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3月
 
 
 
1
2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第二支 正納戒體

現在請大家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30頁,昨天我們已經講五戒部份,五戒的儀軌第六條,作法差別,這個作法差別當中第一條,“臨時開導”說過了,就是說臨受戒的時候,現在這個地方,第二支 正納戒體
。這個正納戒體的文非常簡單,但是這個內容絕端重要,我們將來要受戒,成就與否?整個的就在這個上頭,所以諸位有心學佛的,必須把前面這個事先瞭解的很透徹,而且要預習,自己不斷的思惟觀察,在日常生活當中運用它。這個運用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比如說我們理論上的認識,然後懺罪集資這種,一點,還有呢,就是臨時的時候,就正受戒的時候應該什麼樣的心態,這個都必須要事先好好的去聽聞、思惟、揣摩,最重要的是聽聞瞭解了以後,思惟揣摩就是觀察自己的內心起心動念,說我現在瞭解了以後,那麼在心對境的時候,這樣的狀態當中,察看自己那個時候的心裡的行相,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我們要正確的認識,所謂知見,知見就是看見這個,然後呢,看這個它在這種境界上面,跟以前的差別,如果說有所不同,這個不同的地方,看看是不是跟法相應?我們的真正的成就與否,完全在這個上頭,如果跟法相應了,那就是我們下的善淨業的業種,換句話說,這個是將來一定可以感得善淨果報的種子,就在這個地方,瞭解了這一點,我們才知道,整個的都掌握在我們手上,那麼戒跟善的不一樣的意趣,大家要很清楚。你儘管有了這個認識,然後有了這個行持,如果你不受戒的話,同樣地這樣努力,產生的功效很少,受了戒以後,同樣的努力,這個就完全不可以道里計,相差通常人家講說,日積之差,天壤之別,這個是我們前面必須應該認識,有了這個認識,那麼這個時候會很強烈的推動我們去努力,現在看那個文。

《事鈔》云:『作法者。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形壽、為五戒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

這個要說三遍,下面這個就是正皈依,下面繼續說

『我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盡形壽為五戒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結』

前面那個三說,是三歸,後面的三結,這個平常我們都知道,所以從文上看非常簡單,可是真正正納戒體的時候,這個心相非常重要,現在繼續看,

《資持釋》云:『詞句分五。一陳己名;二歸三寶迴向境界;三盡形等顯所期,文舉盡壽、或一日夜或月或年隨時自改;四為五戒者正立誓也,且舉滿分、或一分二分亦在臨機;五如來等結歸正本也。以三寶名通九十六種、後須顯正非同前濫,由此勝號外道無故。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佛也,至真者體悟無邪也,等正覺者道同三世也。此實我歸餘非敬者故云是我世尊。前三歸誓、正發戒緣、三法纔竟即納戒體。後三歸結、是囑非體。』

這個來解釋一下,這個前面“正納戒體”這個作法當中分五部份,第一個就是先陳說自己的名字,通常說我某甲,一般來說,我弟子某甲,我弟子某某,就是這一部份,第二呢,說所歸我要歸投歸向,所以第二個歸三寶的迴向之境,所以這個迴向是,以前是這樣的,現在回過頭來,以前是隨順著無明的,因此輪迴生死,現在隨順著正確的知見,所以能夠從惡改善,從染改淨,從染改淨就是說從輪迴生死當中能夠跳出,這個是回頭改向,這個就是我們所歸之境。這一部份就是前面的說,至誠敬禮以後,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個第二。第三呢,盡形等顯所期,它前面就是說“盡形壽”這一部份,這個就是說,我們要說明我所預期的時間,在戒的特殊的內涵當中,大家還記得“要期誓受”?那個就是“要期”部份,我要定的這個時間,在這一段時候之内,這個要盡形盡壽,文舉盡壽,這個文上面說是盡形壽,實際上或者一日一夜,或者年月,這是隨自己的份,要受多少,到那時候自己可以來斟酌情況決定。

再下面,第四呢,為五戒者正立誓也,那就是說,盡形壽為五戒優婆塞,那個就是自己立的誓願,所以要期誓受,換句話說,這個不是外力被逼的被迫的,而是說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誓願要受,這不僅僅是自己想,而且要決定要做到它,所以這個誓是強有力的一種願樂,所以這個一定是自己的正立誓。那麼前面文當中是說五戒,所以說且舉滿分,那實際上是不是一定要滿分呢?不一定。可以一分、二分,乃至於少分、多分都可以,這個看個人相應部份,那麼到那時候你能相應多少就是多少。最後呢,如來至真等正覺,所以說結歸正本,這個就是最後的我們歸投的根本。那麼下面為什麼這地方還要說如來至真等正覺呢?因為在印度,這個外道他每一個人都有他覺得這個是他自己的最究竟的地方,實際上我們在這裡有沒有?我們也同樣的有,同樣的有,不要說是宗教當中有,非宗教的也有,而只要是人類的共同的,那麼平常我們說,我要追求我的生活,採取什麼型態,在我們心念當中,真正所追求的,這就是我們所重視的,這樣。實際上呢,這個上頭所說的,這個三寶,特別的就是指這一點,我們要瞭解,我們把那個意義呀,它那個三寶廣泛的意義弄清楚。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大家想一想看,我們皈依三寶的根本的意趣何在?根本的意趣就是要離苦得樂,那麼看看我們所有世間的人,是不是都共同的受這個離苦得樂?自己的潛在的,不管是知見也好,慾望也好,而推動而去造作,個人以為從這個地方可以得到的,去找它,我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這有個特別的原因,你如果從這個角度、這個立場,認識了佛法以後去走的話,那個時候你修佛法,行佛法,你不會覺得跟世間互相矛盾,否則對一般人來說,當我們走上佛法那條路的話,大家都看見,這個是一種宗教,這個是種迷信,就是這樣,也許別人不能瞭解,可是自己很清楚,如果我們自己很清楚的話,外面不管怎麼說,我們不會被它動搖,而真正有機會的時候,我也同樣可以把我所瞭解的告訴旁人,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所以說前面它那個九十六種,那麼為什麼九十六當中選佛陀呢?或者說在共同的要離苦得樂當中,你為什麼要走上佛教這條路呢?哪,這個理由,不過這個理由呢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曾經詳細的說明過,這裡不仔細地說。原因這個地方只是說“後須顯正非同前濫”,那這個所以要皈依三寶,那是說我們這個才是正確的,才是真正的,而世間除了佛陀以外的,所有的印度,那些外道九十六種外道,那都是錯誤的。實際上說到這個地方,印度那個九十六種外道,大概來說的話,相當於現在世間的,我們世間的幾乎包括了所有的,所以這個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它並不僅僅是個宗教,我們要瞭解這一點,換句話說,追求人生目標,有各種不同的認識,根據不同的認識,它有不同的方式去追尋。那麼九十六種外道所包含的內容是這個,所以我們不必去談九十六種是哪一些,從九十六種所包含的內容來說,相當於我們世間的,有很多人追求物質生活的,今日有酒今日醉,那個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中叫順世外道,它什麼叫涅槃呢?今天吃飽了很高興,拍拍肚子,這個叫涅槃,是不是這個就是今日有酒今日醉的典型的例子,或者說這個典型的就是說明,他要求快樂,他的覺得這個快樂是這樣的狀態當中,他有自己想這套道理來,那麼在這個地方呢,所以佛法純粹是以世間這個角度去看,你不是要求快樂嗎?要去掉痛苦嗎?對!然後我們給你,如果你不談道理那就不說,如果談道理的話,最後顯出來,只有佛法是正確的。

這一點尤其是現在我們學像《廣論》跟《在家備覽》的所有的在座同學,我都深深的期望你們這一點,為什麼我要特別這樣說呢?眼前對很多人來說,往往說,唉呀!現在末法了,我們對佛法也不必了,只要如此去算就好了,是!就他來說,在他那個覺受上面,這樣去走是一段很好的路,對正確的來說,可是對我們,尤其是在座,我覺得年輕的這種人,自己還覺得自己還有比較空裕的時間,以及能夠如理去觀察的話,那我們一定要把為什麼我們要走佛法的這條路,很正確的把它能夠辨別得很清楚,就是這樣,這麼一來,我們將來盡可以吐氣揚眉,抬頭挺胸的,不管你是科學的也好,什麼也好,那我跟你講道理。所以我以前曾幾次說過,最近這一兩年,實際上不只一兩年,我遇見各式各樣的,所以以科學為主的那些人,就跟他談,結果談的結果,換句話說,大家覺得,唉呀,佛法真了不起!最後或者大家道了半天,是,是,當然我不是一個專門學科學的人,有一些問題好比細的地方,我沒辦法真正的能夠說得很清楚,至少大家,使得他們不會再像以前這樣,你們這些都是迷信,他至少覺得,嘿!你這個,就是以他的立場非常科學,這是我們應該,我想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應該瞭解,所以這個地方說這個才是正確的,這一點正確的,並不是我們佛門當中自己覺得,就是一定是衡準著整個的世間來說。而這個聖號,真正的聖號,除了佛以外,其他的所沒有的,這個外道的話,就真正的我們可以說,為什麼那個外道的判別,一個,就是講真正的重心,“內”,這個內通常我們佛門當中說,這個內的話有兩種意義,一個就是說佛法叫做內道,還有一個呢,就是內道的話,就是解釋,因為真正主要的是講說心法,所以叫內道。

那麼現在這個地方,我們也曉得它有一個涵義,有一個什麼涵義?說外道的,實際上你在正道以外,你不是要得到離苦得樂兩個目標嗎?你要得到這個,你要走上正確的這個方法,正確的這條道路,你已經跑偏掉了,所以雖然你目標是共同的,可是你走錯了,所以他得不到這個正確的內容,所以說這個得不到正確內容,你就沒辦法真正配合,跟這個內容相應的,說名符其實這個聖號,你沒有,這個外道是沒有的。

下面呢“如來至真等正覺”,這幾個這地方,它簡單的也說明的,什麼叫如來呢?乘如實道來成佛也,這個如實的,一點都不虛假的,絕對正確的,最後成就這個大覺世尊,為世所尊的,這是將來我們每一個人的希望,我們每一個人的目標,現在呢就是我們的真正的歸投的,唯一的師長老師,至真者體悟無邪也,這個是正確的,絕對沒有一點點問題的,等正覺者是道同三世也,相當於所有的這個正覺都是這個樣,實際上這個三個,平常我們稱佛的時候,或者是單稱佛,有的時候我們通常三個號連在一塊兒,佛不是有十號嗎?那麼十號非常長,完完整整的,假定說最完整的稱呼,通常我們十號並稱,那麼印度的習慣,最尊敬的稱法,就是最珍貴的一個頭銜啊,我們就稱,比如說我們遇見一個人,說這個人,董事長,某某長,這個是總統,某某先生!就是把他最珍貴的把他稱出來,那麼如果不是十號全稱的話,就是三個。三個就是說,平常我們如果念梵文的話,就是薄伽梵是常常多稱的,薄伽梵,然後多陀阿伽陀,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或者“如來、應、正遍知”,上面這個地方它也是,這個正納,就是以前最早的時候,他們翻譯那個戒經的時候用的這個名詞。

再看文,“此實我歸餘非敬者”,這個才是我真實的所歸投依靠的,其他的都不是我所歸投依靠,也不是我所景仰的,這個是說世尊,這個世尊,也是佛的,世間最珍貴,三世最珍貴的、無上的,這個文字很容易!

“前三歸誓,正發戒緣”,上面不是正納戒體的時候有三說三歸嗎?哪,這個真正的得戒就在什麼?就在這三歸的時候,所以正式啟發我們戒體的這個因緣,在這個地方,“三法纔竟即納戒體”,這個三法,換句話說,三稱的過程當中,第三稱完,正式得到戒體,“後三歸結”,後面那個再三結的話,“是囑非體”,因為這個是無比的尊貴,無比的莊重,所以皈依完了以後,還是要定說,就是這個樣,我已經歸竟!所以也這是特別的一個囑咐,並不是受戒得戒體,不在這上頭,這個文很容易懂。所以我們繼續看下去,

羯磨註云:『三授已,告云:向授三歸正是戒體。今又三結示戒所歸。』 業疏釋云:『告令戒體者、令知得時節。不比由來說後戒相,方云受戒也。』 
《濟緣釋》云:『多論云:有言三歸竟、說一不殺戒、爾時得戒、以勢分相著、本意受五故。有言說五戒竟得戒。恐有執此,故特揀之。彼論自云、諸說中、受三歸已,得者此是定義。即今所取也。』

這一段也說明,怕有人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說法,你說前面是三歸竟,正得戒體,有人說不是的!那麼他現在來找那個經論上面的根據,所以這個羯磨這樣告訴我們,這個正得戒體的時候,是什麼呢?就是三歸完,現在呢他這個上面不是說“三歸三受”,而是叫“三授”,遞給我們的意思,這個是這地方特別的要說明。真正的能不能得?還要幾個條件,說自己不但有清淨的內容,而且這個師長還有具足圓滿的傳承,所以他這個有東西遞給你,你能夠如理如量的接受,那你得到,通常我們的比喻,說那個像接電線一樣,你裡邊弄好了以後,然後到那時候外面,這個同樣一根電線,這根電線有沒有電,有電一接進來,那裡都亮了,如果說這個沒有的話。對不起,接進來接不亮,反過來說,外面那個電線雖然有電。如果我們裡邊這個數位樁子沒有弄好的話,接進來也沒有用,這個我們應該注意,所以它前面告訴我們,三受以後,就告訴他,你受的這個三歸,正是戒體呀!

下面那個所謂“三結”,就是告訴我們戒所歸的,為什麼要這樣說呢?說讓我們瞭解,這個書上面這個寫個用,不是用,知,讓我們曉得得到這個戒體的時間,“不比由來”這句話,也就是南山道宣律祖,那個時候很多人誤解,很多人誤解以為說,這個戒,一直到說戒相,“說後戒相方云受戒也”,當初有很多人誤會,說三皈依了以後,然後就說這個是不殺戒!你能持否?說能,這個是不盜戒,你能持否?說能,說完了以後,才說這個時候得戒體,不是的,不是得!而是說三歸,正三歸完,這個道理以前也簡單說過。

這裏今天再說一遍,簡單的說一遍,這三皈一定是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要期,一個是誓受,說我某某,或者我弟子某某。或者是盡形壽,或者一日一夜,盡形壽,比如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下面說為滿分,或者說五戒優婆塞,或者是一分五戒的優婆塞,或者是幾分,或者是這個是盡形壽,或者一日一夜為盡形優婆塞,那個盡形優婆塞,也就是說受八關齋戒,當我們真正隨著受戒的師父念的時候,最重要的這個時候,心裡面,心口相應,然後怎麼去觀想?怎麼去思惟?那個時候內涵是什麼?就是,我從現在開始一直到以後,盡形盡壽,皈依佛,換句話說,歸投依靠佛,一切以佛作為我們的師長,以他指導我們的法,作為我行持的準則,以僧作為我修行的助伴,所以內心裡邊,你真正的思惟觀察相應的是這種心念。然後呢,你一心歸投依靠了以後,下面再告訴你,現在你歸投依靠了,那麼下面你要作這些事情喔!那時候說我行!我要這樣做!從這個上面,我們也可以明白清楚的,為什麼得戒體在三歸以後得。

乃至於昨天曾經說過,那個三番羯磨當中,第一番羯磨,你心對境的時候,這個心裡面是什麼狀態?這個平常我們就自己再想一想,不但理論上面想一想,而且平常的時候,你對境的時候,練習也在這個上面,不是剛才說,預習是怎麼預習法呢?就是當平常的時候,瞭解了佛法的道理,然後對著境界的時候,你自己心裡面去觀察,並不是觀察這個境界,而是觀察自己對境界的那個時候的心裡的反應,這個是真正重要的,差一點點,差一點點就差得不知道哪裡去了!境界還是個境界,一點都沒變,可是對了這個境界以後,我們對境界的心情,以前就不一樣了,很清楚明白,自己了解說,這是還是隨順以前一樣的貪瞋癡,糊里糊塗的,還是說現在瞭解了,對著境界以後,很警覺得曉得,喔,我現在該怎麼辦?這個才是它真正重要的地方。

現在我們繼續看文,這個所以,上面說,告令這個戒體是這樣,那麼為什麼要知得時節呢?這個知時節,它實際上是一方面我們曉得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實際上,比如說有就是你將來受了大戒,出了家以後,受了大戒以外,那麼對我們這個時間,有很重要的很重要的關係,比如說平常情況之下,你要行這個僧事的時候,比如說你滿多少時候,那麼你可以做些什麼事情,就是這樣,所以關於你自己的受戒的年月,那個很重要很重要,這一點這地方也順便一說。

繼續看《濟緣》下面的,多論云,那個就是《薩婆多論》,就是實法宗,說有的人說三歸以後,說不殺戒,那個時候得戒,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跟這個殺,跟那個四分相關聯,既然你受五戒應該這樣說,那麼本來有人說“五戒竟得戒”,有很多不同的這種說法。有很多不同的這種說法,所以說「恐有執此,故特揀之」。有的人以為這樣,所以特別的把它抉擇,說明它,那麼在上頭跟下頭很多地方,就是用其他宗派的論點來說明,關於這一部份,不必用其他宗派,就是《薩婆多論》自己,彼論自云,諸說中它有不同的各種說法,那麼各種說法當中,實際上正確的是哪一個?就是“受三歸已得者”這個是定義,這是確定不疑的道理,就是我們這裡現在所採用的,這是正納戒體。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