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2023.01.10 課程預習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30110d1.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1599/20230110/159903.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子一、初於總行學習道理

            丑一、學修六度熟自佛法

               寅一、布施度

               寅二、持戒度

               寅三、忍辱度

                寅四、精進度

                 卯一、精進自性

                 卯二、趣入修習精進方便

                 卯三、精進差別

                   辰一、正明差別

                     巳一、擐甲精進

                     巳二、攝善法精進

                     巳三、饒益有情精進

                   辰二、發生精進之方便

                     巳一、捨離障礙精進違緣

                       午一、明所治品

                       午二、修斷彼之方便

                     巳二、修積順緣護助資糧

                       午一、發勝解力

                       午二、發堅固力

                       午三、發歡喜力

                       午四、暫止息力

                     巳三、依止二緣發勤精進

                     巳四、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卯四、正修行時應如何修

                 卯五、此等攝義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P318L1∼P318LL1如是了知眾罪侵害。

如是了知精進三種違緣,修習對治。其未生修持,能令生起之順緣,謂勝解力若已生者能令不退之因,謂堅固力修彼業時不欲斷絕者,謂歡喜力更以息捨力勤發精進。若於此理已得善巧,則於精進當發欣樂之力,茲當宣釋。

在了解能障礙精進的三種違緣之後,就該好好修學各別相應的對治法去降伏它們。當精進力尚未生起時,應該先由勝解力引發精進的順緣;已生起精進力後,須靠堅固力維持它不退失;然後由歡喜力攝持,繼續向上修學不退轉;最後由暫止息力策勵精進持久,直到究竟圓滿。如果對這個道理已能得其善巧方便,那麼對精進當如何發起欣樂,下面會繼續說明。

巳三、依止二緣發勤精進

第三發勤精進斷所斷時,如云,「如與慣戰敵,鬥劍於陣前,當避煩惱劍,返擊煩惱敵。如慣戰智者與諸怨敵鬥劍等時,不應專謀害他,當善二事,謂須善避他來擊刺,及返害他。行者亦爾,與煩惱鬥時,一須善防避煩惱來傷自心,二須依止對治更進害他。若不爾者,雖以對治滅除一分煩惱作用,然餘煩惱,則又劫奪一分善法,或令心中起一大罪,損利平均,則諸善行極難生故。

() 依此二緣發起精進

當發起精進力斷除所斷品時,如《入行論》所說:「行者要像一個久經沙場的鬥士,在陣前與慣戰的煩惱敵短兵相接,除了避開被煩惱敵傷害,還要伺機反擊。」一位能征善戰的智者與敵軍對陣時,不能一味地專想傷敵,而是要善巧的做到兩件事:要善於避開敵人的進襲;然後伺機把敵人打倒。修行者與煩惱敵的戰鬥也一樣,先要妥善地防備、保護自己不受傷,還要依止對治法加以還擊、徹底戰勝它。否則,雖然以對治法去除了一分煩惱,然而其他的煩惱又生起來,把原有的善法功德又傷害掉,甚至使我們心中生起更大罪惡,結果一得一失、兩相抵銷,最後什麼都沒有,連善行都不易再生起。

喻如欲修法者,覺以先知為要,唯於了解執為堅實極力尋求此以多聞雖能除遣無知之愚,若不防慎諸餘煩惱,即於爾時染多惡行,致令身心極不調順。又如念云,調伏身心要於多聞,若專重其修不防愚敵,不聞不學正法,即自所受律儀進止之處,亦極愚蒙,則亦恆為眾罪侵害。

譬如在修法前,知道要先聽聞正法、引生定解,因此只是極力把修行重心放在聞法和理解法義上,卻不懂得要小心防護念頭。雖然多聞能對治無知、愚癡,然而卻沒有用正念、正知防護煩惱的侵害,結果隨著煩惱而轉,很容易染犯更多惡行,致使身心極不調順。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人認為調伏身心比多聞重要,而只專注於修習,卻不懂得要防止愚痴;由於不聞、不學正法,以致於受了戒,卻連自己所受律儀的持犯開遮等等都不了解,這樣很容易被眾罪所侵害。

P318LL1∼P319LL1又如臨陣應當了知。

又如臨陣手劍失落,恐被他殺,無間拾取。如是與煩惱鬥時,若失明記取捨進止所緣行相憶念之劍,恐墮惡趣,亦須無間依止正念。如云,「臨陣劍失落,畏怖速拾取,如是落念劍,畏地獄速取。」龍猛菩薩亦說此念極為重要,如云,「大王佛善說,念身為共道,故應勤守念,失念壞諸法。」

就像打仗時,與人搏鬥,如果手中利劍掉落,為了避免被殺,應該馬上撿起劍來。跟煩惱敵戰鬥也一樣,如果丟失了善於取捨之正念寶劍,為了免於墮入惡趣,亦須迅速將正念提起。

如說:「臨陣失劍,就要立刻撿起寶劍,以免被殺;修習善法,一旦忘失對抗煩惱的正念之劍,也要立刻提起正念,以免墮入地獄。」龍樹菩薩也說正念非常重要,如《親友書》說:「大王!如來曾經善為解說過,三乘的共道就是正念,所以我們應該勤護正念,免得忘失正念而壞失一切善法。」

又所念境先以慧別,次乃念取,以念無擇境力故。慧須分別何法者,謂總諸經中所說一切應進止之處,尤以自所受律儀中應取應捨。若能於彼住念正知,其所修法乃能圓滿,若唯於住心所緣修念正知,全無所益。

什麼叫做正念?就是所緣念的境一定是先以智慧來辨別抉擇,然後安住在這個經過正知辨別抉擇的念頭上面,這個念叫正念。因為念的本身並沒有思擇是非取捨的能力。那麼智慧又是辨別抉擇什麼呢?總的來說,所有經論開示的一切應取應捨之處,尤其是自己受持的律儀,應善巧了知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時時秉持正知與正念,精勤於教法之應取應捨,這才是圓滿的修行。如果沒有正知正念的覺察,只是把心念專注在一種所緣上面,那沒有什麼用處。(因為至多不過得定而已)

又如陣中,先必勵力令劍不失,設有所失無間急取,是因實畏所殺,非僅空言故。諸修道者,先恐失落明記取捨所有正念,設有所失無間能修者,亦因心中實畏忘失念時,為罪染著墮惡趣果,非虛言故。

如何精勤地以正知正念對治煩惱?譬如與敵對陣的例子,老將必先護住自己的兵器,萬一有所閃失,一定立刻設法拾取,因為在戰場上失去武器,只有被敵方所殺,這是很真實的情況,不是空話。修道也是一樣,行者亦唯恐把了知取捨的正念正知忘失掉,一旦忘失掉,須當下警覺復將正念正知提起,以避免失念時煩惱趁虛而入,又不自覺地染犯罪惡而墮落惡趣,這不是虛假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