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俊法師大課
全廣II 第290-291講 課摘                            
希望新生&心之勇士:#26
 

20210126 如俊法師大課 全廣II290, 291講 by 文隆師兄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5293-130290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5365-130291

讚頌 : 「般若法會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lHtllyx_v0

 

心之勇士026則「堅持正念見光明]

描述: \\Mac\Document_2\福智\6年班教材_1599\全廣II 如俊法師開示\2021.01.26\heart-of-the-hero-026-2.jpg

當負面思路如狂風惡浪般襲來,我們應堅定地朝向正向的作意,將自己的正念分分延續、秒秒堅持。

只要堅守正念、絕不放棄,希望的日輪,一定會在心中升起。

* 遇到廣論、佛法是很幸運的,從學習才能了解負面思路,才會知道惡業正在發作,此時要憶念師長、三寶,用佛法正面思路,用正法衡量感受,而不要用感受衡量一切

* 雖然想做,但負面思路排山倒海而來,此時祈求會很有價值

* 要相應於法,而不是只想改變境界及現世安樂

* 相應於法不一樣,要「堅定地朝向正向的作意,將自己的正念分分延續、秒秒堅持。」

* 只要堅守正念、絕不放棄,希望的日輪,一定會在心中升起。」為什麼日輪,一定會在心中升起?從十二緣起來看,感受起來時,要用正法衡量,而不是用感受衡量正法。當下的正念,如陽光、空氣、水,會滋潤善業感果;反之,會滋潤惡業感果

* 當不順利時,或有負面思路,要祈求,提善念、正念。如提不起來,去聽音檔,因為好的思路從好的聽聞來,不會憑空來

* 或者找善友、同行討論切磋,不要放任負面思路,以免惡念潤澤惡業感果

* 負面思路越強越要覺察、警覺,要拜懺、祈求

* 法師屢試不爽的經驗是,只要提起正念祈求,會馬上有加持;自己有負面情緒時,認真祈求,心裡可以放下一半

* 上師有一位師長,拉卜楞寺聞思學院前院長,已圓寂的大阿克,每年都會帶心子小阿克對上師傳法。有一次,上師去機場要送大阿克回程時,大阿克跟上師說「要讓心中善念恆常相續」這很重要

* 農曆年快到,我們今年因疫情可能不會到處串門子,這有附帶好處中,不會太放逸

* 先前,過年期間,上師跟法師坐車,上師要法師觀察街上的車子,車輪軌跡大多不在直線上。一般不會開在不是直線上,但因快過年放逸,不提正念,要記得「要讓心中善念恆常相續」好處是潤澤善業種子,生命可以越來越好

 

希望新生026則「業果會增長廣大」

描述: \\Mac\Document_2\福智\6年班教材_1599\全廣II 如俊法師開示\2021.01.26\hope-embark-026-2.jpg

因果法則是隱蔽法,不容易理解和發現。你看那橡樹種子就是這麼小,可是一顆大橡樹長出來時可以這麼大,舖地板、蓋房子都是用它。業果也有增長廣大的特色,你種了一個小小的布施因,它就會隨著你的歡喜、隨著你心的清淨,不停地增長廣大。

* 思總業果中有業決定一切業增上廣大等四

* 業決定一切,是善業感樂果,惡業感苦果,連佛陀、聖者都不例外

* 漢地禪宗公案,有狐狸見百丈禪師,說自己在上尊佛時答錯一個問題,所以墮狐狸身。這問題是「修行高者,造惡業不感苦果?」狐狸說可以不落因果,答錯了所以五百世墮野狐身。百丈禪師說正確答案是不昧因果,對因果了了分明,更重視因果,不因修行高,不受業果法則約束

* 當然,運用業果可以改變命運

* 關於業決定理,興起行經中提到十個公案,是佛成佛後,仍因過去惡業受苦,如金槍馬麥之報,亦即佛陀只能吃畜牲的麥子,而舍利佛、目犍連則去天宮吃天廚妙味。這是因為多劫之前,佛前世曾是婆羅門,有五百門生。當時大家對已成佛的佛很仰慕,有很多人供養,但外道婆羅門卻。沒什麼供養。之後佛陀僧團外出乞食,婆羅門看他們食物很好,很嫉妒,因此說佛陀壞話,怎麼可以吃這麼好?應該要吃麥。其中兩位學生,知道佛陀、僧團的功德,勸他們不要講佛陀壞話,但大家不聽,繼續說。因此,多生多劫後,要吃如馬麥的食物。兩位未誹謗者就是舍利佛及目犍連尊者

* 佛成佛,圓滿功德、斷所有過失佛,原可以懺所有罪業。但在興起行經中,佛陀說是他故意留點惡業感果,用以說明業果道理,連佛陀都不例外。野狐五百世就是理解錯誤

* 業增長廣大「橡樹種子就是這麼小,可是一顆大橡樹長出來時可以這麼大」佛亦說類似的公案,芥子般種子可以長成蔭蔽五百台車的大樹。因一點點小的善業感樂果,其間差距更大

* 業增長廣大,從空性來看,心境不是各自獨立存在,心境不離。起心動念對法界、宇宙都會有影響。如對池塘丟小石頭,池塘多大,漣漪就有多大。起心動念對整個法界都有影響,所以業會增長廣大

* 每一念保持正念重要性在此

* 業果也有增長廣大的特色,你種了一個小小的布施因,它就會隨著你的歡喜、隨著你心的清淨,不停地增長廣大。

* 學師父廣論錄音帶,會聽到小的善業也會不停增長

* 金貓因緣的公案

* https://www.blisswisdom.org/topic/monastery/1050-9035

* 凡夫無法理解業果,如要深信業果,必須要相信有經驗的佛陀。相信不是迷信,要經過仔細檢查其經驗、說法,看邏輯、事實上前後是否相違?要檢查,才能相信

* 要先皈依佛陀再學,才能學到業果

* 佛陀有全面完整的認識,一般人看不清。如印度外道有牛狗戒,其在禪定中看到前世是牛、狗,就認為以前成牛是今世成人的因,所以要模仿牛、狗,下世才能成人。這是從侷限的觀點,把不是因當因,把不是果當果

 

290

Q1:什麼叫犯戒?什麼是破戒?戒律很好,犯戒、破戒很可怕,覺得守不住就算了?

A

* 戒律是什麼?廣論皈依最後面P116LL3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是為三寶。

* 皈依前要學兩道次,一是念死無常,死亡什麼時候來不知道,而在無限生命中轉世,只會去善趣或惡趣。去惡趣如大地土,去善趣如爪上塵,因為在無限生命中,順著無限生命 串習無明,惡業遠大於善業。如能看清生命真相,起怖畏心,就會想要皈投依靠

* 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佛是皈依大師,僧是皈依正行助伴,故正皈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

* 死亡無常,去善惡趣一翻兩瞪眼,而兩者間比例懸殊

* 如何救拔?要正皈依法,照著做,以脫離怖畏,以不墮惡趣,得到快樂

* 師父說,皈依佛做我導師,有僧助伴,更要皈依正法,願意做就是皈依

* 受戒是在上面基礎下發誓要這樣做,且非如此做不可。「這是戒律

* 為何要發誓?因有強大業力

* 平常造善,會有善行,而發誓,讓善行業力變得更強大

* 如早上提醒自己小心,不要傷害生命,整天下來當然造集了善業。但如發誓不傷害有情,此誓言的善業增長無量無邊,因誓言的強大業力。如戒賭、戒毒等,用發誓的方式,因誓言而有強大業力,除了當下煩惱習氣現起外,也會有發誓的業力現起而可能擋住

* 如按承許誓言做,正確做可以增長誓言業力,違反則削弱誓言業力

* 正式受戒時,居士受八戒、五戒等,出家人受沙彌戒、比丘戒等,發誓的內容不太一樣。特點在於

* 第一誓言不是自己想的誓言,而是佛陀親自制定,十地菩薩也不能制戒

* 第二,發誓的對象,是上師、三寶、十方諸佛,是最強福田門,其業力會被放大

* 第三,正式受戒發誓時,心裡所緣非常廣寛,遍法界生命中各種狀況

* 如八戒,正式發誓一天一夜,面對法界一切情況都要持守,此受戒誓言業力強大

* 有正確發誓受戒,誓言強大,對境時有警覺力,如面對賭博時

* 在皈依基礎上,要發誓做到即為受戒、持戒

* 犯戒,違反誓言

* 破戒,把誓言毀壞、放棄

* 對重戒違犯是破戒

* 對輕戒傷損是犯戒

* 受戒的戒體,透過發誓形成強大業力的體

* 受戒後,好好持戒,戒體業力越來越強,反之,越來越弱到沒了

* 任何善行發誓去做,善業放大,反之,惡業也會被發大。如坐飛機最快,但摔下來則死亡 ;走路最慢,但傷害較小。然而走路慢,會慢到什麼程度?

* P133LL5所依門「《寶蘊經》亦說:「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於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 三千大千世界,意即須彌山外有南瞻部洲等四大洲,含此全部的一千倍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

* 在家有情供燈如須彌山高,油如周圍的海的油燈,比不上出家菩薩拿小燈燭供燈的功德,不及百分之一,因出家人有受戒、持戒功德很大

* 要注意比例,所有有情比不上一位出家人供爉燭

* 八關齋戒一天一夜好好把握,供一盞小油燈,比一輩子不斷供須彌山大的油燈功德來得大

* 僧團沙彌受十條戒比丘250條,沙彌為何要受比丘戒?因其拜一輩子大禮拜,比不上比丘一拜的功德

* 受戒、淨罪集資速度非常快,才會容易成就,才能解決生死問題

* 身上有戒沒戒有差異,兩種戒比一種戒功德大,三種戒比兩種戒差距很大。靠淨罪集資一直增長

* 受持勝利很大,不持過失大,因此要好好學。受戒前要把經論學好。經論不熟,戒持不好

* 先學廣論,再學備覽、學戒律,持戒比較有把握。正式持戒時,功德大於過夫不會難做到。進而把功德回向,把過失懺悔,如此一生功德要超過過失不難。但不學而受戒則很難

* 眼前認真學,未來往上提升,是息息相關

 

Q2:有老婆婆一輩子行善而不懂戒,但持戒者的功德更大,對此二者要如何理解?

A

* 世界流行知識財產權知道秘訣和不知道差很大,因此找對對象很重要

* 如世間人喜歡錢,為何不讓孩子直接先去賺錢?為何先去受教育?

* 佛法學的是無限生命中的離苦得樂

* 跟佛陀學最佔便宜

 

Q3:其他宗教有類似模式?

A

*

* 但力量不如佛法強

* 種因得果,只有佛陀看得清

* 從局部,很難做到位

 

Q4:從㹈牛愛尾談持戒,這個比喻在某一層面,尾巴和戒律是否差別很大?

A

* 喻是說自己也有此能力

* 㹈牛太愛尾巴,就如同阿底峽尊者對最小的戒,寧捨生命也要護

* 我們對平常最愛的東西,也不想傷損。我們可以有此能力,所以也可以用在持戒上

 

Q5:法師說持戒有無限功德,但破戒賭很大,這樣真的要去賭嗎?會不會得不償失?要怎麼破除怯弱?

A

* CEO很會算,真的會算,不隨便賭

* 所以要了解受戒次第先把經論學清楚

* 經律論先學,把重點學清楚,有業果的了解再學戒、戒體等,道理清楚再受戒,不能不清楚就受戒

* 有些人在受戒的時候是很勇敢的,也做了許多承諾,但是持戒的時候一條戒也守護不了,這樣的話利益就很小

* 先學廣論再學備覽做為基礎

* 受戒有次第,從八關齋戒開始,因有法會好的環境保護。持的可以了,認識也拓展了,再進一步受居士終身五戒,再受菩薩戒等,有其次第

* 持戒功德大於犯戒過失不會太難,功德回向、過失懺悔

 

Q6:「最重要的是看有沒有正法毘奈耶的行持」?如何理解?

A

* 正法毘奈耶就是戒律

 

Q7:建立正法和戒律是等號如何理解?

A

* 建立正法,是佛法出現並且留下來,這主要要靠持戒

* 不持戒正法無法在世界留下來

* 為什麼?其中一個原因,師父常說「佛法二寶,賴僧弘傳,僧寶所存,唯依戒住」

* 受戒有三點很重要,因發誓的善行業力被放大無量無邊

* 誓言是佛制對師長、三寶等最強福田門心裡所緣非常廣寬,對所有有情、無情,並在任何情況都要持戒

* 一般善行不足讓佛寶、法寶留在世間

 

Q8:建立正法和戒律是等號,戒有大小?

A

* 行持戒律,戒條有輕有重,不同戒律功德不同。比丘戒大於沙彌戒、沙彌戒大於居士戒、居士戒大於不受戒。菩薩戒大於比丘戒

* 在西藏有些上師,自許獲得很高的密法證量,就不重視別解脫律儀。但是覺窩傑具德阿底峽尊者在密法上的證量如此地崇高,對於守護別解脫律儀卻比自己的生命還要珍惜。注意下面這幾個字——這就是極扼要處!

* 真正持戒,不能大大戒才認真持,小小戒卻馬虎

* 佛世祇夜多尊者(商那和修尊者)時代,一湖中有毒龍,很多大阿羅漢想調伏卻無法做到,之後找到祇夜多尊者,尊者一彈指,毒龍就離開,其他阿羅漢不知其因。祇夜多尊者說因為自己對佛陀小小戒當大大戒持守,如同阿底峽尊者㹈牛愛尾

* 師父說戒是佛親制,祇夜多尊者對佛有特別強的清淨心、恭敬心,對小小戒認真持、大大戒則更認真持,如此可以得佛加持。如此持戒得佛加持才能趕走毒龍,不是阿羅漢所能相比

* 師父最後一次帶教師營,師父流露持戒功德,且師父承辦不可思議建立正法、利益眾生,都是因為師父持戒功德

* 教師營在大仁大學,中午吃飯時,有一教育部一級主管,對師父很尊敬,跟師父鞠躬說,教育部沒做到的福智做到了。師父也鞠躬說感謝教育部支持。官員離開後,師父說:他對我無比尊重,我對他也是無比尊重,但我不是為了人的尊重、感激。如此對境沒有迷失

* 當天下午,在心靈對話時間,是師父跟教師們的對話。當時有另一位教育部高官,先說了半小時,且超過半小時還不想停,此時有老師要義工舉時間到的牌子,此時官員看到牌子才下台,之後則是師父的心靈對話時間。結束後,師父回到休息室,看到外面有人影,師父要人去看看,一直沒回來,其後法師也出去看,看到有一個人很激動,要抗議官員怎麼用時間超過半小時!法師們一起安撫、勸他,說明觀功念恩、代人著想等,再看事情怎麼做比較好。這位想抗議稍微平靜下來後又激動起來。此時師父出來,激動的男老師就雙手合十對著師父一直笑,一直目送師父,看到師父離開,其後就對法師鞠躬,轉身離開

* 也可以從這體會戒德降龍的功德

* 持戒,要把小小戒當大大戒持,不能有選擇性

 

Q9:在福智希望新生的廣播中,有位無期徒刑的受刑者,為了要假釋,六年間什麼都做得很好,但一假釋出來就去找當時陷害他的人,怎麼會為了假釋身口做的這麼好。別解脫律儀以身口為主,但心仍舊要守護?身口上如理,怎麼知道是心上的如理?

A

* 別解脫律儀是以守護身口的律儀為主 [0108]抉擇以身口決定是否違犯

* 這有個好處,守身口比較容易,是往上跨的階梯。因菩薩戒、密乘戒更高,其以心念為主

* 反過來說,別解脫戒護身口,但持戒是否清淨圓滿,仍要把心念算進來

* 關鍵在於,身口持的很好但心持不好?有可能。所以要先學戒律的概念

* 別解脫戒的動機,不是求後世安樂,至少是求解脫死生輪迴或成佛。如只求後世安樂,受戒不合格。如此,要有學戒的過程,才會比較圓滿

* 經典裡有記載偏差的例子。如比丘持戒升天,天人日子很好,便忘了自己是持戒比丘,忘了這不是持戒目的,亦即在無限生命中沒有得到持戒的目的

* 要一生比一生好,要往成佛目的走。如天人不修行,沒有提升,下輩子不是很好       

 

Q10:學戒前要學到什麼程度?

A

* 廣論從前面道次到業果要很熟,下中上士道都要有概念

* 依止法要熟悉進一步學備覽

* 從八關齋戒開始再到五戒,酒戒一定要受,殺盜淫妄可以選擇

* 不要如仁波切說受戒時勇敢,持戒時郤不知如何,這樣不好

 

Q11:學業果到備覽,要清淨持戒但凡夫又有七情六欲,犯戒怎麼辦?

A

* 可以懺悔

* 懺悔是對想持戒,但不小心犯的人,不是明知故犯,不可以僥倖

* 一開始認識勝利、過患。不是有人欠債後還債,又說如果不欠債自己現在可以很有錢

* 最好不要傷損戒,從八戒開始

* 八戒持清淨,除五無間罪外,其他都可以懺

 

Q12:十二因緣裡的受,受和戒律,觸受愛取有,想持戒好一點,如何運用受愛,進而可以成佛或如何用功?

A

* 十二因緣是學戒前要有的認識

* 要領在於一般眾生重感受,隨順感受起煩惱,樂貪、苦瞋、不苦不樂癡

* 愛取是煩惱,要斷愛取,在感受現起時,用正法衡量感受,不要用感受衡量一切。此時有機會在受支斷愛取,扭轉向上

* 戒律在此起作用,因戒律有強大業力。在感受現起時,對貪瞋癡,此時發誓業力現起,憶念善知識、教誡,如沒有受戒,沒有此力量,而順著感受貪瞋癡,造死生輪迴的業

* 持戒的作用在此,這是受戒誓言的業力

 

Q13:夢想犯戒時,因夢裡是潛意識,當時犯戒不是身口,是意念生起而犯?此時意識為何?如夢中可守戒,醒時更容易守戒?

A

* 夢中犯戒比醒著犯戒,在判定上過失輕很多

* 別解脫戒以身口為主,夢中犯,醒著身口沒犯,判定輕很多

* 菩薩戒、密乘戒以心念為主,夢中違犯也很嚴重,但仍比醒著時輕

* 夢中可以持戒,醒著更能持

* 師父有一功德,師父在夢中碰到大船直直過來無法閃躲,此時師父觀修空性,在夢中和船對穿而過,師父和大船都不傷損。之後法師跟如月格西說,格西很震驚。因為醒著思惟空性,甚至在夢中也可以思空性,這是高位菩薩

* 夢中可以憶念戒,醒著工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