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3月
 
 
 
1
2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第六項作法差別

原文【作法差別中分爲三支

一、      臨時開導

二、      正納戒體

三、      示相敎誡】

淺釋在第六項作法差別中,又可分爲三支來說明:

一、      戒師在將爲人傳授戒法所作的示與引

二、      「正式作三歸依法來納受五戒的戒體。

三、      「顯五戒的狀來敎誡戒子受戒後必須盡心奉持。

以下講解第一支「臨時開導」。

支臨時開導

原文▲事鈔云:『若至此時,正須廣張示導,發戒正宗,不得但言起上品心。則受者知何是上品,徒自枉問!今薄示相貌,臨事未必誦文。』

資持釋云:『言正須者,顯前發戒,且令預習,未是正用。今將納法,縱令已

解,更須委曲,選擇要語激動蒙心。戒師當此,不可率易。策導開解納法之本,故云正宗。』

淺釋本文叮嚀當戒師的,不能草率地爲人授戒,必須好好開導戒子得戒的要領。

《行事鈔》云:『若至此時(如果到了正式要傳授戒法的時候),戒師正(更應該)必須廣開張顯戒法的教義來指示引導戒子有關受戒的作法等事,使戒子能夠發起領納戒體眞正的宗旨要務。不得但言(不可以只是說)你要發起上品心來領納上品戒。則受者知何(因爲戒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上品心,戒師徒然自己枉問(白問)罷了!今戒師於授戒前應當薄示(稍微地再說明)預習發戒中所說明發戒境量等義理的相貌,臨事未必誦文(指:不一定在受戒時讀誦受戒文就算圓滿)。』

持記》解釋云:『前文中所言正須者,是顯明前面預習發戒所說「所受法體」、「發戒境量」、「依境發心」及「用心承仰」這四支的義理,戒師必須在正受戒時再稍微說明。並且要使令戒子能夠預先好好學習,才能明白納受戒體的道理,未是正用(指:受戒時才叫戒子發上品心,是沒有作用的)。今戒師將爲戒子納受五戒的戒法,縱然令戒子對前四支的義理已經瞭解了,正要受戒時還得更加須要詳委曲解,選擇緊要的言語來激動戒子的蒙心(求戒的初發心)戒師當此之際,不可草率輕易來授戒,應當策勵引導戒子,令其能開發心智來瞭解什麼是納受戒法之根本,故云正宗(所以說戒師的開導是以讓戒子感發戒體爲宗旨)。』

原文△事鈔續云:『應語言:善男子!深戒上善,廣周法界。當發上心,可得上法。今受此戒,爲趣泥洹果,向三解脫門,成就三聚戒,令正法久住等,此名上品心。』

資持釋云:『初指法體。當下,正示發心。』

淺釋本文繼續說到戒師開導的言語,是教戒子們發起上品心來求受上品戒體,以作爲未來成就聖果的基礎。

《行事鈔續云:『戒師在臨時開導時,首先應當對戒子語言:善男子!如來所制的深妙戒法是上善(衆善之首),能生一切善法,而且戒法的體性是廣大周遍十方法界。現在你就要受五戒了,應當發上品心,才可以得到上品的戒法,納得上品的戒體。至於什麼是上品心呢?今日你來受此五戒,是爲了趣向泥洹果,朝向三解脫門來進修,發起廣大心來成就菩薩三聚戒的因行;如果你能夠這樣發心來受戒,就能成就自利利人、燈燈相傳、佛種不斷,令正法久住世間等功德利益,此即名爲上品心。』

《資持記》解釋云:『初二句「深戒上善,廣周法界」,是指戒法的體性是廣大無邊的;「當發上心」以下的文,是正式開示所發上品心的因地修行相狀。』

原文△事鈔續云:『次爲開廣汝懷者。由塵沙戒法注汝身中,終不以報得身心而得容受。應發心作虛空器量身,方得受法界善法。故論云:若此戒法有形色者,當入汝身作天崩地裂之聲;由是非色法故,令汝不覺。汝當發驚悚意,發上品殷重心。』

資持釋云:『五蘊色心,宿因所感,故云報得。法既周廣,劣報不容,必須運動,方堪領納,故云應發心等。虛空無邊,身量亦等。心法相稱,攬法歸心,還依報得。』

淺釋戒師接著爲戒子們作更深入的開導,令戒子能發起上品殷重心來受戒。《行事鈔續云:『其次是說明戒師爲開廣汝(戒子)胸懷者(的道理)。這是由於你們現在所要受的五戒,是有著如塵沙般的戒法,每一戒都是遍及十方法界情與非情,當這樣廣大的戒法流注汝身中,你終究是不能以現前的業報所得五蘊身心而得容受的。所以應當開發你的心懷來運想作觀,觀想自己現前的身心是如同虛空般的器量身一樣廣大,這樣方得納受如來所制十方法界的善法。故《成實論》:假若此戒法有形體色相者(的話),當流入汝現前五蘊身時,必當作(發出)天崩地裂之聲音,你如何能容受的下呢?這是由於戒法是非色法的緣故,所以在注入你的身中時,能夠令汝不覺(覺察不到)。當你明白這種道理之後,在你受五戒稟受三歸依時,汝應當會發起驚悚意(指:小心謹愼的心意),絕對不會胡思亂想,能夠使令心意念念觀想,發起上品殷重心來納受上品戒體。』

《資持記》解釋云:『凡夫的五蘊色心(身心),是宿世造作善惡業因所感得的果報,故云報得身。如來所制的戒法既然是周遍廣大於十方法界,下劣果報身是絕對不能容受;是必須運動(使用)觀想方堪領納戒法,故云應發心等。因爲虛空是無邊的,戒法也是無邊的,在納受戒體時就必須觀想我們的身量亦相等於虛空及戒法。如此,心與戒法便相稱了,這樣才能攬()收戒法歸入身心,所以說這還是依靠我們的報得身來領納戒法啊!』

註解

  虛空器量身:依著文義可以有下面二種解釋:第一是指純淨的法性身,即諸法畢竟的空性,這是從聖者而言。第二是從凡夫染淨的第八識,能容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善、惡、無記(三性)的種子來説的。

  心法相稱:是説明,法稱於心,心稱於法;法無量,心無量;法廣大,心廣大;這樣才能夠名爲心法相稱。


原文△事鈔續云:『今爲汝作法。此是如來所制。發得塵沙法界善法,注汝身心,汝須知之。』

資持云:『初則鼓令動轉,次則舉集在空,後則注入身心領納究竟。三法次第各有所主,由心業力不思議故,隨所施爲無非成。』【已上皆見事鈔記卷九】

【初次後三法者,若約受五、八戒言,即三説三歸誓而納戒體,如下文所載:第遍説歸誓時,法界善法,由心業力,翻惡爲善,悉皆動轉。第二遍説歸誓時,法界善法,聚集空中,如雲如蓋。第三遍説歸誓時,法界善法,從空中下,注入身心,充滿正報。】

淺釋戒師繼續解說如何觀想來領納戒體

《行事鈔續云:『我(指:戒師)今爲汝(指:戒子)正式作授五戒的法。此五戒是釋迦如來在世時所制的戒法。經由這樣的作法儀式,你將能夠發得塵沙般的法界善法,這種善法將注入汝的身心,汝必須知之(:要明白這種作法(觀想)的道理來領受戒體。)

持記云:『道宣律祖所講的「法界善法,注汝身心」,是什麼意思呢?是說明三歸納體的作法相狀。最初宣說第一遍三歸依時,則鼓起十法界的善法使令動轉;其次在第二遍宣說三歸依時,因爲善法如白雲般不斷升起,則舉起十法界的善法遍集在虛空中;最後在宣說第三遍時,則注入受者的身心,戒子將能領納究竟而成爲戒體。在這三歸依三法的前後次第,都是各有所主,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動轉、集空、注入」這三種相狀。這是由於授戒的戒師及受戒的戒子,雙方面的心、業力相應所產生不可思議力量的緣故。這種三業隨著所施爲的授戒作法儀式,無非在於成就遂願戒子納受戒體爲目的。』

弘一律師針對《資持記》文中所談三法次第」一義,作更詳盡的解說 ---

初次後三法者,假若約受五、八戒而言,即是三説三歸誓願時而來納受戒體,如下文所詳載:遍説三歸誓願時,十方法界的上品善法,由心業力(指:師資雙方觀想的力量),翻過去所造十法界的惡業,轉爲現在受戒所要領納的十法界善法,這種悉皆動轉惡法成爲善法的情形,在宣說第一遍三歸依時就成就了。在第二遍説三歸誓願時,十法界的善法,就聚集在虛空之中,如雲如蓋地遍滿在受戒者的頭頂上。到第三遍説三歸誓願時,十法界的善法,從戒子頭頂上方的虛空中下降,直接注入受戒者的身心中,使戒子充滿正報(即究竟領納所受的戒體)

註解

   動轉:「動」過去所造作十法界的惡法,「轉」成現在受戒所領納十法界的善法。

   施爲:是指身業禮拜、口業乞戒、意業觀想等作法。

   初次後三法者:五、八、十戒,是在宣説三歸誓願時即領納戒體的;受具足戒,則是在白四羯磨(一白三羯磨)。在得戒體的時機上雖然有所不同,但在正作法這初、次、後(動轉、篥空、注入)這三法的觀想是一樣的,受戒者要一心觀想如上所説的境界,不要打妄想,才能眞正納得戒體。


原文▲濟緣云:『攬無邊聖法,蘊有待凡軀。五分基成,三身體具。超凡鄙穢流,入眾聖寳位其斯之謂乎!』【見業疏記卷十五】

淺釋戒師在最後敘述戒法的尊貴,讓戒子能生起戒體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想。

《濟緣記》云:『攬取無量無邊的聖法,藴藏在有生死相待的凡夫身軀中。然而從果地來說,五分法身的基礎已經成就了,法、報、化三身佛的體性也已經具足了。從此之後,持戒清淨,修定發慧,斷煩惱、了生死,就能超出凡夫鄙劣垢穢的生死之流,進入於眾聖的解脫寳位者(的道理)。其斯之謂乎!(就是這樣啊!正如《梵網經》所說:「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

註解

聖法:這是從因談果,故稱戒法爲聖法。

眾聖寶位者..可從大小二乘二方面來説明(以下是平常所説)---^乘凡位:修五停心、别相念、總相念(以上爲外凡);暖、頂、忍、世第一法(以上爲内凡)。小乘賢聖位:初果乃至阿羅漢。大乘凡位:十信位之前。大乘賢聖位:初住乃至妙覺位()(要進一步了解,可參閲〈天台四敎斷證位次比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