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2023.01.12 課程預習:十二緣起(三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30112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0112d2.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0112d3.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30112/02.php

廣論科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辛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壬一、支分差別 

        壬二、支分略攝

        壬三、幾世圓滿

        壬四、此等攝義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四相當知能引所引。一何為所引,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二以何而引,謂依無明之行。三如何而引,謂於因位識中熏業習氣之理。四所引之義,謂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

針對「能引支」和「所引支」的內涵,可以藉由四個角度(四相),來加以了解。四個角度(四相):即「何為所引」、「以何而引」、「如何而引」、「所引之義」。

何為所引?亦即有哪幾支是所引?

答:從果位識半支,加上名色、六處、觸、受四支,共四支半在所引位。(識分為因位識和果位識,各占半支,前者屬於能引支,後者屬於所引支。)

能引因是以何法而引出所引?

答:依著「無明」所生的「行」支 (所造的業) 而引。

如何而引?

答:引種子的方式,是由「行」支在因位識中透過薰業的習氣而引起作用。

所引的意義為何?

答:「能引支」在因位識中所薰的業習氣,具有感果的功能,如果遇上愛、取、有這三個「能生支」,就能轉成生、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老死等諸果。

亦即在臨終時,「愛」「取」支會依業種子習氣的重、近、串習、先的次序,去滋潤排最前面的業種子,使其成熟感果,產生相續的來生,出生相應的「所引」苦果(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領受眾苦。

三相當知能生所生,一以何而生,謂以愛緣取。二何為所生,謂生老死。三如何而生,謂由行於識,所熏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緣起經釋》中,以生一支為所生支,老死則為彼等過患。

其次,亦可藉由三種相狀來認識「能生支」和「所生支」的內涵。

三種相狀是「以何而生」、「何為所生」、「如何而生」;也就是能生的原因?所生的內容?以及生的方式。

()「能生支」是以何法而生後有的呢?

答:以「愛」為緣而「取」,當愛支的力量發展成更強烈的貪執不捨,就轉為「取」支,成辦後有。「取」支是能生後有的關鍵。

()「能生支」所生的是什麼?

答:「生」和「老死」二支果。

如何從「能生」到「所生」,生的過程為何?

答:生的方式是由「行」在因位識中所薰的業習氣種子,受到「愛」、「取」的數數滋潤,在勢力增長到堪能引發後有時,便引生後「有」。

另外,若按《緣起經釋》的說法,「所生支」只有「生」這一支,「老死」則安立為「生」支所帶來的過患。

由是由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於識熏建惡業習氣,令其堪成三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於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

因此,由業果愚的無明而造作了惡業,當即在因位識中薰建惡業習氣,種下來生在惡趣結生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等諸果的種子。苦因已種,此後以「愛」「取」數數潤發種子,使這一業習氣逐漸增長到具足勢力,則必定在來世的惡趣中感得生與老死。

又由愚無我真實義無明,起欲界攝戒等福行,及上界攝奢摩他等諸不動行,於識熏習妙業習氣,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識乃至其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其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諸善趣中,生起生等。

同樣地,由真實義愚的無明而造作有漏善業,積集了欲界所攝的持戒等福業,或上界所攝的奢摩他等不動業,當即在因位識中薰建妙業習氣,種下來生在欲界或上界善趣結生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等諸果的種子。此後,以「愛」「取」數數滋潤善種子,使識中的妙業習氣逐漸增長到具足勢力,則必定在來世的欲界善趣或上二界中感得生與老死。

如是十二有支,復於煩惱業苦三道,悉皆攝盡。如龍猛菩薩云,「初八九煩惱,二及十為業,餘七者是苦。」

十二緣起的十二有支可以在煩惱()、業、苦三道中盡攝無餘。如龍樹菩薩所說:「第一支無明、第八支愛、第九支取,這三支屬於煩惱()。第二支行、第十支有,這二支是業。其他七支,包括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等,屬於苦。」

P185L1∼P186L1《稻稈經》說善趣惡趣。

《稻稈經》說十二有支攝為四因,謂無明種者,於業田中下識種子,潤以愛水,遂於母胎生名色芽。

《稻稈經》中則說,十二緣起的十二有支可以歸攝為感果四因,即以農人、田地、種子和水,來比喻無明,行,因位識,和愛取;並將母胎中生名色比喻為芽。合起來:農人「無明」在「業田」中播下「因位識」種子,之後以「愛水」潤發,遂在母胎中出生「名色」之苗芽。

壬三、幾世圓滿

第三幾世圓滿者。能引所引支之中間,容有無量劫所間隔,或於二世即能生起無餘世隔。其能生支與所生支二無間隔。速者二生即能圓滿。

第三、幾世圓滿

問:十二因緣,從無明到老死這十二支的生死流轉,需要經歷幾世才能圓滿?

答:快則二生就能圓滿,慢則三生圓滿。

從能引支(無明、行、識),和所引支(名色、六處、觸、受) 這重因果來看,兩者之間,長則可能間隔了無量劫,短則可能今世造的業,由今世的愛、取去滋潤,下一世馬上感果,中間沒有其他世間隔。又如果從能生支(愛、取、有)和所生支(生、老死)這重因果來看,則兩者之間沒有間隔;換句話說,只要具足了能生的愛、取、有三支,就必定生起果報。因此,快則兩世就能圓滿一輪緣起。

如於現法新造天中順生受業,即於現法滿二支半,謂無明行及因位識,臨終以前圓滿愛取及有三支,於當來世圓滿所引四支及半,並圓所生二支分故。

舉例來說,在今世新造了於天道領受果報的善業,也就是今世圓滿了無明、行、因位識 (能引支) 這二支半,又在今世中,以愛、取數數滋潤,到臨終前圓滿了愛、取、有 (能生支) 三支,亦即今世成辦了五支半,則第二世必定生在天道,圓滿所引支的四支半,及所生支的二支。因此,一輪緣起最快能在兩世中圓滿。

遲久亦定不過三生,謂其能生及二所生並三能引各須一生,諸所引支於所生支攝故。能引能生中間,縱為多世間隔,然是其餘緣起之世,非此緣起之世故。此未別算中有之壽。 

又,一輪緣起的完成最多不會超過三世,也就是能生、所生、能引,各須一世來完成,而所引支已含在所生支中,不另作計算。在能引和能生中間,雖然可能會間隔許多世,可是這中間間隔的生死是因其他的緣起而生,並不屬於這一輪緣起。因此,同一輪緣起最遲是經歷三世就能圓滿。還有,此處並沒有特別計算中有的壽量。

如是已生諸果支時,然而全無實作業者,及受果者,補特伽羅之我。

事實上,十二支無論在因位、果位、或是從造因到感果的過程中,並沒有一個實有的造業者「我」、也沒有實有的受果者「我」,根本沒有「我」這個東西在,自始至終只是十二支由前前產生後後輾轉連環的緣起之法。

如前所說從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由不了知生死道理,於彼愚蒙妄執有我,求我安樂,故造三門善不善業仍復流轉。

十二緣起所講的生死流轉,基本上就是如是因感如是果的道理,它是輾轉不斷地從唯法的因支產生唯法的果支,它的運作就是在生死當中不斷地從前面的因支感得後面的果支而已,從頭到尾並沒有一個實有的「我」從此處轉到彼處。由於我們對生死輪迴的道理不了解,而愚昧地妄執其中有我,更因為有這個我,而尋求我的安樂;由此就隨著我執而轉,造集了身、口、意的善、不善業,這也就是繼續流轉生死的原因。

故從三惑起二支業及從彼業出生七苦,復從七苦而起煩惱,又從煩惱如前而轉,故三有輪流轉不息。龍猛菩薩云,「從三出生二,從二而生七,從七復生三,數轉三有輪。」 

因此,從無明、愛、取這三支「惑」(煩惱),生起行、有這二支「業」,又由行、有這二支「業」,產生從識至老死的七支「苦」。在圓滿了一輪緣起之後,又從苦起煩惱,由煩惱造業,從業生苦。由此,周而復始,輾轉不斷地轉三有輪。龍樹菩薩說:「從三煩惱中出生二業,從二業中出生七苦,又從七苦中出生三煩惱,如此數數不間斷地輪轉於三有之中。」

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勝厭離方便。從無量劫造集能引善不善業,異熟未出,對治未壞,今以愛取而為滋養,由此增上,則當漂流善趣惡趣。

十二緣起說明整個生死流轉、循環無窮的相續關係,如果我們能如理思惟十二緣起的內涵,就是引發厭離心的最勝方便。無量劫以來,我們造集了無數能引生死的善、不善業,在因位識中所薰的業習氣也無量無邊。如果不趁著這些種子尚未出生異熟果,快快依法對治、加以摧壞,終有一天會因為愛、取的滋養,使種子發芽形成後有,那麼後世就必定不斷漂流在善、惡趣的輪迴中了。

P186L1∼P187L1諸阿羅漢請為教誨。

諸阿羅漢昔異生時,雖造無數能引之業,然無煩惱解脫生死,若於是理獲決定解,則於煩惱執為怨敵,於滅煩惱能發精進。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著道次第。

阿羅漢往昔還在凡夫位時,雖然也造了無數的能引業,但因他斷除了煩惱這一個能生因,所以能獲得解脫。如果我們對這一道理獲得定解,就會將煩惱執為怨敵,進一步能對滅煩惱發起精進。祖師樸窮瓦於修行時,專門以思惟十二緣起來修心,藉著思惟觀察因緣的流轉與還滅,而寫成了道次第。

 (十二緣起的每一支本身都是後者之因,前者之果,有前前支就必有後後支,因此只要有第一支無明,其他後支都會有,這就叫作流轉次第;若要除果,就得斷因,要滅老死的根本,必須滅除生,要滅生的話,必須消滅有,……一支一支往前推,必須要有斬斷無明的還滅次第,應以此順逆十二緣起的角度思惟修習道次第。)

此復是說,思惟惡趣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下士類。次進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中士類。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為利彼故,願當成佛,學習佛道為大士類。

這也是說,從十二有支流轉惡趣的角度,當思惟要如何逆著從惡趣中還滅,此即是下士所應修的法類。進而從欲求脫離生死的角度,當思惟如何由十二有支流轉於人、天二種善趣,以及如何從二種善趣中還滅的道理,則是中士所應修的法類。更進一步,將自己想要解脫輪迴苦的心,推及到一切如母有情,他們也同樣因十二有支門而流轉在生死苦海,而引發出慈悲心;為拔濟如母有情出離苦海,當發願成就佛道,再依此願心修習大乘佛法、行菩提道,即是上士所修的法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