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1 簡短課摘
課程錄音: 上周我們聽了上師開示,上師教我們如何「如樹應安住」? 第一要「發現」自己的煩惱和不開心,一旦找到了接著要「止」住,以免狀況越來越糟。
「如樹應安住」是否能與聽聞結合呢? 感恩班長的帶領,我們有了一堂既深入又精彩的課程: 一、「發現」自己的煩惱: 在師父手抄第二冊P122
L6,師父教我們看到自己的煩惱,細細來分我們有三種相狀: 1. 我們沒有發現自己的煩惱,只看人家的煩惱 2.第二就是自己心裡總是懶懶散散的 3.第三是自己在煩惱當中,還不知道,這是最可憐的! 自己的煩惱看不到,老愛看別人的煩惱,為什麼會老是看別人過失呢?因為我們「習慣了」!老是用自己的ㄧ套標準去看別人,一但別人不符合,就不舒服,起煩惱,所以師父說,透過聽聞了以後,我們自己身心上頭種種錯誤的,才都看出來了。 二、在境界上,「止」住自己的煩惱 發現自己的煩惱後,因為聽聞,懂了對錯,那個時候,心裡面就會很懊惱!說:「怎麼我這個身心這麼個差呀,差到這種程度啊!」自己對於自己的煩惱不能忍受的這種心情產生,進一步才會去修行,這就是「止」! 以就是說「止」,是希望我們不要在每次遇境時,總是用「煩惱」把不高興發洩出來,不要用沒有智慧的方式去解決自己的「一向不喜」的念頭,而是要透過聽聞佛法所產生的深度智慧與慈悲,產生思惟的自由度與強烈的正理建立,讓自己從煩惱的桎梏中跳脫出來,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逐漸我們會發現,當我們見解改變了,感受就改變,感受一改變,行為也就跟著變! 所以上師的開示,就在教我們一個重要的概念:
抓住一個我們常有的某個習慣,觀察自己不開心的狀態,找到後就問自己,為什麼以前沒發現?
以前沒聽法之前是怎麼解決這個煩惱的? 現在學法之後,我準備怎麼解決? 如果這樣解決後,會有甚麼改變? 感受有甚麼改變? 我們可以慢慢會去體會這件事實際上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師父手抄中P122- 126
有講到精彩的奔公甲公案,大家可以仔細的思惟,到底我們一般人和奔公甲有甚麼不同?
這個思考,也是師父希望透過這個公案要傳達給我們的重要知見,同學可以多多思惟!
今天的課程,班長透過上次上師的開示,結合最近整個聽聞的重點「決擇自身而聽聞之」,就是希望大家理解內心自我的回饋,才是真實富足的泉源,要斷除一向依賴外界回饋的習慣,透過智慧與慈悲來回應境界,如此一來才能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擁有生生不息的能力。但究竟要如何學習、如何修行? 師父又再度提醒我們最關鍵的四個字「善、思、念、之」。師父要我們好好地聽、認真地聽而且不要浮浮泛泛,不要馬馬虎虎。聽完了以後怎麼辦?「善、思、念、之!」因為修行的精要都在這幾個字。要用智慧、慈悲,善為抉擇,去思惟,等到思惟了以後,反觀自心,一心憶念,取代我原來錯誤的見解,慢慢地定、慧就自然跟著來。感恩師父讓我們了解我們自己的毛病何在,要怎麼深入去改,最後引師父在手抄中所提,在大乘經典上面總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希望我們大家一起從這地方開始深入。 最近許多同修至親相繼往生,感恩他們的示現,讓我們再度反思我為何如此執持自我,在逐漸了解生命真相的同時,僅存的生命我又該如何利用? 此生能學習廣論,有次第的領略佛法,為我的生命定錨,是如此難能可貴!
也希望大家珍惜得來不易的善緣,持續快樂的學習,祝福大家! 立理合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