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22.01.18 課程預習

全廣 II  60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060/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20118d1.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庚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   

    庚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辛一、於總大乘學習道理

        壬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

        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壬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

          癸一、何所學處

          癸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

            子一、正義數量決定

            子二、兼說次第決定

          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癸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

第二分二,一、正義數量決定,二、兼說次第決定。 今初

2.  六度能總攝學處的理由:分為數量決定和次第決定。

子一、正義數量決定

佛薄伽梵略說六度總嗢柁南,最勝紹尊如佛密意而為開解,解釋如是重要因相,令發定智,即此數量決定道理。若於此理獲勝定解,則執六度修持為勝教授,故當得定解。其中分六,

(1) 數量決定:此處所說數量,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等六度。佛陀曾把修行略說為六度總綱,後來由最能紹繼佛意的彌勒菩薩,著作《現觀莊嚴論》解釋佛陀如此說的原因、要義,開顯甚深意趣,令修行者對圓滿的內涵有所了解、引發定智,這就是數量決定的道理。若於此等道理能獲得殊勝定解,則於修習六度,自當認為是最殊勝的教授。下面分為六個項目說明。

觀待增上生數決定者。謂圓滿菩提廣大行者,必須轉經無量生世。此復進道若無圓滿德相之身,如現在身略有少相,縱勤修行實難增進,故須身德一切圓滿。又須具足所受用財,能受用身,同受用伴,凡所作業悉能成辦,四種圓滿。

1.觀待增上生之數量決定

要能圓滿廣大的菩薩行,必須經無量生之相續;在多生多世的修學當中,如果沒有圓滿身相作為所依身,像現在的凡夫身只有少許德相,縱然勤修,亦難增進,故須圓滿一切身德。此外,還要具足四種圓滿:所受用之財(布施為因)、能受用之身(持戒為因)、同受用之伴(忍辱為因),以及能成辦之事業(精進為因)

又此盛事亦多變為煩惱之緣,故須不隨煩惱力轉。此猶非足,尚須對於諸取捨處,能善分辨無倒進止。若不爾者,猶如竹蕉結子便枯,騾孕自死,即彼盛事而為害故。

但此四圓滿會轉生為煩惱之機緣亦多,故第五尚要有不隨煩惱轉的定力。這樣還不夠,又須第六具備對善惡取捨的智慧,該做的就進,不該做的就止。否則就像竹子開花、芭蕉結完果後便枯,騾子懷孕就死一樣,享盡盛事反而害了自己。

若有智慧,知是往昔妙業之果,更勤修因令漸增長。若無智慧,受盡先果而不增新,後苦起首。

有智慧的人知道宿世善業才能感發今生妙果,因此會更努力修集善因、增長善果。沒有智慧的人,只顧當下享受,不知要累積新的善因,等到昔日之果享用盡了,後面就要受無量無邊的苦了。

故於餘生感六盛事,非為無因,不平等因,其隨順因定為六度。故於現法,當修當習當多修習六到彼岸,以殊勝因能感如是殊勝果故。此是現前增上生果,身圓滿等究竟增上生者,唯佛地有。

所以來生想要獲得上述六種圓滿盛事,絕非無因生,或不平等因之所生,而是隨順因生。這個隨順因,如其次第,定為六度。因此,我們今生就要努力修習六度,以此殊勝因感得來世的殊勝果,這也是就現前增上生而言;如果能生生增上,等到這個增上生到達最究竟圓滿的時候,就是決定勝,就成佛了。

P259L1∼P258L如《莊嚴經論》六度決定。

如《莊嚴經論》云,「受用身眷作,圓滿增上生,恆不隨惑轉,諸事無顛倒。」

如《莊嚴經論》中說:「受用、身相、眷屬、及事業圓滿,這些都是增上生的所依,而要達到究竟的決定勝,須以定、慧引導,一切時處,恆常無間,ㄧ直努力增上,到最後圓滿就是佛。」因此,不論現前增上生,乃至究竟決定勝,都需要修學六度是確定的。

以如是身學菩薩行,菩薩唯有二所作事,謂正引發自利利他。是故觀待引發二利數決定者。其修利他,先須以財而作饒益。此若損惱有情而施亦無所濟,善遮損他及所依事,利他極大,故須尸羅。

2.觀待於成辦二利之數量決定

以上述所說圓滿之身來學菩薩行,菩薩所作唯有二事:成辦自他二利。以成辦利他而言,應先以財施或法施的方式來饒益他人;然而布施時,若態度或其他方面損惱了對方,這個布施沒有功德。所以,要善巧遮除能損害他人的十種黑業,這樣才是真正利他;而遮止黑業,有賴於守護尸羅清淨。

若不能忍他作怨害,報一報二,戒難清淨,故戒究竟須耐怨害忍。由不報復,能免眾多他所造罪,他若信樂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

又如果不能忍受他人怨害,選擇以牙還牙,則戒行無法清淨,因此需要能夠忍辱。去除報復心,不僅能免他人多所造罪,他若信樂,還可以進一步教他行善,這才是最大的利他。

自利者,謂以慧力得解脫樂,若心散亂不能得此,故須靜慮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緣。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須晝夜發勤精進無有勞倦。

自利方面,主要指以智慧得到解脫之樂而言。要想得到解脫,一定要具足智慧但若心散亂,必定得不到智慧。這時需靜慮的工夫令心住定,才能隨心所欲地安住在善所緣上。然而懈怠者無法修得靜慮,故需一切晝夜發起精進,沒有疲厭。

此即彼等一切根本,故修二利六度決定。如云,「勤行利有情,修捨不害忍,住脫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精進是其餘五度的根本,修行主要就是靠精進因此,要能圓滿自他二利的話,就是修習六度。如說:「為了利益有情,菩薩應精勤修習六度:修捨是布施;不害是持戒;忍是忍辱;前三度是利他行。安住是止,也就是定;解脫由觀,也就是慧,後二度是自利行。實際上修學六度就包含了自利利他的一切菩薩行。」

此中利他非一切種,言住脫者心住所緣,是靜慮行跡,解脫生死是慧行跡,若辨此二則於寂止,不致誤為毘缽舍那。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僅是此靜慮一分,故於六度圓滿之體,當求定解。

此處僅談及前三度屬利他,而後二度是自利,精進則通自他二利。說到「住脫」,「住」是指令心安住於善所緣,此為靜慮()之成效;「脫」是解脫生死,則為智慧()之成效。若能別別分辨此二者,就不會把奢摩他誤為毘缽舍那了。有些自認為可以入定持心的行者,要注意是否僅修持了靜慮的一分,因為雖修禪定,還不是真正能解脫的慧。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認識六度圓滿的體性,對之產生定解,這樣才不會走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