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說法軌理(四) 時間: 2017/05/09 (二)19:00~21:30 班長:駱政廉 副班長:陳贊鴻、謝一秀、杜王平福、黃立理 課程錄音 :
課程摘要: 一、前行:
1. 唱讚誦:憶佛恩 真如 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gm1AU3X2-E 往昔兜率宮 廣說清淨法 遺教今猶在 諸天咸戀慕 如是功德海 為世作明燈 見者無厭足 故我今頂禮 尊於彼天沒 八難皆銷盡 而坐菩提場 世間獲安樂 佛為眾生故 起大菩提心 今已降魔怨 得成無上道 請速度未度 轉於大法輪 請速度未度 轉於大法輪! 駱班長:
有人與佛的因緣不同,有人一見佛像就掉眼淚,而有人則是一聽到密集嘛就掉眼淚;但有人卻完全不相應。古時候當有天災發生時,富有者或國王會在寺廟中辦布施或賑災,貧窮或已數天無進食者一進到舒適溫暖的寺廟又有供應熱食,每天又能在寺廟中見到佛菩薩,早晚禮佛拜佛因此會產生對佛陀生生世世的景仰及感恩。 世人對佛菩薩的恩德最能體會到的是佛陀的說法恩,包含悲功德及智功德。佛陀的悲心是針對所有世人不管貧賤老少,而佛陀古往開來對世人開示的離苦得樂的智慧是無遠弗屆的;而佛陀的身、語、意功德化成最大的功德是業功德。 如果在浴佛時,我們無法思維及感受到父母的恩德,無法珍惜這業緣,那怎麼可能感受到佛陀的法恩德(悲心及智慧),就無法感受到法緣,學法就有障礙。如果因學習廣論而無法將家照顧好,沒有好的業緣,學法就有諸多障礙。要珍惜周遭所有因緣及念恩,才能學佛入心,身心有所得並改變,這就是在浴佛節所想要談的內容及其意義。 二、正行:
1、複習廣論P20LL3 [第二說法軌理分四,一、思惟說法所有勝利
二、發起承事大師 及法 三、以何意樂加行而說
四、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駱班長:說法軌理1.思維說法的二十勝利。 2.在說法時,要對法生起無比的恭敬心,並且隨時憶念佛的功德及恩惠,從內心生起大敬重。3. 說法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意樂來傳法呢? 為了讓自己以及其他眾生成佛?
4.說法時,對什麼對象可以講或不可以講的差別! 佛陀攝受眾生的第一大功德就是隨順眾生,亦即對何種根器就說何種法,要觀察思
維,適合的對象才談。但我們學廣論的同學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學了廣論後就要家中的親朋好友都一定要來學,也不管對方是否條件已具足,因此反而會招致對廣論的不諒解。上士道中,六度或四攝第一就是布施。布施與隨順眾生都是給予對方需要及適合的法。說者要能自我學習及利益他人。 2、研討廣論P22L7~P23L1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如《毘奈耶經》云:「未請不應說。」謂未啟請不應為說,雖其請白亦應觀器。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
為說。如《三摩地王經》云:「若為法施故,請白於汝者,應先說是語,
我學未廣博,汝是知善巧,我於大士前,如何能宣說。汝應說彼語,不應忽爾說。觀器而後行,若已知是器,未請亦應說。」復次《毘奈耶經》云:「立為坐者不應說法,坐為臥者不應說法,坐於
底座為坐高座不應說法,妙惡亦爾。在後行者為前行者不應說法,在道側者為道行者不應說法,為諸覆頭、抄衣、雙抄、抱 肩及抱項者不
應說法,為頭結髻、著帽、著冠、著鬘、纏首不應說法,為乘象馬坐
輦餘乘,及著鞋覆不應說法,為手執杖、傘、器、劍、鉞及被甲者,不應說法。」返是應說,依無病也。 一般經書的戒經會詳細規範到何種可做或不可做者。佛法眼中眾生皆是佛,佛陀在我們週遭為我們講法也聽我講法因為希望眾生能迅速成佛,一定要把自己內心安立好。 雖然未請不應說,然而即使方祈請了,還要看他是否具器(夠條件)。若已知對方具器,縱使沒來勸請,也可以為他說法。 藏傳佛教中的辯經是把對方當作文殊菩薩來請益。 安置壇城時,為恭敬佛不可輕易移動佛像,應該是選定方向位置後才擺放佛。進大殿不應嬉戲。所有的規矩,誰對誰說法,因對法的尊敬所以說法者坐的位置或行走的狀況會比聽法者的位置還高,這不是尊敬說法者而是尊敬法。但若聽法者生病則佛法可以放寬依其病況只坐著、躺著,不受以上戒律所限,仍可以為他說法。 手抄稿P150L4~P153L7 駱班長問 Q1:師父說的公案中跑掉的兩個人與留下來的那個人相同處在哪,不同處又在哪? 宗仁師兄:這兩組人相同之處是想來聽法。 離開的人因為沒有反觀自心,不懂真正的弟子相及對善知識的信心而有自己的定見,才會認為自己的師長不慈悲,不留下來繼續學習。 師父其實是在講慈悲,求法者應該要抱持剛開始學時,自己什麼都不懂,所以不管師長怎麼對我,一定是為我好。 師父說我們一般人因為不了解慈悲真正的行相,所以總是方便出下流。 Q2:何謂真正的慈悲?
有人找法師說想死,希望法師幫他自殺,請問如果你是這法師,會如何做? 文龍師兄:
先了解對方要自殺的想法。 駱班長: 慈悲要有智慧的攝持,隨順眾生最大的關鍵是觀察發生什麼事。先要有完整的同理心,同理對方的苦,並讓對方講出苦的原因,等到心平氣和後,再告訴對方自殺帶來的過患,之後再來談看看有何其他方法。 3.影片: Parental Love is
priceless最珍貴的母親節禮物
駱班長: 大部分卵生的動物都是一生出下一代就讓其獨立生存,不像人類是哺乳類中靈長類最高等動物且是少部分能呵護下一代生長的動物。能不能體會父母的恩惠,就是能不能得到人身的關鍵因素。 手抄稿P152L4~P153L7 駱班長: 師父說我們要了解我們的起心動念事2樣東西,多年的毛病懊惱就是軟暖習氣,見煩惱,思煩惱,是見解上的煩惱及情緒上的煩惱。師父說我們捨不下且還一直保護它的根本原因是其實因為我們自己完全沒察覺。所以佛法說“覺”;覺察要靠反觀自心。碰到一句讓自己非常生氣時如果可以自問一定要如此生氣嗎?這時就有機會擋住見煩惱及思煩惱,這就是察覺力. Q1:師父見解的煩惱問題是出在哪裡? 令雄師兄:師父自己以為別人其實都是認假做真在修行,只有自己才是對的。但後來發現當初自己的認知是錯誤的。 駱班長:師父當初覺得自己跟著師長學,越學越多標準就越高,所以覺得自己的見解比別人對。但後來則發現自己見解太過堅持,憑什麼看到別人穿一件新衣或吃好一點就妄下斷語認為別人是認假作真,憑什麼批評別人的修行,只想到自己的見解而沒有想到依師,不是行持問題而是見解錯誤的問題. 六度中,修行戒律者反而是最會毀壞戒律,因認為別人都不符合標準,沒有隨順眾生會讓人覺得持戒者怎會如此,就寧可選擇不持戒而斷了持戒的因緣.所以佛法說內明,內明.對自己要要求,但對他人則應隨順眾生. 自我修行的隨分隨力則應依止師長的指示。假借真修是假借吃來維持這這身體以利真修行 4. 總結: 不要動不動就以自己標準來要求別人。有時自己的眼界就只看到自己,就如同一個故事。媽媽帶兒子上畫畫課結果小孩畫的都是只有一根根的腿,媽媽問說小孩畫的主題是什麼,兒子回說是逛街因為他看到的都是腿。我們每人看到的事物不同,為何要去要求別人跟我們一樣?為何認為自己講的別人一定要懂,來這上課不就是要學習增長智慧及解脫煩惱嗎?常常反觀自心問為什麼就會察覺別人與自己的見解一定是不同,很多時候才會放下. 三、
結行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盡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
2017.05.09 簡短課摘
本週是浴佛節,也是母親節,聽讚頌"憶佛恩",讓我們一起憶念佛恩!念師恩!念母恩!念家人恩!
憶念佛陀的身,語,悲,智,業功德時,更要憶念師父我們的恩德,有機會上廣論研討班,就是師父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業功德,真如老師說:師父對我們的恩德,最重要的是法恩。 說法軌理中,"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說與不説,取決於對象是否已經具備聽者弟子相的條件(正住,具慧,希求),能夠反觀自心,覺察真正的問題在於自己而非說法者是否慈悲,同時要生起對法的恭敬心與希求心。 學習佛法是對於自己要內明,反觀自心,對於衆生卻是要隨順衆生。然而我們卻看不到自己的軟暖習氣:見煩惱,思煩惱。見煩惱就是我的錯誤的見解,思煩惱就是我不能自主的情緒,不但拾不下還要去保護它,找了種種的理由。認為我的見解就是我生存的工具,我的情緒就是我的個性,改不了! 如何能看到自己的毛病?師父用自己剛出家時,認為不穿好衣服,不吃好東西就是修行的見煩惱的公案,告訴我們,唯有反觀自心,依着師長的指示,才能分辨什麼是隨分隨力的抉擇,而不是依著自己的標準來決定。依止善知識時,真正了解師長的慈悲,而不是看到殘忍或不隨順衆生。 憶念師長的恩德,珍惜每一次的學習,能夠真實地看到自己的見煩惱和思煩惱行相,依佛法做智慧的抉擇。祝福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