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2022.03.10 課程預習:皈依三寶(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20224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20224d2.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20224d3.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20310d1.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20310/02.php

廣論科判

已一、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發生悉求後世之心 

庚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壬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癸一、正明其境

        癸二、應皈依此之因相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癸一、知功德

          子一、佛功德

          子二、法功德

          子三、僧功德

        癸二、知差別

        癸三、自誓受

        癸四、不言有餘而正皈依

      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辛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P103L1∼P104L1念觀察修∼極為諦實。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ㄧ切晝夜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

有些人認為觀察修是一種分別心,在正式修行的時候是不要思惟觀察的。有這種見解的人,等同自斷積聚資糧、淨除罪障的眾妙法門。我們既已獲得暇滿人身,也準備要好好修行、攝取佛法最真實的心要,就應該了解這個錯誤觀念會變成一個最大的修行障礙。

如果能夠反覆思惟觀察三寶的功德,並恆常如理修持的話,心會隨所修而轉,能修多少,心就轉多少,雖然剛開始的時候比較困難,但若經過不斷串習,日後就能任運而轉。又若能夠經常憶念三寶,希望自己能像所皈依的佛一樣,而能真正發起菩提心的話,等到心清淨、業清淨之後,我們於晝夜都能見到佛。即使到臨終時,不管生起怎麼樣的苦,但是念念都有佛,永遠都不會退失。

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

《三摩地王經》中說:「如果我們想對某事物生起真實的認識,平常就要多多觀察思惟。由於不斷地觀察思惟,心就會很自然的趨向所觀察的事理。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經常隨念佛,恆常修習憶念佛的無量功德和智慧,心自然就跟著相應了,而且在行、住、坐時,都能心住其中,歡喜好樂佛陀的智慧,希望自己將來也能修成無上正等菩提,這就是真正發起超勝的世俗菩提心。」

又說:「以清淨的身語意三業,恆常繫念、讚歎佛陀尊勝的功德,並時時隨順修持佛陀的智慧,如此晝夜心續都是跟世尊相應的,都能親見佛陀。即使身遭病苦或不安,甚至是臨終的死苦,都不會退失念佛的意志,總之,任何的苦受都無法擊倒自己。」

博朵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皈依,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ㄧ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

博朵瓦祖師說:「若能經常不斷的思惟,就能慢慢地增加信心,逐漸清淨相續後,就能在身心上得到佛陀的加持。如果對以上所說的道理,產生了決定的信解,就能真正的至心皈依。如果對於所學都能如法正確的修習,那就是正習學,表示學對了,如此當能成就一切佛法。可嘆眾生對於佛陀的妙智不能了悟,對於佛陀的信心可能還不及一個算命師的占卜。」

又說:「譬如有一位很靈驗的算命師說:『你今年沒有任何災難、諸事吉祥』,這個人一定整年心意安泰。如果算命師說:『你今年災禍連連,這些事該做,那些事千萬不能做』,這個人一定會小心謹慎的遵照辦理,一旦犯忌,則會忐忑不安,老是惦記著,算命師都這麼說了,自己卻沒有依卦行事,擔心會招致損害。

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

同樣的,佛陀也制定了一些戒律,說這些不可以做,那些應該要做,但是我們會把戒律放在心上嗎?如果違背了戒律,我們會忐忑不安嗎?還是,反而自我安慰說:『雖然戒律是這樣訂的,但時代不同了,因為現今時、地的差異,很多內容已經不適用了。應該要如此如此修正……等等』,於是輕率、任意地把佛陀教誡棄置一旁,而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如果我們對佛法的內容不好好去思惟觀察,只是一味隨自己高興,那我們說自己皈依學佛,也只是隨口說說而已。若欲避免前述情形,應該經常向內反觀自心,認真地檢視觀察,這才是最真實不虛的道理。

P104L1∼P105L1故當數數∼共住信解。

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皈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皈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所以,我們應當數數思惟佛寶的功德,隨力勤修,直到由衷引發決定的信解為止。如果對佛陀能生起真正的信心,則對佛所依賴修行的法寶及依教奉行的僧寶,也都能產生同等的信心,這就是修學皈依法門的真正心要。如果沒有這些基礎的話,我們連學佛的第一步就是轉變心意、至心皈依三寶都無法建立的話,更別談其他的修行了。

子二、法功德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法功德,是由恭敬佛的因緣而來。因為尊敬佛陀,憶念佛陀具有的無邊功德,都是由於修道與證滅二諦,而能淨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而自性成佛,所以佛之所以成佛,都是由教證二法乃能生起。(「教」,是指經、律、論等聞思的內容;「證」,是指修證的內容。)如《正攝法經》中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祂們所有無邊的功德,都是從法生起的。從開始聽聞、思惟正法所化現的一切內容,進一步依照教正法的開示修習戒定慧三學,最後證得所有法的內容,亦即以證正法而成辦修行事業。由此可見,法是根本,一切功德從法生出。最初須如實地行持教正法,中期則由教正法而生起證正法,最後依證正法而得圓滿成辦一切功德。」

子三、僧功德

僧功德中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念。《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境,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淨行。」

僧功德

這裡說的僧寶,是指已獲得見道位、或是已經開悟的「聖僧」而言。因為聖僧是由時時憶念正法的功德而生,是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教,如理修行而證得這個聖位,我們從僧寶如理修行這一點來憶念他的功德。《正攝法經》中說:「對於僧伽所具有的功德,應當這樣來憶念。僧伽是以言語宣說正法、身體勵行正法、意念思惟正法;亦即僧伽是以正法作為身語意三業的準則,而能成為證正法的功德田。他不但受持正法、依止正法、供養正法,還善行護持種種佛法事業,成為正法的實踐者。僧伽所行一切都如法,也都能圓滿一切善業;而且自性正直、清淨,具有大悲;他不但成就了悲愍心,還具有遠離世俗的出離心,他的身心恆時趨向白淨善法,常行清淨的梵行。」

癸二、知差別

由知差別而皈依者。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皈依。此中分六

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

() 知差別

由了知三寶的各別特質而行皈依,如《攝抉擇分》中說,先瞭解三寶之間的相互差異,再如理皈依,這可分為六種差別來說明。

第一、相差別:這是以三寶的本體行相來說。現証無上正等正覺的人,這是佛寶相;佛所證得的果,是法寶相;從他聽聞,如理修行佛陀教法的人,是僧寶相。

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

第二、業差別;這是以三寶的作用而言。按照次第來說,佛陀成就以後轉法輪,為弟子開示一切教法,這是佛寶的作用;法能斷除一切煩惱、止息一切痛苦,這是法寶的作用;僧寶以身作則,精進修行,勇猛增長善業,證明正法可修可證,這就是僧寶的作用。

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第三、信解差別:依照前面的次第來說,對於佛寶,我們應先建立親近、承事、供養的信解;對於法寶,應建立唯有真實修學、才能證得所希求內容的信解;對於僧寶的信解,是要對佛寶與法寶,產生了信解之後,大家就能和合的同修共住在一起,建立所謂的「和合僧團」。

P105L1∼P106L1修行差別∼尊教此眾生。」。

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

第四、修行差別:如前面的次第,在行持的時候,應該先對佛寶修供養、承事等正行;對於法寶,應該修習和法相應的正行;對於僧寶,應該修共同受用資財與正法的正行,以資養我們的色身與慧命。

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

第五、隨念差別:就是對三寶的種種功德,一一來做隨念。比如說:「佛是一切功德的資糧田,是堪為皈依供養者……等等。」

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第六、生福差別:這是說依著補特伽羅(眾生)或是依著法,都能產生殊勝的福報。佛寶和僧寶是依補特伽羅為資糧田而生起福報;法寶是以法為資糧田來增長功德。至於所依補特伽羅,佛只有一位,僧伽則有多位。若就僧寶來講,只要有四位以上的僧伽,即是一個僧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