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22.01.11 課程預習

全廣 II  59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059/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20104d1.php

http://p2.i234.me/1599d/20220111d1.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庚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

    庚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P256L2∼P256LL1又大小乘種性堪能。

又大小乘,亦是修時學不學習無邊資糧,曰少分乘及曰小乘,二是異名,少分義者是一分故。現在劣果飲食等事,尚須眾多因緣成辦,而於士夫第一勝利,欲修成佛,反計一分而為完足,極不應理。果隨因行,是諸緣起法性爾故。

又大、小乘之差別,在於發心不同,故修習亦不同。大乘是修習無邊的學處、累積無量的資糧;小乘亦名少分乘,少分指一分,小乘是少分的學習,當然只能得到少分的果位。(要圓滿一切功德,就不能只以少分乘來圓滿,必須福德、智慧二資糧都具足才能圓滿。) 一般世間的雜事,都還需要很多的因緣才能成辦其短暫利益,更何況是修行者所希求的最究竟目標─成佛,反而妄想透過少分的因緣就能圓滿佛果,這完全沒有道理。果是跟隨著因而來的,這就是緣起法性,本來就是如此。

《悲華》於此密意說云,「少分成少分,一切成一切。」《如來出現經》云,「若諸如來出現於世,非一因緣,何以故,最勝子,諸如來者要以十億無量正因,乃能成辦。何等為十,謂以無量福智資糧圓滿正因。」乃至廣說。《無垢稱經》亦云,「諸有伴,如來身者從百福生,從一切善法生,從無量善道生。」如是廣說。

於此意涵,《悲華經》也說:「少分因只能成就少分果,一切因才能成就一切果。」《如來出現經》說:「諸佛出現於世,不是單靠一個因緣成辦的,為什麼?菩薩們!成佛要具足十億個無量正因,才能成辦諸佛一切圓滿。何謂十?即具足無量福德、無量智慧等一切圓滿正因。」經上面說得很清楚。《無垢稱經》也說:「諸位同修!如來的報身是從一切圓滿福德而生,從一切善法生,從修習一切無量的善道而來。」經上都這麼說。

龍猛菩薩亦云,「若佛色身因,如世間無量,爾時法身因,如何而可量。」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羅蜜多總攝修學者,如前所說是諸密咒與波羅蜜多二所共同。

 龍猛菩薩也說:「圓滿佛陀色身的因,尚且需要無量的世間法來成就;而圓滿佛陀法身的因,則根本無法衡量。」可見需要修學的大乘法門是如此浩瀚無邊,所以才要用六度總攝為方便分與智慧分,而此六度萬行也是顯乘與密乘都要修學的共道。

諸大咒典釋諸宮殿及中諸尊,盡其所有,一切皆是內心德時,數數說為六波羅蜜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圓滿波羅蜜多道故。

譬如密乘大咒典解釋壇城時,講到有無量宮殿、無量莊嚴聖眾等等,這就是內心德相圓滿波羅蜜多道的顯現;而這些波羅蜜多道就是六度、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等。

故除少數補特伽羅差別,以諸欲塵為正道等,與波羅蜜多所說略有取捨,當知諸餘唯是共學。若以上說而為種子,善思惟已非一分道,於全分道未獲定解,則不能知大乘總道。故具慧者,當於此發堅固定解,由多門中漸增大乘種性堪能。

密乘中除了少數特別殊勝的補特伽羅能以五欲為道,和顯乘的次第教法略有差別外,其他都屬於顯、密共通的學處。應善巧思惟上面所說這些不共的因,絕不是一分道所能成辦;如果對修學完整的道體未獲定解,將絕對無法通達圓滿的大乘總道。有智慧的行者應該對修學大乘道要有正確的認識,堅定發心,實踐菩薩行,並由多方面累積增長福德與智慧,增長大乘菩提心種。

P257L1∼P258L1律咒二中所化行故。

庚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第三解釋學習學處次第分二,一、於總大乘學習道理,二、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 初中分三,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今初

三、解釋學習學處的次第

菩薩學處是顯乘與密乘都要修學的共道,此處先說顯乘的部分;顯乘於「學習菩薩學處」又可分三方面來解說:淨修欲學菩薩學處之心、修已受持菩薩律儀、受已如何學習菩薩律儀。

辛一、於總大乘學習道理

壬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

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儀,不可聽聞所有學處。此不同彼,此諸學處先當善知,淨修相續,次樂受者,乃可授與諸律儀故。

() 淨修想學菩薩學處之心:一般來說在未受別解脫戒或密宗灌頂之前,不允許聽聞戒律內容或持誦密咒;菩薩戒則不同。在未受菩薩戒之前,就應該先了解其內涵,淨修身心,其後考量自己能歡喜持守,這時才授予菩薩戒。

如《菩薩地》云,「欲受菩薩淨戒律儀,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其中所說菩薩學處及犯處相。若慧觀察自思擇已至心愛樂,非為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淨戒律儀,如受戒法,彼亦應受,亦應授彼。」

如《菩薩地》中說:「對想受菩薩戒的人,應該先為他講解與菩薩有關的法藏(摩怛履迦),如論藏《菩薩地》及經藏《華嚴經》,讓他了解學處及違犯之相。先由善知識開示,再以智慧觀察思擇自己是否歡喜愛樂,如果受戒非因他人勸說或抱持超勝他人的心態,則可知為一位堅固菩薩,堪能受持菩薩淨戒律儀。確定之後,授戒師和受戒者分別按照律儀進行。

故先了知諸所學處,為作意境。若於學處至心愛樂,修欲學已,次受律儀則極堅固,是善方便。此及下文二處宣說,文恐太繁,當於後釋。

所以,應先了知學處,如理作意思惟觀察,若能由衷生起欲學心,再去受持律儀,這個戒就會非常堅固,這也是一種善巧方便。為了避免重覆宣說,後面再一起解釋。

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第二者,初當如何正受道理,受已無間於根本罪及惡作罪防護道理,設有毀犯還出道理,戒品釋中已廣決擇。未受律儀定須先閱,如彼當知。

() 修已受持菩薩律儀:先說明如何受戒、受戒之後應如何立即防護根本墮及惡作罪、以及犯戒後如何還出清淨的道理;以上內容於《菩薩戒品釋》中都有詳細解說。故於未受戒之前,定須研閱,從中了知。

壬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

第三分三,一、何所學處,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

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今初。

() 受已如何學習菩薩律儀:受戒後應如何學習學處,可分三點來說。即說明學處內涵、總攝理由、學習次第。

癸一、何所學處

若廣差別雖無邊際,隨類略攝,於六度中盡攝菩薩諸應學事,故六度者攝菩薩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四攝亦即攝於其中。攝施易知,愛語者是依六度教誡所化,利行者是安立他於所教義,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

1.    說明菩薩學處

真要詳細解釋學處,根本說不完,然以種類略攝,可於「六度」中總攝菩薩一切學處,所以,六度是統攝菩薩道中一切要義之原則綱要。四攝也可以含納在六度中。四攝法當中第一個是布施,這個容易理解;愛語,是依照六度教誡眾生;利行,是引導眾生進入教義內涵;同事,是與眾生同修善法。

P258L1∼P259L1又二資糧唯佛地有

又二資糧及三學等,亦攝菩薩一切正道。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諸餘能攝則不能爾,故以六度為能攝事最為第一。

當然福智二資糧、及戒定慧三學等也可以統攝一切菩薩所要學的內涵,只是以六度來詮釋所有菩薩學處是真正能夠包攬無遺、最為圓滿的,因為菩薩的一切善行都可以為六度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