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22.02.08 課程預習

全廣 II  61

https://www.amrtf.org/zh-hant/clear-moonlight-great-ocean-0061/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20118d2.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庚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   

    庚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辛一、於總大乘學習道理

        壬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

        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壬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

          癸一、何所學處

          癸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

            子一、正義數量決定

            子二、兼說次第決定

          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數決定者。先以財捨除其匱乏,次於有情不為損惱,且忍怨害,於助他事發起精進而無厭離,依於靜慮以神通等引攝其意,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說斷疑,令解脫故六度決定。

3. 觀待圓滿成辦一切利他之數量決定

如果純粹以利他的角度來看,六度也是決定的。首先對有情布施財物,除其匱乏;其次不損惱任何有情;非僅如此,而且能忍他人所作怨害。幫助別人時,當發起精進,毫不厭倦;進一步,以靜慮引發神通等令他人生起善法欲樂;若對方堪為法器,再以智慧為他說法斷疑,引領他人解脫。所以,一切利他事業皆由六度成辦。

P260L1∼P261L1如云,有力堪忍。

如云,「不貪及不害,耐怨事無厭,引攝善說故,利他即自利。」此二頌說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若於引發自他利理,獲得定解,則能殷重修習六度。

如說:「不貪就是施,不害就是戒,耐怨事就是忍,無厭就是精進,引攝善說就是定慧,這樣地圓滿利他,也就圓滿了自利。」                        

以上二個偈頌講到修習自他二利,都必須要六度。對此道理若能具備真實定解,自然會全部精神認真地去修習六度。

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決定者。謂已得財位無所貪著,及於未得不希求故,於諸財位能不顧戀,有此則能守護學處,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眾苦,能堪忍故不起厭患。修善所作勇悍無厭,修奢摩他無分別瑜伽,及毗缽舍那無分別瑜伽。以此六事攝盡一切能趣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發,無須更多。

4. 觀待能攝一切大乘之數量決定

(以大乘道所應學的內容來說,六度也能完整包涵,一無遺漏。) 於已得之財位不貪著,未得之財亦不希求,對所有資財毫不眷戀,這樣才能守護學處、受持戒律,不會隨意違犯。對有情與非情所帶來的眾苦,皆能忍受而不起厭患,才能勇悍精進修行善法。最後修習無分別定、無分別慧(即止、觀無分別瑜伽)。這六件事含攝了一切能趣入大乘的宗要,大乘道亦由此六度依次而成辦。就是這六度,不能少,也不需多。

如云,「不樂著受用,極敬二無厭,無分別瑜伽,諸大乘唯此。」由是因緣,欲入大乘棄捨六度,實為相違。

如說:「不耽著受用即是布施;敬重戒律即能持戒;不厭患眾生則能忍辱;不厭患善行就是精進;修習止、觀無分別瑜伽,即是靜慮與智慧,這些就是大乘道的內容了。」因此,若真想要進入大乘,卻不修六度,這實在沒有道理。(「不樂著受用」就是不貪,布施;「極敬」就是戒;「二無厭」是指忍辱和精進。「無分別瑜伽」就是止與觀。)

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決定者。謂於已得境界受用,無貪欲道或方便者,謂行惠施,由修能捨離彼貪故。諸未得境為得彼故功用散亂,防護方便謂持淨戒,由能安住比丘律儀,一切事業邊際散亂悉不生故。

5. 依一切種道或方便之數量決定

 (大乘菩薩要廣學一切道,依此觀點辨明:六度為成辦之方便。)

不貪著已得境界受用的方便道是「布施」,因為布施就是修捨心,能遠離貪愛。防護為貪求未得境界受用所生之散亂,其方便即為「持戒」,因為戒律清淨,就能安住於比丘律儀,於世間事一切散亂都不生起。

不捨有情方便謂能堪忍,不厭怨害一切苦故。增善方便謂發精進,由發精進善增長故。淨障方便謂後二度,靜慮伏惑,般若能淨所知障故故六度決定。如云,「不貪諸境道,餘防為得散,不捨有情增,餘二能淨障。」

不捨有情之方便為「忍辱」,因為能不厭患他害所生的一切苦。能增長善業之方便是「精進」,因為發起精進的力量,使善業得以增長。淨治罪障之方便道為後二度,「靜慮」能調伏煩惱,「般若」能淨除所知障。由此可知,成辦一切道的方便,由六度決定。如說:「不貪已得境界受用是布施;防止貪求未得境界受用所生之散亂是持戒;不捨有情為忍辱;增長善業為精進;淨除一切罪障是靜慮與智慧」。

又不隨已生欲塵散亂自在轉者,謂無貪施。若先未生預遮滅者,則須尸羅,防護無義非義散亂。惡行有情數多易遇,由此因緣退捨利他,能對治者,謂當修習有力堪忍。

此外,希望不隨逐已生的欲塵散亂,而能自在動轉,菩薩行者應修學無貪之施度。想要在欲塵散亂尚未生起之前,就預先遮除,則須修學戒度,以防範無意義或不如法的事情。面對造惡有情數量眾多且容易值遇,恐將生起棄捨利他之心;菩薩唯有修學忍度,才能不捨有情。

P261L1∼P262L1淨善眾多教授所致。

淨善眾多長時修作,令增長者,要由思惟此勝利等,發起恆常猛利勇進。暫伏煩惱,須修靜慮。滅煩惱種及所知障,謂須般若。此於六度,能與最大決定知解。

想要增長眾多善法、累積善業的行者,須靠長時間的修習;應由思惟善業之勝利、惡業之過患,來策發自己的善法欲、勤精進。要壓伏煩惱,使煩惱不現起,須靠靜慮的工夫;徹底滅除煩惱種子及所知障,須靠修學智慧。 以上說明六度是引生最大決定知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