導的,支配我們的心識作用,然後存在這個依報世界當中,於是在這個裡邊輾轉的,怎麼生,講輪迴,或者了解了佛法,增上,裡邊的主要的靠隨眠。外面的就是啟發我們的人,以及告訴我們的法,告訴我們的法以後,裡邊的串習,跟這個非理作意,容或是這一生他告訴我的,這一生所感受到的,容或說宿生帶來的,是不是這樣?由於這個,然後自己動腦筋去想。其實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是如此,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張開眼所看見的,是不是都是這個?他外面會對我們有影響,潛移默化之間受周圍的人影響,這個是猥雜。 然後呢!他告訴我們的種種知見,這個是言教,由於這個,受了影響,或者自己內在的宿生帶來的喜好,所以叫串習,以及非理作意,我們一生是不是都在這個當中?現在受了戒,然後呢,照著前面所說的,兩世感果的這個。記住喔!前面所以講的這個基礎都非常重要的,所以你現在這一生造的是什麼業,都是善淨之業,都是造的善淨之業,將來你下一生感得的這個果報體是什麼?要嘛你到了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還是人天身,繼續增長,就算你留在人間,一定還是人天身,依我來說,我不要到天上,天上不能修行,要嘛到極樂世界;要嘛留在人間,好增上呀!當然我成了菩薩以後,那天上也可以,地獄也可以,哪裡都可以。我可以自己做得了主啊! 我可以自己做得了主啊!總之,我要得到的,這個靠什麼力量?就靠你以前的業呀,現在你戒產生的這功效,你要什麼就得到什麼,這個戒的威力,實在是大呀!異熟,一定得人身,換句話說,一定是修行,等流呢,以前不瞭解之前,這個持戒是持一個行相,現在持戒,對不起,隨成一行是四義整足,一定有一個行相的,實際上最重要的就是你正知見認識,然後這個認識透過身口的行為,既然造的業是如此,所以你現在這一生等流是什麼?還是這一個。因為你造的業是這個,所以遇見客觀的環境,對我們的增上什麼情況啊?也是這個,這是為什麼我們平常修行非常重視這個善知識,說這個善知識最重要,說“當知善知識,如命不可捨”,甚至就像我們的命一樣呀,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不能捨離他。反過來告訴我說,這個惡知識如毒樹,喔,這個惡知識,可怕的像毒樹一樣,你不碰到它,它一陣風吹過來的話,吹到那個毒樹的氣味,你聞到了就死,所以老遠曉得這毒樹,趕快躲開,你有了力量去救他,那是你有了力量的事情,既然因地當中,我能夠這樣去做的話,而實際上這個因是我們把握住的,而且這個因是一定生生增上,二世圓滿,繼續不斷圓滿的,請問下一世來的時候,你是不是都在這個圈子裡邊?你還愁嗎?還愁不愁?這個概念我們應該清楚的,所以平常我們動不動說,唉唷,好像很怕,應該有,有了這個怕是警惕我們,可是同樣的這個怕了以後啊,會叫我們,趕快、趕快!於是欲速不達,有很多完整的法,我們都不要了,唉呀!這個戒很麻煩,不要了,實際上這個戒有這麼大的好處,你不認真如理去學,得不到,急的結果呢,欲速不達。所以要戒是希望得到,結果急了半天,得不到,那豈不是損失嗎?所以在這地方簡單明瞭說一下,想想看是不是? 於是你真正重要的,急的什麼?因地當中一步不能錯呀!瞭解是非常正確,然後呢行持,一步一步的踏實,行持不可能非常正確,一定要慢慢地來的,所以我常常舉那個比喻,像寫字一樣,剛開始不妨狗爬,而且剛開始一定狗爬,如果剛開始就寫出來一筆像王羲之一樣的字的話,那你不是個怪物,那算什麼呢?就是佛菩薩再來的,佛菩薩來也不會示現這樣的,天下沒有一件事情這樣的,對不對?這是我們應該瞭解。何況我們爬的開始已經是現在這樣,說起來怕、怕、怕!我們每一個人對我們的心識並不是真的怕耶!講起來蠻怕,心裡面並不怕,對不對?換句話說,它還蠻可以耶!可是既然這樣的眼前這個基礎,繼續增上的,的確你不要怕。但是有一個要怕的,就是增上才不怕呀,下去的話,那很嚴重,所以你怕,怕對了,那就是這樣,也可以不急,於是以我現在來說,一直想,我是要念佛的,怎麼念?要學善財童子一生圓曠劫之因,這樣,那這個就對了,我不一定能夠像他一生成就,三生五生也可以呀!從哪裡開始?戒。 所以在這地方,特別大家記住,不瞭解之前,煩惱的生因是這樣的,瞭解了以後,功德的生因,還是這個,所以現在“反成善種子”,這個善種子真正增長功德所對的境,現在是善知識以代以前的猥雜,現在是正法教以代以前的邪知見,然後把眼前的這個養成功,努力的思惟,正思惟,以及這個串習這個習慣,好了!沒有一點漏洞,你所有的因都是增上的,都是圓滿的,因既然是,不必忙果呀!這是我們應該要瞭解的。 這個攬無邊戒法,怎麼個攬法?下面看,繼續下去, 《事鈔》云:『如是隨機廣略,令其悟解。若不知者,心則浮昧。受戒不得,徒苦自他。 隨他的根基,利就說的詳細一點,鈍就說的簡略一點, 大論示導取解為期, 這個真正的主要的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解,已經剛才說過了,要達到這個程度才可以,那並不是說文字上面的認識啊,這個文字上的認識不夠,對我們自己來說,同樣的,今天聽懂了以後,不是說本子一合就算了,仔細的去思惟觀察,把聽見了以後,觸·到這地方。 今天我們在湖山精舍,在討論的時候,討論完了以後,就有一個同學說,唉呀!真好!今天我才感覺得,原來這一生成佛有望,不是這一生成佛有望喔!以前我們總想著,成佛,三大阿僧祇劫,一想的話,啊,算了,算了,那這個理論上是如此,心裡上總有感受不到這個,因為討論完了以後,他覺得,真是成佛有望,為什麼?因,他內心上感受到了,原來就是這個,是我們人人可以做得到的,這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就像今天晚上這樣的解釋,大家不很清楚嗎?這都是眼前的事實,並不是文字耶!文字留給我們的都是,聽是聽得蠻好的,回去的話,對不起!現實問題,現在談的是現實問題呀!這個現實問題,就是你轉過來,那就是成佛的基礎,這個因就在當下!自然我們瞭解了以後,你因既然把握住,當然成佛有望,這是很清楚明白,這是我們應該要瞭解的,所以說“解”應該這樣,你真正瞭解了,那就對。下面說浮, 浮謂不重,昧即不明。 薩下,引示得否,由心重輕。誡令策進,必使開解。』 浮是浮在面上,不重,眛是不明白,那麼薩就是前面的《薩婆多論》,引示得否由心輕重,它特別說,你得不得戒,要看心裡面的重輕喔!這個是警策我們呀,使我們瞭解,瞭解了以後,引發那個重心,這個《資持》的解釋。 回過頭來看《事鈔》。說像前面說的,像這個樣的如是啊,隨根機的不同,如果他利,那你就說的廣一點,如果是鈍,就說的略一點,最主要的,一定要讓他悟解,這個“解”,說明了噢,心裡面如你所說的,嗯!嗯!我懂得,並不是文字。反之,如果不能這樣呢,心則浮昧,這樣。浮並不重,昧,迷迷糊糊,這樣做的話是“受戒不得,徒苦自他”,受了半天得不到,別人也辛苦,你也辛苦,所以下面在警策我們,要怎麼樣的淳重心呀?那麼才能夠發這個無作戒體。所以不能淳重是不瞭解,瞭解了以後,下面如法去做一定淳重,瞭解了以後,下面還要怎麼如法去做,再說一遍,懺悔,並不是瞭解了以後,馬上可以得到的,瞭解了我們的現行非常的強盛,那麼講到將來這個懺悔的時候,我這地方還要特別解釋應該如何懺法?這個如果說能夠真正的懺,懺到真正相應的時候,那個心本身就是個淳重心,所以你拿這樣的心去求戒的話,是一定必得,除非這個內涵當中,或者做的時候不如法,或者戒師等等不相應,這個還是有。只要其他的都相應了,這部分相應一定成,所以說輕就不發,所以不可以馬馬虎虎啊!所以應該很認真殷重。下面 資持云:『問:所以須示境者,』 他又問一下,為什麼這個境界要這麼說明呢?答:特別說這個問答實際上處處地方啊!讓我們內涵有很正確的認識, 『答:眾生造惡由迷前境。惡業既因境起,善戒還從境生,是制法之所依。為發戒之正本。若不明境將何用心,持此廣張深有遠致。 說眾生造惡,都是由於對前面的境界不瞭解,是一個迷,現在這個地方不用迷叫無明,不明白前面所對的境,所以不明白造了惡業,惡業既因境起,善戒還從境界上面生起的,所以這個戒就從這個上面說起的,所以戒是以境來制,這個是發善戒的真正的根本,所以如果不明瞭,那請問你怎麼用心?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詳細的說明白,它有很重要的意義。說到這裡,那麼明什麼境呢?前面不是說過了,啊!這是法界依正等法,我們說懂了!這個裡面還有問題,還有問題。現在就算法界的境都看見了以後,你怎麼用心法?也許已經懂,也許不懂,我下面引一段經文你們自己檢查一下,就會瞭解懂是不懂?佛的《遺教經》,大家都聽說過,至少,或者乃至於,自己念、背過,《遺教經》是什麼?佛最後走的時候,已經臨走了,已經躺在那裡了,教誡弟子的,教誡弟子的說我走了以後怎麼辦哪?以戒,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個是第一個重要的。 然後他下面整個的說完了以後,後面有這麼一段公案,佛就說,你們還有問題嗎?你們趕快問,我馬上要走了。阿[少兔]樓馱就起來說了,世尊,這地方的大眾再沒有什麼懷疑了,我們大家都瞭解了,這個是特別要說明的,阿[少兔]樓馱怎麼說呢?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這樣。最主要的是說這句話,說這個月亮,以傳統的看法是冷的,實際上月亮是冷的,你可以想辦法把它變成熱,你不想辦法,它也可能變成熱,日可令冷,它是可以轉變的,佛說的這個道理,絕對沒有一點點能夠動搖的地方。那麼佛說的什麼內容呢? 《佛遺教經》云:「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 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說佛說的苦諦就是苦,絕不可能是樂,第一個,這是我們應該明境的時候,現在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真的看見這個是苦嗎?我曉得並沒有真的瞭解,所以我們現在因地上面要去觀察這件事情。為什麼是苦呢?它有它原因,集真是因是更無異因,喔!原來這個有它的原因的,真正的原因在哪裡?集上頭,這個是真實因,更無異因,再沒有其他的因了。下面呢!是滅,苦因滅故果滅,下面告訴我們,就是說苦集滅諦, 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餘無道。」 你不是要去掉苦嗎?所以如果滅的話,怎麼滅法?果上面你沒辦法滅的,所以是因滅,因如果滅掉了,果一定滅,那麼因怎麼滅法呢?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你要想真正的滅掉這個苦的因,只有一個:道諦,再沒有其他的了。請問道諦說些什麼?戒、定、慧三學,所以叫做戒學、定學、慧學,叫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我們不是要去掉苦嗎?你該怎麼辦?學佛你就得學這個,學我,那沒關係,你怎麼辦都可以。關於“學佛”“學我”這個話我在《廣論》上頭一開頭曾經提過很多遍,什麼叫學我?就是未會先會,叫流俗之見,同樣的還是去看佛經、還是看論,然後把自己的解釋,依文解義,佛在那邊叫冤枉,這個就是典型的學我,你不能說他不懂喔!懂了,就是這個樣。錯了,我以前錯了十幾年,所以在這地方,我把我自己的醜事拿出來,但願你們好好的少走這個冤枉路,真正要想修學佛法,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沒有大經大論的說明,不可能。我們文字上面隨便看一點,往往自己陷在這個裡面,沒有看之前,還有個佛法來救我們,看了以後,以為懂了,自己把唯一正確的內涵看扭掉了,你不會再去找,結果那唯一救我們的方法變成功害我們的,所以這個未會先會是多麼的嚴重啊!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所以談到這個地方,好像前面講得很清楚了,我特別再引一段,後面我不停的這樣引,你們自己去衡量,真的懂了,就是懂了,我但願你真懂了,我瞭解了,我明天一定到你這裡磕頭,但願你求,我自己還在不懂啊,可是如果不懂的話,看我這個榜樣,不要停在那裡,一一上去,它有它深遠的內涵呀!眼前我們稍微花一點點的功夫,將來得到的果報,那真是無量無邊,所以這個地方說,若不明境啊,是明些什麼境啊?這樣,真正受的時候,是要見境明白是這樣見的呀!不是說我現在可以緣到法界了,實際上法界我是緣不到,我是緣到這個境界,並不僅僅如此,這個見境是見是這個腦筋,自己的意念理路,認識這個實際上的意根所對的這個境界,當然這個境界並不離開外面的物質了,換句話說,正確的認識了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