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2月
 
 
 
1
2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第四支用心承仰

 

原文▲芝苑云:『心境相應,納體正要。正作法時,冥心運想,遍緣如上情非情境;由境廣故,心亦隨遍。念念現前,不得浮散;當想己身,總虛空界,容受法界塵沙戒法。當此之際,深須用意,莫緣他事。差之毫微,則徒染法流,生虛喪,可不慎哉?』【見芝苑遺編卷三】

淺釋本文說明受戒者在正作法受戒時,必須善「用」能受的「心」來緣念十方法界情與非情境,以此來「承仰」納受戒體。

《芝苑遺編》云:『能領納的心與所觀想的境必須能夠相應,才是納受戒體眞正的要務(關鍵所在)。所以在正作法時,受戒者必須要冥心(專心;攝心)地運用觀想,普遍地緣念著如上所說十法界情非情境;又由於十法界的情與非情的境廣大無邊的緣故,能觀想的心亦應該隨著境界普遍地廣大。這種能觀想的心還必須念念現前不能中斷,也不得使令輕浮和散亂。應當念念觀想自己的身體(指法性),總(遍於)虛空十方法界;應用這樣的觀想,便能夠容()受十方法界中如塵沙般的戒法,這就是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當此之際(正在這個時間)深深須要善用心意,()緣想其他的事。所謂差之毫微,失之千里,一不小心,就失去了得戒體的機緣,則徒染法流(法流,是指正法相續不絕,如水之流。這裡引喩爲佛門七衆弟子)生虛喪(空過,指持戒卻得不到應有的功德。)豈可不慎重哉()!』

註解

   正作法時:有依三歸依得戒體及依白四羯磨得戒體二種情形,現在若依《芝苑遺編》中的〈授大乘菩薩戒儀〉一文所説,這二種得戒的情形都必須如下觀想:「諸佛子,此是第一羯磨,今法界善法,由心業力,翻惡爲善,悉皆動轉。次作第二羯磨已,告言,今法界善法,聚集空中,如雲如蓋。次作第三羯磨已,告言,今法界善法,從空中下,從頂門注入身心,充滿正報。當知汝身,即是無邊功德善法之聚,當須護持,勿令毁犯。」但若就現今南傳(泰國等)佛敎,在受戒時是不須透過觀想的,只要師資等因緣具足即可得戒。

上來將第四支「用心承仰」講竟,也是說已講完了第三項「預習發戒」,現在接著講解第四項「歎功問相」——讚「歎」五戒的「功」德並「問」明五戒的「相」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