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2
師父手抄稿
止 http://p2.i234.me/1599d/20180608d.htm
消文平台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初中分二,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今初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 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二種,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 佛修行的過程分為三個步驟:從最初發心,中間集聚資糧,到最後證得圓滿正覺果位,完全都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祂所開示的一切教法也唯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成辦有情利益大致可以分二:暫時的利益(現前增上生)及究竟的利益(畢竟決定勝)。 其中依於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殊勝下士者,是於現世不以為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道炬論》云,「若以諸方便,唯於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為下士。」 為成辦現前增上生,其全部修習內容,通通包含在下士或共下士道法類中;這又可分為普通下士和殊勝下士。普通下士追求的是現世安樂;殊勝下士,就不只是追求現世利益,而是希求後世能得到善趣圓滿(人天果報)。為了積集往善趣的因,他們會努力行善去惡,這種為後世而修的下士,我們稱之為殊勝下士。《道炬論》中說:「若以種種方便,僅是在生死洪流當中尋求自己安樂利益的人,那就是下士。」 決定勝中,略有二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及一切種智位。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 究竟利益就是決定勝,這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只求自己度脫生死,就像二乘;還有一種是能成就一切種智而得佛果位。這兩類中,前者只求自利解脫,像聲聞乘和獨覺乘所修習的解脫之道等法義內容,就屬於中士或共中士道的法類。 中士夫者,謂發厭患一切諸有,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脫,以趣解脫方便之道三種學故。《道炬論》云,「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為性,若唯求自靜,說名中士夫。」 所謂中士夫,是指不尋求暫時利益,而尋求永恆安樂的修行者。他們對於三界ㄧ切諸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生起很強的厭離心,ㄧ心ㄧ意希求自己解脫。為求自利而想要脫離三有,於是找到了修習解脫的方便道,也就是戒定慧三學。 《道炬論》中說:「想要出離三界,放棄三有的種種快樂,在行持上致力遮止惡業─輪迴流轉的因,至心追求自己寂靜的快樂而努力修的人,就是中士夫。」
如覺口窩所造《攝行炬論》云,「尊長佛說依,密咒度彼岸,能辦菩提故,此當書彼義。」謂修種智方便有二,謂密咒大乘及波羅蜜多大乘。此二攝入上士法類。 如阿底峽尊者(「覺口窩」是西藏人對阿底峽尊者的尊稱)在所造的《攝行炬論》中說:「佛陀說修習密乘和顯乘都能渡過生死苦海,成就無上菩提,所以我寫下這些內容。」這是說追求一切種智,成辦的方法有二,一是修密咒乘(密教),一是修波羅蜜多乘 (顯教),這兩乘的法義都屬於上士道的內容。 上士夫者,謂由大悲自在而轉,為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道炬論》云,「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為勝士夫。」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謂波羅蜜多及咒,下當廣說。 所謂上士夫,就是由大悲心驅轉,為了盡除一切有情的痛苦而發願成佛,於是修習菩薩的六度萬行,以及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學處。《道炬論》中說:「由於了知自身輪迴的苦而欲離苦,更以悲心也想去除其他一切眾生痛苦的人,稱為上士夫(上士夫也叫勝士夫)。」至於上士夫所修菩提道的方法和內容,即顯教大乘和密咒大乘,這在後面上士道的部分,會再詳細說明。 三士之名,《攝決擇》曰,「復有三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為下,第二為中,第三為勝。」與此義同,復說多種上中下士建立道理。 關於三士的名稱,在《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中說:「有三種士夫(依其所持守的戒律來做分類)。第一種是受持在家戒的行者,他們主要修習斷除十惡業、行十善道,但缺乏出離心,此稱為下士;第二種是受持聲聞戒的行者,他們以出離心所攝持的別解脫戒修習自利解脫,此稱為中士;第三種是正受大乘菩薩戒的行者,他們以菩提心所攝持的菩薩戒來修習圓滿自他二利,此為上士。」 同樣的內涵,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多種建立上中下三士的分類方式和道理,但是內容大致都依照這個。 如《道炬》所說,世親阿闍黎於《俱舍釋》中,亦說三士之相。下士夫中,雖有二類,謂樂現法及樂後世。此是第二,復須趣入增上生無謬方便。 《道炬論》中更引了世親菩薩在《俱舍論釋》裡說明三士的行相。談到下士,又可分為二種,即所謂希求現世安樂與希求後世安樂二種。本論所說的共下士,是屬於後者,亦即希求後世增上的下士,因此也必須是能夠無錯誤的行持增上生道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