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3月
 
 
 
1
2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第五項 懺悔清淨

這個懺悔清淨,前面翻邪三歸也有懺悔,現在呢受五戒又有懺悔,這兩個懺悔也不一樣,內涵不一樣,那麼下面我們先看那個文。

《羯磨註》云:『阿含等經云:於受前懺悔已然後受法』

《業疏》釋云:『阿含等下明行淨納法也。但無始無明是生死本、若理若事順違俱罪。故須前懺、使心清淨、方堪聖法。』

這個因為它裡邊的內涵不一樣,所以我這個前面先解釋一下,再解釋下面。這個羯磨的註很容易瞭解,說阿含經等,不但是一個經,很多經上面說,在受戒之前先要懺悔,懺悔清淨了,然後再受,那麼這個業疏解釋說,阿含等下,那就是指前面的阿含等經,說什麼呢?行淨,先要懺悔使得這個心行,這個行,不但當動詞用而且當名詞,就是說這個行法的時候固然是,然後使得心理的心相,心相要把它清淨懺悔乾淨,那個時候再去領納這個戒法,如果懺悔不清淨,不可能,懺悔不清淨,領納的戒法,納不到,這個是我們應該瞭解的。那麼下面說在這個裡邊怎麼樣?無始無明是生死的根本,這個無明從無始以來的,久遠以來力量非常的大,而在這種狀態當中,不管是從理論方面說,從事相方面說,這是第一個。還有呢,順違俱罪,妙咧,違了固然是犯罪,順,還一樣的同樣的犯罪,所以要懺悔,為什麼違是犯罪,順了還去懺悔呢?下面來解釋,所以這必須要懺悔,同樣的,正因為如此,所以這個懺悔跟前面那個翻邪三歸的懺悔不一樣,經過了這樣的正確的認識,然後如理去懺悔,使得我們內心清淨了,那個時候才能夠接受這個聖法,這個聖法這個地方就是講的戒法,下面這個《濟緣》來解釋這個《業疏》,說

《濟緣釋》云:『先懺後受、經論並然、故註云阿含等。妄起不覺謂之無始無明、業苦所依,故為生死之本。動念違理、作惡違事。澄心順理、修善順事。違罪可知。順有罪者,以凡心學道本惑尚存、造理則取捨未忘、行事則我人難拔。所以順違二俱有罪。義須懺淨以應淨法、故云故須等。』

這裡解釋一下,說先懺後受,不管經上面、論上面,都告訴我們這個,換句話說,整個的經論,佛菩薩說的,一致的,沒有例外,要想受這個聖法必須經過懺悔,所以說等,阿含是經,等呢,表示其他的論,這個等也包括其他的經,大小乘經、大小乘論,都是這樣,下面就說無始無明是什麼呢?無始無明啊,就是妄起不覺,就是無始無明,它這個不覺,永遠在那地方,然後呢,莫名其妙,我想我們誰也知道,你不曉得怎麼來,但是呢,永遠在這個狀態,這個就叫做無始無明,這是最根本的。實際上這個就是我們的見解,這個是見解部分。 “業苦所依,故為生死之本”,我們一切的行為都由於這個無始無明,根據這樣的無始無明的邪妄知見,所以一切的行為,都造這個生死輪迴之業,造的生死輪迴之業的話,對不起!就無法避免這個痛苦,所以這個是生死的根本,所以他告訴我們這個是業苦,就依這個無始的無明,所以我們要瞭解這個道理。

下面呢,動念作惡,念頭起處,這是違理,所作的事情,違事,理事兩方面來說,理就是理論方面、見解方面的,然後作惡就是行持方面的,在我們見解上面,所有的這個事實,所有的理論與事實都是違背的,就是說佛法告訴我們的,所以佛法告訴我們,我們也可以說,那個覺悟的聖者,看見的事情的真相,這是佛告訴我們的話,跟我們所看見的恰恰相反,聖者看見的無我,我們看見的是有我,那麼這個“我”又分兩方面,人我跟法我。所以當我們在起心動念當中,永遠是在見解上面錯誤的,所以動念是違理,然後作惡,換句話說,行為,這個行為的話,事項上面,行事呀,一定是輪迴生死的,這個是惡業。這個是錯方面。

下面呢,說既然這樣不對,你怎麼辦呢?“澄心順理,修善順事”,現在我們心也不是說,不要再去動念,然後讓它寧靜澄淨下來,那應該對了吧?行作照著事情的話呢,不再造以前的惡,應該作種種的善事,所以這個前面是違理違事,現在呢,順理順事,起心動念以前都是想著錯誤的,現在澄心淨慮的這樣來,還有呢,行為的話都是造的惡事,現在那個行為都是造的善事,這個應該是順的吧!不行,也不對!因為前面不是說,若理若事,順違俱罪嗎?所以它這裡告訴我說違,違,違反了有罪,當然我們瞭解的,現在順,怎麼也有罪呢?

順有罪者,以凡心學道本惑尚存、造理則取捨未忘,行事則我人難拔。所以順違二俱有罪。義須懺淨以應淨法、故云故須等。』

現在順怎麼也有罪呢?這就特別說明這一個,說以凡心學道本惑尚存,為什麼前面說堪思,我倒那個地方,我特別的提醒一下,我們普通凡夫,儘管是受了歸依了,然後好像進了佛門了,如果不經過前面的認真的學習的話,到那時候還是不行,還是不行!所以造的,通常就是一點點,種善根而已,這個地方就特別說明,五戒雖然是人天乘法,可是五戒的真正的根本意趣在什麼地方呢?是個出世,解脫跟菩薩的根本就在這個地方。所以特別告訴我們說“凡心學道”,雖然說已經瞭解了世間的痛苦,然後要求解脫而找到佛門當中來了。可是進來了以後,還要進一步努力,才能夠找到根本的問題在什麼地方?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曾經提醒我們,歸依以後應該做些什麼?歸依以後應該好好的學,說我不是怕痛苦,然後要找解脫,能夠救濟我們的地方來歸依嗎?是。既然歸依了以後,為什麼這個三寶能夠幫忙我們、救濟我們,使我們解決生死的根本問題呢?原來這個上頭,什麼?特別說明這個道理,這個說明這個道理就是法,所以正歸依是法,換句話說,我們真正要的東西都在這個裡頭,不過這個法一定是佛告訴我們,而佛證得了以後告訴我們,那麼現在傳持的時候是靠僧,所以這個從它的特點上來說,法,從它的整體來說是三者不分,這個法完全是靠僧傳,所以通常對這個整體來說叫作三寶。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才瞭解那個根本的問題在哪裡?如果說沒有這樣的層層的深入,儘管我們一般的去做的話,對不起,違固然錯,順也是錯,所以以我的經驗來說的話,我們平常學佛,通常都是什麼?在學我,以藕益大師的話來說,叫未會先會,還沒有正式的瞭解。哦,懂了!懂了!就是這樣,就是依文解意,這是我們可以說最最大的一個障礙,那麼這個情況在這裡也順便一提,所以說真正要想進來的話,我們要瞭解這個根本的問題在哪裡?不是說它這個上層,不是說我們瞭解要去掉它,但是我們必須要瞭解了以後,然後向後一步一步的努力,曉得根本的問題,從哪裡下手,這個是絕端重要的,絕端重要的。

下面的兩句話,就是告訴我們“造理則取捨未忘”,在理論上面的見解上面的話,實際上都是取捨,或者是這個取捨,當然,或者是要或者是不要,那麼不妨說一下,就是這個無明,這是一個整體,這個無明所顯的行相,我們所感受得到的呢?貪瞋癡。就是這樣,這個貪瞋癡的行相呢?好的東西,就是個取,不好的東西就是捨,境界起來的時候,我們內心上面,法爾現起的就是這個東西,然後呢,真正說起來的話,這個貪、瞋兩個都在取當中,一個取是這樣的取,一個取是這樣的取,排拒它的取,這個癡才是個捨心相,所以我們起心動念,無非都在這個三毒當中,不過以前的三毒,大部份都是要下三惡道,然後真正的受了三歸,好好的認真的學佛的話,可能從三惡道跳到三善道,它還在輪迴當中。所以說“取捨未忘”,除了這個以外,我們不妨用個很現實的例子來說一說,大家就會瞭解,比如跑得去,喔,這個法師很有修行,很有這個,然後大家很認真跑去供養他,儘管佛告訴我們,對這個出家人,你一視同仁的都尊敬他,你們如何我不知道,以我來說,我自己曉得,做不到,喔!這個法師很有修行,我心當中就恭敬,就供養,就什麼,然後呢,否則看完,這個不行,這個不行,心裡面自然而然就是這種方式。然後呢,這個地方有功德,然後跑得去多供養幾個錢,為什麼?有功德呀!這個地方不行,不行,就不是!所以這種地方起心動念當中,取捨未忘,那麼行事則我人難拔,這個我想大家很容易瞭解,所以說違順二俱有罪。在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真正要受五戒,應該以什麼觀念,什麼樣的認識,這個很重要!這裡並不是要我們做到,但是我們必定要有,至少內心上面有基本的認識,然後作為目標,我們一步一步的這樣走上去,這樣,這個五戒就有無比的功德,就有無比的功德,“義須懺淨以應淨法”,真正要懺悔從這個地方去懺悔起,那麼才能夠跟那個清淨之法相應,這是所以說我們必須要去懺悔。看完了這個,我們就瞭解了這裡的懺悔,跟前面的三歸的懺悔很不一樣,很不一樣。

然後呢!這個地方的懺悔就完全用得上《廣論》上面的這個四力懺悔,就用得上了,四力懺悔當中第一個懺悔要什麼?破現行!什麼是現行?所以這個現行,剛才告訴我們就是,造理則取捨未忘,行事則人我難拔,這個地方我們就多多少少體驗得到一點,到那個時候,然後你如果說去念佛的話,心情就不一樣了,自然而然就全部精神提起來,覺得,哎呀,這世間是一無可取,但是我們現在莫可奈何,只能在人倫當中敦倫盡份,反正已經前面造了這個業,欠了這個債,我在這個地方扮演這個角色,隨分隨力的能作多少算多少,現在一心一意,全部在這個上面歸投阿彌陀佛,那個佛號就提起來,如果是持戒的話,同樣的,心心念念在這個上頭,你如果說能夠平常的時候,精神好的時候提起來,完了以後呢,當心情慢慢地沉下去的時候,把它放掉它,讓它在無記當中,在這個狀態當中呢,功德自然增長。念佛的話,你要全部精神提起來,放掉的時候沒有,戒不一樣,如果說你得了戒體以後,提起來的時候固然是,放下來的時候,這個戒的功德永遠在增長,這個是戒,完全不同的地方。所以真正受完了戒以後,證得了戒體,不要破,你能夠這樣的話,為什麼有產生這麼無比的威力?人天當中,它一定是增上,然後如果迴向往生的話,一定能夠往生,它根本的差別在這個地方點出來。

那麼這個懺悔部份,大家如果真正要想用功努力的話,必須要去參考,比如說天台的順逆十法,賢首的順逆十法,那麼目前我經常介紹大家的,就是《廣論》當中的四力懺悔,這個概念,四力懺悔當中,前面破現行以外,對治,那麼為什麼對治?

後面還有兩個遮止,跟依止,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遮止是不再犯,破了以後,不能再犯,而根本重要的是什麼?依止。所以這個依止依止什麼?大家還記得不記得依止什麼?說說看,如果說你們不記得的話,所以這個書隨時翻在那裡,我可以隨時一講,我們自己好好的看一下,看一下你們這個印象就比較深,比較深。這個在卷五,四力懺悔當中,第145頁,大家自己好好的看一下。145頁,實際上依止的話,就是依止三寶,跟那個菩提心,大家還記得不記得?145頁上面,第三力者正進習,還不是!146頁,第四力,修歸依及菩提心,是吧!歸依什麼?就是歸依佛、法、僧。

大家看見,平常我們看那個文字好像很容易喔,很容易喔!說歸依,發菩提心,如果說正確瞭解的話,瞭解這個歸依,不簡單喔!所以他正式歸依了以後,平常我們說,這個三歸,實際上照著這個《廣論》上它歸依了以後,它下面一定產生一個什麼?如果不退的話,一定產生,正歸依的是什麼?法。然後呢,法的重心是什麼?業。業是決定一切苦樂的根本,對不對?然後業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意樂,這個意樂當中,一向以來是貪瞋癡,現在完全相反,所以現在的不是貪瞋癡,是戒定慧,所以你真正正歸依了以後,就是這樣,這個叫正歸依,所以或者是正歸依發菩提心,那是更進一步,我不但是要依靠三寶,我要學三寶,我要這個,所以真實的懺悔的力量,前面破了現行以後,破現行是要靠依止的力量,所以當你正破的時候一定正依止,從此以後一直依止在這個上頭,既然一直依止在這上頭的話,你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下面心心念念,不管你睡著也好,不睡著也好,是不是它那個正面的一直在現起來,對不對?這是我們很清楚的理論上面,現在也瞭解了,所以這個概念,我們平常如果說正確的瞭解,自然而然,我們去做這件事情,就做得會很認真,天下再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我們以現在忙世間這種的操勞操心,你如果說移到運用在佛法上面的話,啊,那這個回報的話,那簡直無法想像,我們現在世間忙了個半天,一個月能賺多少錢?能夠得到多少好處?不要比這個用的更多,你就是同樣的用這個心力,用在佛法上面,然後這個回報,這是個天文數字,無法想像的!我們說起來,人類就這麼可憐,就是這麼愚癡!所以在這個地方順便提一下。

如果大家對這個懺悔,要想正確的認識,或者以前雖然學過,現在這個概念不太清楚的話,那麼關於那個四力懺悔部份,好好的再去溫習一下,當然同樣的,你可以用天台賢首的順逆十法,這個以前我在這裡講的時候,已經把它一一把它很詳細地對比說明過,內容是一樣的,那麼懺悔到這個地方為止。懺悔說完了,最後下面的就是要講作法了,正式開始,差別就是它的內涵不同的,你可以用每一個地方,再看28頁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