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8
課程預習 全廣 II 第 34
講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519-130034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10511d2.php http://p2.i234.me/1599d/20210511d3.php http://p2.i234.me/1599d/20210518d1.php 廣論科判 上士道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辛一、七種因果教授
壬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
癸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癸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壬二、如次正修
癸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子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
丑一、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丑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子二、正發此心
丑一、修慈
丑二、修悲
丑三、修增上意樂 癸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辛二、寂天教授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壬二、如次正修第二如次正修分三,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初中分二,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二、正發此心。初中分二,一、於諸有情令心平等,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今初 如前下中士中,所說諸前行等所有次第,於此亦應取來修習。又若此中不從最初遮止分黨,令心平等,於諸有情一類起貪,一類起瞋,所生慈悲皆有黨類,緣無黨類則不能生,故當修捨。 正修七重因果 第一、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一、引發利他心的所依 (一)
修平等捨 在修學七因果教授之前,應該要先修平等捨,也就是透由修學平等捨,來遮止對親、怨所生的貪與瞋。 前面依次第學上來的共下、共中士道法類內容,即是修習上士道的前行,現在修學菩提心時,也要繼續取來修習。如果一開始沒有遮止分黨、分派,修平等心,而對某一類有情生起貪執,對另一類生起瞋恚,那麼所產生的慈悲都是有分別的,如此則無法產生緣一切有情
(無黨類) 的平等慈悲,所以應當先修「平等捨心」。 又捨有三,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是最後。此復有二,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修此漸次為易生故。先以中庸無利無害為所緣事,次除貪瞋令心平等。若能於此心平等已,次緣親友修平等心。若於親友心未平等,或由貪瞋分別黨類,或貪輕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於怨敵修平等心,此若未平,專見違逆而起瞋恚。若此亦平,次當遍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捨」有三種: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處是指無量捨。修無量捨的方式有二,一是把有情觀成沒有貪瞋等煩惱相
(因自己無煩惱,所以修諸有情為清淨相);另一種是,修習自心對有情不因親怨分別而起貪瞋,令心安住於平等捨中。此處是指後者,要藉由修習第二種無量捨達到令心平等。 為了使平等心容易生起,觀修次第應先從沒有利害關係的中庸者為所緣境,然後讓自心保持在一種沒有貪、瞋,平等的狀態。如果對中庸者能修持好平等心,接下來就緣親友修。如果對親友心不能平等,或者是由於自身的好惡而對他們分門別類,或者是因貪執的輕重而使心有所偏斜,這些狀況都須要修習令心平等。等修習到對親友可以一視同仁之後,就可以對怨敵修平等心。如果對怨敵缺乏平等心,就只會看到對方不合己意的部分而起瞋心。等到對怨敵也能安住於平等心時,就可以普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了。 P216L1∼P217L1若爾於彼∼若等尊重。」 若爾於彼由修何事能斷貪瞋,謂修二事。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於一類執為親近而興饒益,於他一類計為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就自己者,當作是思,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此是《修次中篇》所說。 修平等捨時,要如何斷除緣親怨所產生的貪、瞋呢?有兩種方法: 1.從有情的角度思惟:一切有情都和我一樣,想要安樂,不願受苦;既然大家的想法一致,而我卻只對一類執為親近而作饒益,對另一類計為疏遠而作傷害或不予幫助,這根本就沒有道理。 2.從自己的角度思惟:無始以來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位有情不曾多次做過我的親屬,我應該貪愛誰?又應該瞋恨誰呢?這是《修次中篇》中所說的。 又於親屬起貪愛時,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云,「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為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及如前說無定過時,一切親怨速疾變改所有道理,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此取怨親差別事修,故不須遣親怨之心,是滅由執怨親為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 如果對親屬生起貪愛時,應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上所說的思惟:「過去我曾殺害你,你也曾殺害我,大家互為怨敵、彼此殺害,你們怎麼還會生貪執心呢?」應如前面修六苦時所說「無定過患」,好好思惟一切親怨迅速轉變的道理,由此遮除貪瞋二心。這裡只是拿親怨的差別來作比對,以修習平等捨心,並不是要遮止親怨關係的本身,而是應透過思惟,遠離因親怨分別所產生的貪瞋分黨心理,這才是我們要斷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