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17.06.13
 

廣論消文平台: (白話消文)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識之相,二、能依學者之相,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四、依止勝利,五、未依過患,六、設彼等義。  今初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整個聖教的所有經和論的解釋中,由於眾生根性不同,佛說了種種法引導不同的眾生(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但是本論所說的善知識,是指能夠依照三士道的次第,漸漸地引導弟子漸次進入大乘佛道的善知識。

如經《莊嚴論》中所說:「善知識必須具備下面十個條件: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具足這十種德相,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依止的善知識。

這十個條件中,調伏居首。在沒有調伏自己的煩惱之前,就能調伏別人,是不可能的。所以作為別人的善知識要調伏他人之前,必須先調伏自己的身心煩惱。那麼要如何調伏自己的煩惱呢?假如隨著自己的習性,碰到什麼就少少的修行一下,在自己身心相續中只證得不實在的一點功夫,這是完全沒有辦法利益自己與饒益眾生的。

所以必須把握佛法總體,次第絲毫不亂,調伏自我相續的方法,綱領起來即是依戒、定、慧三學,所以本論中所說的自我調伏的方法,就是指戒、定、慧三學。

 

 

四家合註

 

第二科、因此,依止善知識的軌理,分為六科:一、所依止的善知識的條件;二、要依師的弟子的條件;三、弟子如何依止善知識的軌理;四、依止的利益;五、不依止的過患;六、總攝上述的義理。


第一科分為二科:一、辨別上師;二、上師的條件。
第一科:一般而言,在佛經及釋論中,從各各乘的角度宣說了多種善知識的內涵;然而本教授所指的,則是能依次引導學人趣入三士道,進而導向大乘佛道的善知識。
第二科、條件,分為三科:一、最上;二、中等;三、最起碼的條件。
第一科分為二科:一、自身需要具備的功德;二為了利他所需要的功德。
第一科:《經莊嚴論》中提到:「合格的大乘善知識藉由戒學調伏、藉由定學而寂靜、由於具足慧學而最極寂靜、功德遠超勝弟子、具備踴躍利他的精勤、多聞飽學經論、殊勝慧學以現量或比量經教或正理任何—者透徹地通達真實性義丶具備能符合引導所化機之次第而詮釋的善巧演說、由於悲憫所化機而說法的本性、斷除了因一再地宣說所引起的倦怠厭煩,應當依止這樣的師長。」是說弟子必須依止具備以上十種條件的善知識。


這也是說,尚未調伏自我,絕無可能調伏他人,因此能調伏他人的師長,首先必須調伏自己的心續。


那麼,需要什麼樣的調伏呢?如果隨意亂修,心中有些假冒的內證功德,沒有任何益處。


因此,必須是一種符順整體佛教的調心方法,這必然是珍貴的三學,因此提到調伏等三種條件。

 

 

師父手抄稿

http://p2.i234.me/1599d/20170514d.htm

http://p2.i234.me/1599d/20170515d.htm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

把親近善知識,從這個層次來告訴我們。

【① 所依善知識之相】

要依靠的善知識他具足什麼的條件。

【② 能依學者之相】

然後呢我們要跟他學的人,需要什麼條件。

【③ 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有了這個條件,那麼然後去依止這個老師的時候,怎麼個依止方法,依止道理。

(p193) 【④ 依止勝利,⑤ 未依過患。】

依靠的殊勝的利益是些什麼?不依靠的大的害處是什麼?

【攝彼等義。】

還有呢,總結起來,簡單地說一下,以及前面五項當中,遺漏的補一補,這個第六個「攝彼等義」。

【今初,】

就是善知識的行相。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

這個整個的聖教,佛的經以及菩薩的論等等解釋當中,換句話說整個的佛法,它雖然說啊,不同的方法—這個不同的方法,為什麼「由各各乘」?就是不同的,根性不同的,說有人天、聲聞、緣覺等等。那麼引導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方法。而現在這個地方所說的這個善知識是什麼呢?要對三士道,是人天乘、聲緣乘及菩薩乘能夠漸漸地引導,而最後呢把他引到大乘佛道,那樣的一個善知識。

這個善知識,是有特別的好處,他最終的目的是把你引到佛地當中去的。但是啊他卻 (p194) 不棄捨前面人天乘,所以他能夠普遍接引一切眾生。有一類能夠接引人天的,但是呢再上去上不去了,聲聞緣覺不行,現在他全部包含,全部包含。總共的他能夠最高的卻有最善巧的方便,從最低 的地方引你上來,而他最終的目標,卻是這個—引入佛道。所以從這個裡邊去看的話,它這個什麼?《法華》的精義,《法華》說:「佛說各式各樣的方便,引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最後把他帶到佛地。」喏,這就是它的精髓所在。那麼它下面就引了:

【如經《莊嚴論》云:】

就引這個經論:

【「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

這個善知識要具足這樣的十個條件: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這十樣東西。這樣的善知識你一定要去依靠他。

【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

學的人啊要依靠這樣的善知識,這是善知識分成十個項目。

【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

這裡再說一下,這個自己沒有調伏能夠調伏別人的話,絕無是處,絕無是處。這個也可以說在這地方啊,選善知識的標準,同時也告訴我們,作善知識應該怎麼樣。我們選別人固然如此,教別人同樣地一樣。自己沒有調伏沒有用,沒有用。

【故其尊重能調伏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

你自己先要在身心上面調伏,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佛法,就要調伏自己。調伏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尸羅」,叫「戒」。這是所以為什麼我們啊一出家一定要依靠善知識,學戒學戒,喏,清楚明白了!現在這裡。不是說,啊!我出家了,依靠一個知識告訴我這件衣服嘛怎麼穿,這個法器嘛怎麼打。當然這個也要啊,因為你要這個形象啊!但是假定單單這個的話那就錯了。所以世間有一句話叫繡花枕頭,繡花枕頭,就是這個。如果你得到裡邊的體、精要的話,外面這絕對重要,這樣才能夠裡外配合嘛。所以外面不是不要,但是要把握住。反之,反過來,如果你裡邊的東西沒把握住,你在外面上去弄的話,那是越走越遠,越走越遠。乃至於到後來,反而形成障礙。

我隨舉一例,譬如我們唱念什麼等等的話,他得到了這個體、內涵的話,那個音調 (p196) 等非常重要。因為這個音本身自然跟法界相應的,它有一種音調自然而然能夠使你心情調柔;有一種音調自然會激發你啊散亂。所以你得了體以後,它自然啊運用這個體的時候,一定要靠種種的方便,這個東西一點都不能忽視,所以這個唱念非常重要。可是你不得體,站在這個上面學,你把握不住它的精義何在,然後啊,你用你的那套東西的話,你說不定是越學越遠,因為你不了解它的重心何在!你拿著世間的這種概念去看的話,你並不曉得這個世間的,說不定是壞的呢!所以越唱越遠啊!樣樣東西都是如此。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

【若爾須一何等調伏。】

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要怎麼樣調伏呢?換句話說,這個善知識是怎麼樣自己先用過功調伏了自己呢?下面就說出來了。

【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

欸,他不是一點都沒有哦!「隨宜略事修行」,「略事修行」容易懂,他是多多少少修行的。什麼叫「隨宜」啊?什麼叫「隨宜」?隨他相宜的。真正的大乘的教法,尤其是一定要了解知道完整的總體,然後本末,步步上去,不是說隨便碰到一個。隨便碰到一(p197) 個,對他自己是可以的,我碰到念佛就念佛,碰到參禪就參禪,乃至於你隨便念一卷經,多少最後總是這個因緣而進去的,這個情況叫做「隨宜」。但是這種情況之下,他照他的這個辦法去略事修行,自己能夠真的調伏自己嗎?不行,不行。在這種情形自己都不能調伏自己,你怎麼幫助別人?

所以我們眼前看得見,有很多人去修行,哎喲,某人啊在這個地方能夠得定、打坐,他得定是滿好啊,可是出了定啊,一跑到世間上他那個貪瞋癡還在。所以定是共世間的,如果你用在出世,那個定是絕對重要的。然後你看見:哎喲,這個人得了定了,你要跟他學佛法,不一定。說不定他是一個有大成就者,說不定是個外道啊!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住佛法的中心。

另外一點啊,你說:「哎喲,這個人的戒相行持非常好。」這是佛告訴我們的,但是如果他得不到裡邊的真正的精要的話,形象做得很好啊,他也不一定。欸,這個人念佛很好,可是他念佛的時候滿好,念完了佛下來的時候,他貪瞋癡照舊,這個都是叫作「隨宜修行」。對於整個的大乘圓滿的教法來說的話,這個都不大夠!引導我們種善根那絕對好,這個我們要分別得很清楚。所以始終這地方把握住,本論告訴我們的這條直、寬、大、正這麼完整的大路,這個高標準我們不是拿去衡量別人的,而是把這個理路辨別得很(p198) 清楚,要求自己,說我一定要走這一條路,這個才真正重要的,說一下。

所以像前面說「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當中有假證德名」,為什麼叫作「假證德名」呢?他因為隨宜修行,他有一點功夫的,但這一種功夫在佛法的整個的那個大體上來說,不算!所以叫「假證德名」。我們說造房子那個公案也是一樣,欸,你跑著去要造房子了,你說不定看見那地方,哎喲,堆了滿地鋼筋,那個水泥,欸,你覺得這地方大概造屋子了,不一定!反之它什麼樣子都沒有,他坐在這個辦公室,建築事務所正在規劃,每一個地方弄得很好的話,這個比前者要好。雖然樣子一點都看不見,因為他是走了正確的方向這樣上去的,這個次第我們要弄得清楚。所以這個地方說假證德名,將來對我們真正修學過程當中很重要的,非常重要。

必定要把握得住。要不然人家說,這個人好,你也跟著他去。我聽見各式各樣的人,前幾天有人告訴我,有人就告訴我,說:「這個盧某人啊很了不起啊!他對世間有這麼多貢獻,你們講佛法好的,好了半天,你們有什麼貢獻啊?」我真的想想,我就當時想到了這個。所以我們進入佛門當中也是一樣,喔唷,看看這個法師啊,喔,他能夠打坐打幾天,念佛念得如何,這個如何,這是好的,我們要辨別得清楚這個裡邊的差別何在?

p. 24 (-1)

【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

就這兩句話,真正的善知識把整個的佛教的總體,它那個次第絲毫不亂,把握住這個原則。所以我剛才說,欸,他工地一動都沒有動,像造房子一樣,啊樣子全無!但是啊他 (p200) 坐在這個辦公室裡面,這個藍圖啊就規劃得非常精巧,天衣無縫,這個保證沒有錯!差別就在這裡。

【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把它綱領說起來一定是這個三學—戒定慧,「調伏等三」。那麼把這個東西開開來的話,我們又講六度又講什麼,現在這個地方,開為十相,開為十相。現在我們看看這個十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