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俊法師大課
全廣II 第300-301講 課摘                            
希望新生&心之勇士:#054
 

20210223 如俊法師大課 全廣II300, 301講 by 文隆師兄

 

讚頌:「鐵血男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j7T8CKwzro

* 上師做這首讚頌是為了讚歎僧團的出家人

 

法師前行開示

心之勇士 054則[真正的問題不在外境]

描述: \\Mac\Document_2\福智\6年班教材_1599\全廣II 如俊法師開示\2021.02.23\heart-of-the-hero-054-2.jpg

真正的問題,究其根本原因,都不是出在外境上。

我們總覺得是外境出了問題,所以拼命地改變外境,以擺脫痛苦。

不管外境出現什麼,如能專注於內心對外境的認知,認真觀察真正的問題以及解決之道,我們便離幸福不再遙遠。

* 真正的問題,究其根本原因,都不是出在外境上。這是佛法所說的業果和空正見

* 不論業果見、空正見都說問題不在外境。業果造業從內心意樂和動機;空正見更說境界不是從自方成立,和心息息相關

* 凡夫不知正見,所以覺得外境出了問題,所以拼命地改變外境,以擺脫痛苦。此為沈淪的真相。

* 牽引我們到惡趣,因為業果愚會帶我們到惡趣、真實義愚讓我們陷入輪迴,體性是苦

* 不管外境出現什麼,如能專注於內心對外境的認知,認真觀察真正的問題以及解決之道。這是佛陀、師長教導的方法。如果我用的不是如此,就不是離苦得樂之道

* 要檢查對外境觀察有沒有問題,必須照師長所說內容去做,便離幸福不再遙遠。師父常說佛法不是宗教,是人生的實際需要。關懷幫助是慈悲,而要關懷需要正確的方法是智慧,慈悲、智慧是佛法的全部

* 海外有位CEO同學,前一陣子因疫情衰退,訂單大量損失,損失一半以上,海外工廠產能過剩

* 當時想起上師、師父教誡,雖因疫情經濟受影響,但衡量自我能力後,決定留住員工,沒有裁員止血

* 在訂單減少空檔,用技能訓練培養員工,也讓弟子學英文弟子規。此學習效果很好,身為子弟要重視孝悌,學習的員工有人覺得遺憾未珍惜,有人很感恩,公司的和合運作比以前好很多

* 到年底,經濟復甦,訂單高於疫情前。因未裁員,公司才能運作,且員工間有問題可以共同解決

* 接單最忙時,詢問每兩個星期一次的弟子規課程是否暫停?同仁都希望繼續

* 面對問題,都不是出在外境上,重點是如何運用佛陀離苦得樂的方法。善用此法,好的結果在此生顯現,有人未在此生顯現,在無限生命也不會跑掉

* 在無限生命要累積善業,今生感果者,因先前有累積,才會在今生感果

 

希望新生054則「別讓難題收捨你」

描述: \\Mac\Document_2\福智\6年班教材_1599\全廣II 如俊法師開示\2021.02.23\hope-embark-054-2.jpg

當感覺到一個問題卡了你太久的時候,要記住對佛菩薩祈求,然後要勤行懺悔、服務大眾集資糧,資糧夠了的時候你就會超越。所以要想辦法收捨難題,不要讓難題收捨自己。

* 碰到難題通常越來越苦惱,如何解決?記住對佛菩薩祈求,然後要勤行懺悔、服務大眾集資糧,資糧夠了的時候你就會超越。

* 對佛菩薩祈求,是最強具力業門,做供養,做懺悔

* 僧團服務出家人,也都是具力業

* 狹義僧指出家人,廣義僧是同行,承事同行也會有淨罪集資的效果,資糧夠了的時候你就會超越難題

* 多年前在海外,追隨上師學法,簽證有期限時間到了就不能待

* 上師可以待的時間比較長,其他法師,只能有一個月。要延簽時,發現上師要待更久的時間,當時在地的同學也想辦法幫法師辦延簽的簽證

* 幫法師辦理時,因法師在簽證到期時,更新手續未完成,法師希望能再延簽,但此狀況通常不會過。法師出門前向上師祈白,也努力辦三十五佛懺。在簽證處,簽證官回覆法師目前無法延簽,但還是讓法師延簽

* 等延簽時間到了,新簽證還沒下來,重新辦還要十到十四個工作天。為了能繼續留下來,法師特別認真,拼命拜佛主動承事大眾,到期前兩天,接到簽證已經下來的通知。那一次,法師在該國待了四個多月

* 問題是業力所感,不是外境的問題

* 對具力業門祈求、懺悔,服務大眾。業力強此生會感果,不然無限生命也會感果。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300, 301

 

Q1:妙音笑大師在《戒律辨析》中說:「雖然透過四力懺悔可以淨化惡業與墮罪,但所謂的淨化墮罪,是指透過懺悔淨化了墮罪所感得的苦果的力量,不代表心續中的墮罪會消失。」心續中的墮罪如何會消失?

A

* 雖然透過四力懺悔可以淨化惡業與墮罪,但所謂的淨化墮罪,是指透過懺悔淨化了墮罪所感得的苦果的力量,不代表心續中的墮罪會消失。」墮罪是指違犯戒律的罪,也是惡業

* 未受戒者,犯惡業有罪;有受戒者除了惡業,還有墮罪

* 惡業要把四力懺悔做到位,才能把惡業力量懺掉。違犯戒律的墮罪,要修還淨儀軌

* 針對有受戒者,讓墮罪消失,有類似譬喻。學校校規規定不可打架,但打傷人,如道歉並負責醫療可以得到原諒,但違反校規並未消失

* 前面道歉、療傷如四力懺悔,但違反校規會有規定,必須按學校校規處理,要如何做可以消過等

* 任何人不論是否受戒,有惡業要修四力懺悔淨化。有受戒者,造惡行、違犯戒律要做還淨儀軌才能淨化

* 結論是上師說「所以佛陀告誡我們要快快地來懺悔、來還淨。透過三乘律儀各自的還淨儀軌來還淨,還要透過四力懺悔來淨化所造的惡業。[0827]」有受戒者兩個都要做

* 看似沒受戒者比較輕鬆,但受戒者善行功德較未受者無量無邊,犯戒亦然

* 有人怕受戒,怕違犯過失。所以師父說經論不熟,戒持不好,因此要先學廣論再學備覽,如此學戒功德大於犯戒不難

* 對違犯者還淨,對做對者隨喜

 

Q2:「「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賈曹傑尊者在《入行論廣釋》中有解釋說:「菩提心具有極強的威力,能淨化定業,如果連定業都可以淨化的話,更何況不定業呢?」 」菩提心和懺悔的關係為何?

A

* 菩提心懺悔含在四力懺悔

* P 144LL4「第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者。如是勵力,雖欲令其惡行不染,然由放逸,煩惱盛等增上力故,設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須勵力修大悲大師所說,還出方便。」此復墮罪還出之理,應如三種律儀別說。諸惡還出者,應由四力。

* 依止力

* P 146L3依止力,謂修皈依及菩提心。菩提心含在四力中「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

* 未發菩提心者,依皈依

* 實修四力時,第一個是依止力,從正皈依法,對照法知道自己那裡有問題,再追悔、對治、防護

 

Q3:「「雖然透過四力懺悔可以淨化惡業與墮罪,但所謂的淨化墮罪,是指透過懺悔淨化了墮罪所感得的苦果的力量,不代表心續中的墮罪會消失。」我們大多懺悔沒有下文,所以罪一直都存在。懺悔外,對惡業要疾疾改正,並做其他人的榜樣。如此墮罪才會消失,以上看法是否正確?

A

* 四力懺悔,只有懺悔沒有下文,四力未具足

* 依止力是正皈依法,要知道錯在哪,才能有追悔力,按三十五懺、般若、持咒對治,最後防護不犯。只有懺悔沒下文,不具足四力,連惡業都沒有淨化

* 即使四力都具足,還是不能懺淨墮罪

* 懺墮罪要按還淨儀軌

* 四力把惡果懺掉了,還淨儀軌還是要做。不做還淨,戒體不清淨,戒體清淨好處會得不到

* 如果條件夠,灌頂、受密乘,對金剛戒持守不犯,即使不全了解,十六生可以成佛

* 戒體清淨能無墮罪,才會有此效果

* 四力是懺悔惡業,但墮罪未懺戒體不清淨

* 受戒者要先修還淨儀軌理,讓戒體清淨

* 持戒是具力業門,再修四力懺悔力量會更強,比沒有戒體者更強

 

Q4:學習佛法前過一般的生活,會有三門惡業,四五十歲才學,先前的惡業,要用什麼方法懺悔?

A

* 用心原則是四力懺悔,在下士道會有,修金光明懺或三十五佛懺

* 惡業不是只有今生,而包含過去生

* 四力懺悔,拜三十五佛,會有淨罪集資

* 如拜吉祥師如來,消瞔恚之障;拜梵淨如來,消貪慾之障;拜無愛執如來,消習氣發起的業障

* 要了解四力懺悔用心的方式,大乘佛法特色是如具足四力懺悔,可以在惡業感果前把惡業懺淨

 

Q5「從大乘部派的角度來說,即使是犯了根本墮或五無間罪,都是有辦法懺悔的。」在思總業果,已造之業不失壞「《毘奈耶阿笈摩》亦云:「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 」不知對比上者如何理解?

A

* 在業已造不失壞的部份,師父有說,懺悔為何有效?就是因為業已造不失壞

* 師父舉物理的例子,如向東五公斤的力量,如何可以抵消?在動者恆動,靜者恆靜下,必須要用正向西的五公斤來擋,才能抵擋。

* 有對治懺悔的業也是已造不失壞,因為造業真實不虛

 

Q6:消滅苦因就消滅了苦果,有苦因如何安住於果?朝什麼地方串習就有什麼習慣,苦果也是串習來的?如何安住於果,又能改變習慣?

A

* 苦果發生,心如何安位?

* 習慣是什麼意思?

* 習慣是心會自動進入一種運作,可能很激烈,但自己沒發現

* 不好的運作,又沒發現怎麼辦?

* 任何習慣養成是被業力所推動,廣論P119LL4「本生論亦云: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

* 習慣是被業力推動的特徵

* 修是反覆做,養成習慣不用策勵自己,下一生習慣會自動現起,如夢一般,不由自主

* 習慣被業力推動,要改變習慣,要改變業力,要改變思惟、認識

* 業的主體是思惟

* 怎麼改變思惟?如苦果發生怎麼安住?

* 有一個公案,在法師遇到困境時會現起

* 師父七十幾歲,圓寂前幾年,被告要上法庭。因為有位女同學要出家,她父親知道了很擔心。這位父親沒學廣論、沒學佛,他想了個辦法,寫信恐嚇師父,不能讓女兒出家,同時找私家偵探看團體把柄,如果查到慈心農場一部份用到河川地違反政府規定,就用這個告師父,其後師父出庭

* 師父有說心路歷程。一開始師父有點放不下,師父覺得自己很認真努力修行,怎麼到七十幾歲要上法庭

* 要出庭前一天晚上,師父看到桌上有螞蟻,一般師父會用裝布丁小瓶子蓋住再用紙穿過,請侍者拿出去幫螞蟻放生、皈依。當夜師父按原來作法,要蓋住螞蟻,但沒有蓋好,壓傷了螞蟻,師父心裡一驚,雖最終請出去放生。此時師父領悟,我們過去無窮盡過去生,學佛修行不知從何時起。未遇正法前,有無明、無知,會直接、間接傷害眾生,如此體會無始生死以來,因無明、煩惱有意無意傷害眾生,此時果報現起就會有如此狀況

* 師父之後即坦然出庭,到台中學苑休息。大家很開心,因為兩年沒有見到師父,但又不能太開心,因為師父來出庭。師父看出大家矛盾的心情,師父說生病兩年沒見,要感謝告我的老居士,其後沒有什麼事情,不起訴處分結案

* 面對苦果改變認識很重要,問題不是出在外境,是對外境的認知,是否符合業果見、空正見

* 師父透過業果見看到果相,不會覺得自己怎麼碰到這種事情,為何修行認真碰到莫明其妙的事

* 有困境可以想到師父的公案,讓認識轉變,業力轉變,心操作習慣改變

* 讓自己在痛苦時怪別人、傷害別人等壞習慣不做,讓自己有正確認識改變習慣,業會跟別人不一樣,結果也會不一樣

 

Q7:居士做錯事,在佛前求懺悔,佛是見證者,自己是當事者,內心知道反省。在事件中,如果有相對者,要如何看待?

A

* 在佛前懺悔合格的話,從追悔力清楚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好,會有後世痛苦,因對眾生傷害是地獄果報

* 此時,對傷害對象也是很懺悔,如同對佛陀懺悔,依佛陀所說,帶給他人利益

* 懺悔特徵很有意思,和業力有關

* 萬一懺乾淨,但那個人還是記恨我怎麼辦?

* 有個公案,佛陀講法時有位婆羅門女孩,把一個盆子裝在肚子裡說佛陀害她懷孕。此時帝釋天化身老鼠跑到女孩懷裡,女孩一嚇,盆子就掉下來

* 有人請問佛陀,怎麼會有人毀謗成佛的佛陀?佛陀說會有毀諦,因無量劫前自己還是凡夫時,因貪欲殺死了他,身為凡夫的自己造了惡業在地獄受苦很久,現在仍有殘餘的業。而想要報復的人,瞔心、仇恨心,但其對象已成佛卻仍想傷害,此惡業很重,會下地獄

* 業果特徵是過去業感得,要改變生命遭遇,要改變內心的業力,沒有人可以替代,是自己要用功

* 要幫他人自作教他,從修行改變業力,沒有其他可以改變生命的苦樂

* 壞人傷害你,他說是你是過去惡業所感,不是他傷害你,你可以說沒錯,但他傷人果報未來會回到到

* 同樣你幫人,有人說不是你幫我是我過去的業所感。,沒錯,但我現在幫人,未來果報會回到我身上

* 不要做途勞往返,浪費的事

 

Q8「等到學到深信業果的時候,我們那個部分會更加詳細地學習,為什麼這個罪是可以淨除的?為什麼惡業是可以完全懺淨的,可以懺悔甚至到可以懺淨的?這裡是有一個原理的。」如何認識原理並有信解?

A

* 業果後有惡淨之理

* 師父說業已造不失壞

* 造惡業不失壞,因抵消惡業不失壞,此正對治可以讓惡業消亡,關鍵在業力上

* 懺悔要依靠具力業門的力量

* 用世間來說,碰到功德很大的具力業門,可以改變業力,如世間有人借很多錢,之後有好朋友幫忙還,因為有相應善業在才會有此果報

* 懺悔的力量依師長、佛菩薩的功德,可以依靠抵消過去的惡業

* 惡淨之理提到

* 阿闍世王殺父犯五無間罪,因其有善業得佛陀說法。當時佛見他很慌亂,佛說父親可以殺、母親也可殺。阿闍世王想佛陀為何這麼講?思惟後理解佛陀是說無明父、(死生輪迴的因)可以滅除

* 再從思惟十二緣起,證悟空性,功德很大。之後修懺悔把殺父五無間罪懺掉,雖仍墮無間地獄,但只是拍球地獄不知地獄樣貌而未受苦

* 惡業可以用四力懺悔淨化

 

* 上師講止觀是廣論後半部,是最難的部份,學起來會很吃力,但不要怕,重覆聽、反覆串習

* 可以從止觀開始背,現在是在廣論第十四卷,每周六中午首播,可以跟著背會很好

* 上了年紀,要養成喜歡背的習慣,忘了可以再背,在學習上可以順利很多

* 法師背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之後學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上課比較容易進入狀況,比較容易思考、提問

* 上師前一陣子問法師有哪些人背止觀,現在有八九十位法師在背

* 不要怕忘,讓自己習慣、喜歡背,背書可以對治失智

* 每周六中午止觀初探首播,上師會跟大家連線、跟大家互動,如同一個大課堂

* 每周六有空直接看首播,上師即時連線互動,是很大加持。因為上師很深刻理解學習止觀對解決生死的重要

 

* 學廣論、入行論,可以理解持戒要從守護正念、正知開始

* 正念是心很穩定緣在所聞思的法義上;正知是覺察力,覺察心有沒有安住在正念上

* 有個譬喻:爉燭火光,火光明亮可以照見很多東西,是正知;燭火不能擾動要穩定是正念

* 正念正知養成習慣,戒律可以持得好

* 向內覺察,從覺察身口開始;再覺察心有沒有安住在正念上,受戒、習慣持戒會向內覺察

* 如同不做健康檢查,一檢查時,發現有很多自己覺察不到但卻有問題

* 從不覺察三業到覺察三業,如同做健康檢查,可以對身體的狀況了解得比較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