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3月
 
 
 
1
2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第五項懺悔清淨

 

原文▲羯磨註云:『阿含等經云:於受前懺罪已-然後受法。』

業疏釋云:『阿含等下,明行淨納法也。但無始無明是生死本”若理若事順違俱罪。故須前懺,使心清淨,方堪聖法。』

濟緣釋疏云:『先懺後受,經論並然,故註云阿含等。妄起不覺,謂之無始無明;業苦所依,故爲生死之本。動念違理,作惡違事。澄心順理,修善順事。違罪可知。順有罪者,以凡心學道,本惑尙存,造理則取捨未忘,行事則我人難拔。所以順違二俱有罪。義須懺淨,以應淨法,故云故須等。』【見業疏記卷十】

淺釋幢樹毗尼,惟在匡扶正法。今受戒前,先行懺悔,用於資助諸緣,令身心清淨,方能領受戒法。又如來制教,對機而設,戒法亦因事而制,身心若不清淨,戒法則無所領受,是故受戒前必須「懺悔清淨」。

《羯磨註》云:『《阿含》等經云..戒子於受戒前必須將以往的過失懺罪清淨,然後才能納受戒法。』

《業疏》解釋云:『《阿含》等經以下,是說明行懺悔法來清淨道器,才可以

納受戒法也。但由於無始無明是生死的根本,若理若事,順違俱罪(指:凡夫在日

常行事及修行過程中,不論從理上或事相上來說,只要執取好壞境界就會造罪。);是故必須在受戒前行懺悔法,使令戒子身心清淨,方堪許領納聖法。』

《濟緣記》解釋《業疏》云:『先懺悔清淨之後再受戒,是各經論並然(一致地)說法,是故《羯磨註》《阿含》等經云。又由於凡夫衆生從無始以來,妄念生起不而自覺,所以謂之無始無明;因爲有無明而造惡業,就得感受苦報,無明()是業、苦的所依,故說無始無明爲生死之本。動妄念是違理,作惡行是違事,必須澄靜心思順於眞理,來修行善法順於事相。違罪必須懺悔清淨這是可知的,但是順理的事也有罪就是什麼道理呢?順理行善事而有罪者,是以(因爲)憑著凡夫心來修學佛道,本有的疑惑(無明)(還是)存在。即使造作是順於理,然則(然而)取、捨的念頭未忘;修行善事時,則我是人非的分別心還是難以拔除。所以說順違二者倶有罪過。按照這樣旳義理來說,在受五戒前就必須懺悔清淨,以應淨法(合符納受清淨的戒法),是故《業疏》釋云:故須事前懺悔等言。』

以上講完第五項「懺悔清淨」。接著講解第六項「作法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