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2022.10.13 課程預習:思惟苦諦(四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21006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21006d2.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21013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21013d2.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21013/02.php

廣論科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癸一、顯示四諦先說苦諦之意趣

          癸二、正修苦諦

            子一、思惟生死總苦

              丑一、思惟八苦

              丑二、思惟六苦

              丑三、思惟三苦

            子二、思維別苦

              丑一、三惡趣苦

              丑二、人苦

              丑三、非天苦

              丑四、天苦

                寅一、欲天三苦

                寅二、上二界粗重苦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辛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己二、彼生起之量

  己三、除遣於此邪執分別

  己四、抉擇能趣解脫道性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思惟宣說五種取蘊總為苦義分五。謂是當成眾苦之器,及依已成眾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壞苦器,是行苦器。於此諸苦當數思惟。其中初者,謂依受此取蘊,能引來生以後眾苦。第二謂依已成之蘊,為老病等之所依止。第三第四,謂彼二苦粗重隨逐能生彼二。第五謂初成取蘊,即便生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為宿惑業他自在轉,是行苦故。於三苦時此當詳說。

八苦中第八個是五取蘊苦。五蘊為色、受、想、行、識,合起來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生命。蘊是聚合的意思。

思惟五取蘊的苦,也有五種:即()當成眾苦之器、()已成眾苦所依之器、()是苦苦器、()是壞苦器、()是行苦器。我們應數數思惟這五種苦。

()當成眾苦之器,是指因受生而得到的這個取蘊身,是產生眾苦的器皿,將引發來生的眾苦。()已成眾苦所依之器,是指現在蘊體已成,而它正是老、病等一切苦的所依處。()苦苦器和()壞苦器,是指它們皆依蘊體而有;因取蘊身為煩惱種子隨逐的影響,而會產生苦苦和壞苦。 ()行苦器。是指一旦完成取蘊,立刻產生行苦的自性。行苦的意思,就是蘊體的一切行為都受往昔的煩惱和業所支配而運轉,不得自在,所以是行苦。

苦苦、壞苦和行苦,在後面講三苦時還會詳細說明。

若於生死取蘊自性,未能發起真實厭離,則其真實求解脫心,無發生處。於諸有情流轉生死,亦無方便能起大悲,故隨轉趣大小何乘,然此意樂極為切要。

如果我們不了解生死輪迴中取蘊的本質是行苦性,就不能夠對這個五取蘊產生絕大的厭離心,也絕不可能真正地生起希求解脫的心;那麼對同樣在生死輪迴中受苦的其他眾生,自然沒有想要拯濟的悲心。所以不管就自利或利他,不論是趣入大乘或小乘,認識苦諦及追求解脫的意樂,是非常重要的。

發生此者,亦隨當從無垢聖語,如量解釋,先正尋求清淨了解。次須長時觀擇修習,引發其心猛利變動。故薄伽梵令知苦諦生死過患,宣說八苦,所有密意,如聖無著極善決擇而為宣釋。

想要發起厭離與希求解脫的心,應該依從無垢經論,首先尋求正確的了解;其次必須長期不斷地觀察修,引發自心猛利的變動,直到轉變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為止。世尊為了讓眾生了解生死輪迴的過患,特別開示了八苦(苦諦的特質),而它所有的密意,宗大師是按照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所作的極其圓滿的抉擇,而作了宣說和解釋。

P162L1〜P163L1如博朵瓦〜令心厭離。

如博朵瓦云,「於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眾苦惱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時,必不能越。我等於此,若起厭離,須斷其生,此須斷因。」當於前說,生老病死等已生眾苦,如是思惟。

如博朵瓦祖師所說:「不論投生在六道中的哪一道,一定都免不了會有病痛、死亡等眾多苦惱。看到有情生病的生病、死掉的死掉,要知道這些痛苦都不是無因生、都不是突然憑空降臨的,而是生死輪迴的本質,它的性就是『生死性』,相就是『生死相』,眾生只要在輪迴當中,就註定要遭受眾苦,無法超越。我們應當從這段話去體會生死的本性是苦,如果因此對生死生起了厭離,就必須要斷除輪迴,也就是必須徹底截斷受生的因,這樣才能得到究竟安樂。」  

對於上述生老病死等已經產生的眾多苦惱,應當按照這樣來思惟。

丑二、思惟六苦

第二思惟六苦者。《親友書釋》宣說七苦,其最後者是別過患,故於此中當思六種。

第二,「思惟六苦」。《親友書釋》中說有七苦,最後一苦是別過患,就是六道中各道個別的過患。此處是以總相來說,所以只談前六苦。

其中無定過患者,謂於生死流轉之時,父母等親,於他生中轉為怨敵,諸怨敵等轉成親屬,如是父轉為子,子轉為父。母轉為妻,妻轉為母等。唯是次第轉流轉,是故全無可憑信處。《親友書》云,「父轉為子母為妻,怨仇眾生轉為親,及其返此而死歿,故於生死全無定。」即現法中亦復轉,互為親怨。如《妙臂經》云,「有時怨敵轉為親,親愛如是亦為怨,如是一類為中庸,即諸中庸復為怨。如是亦復為親愛,具慧了知終莫貪,於親當止愛分別,於心善法安樂住。」如是修習,破於親怨分別黨類而起貪瞋,觀生死法,任何全無安心之處,應起厭離。

六苦是,第一無定過患;第二無飽足過患;第三數數捨身過患;第四數數結生過患;第五數數高下過患;第六無伴過患。

第一、無定過患。是說在輪迴中隨著生死流轉,今世的父母於他世變成了怨敵;今世的怨敵於他世變成了親友。有時候父轉為子,子轉為父,母轉為妻,妻轉為母等等,如此輾轉流轉,沒有一定的親友,也沒有一定的怨敵。所以,生死中根本找不到可以依靠、信任之處。《親友書》中說:「生死流轉當中,父親變為兒子,母親變為妻子,怨仇變為親眷,等到這一生結束,來生會轉變成什麼關係,完全不確定。」不要說來生才會改變關係,即使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看到親轉仇、仇轉親,人與人之間反覆無常的事情。如《妙臂請問經》中說:「有時候怨敵轉為親友,好友之間也會反目,甚至變成陌生人,還有非親非怨的中庸關係,有時也會轉為怨敵、或轉為親愛的人。所以智者應該遠離親怨等分別黨類而生起的貪、瞋,而將心安住在善法上。」我們應該好好去思惟所謂的無定過患,斷除分別親怨而起的貪瞋,觀修生死當中,沒有永恆不變的關係,沒有真實安樂的地方,從而對輪迴產生厭離。

無飽足過患者。如云,「一一曾飲諸乳汁,過於四海於今後,隨異生性流轉者,尚須多飲過於彼。」謂當思惟一一有情,飲母乳酪昔飲幾許,今後若不學解脫道當飲幾何此是略喻,更當思惟生死之中,盛事苦事,無所未經,令心厭離。

第二、無飽足過患。是說眾生的欲望貪念,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也就是不論擁有的再多,也無法感到滿足,永遠會想要更多。《親友書》中說:「我們在過去無數次受生,喝過的母乳比四大海水還多。如果現在不好好修,將來依舊受生漂流,所要喝的母乳遠比以往的總和還多。」想想過去受生的次數,是數也數不盡,喝過的母乳不曉得有多少,如果還不能醒思,不好好修學解脫道的話,到底還須喝幾多?雖然這只是個比喻,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思惟,能夠了解在生死當中,不管是盛事、苦事,我們沒有不經歷過的,而令心真實地發起厭離。

P163L2〜P164L2若謂受樂恆常修習。

若謂受樂令意滿足,然三有樂,任受幾多,非但無飽,後後轉復增長貪愛,由此長夜馳騁生死,經無量劫,受諸至極難忍大苦,然其安樂不及一分。如《親友書》云,「如諸癩人為蟲癢,為安樂故雖近火,然不能息應了知,貪著諸欲亦如是。」

如果以為享受世間安樂可以令人心滿意足,那就錯了。我們對於三有中的安樂,無論享受過多少,不僅從來沒有感覺到滿足,反而會越來越增長貪愛,以致使我們繼續流轉於生死當中,經無量劫,受無量苦,而我們在輪迴中所得的安樂,遠不及在輪迴中所受苦難的百千萬分之一。如《親友書》中所說:「就像痲瘋病人,身上奇癢難耐,為了止癢,寧願用火來燒烤身體,結果身體都灼傷了,皮膚還是癢,而且癢的比原來更甚;貪等欲望也是如此,不但不會停止,反而會增上,永遠沒有飽足的時候。」

《攝波羅蜜多論》云,「獲得此安樂,猶如一日享,多累仍不足,重疾莫過此。」《弟子書》亦云,「豈有百返未經趣,豈有昔未多受樂,未得吉祥如白拂,豈有是事反增貪。豈有昔未多經苦,眾生無欲能飽滿,無有情腹未曾臥,然何生死不離貪。」應如是思。

《攝波羅蜜多論》中說:「我們所獲得的世間安樂,就像每日享用,再多的積累,也仍然不會感到滿足,還有什麼比這種永不飽足的病更嚴重的?」《弟子書》也說:「我們在過去無盡的生死中,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哪有還未曾轉生過百千萬次的呢?從無始以來,哪有什麼安樂未曾享受過?縱如白拂一樣的吉祥圓滿,哪有未曾獲得過?結果反而是貪欲不斷增長,最終墮入惡趣吃盡苦頭。從無始以來,哪有什麼痛苦未曾領教過?多少次追逐貪欲、不知滿足的下場是什麼?在無盡的輪迴中,哪還有未曾做過自己母親的有情?但是在經歷了那麼多的生死之後,為什麼眾生仍然離不開貪欲?」應該好好去思惟。

又如《除憂經》說而思極能厭離,如云,「數於地獄中,所飲諸烊銅,雖大海中水,非有爾許量。生諸犬豕中,所食諸不淨,其量極超過,須彌山王量。又於生死中,由離諸親友,所泣諸淚滴,非海能為器。由互相鬥諍,積所截頭首,如是高聳量,出過梵世間。為蟲極飢虛,所噉諸土糞,於大乳海中,充滿極高盛。」

又應思惟《除憂經》所說的內容,策發起強烈的厭離心,經中說:「過去無數次在地獄中,所喝過的烊銅鐵汁,比海水還要多;投生畜生道為豬犬時,吃下的穢食,量比須彌山還高;在人道中,為了親友分離所流下的淚水,即使以大海為容器也裝不完;在阿修羅道,因戰鬥被砍下的首級,從地面堆到梵天也不夠放。又投生為蟲蛆時,因飢餓而啖食的糞土,足足可以填滿無數個大海。」

如是又如《華嚴經》云,「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於此摧諸欲。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未能承事恆沙佛,未從佛聞如是語。」謂盡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誑,領受無量無義大苦。如前唐捐無量色身,皆當憶念,若後仍不策勵勤修,更當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厭離。

又如《華嚴經》中說:「應當憶念往事!過去無數生為了種種貪欲而虛耗度日,白白遭受許多痛苦;現在應當一心尋求菩提,透過止惡行善的禁戒來摧滅種種貪欲。應當憶念往事!過去無數生為了種種貪欲而虛耗度日,明明值遇過無量無邊諸佛出世,卻因貪著五欲而未曾承事供養、也未能在諸佛跟前聽聞法語,白白浪費暇滿人身。」說明三界盛事都完全是欺誑不實、沒有意義的,為了追求短暫快樂,因此遭受無量眾苦。    

往昔既已虛度了無數寶貴人身,現在應該痛下反省,若再執迷不悟、再不策勵勤修,那麼將來註定要繼續受苦。思惟這些道理之後,應真正發起猛利的厭離。

慬哦瓦云,「覺窩敦巴從無始來,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猶如今日,故須策勵。」又如桑樸瓦云,「此生死中須多仰覆,此於心中實覺不安。」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須勤思惟,縱起亦當恆常修習。

慬哦瓦祖師說:「種敦巴尊者經常教誡我們:無始以來,不管過去受過什麼身,從來沒有像今生這樣,還有機會修習到大乘佛法,一定要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啊!」又如桑樸瓦祖師說:「在生死輪迴當中,一會兒上升到善趣,一會兒下墮到惡趣,一想到在上下輪轉的痛苦,心中委實無法安定踏實啊!」如果尚未生起厭離輪迴的心,就應該精勤地思惟,即便已經生起出離心,也應該繼續不斷地修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