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隨念世尊是說法師,發起恭敬。】 那麼我們對於這個所講說的這個老師,覺得這個就是佛;反過來,佛就是這個老師,我們對他要發起恭敬。這個有什麼關係呢?好像跟前面的修行不太密切一樣。直接就修行來說,這是我們……恭敬這是我們真正進入佛法第一重要的第一環,沒有恭敬,都不行,絕對不行!所以大家注意:你不管任何人,這個如果你要去聽法的話,千萬不要懷著輕慢的心,這輕慢的心對我們是最大的損害,最大的損害!不要說他是個大善知識,你不能輕慢,就是一個普通人,再起碼的人,你要嘛不坐下來聽,聽他,聽他—你就得很恭敬的。因為他這個「人」是有差別的,「法」卻是佛講的,你有多少恭敬心,你就得到多少好處。 所以昨天跟你們講的,這個老比丘得四果那個公案,他這就是什麼啊?專、誠、敬三個字。三個年輕人拿著個皮球,往他頭上打一下,打四下,他就證了四果了,這樣啊!這個是我們所以恭敬第一個重要。那麼,這個地方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特別的理由,就是我們真正要想修圓滿的佛法,什麼是圓滿?佛陀境界才是圓滿,佛陀境界才是圓滿。所以你把說法的師看成佛陀的話,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你恭敬心,不會尋求過失。一尋求過失,真正受害的是尋求的人,不是這個老師,這個我們要了解。向後處處地方都說這個,你有一念尋求別人的心,那個尋求別人的心,就是 (p118) 你一念流落在生死當中受害的地方。 佛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佛例外的或者說,他看不見人家的錯,不是看不見,他總是把人家的錯,轉化成他的功德。欸,人家種種的煩惱,種種的不如理,他引發他的悲心,引發他的智慧。因為他有了人家的不對,他要去救人家,欸,他是這樣的。他一看見人家不對,要找什麼方法去救人家,所以引發他的大智啊!假定你能夠從這個地方著眼的話,那就怕你不分別,現在我們不是,這個是我們必定要認識的。我們學的過程當中,也是如此,我們一定要這樣,這個是對自己的利益。 還有呢,修學佛法,既然都是徹底圓滿的話,你把念這個說法的法師如世尊,於是你的目標加深、擴大,這樣,這個才是你究竟圓滿的榜樣,你不會停止在現在這個階段。對人來說是如此,這也是究竟圓滿的希望的,就步步向上。所以不是說眼前的這個,就不侷限在我們現在所要修的這個圈子裡頭了。最後 【◎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聞如是法,令勝者教,久住於世。】 最後一個呢,對「正法理」,覺得:怎麼樣啊由於聽聞這個法,而使得這個如來的正教,久住在這個世間。那這個為什麼呢?這個又為什麼呢?因為世間的一切的好處都靠佛 (p119) 法,不管世間、出世間,都是靠佛法而來的。這個佛法真正對世間有兩種功效,一個叫增上生,一個叫決定勝;或者叫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眼前的世間的利樂,這個叫增上生,當這個圓滿的時候就是「報土」。當我們初機開始一步步修行的時候,不斷地向上,就是這個。所以如果說要想得到利樂的話,一定要佛法久住世間。然後有佛法久住世間的話,那麼你能夠享受這個佛法;反過來,你能夠推展佛法的話,那麼增長你的功德,而這個最後圓滿的境地,這個就是報土。所以這個東西,必定是自他互相—我們拿世間來說,好像心、物是對待的;實際上,佛法裡邊是相互為緣的,分不開的。要這個好必須要那個,要那個好必須要這個好,這是互相因待的,這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呢,我們平常真正修行,固然是要精、要一,可是目標要廣大圓滿。所以廣大圓滿的這個目標的榜樣是佛,達到圓成的境地是清淨的佛陀,而這個清淨佛陀的果,這是果,下手的因,就是眼前。那個所以我們希望這個佛法久住,不斷地增上,增上的最後的結果是究竟決定勝。所以我們對於這個所聽聞的佛法,一方面自己知下手處,一方面要推展開來,達到究竟圓滿的狀態。人是佛,然後這個境就是這個圓滿的報土,因就是現在,所以第五、第六是這個而言。那麼,這樣一來的話,這個就是圓滿的教法行持者,應該有的開始第一個概念。如果這個概念完整的話—因正,這個果實。 (p120) 這個六條,這個是六想,所以我們要斷器三過、要具六種想。你如果真正的能夠這個做到了以後,你說我們能不成就嗎?當然能成就,當然能成就!到那時候,不要說人家真正教我們,我們一心一意去聽;就是人家跟你開玩笑,他也拿著個皮球,叫你坐在四個角上面,我還找不到這個機會咧,就怕不來!他來找的話,我也證羅漢了。不是嗎?所以這個真正重要的,現在我們主要的就是淨化自己。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