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3
課程預習:入大乘門(一)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30413d1.php 廣論科判 上士道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上士道 P203L1〜P204L1敬禮至尊〜樂諸世間。」 如是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證解脫息滅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學三學道,能得解脫脫離生死。又此解脫無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斷過及所證德僅是一分,故於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後佛勸發當趣大乘。故具慧者,理從最初即入大乘。如《攝波羅蜜多論》云,「無力引發世間利,畢竟棄捨此二乘,一味利他為性者,應趣佛乘由悲說。」又云,「知樂非樂等如夢,見癡過逼諸眾生,捨棄利他殊勝業,此於自利何精勤。」 正式進入上士道前,首先禮敬已經成就大悲心的殊勝士夫。 如之前依多門中長時修習生死的種種過患,則見三有猶如火坑,無一處可以安住;為欲證得能息滅一切煩惱、痛苦的解脫道,求得涅槃,即以迫切希求解脫之心,策勵自己精進修學戒定慧三學,從而能成辦徹底的斷除輪迴、獲得究竟解脫。這種解脫功德雖然已不會退失,不像有漏善趣,一旦福報窮盡還會退墮,然而即便證了阿羅漢,他所斷的過失和所證的功德都只是一部分;如此,連自利尚非圓滿,由此要利他,也只是少分而已。最終仍須經佛陀放光勸說,策發這些阿羅漢能進一步發菩提心,以進入大乘道行列。因此,真正具慧的行者,理應從一開始就選擇趨入大乘。如《攝波羅蜜多論》所說:「聲聞、緣覺既然無能力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就應徹底捨棄修習二乘之心;如果行者一心想要利他,就該直接趣入以大悲心為體性的大乘道。」又說:「大乘菩薩以智慧觀見輪迴的苦樂猶如夢一般虛幻,了無自性,又看到眾生因無明愚癡之過而受到眾苦逼惱,因此油然生起大悲心,怎麼可能捨棄利他的殊勝事業,反而精勤於追求自利呢?」 如是見諸眾生墮三有海與我相同,盲閉慧眼不辨取捨,履步蹎蹶不能離險,諸有成就佛種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應正理。即前論云,「盲閉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間有佛種,何人不起悲愍心,誰不精勤除其愚。」 如是,看到眾生和自己一樣,也漂墮在三有苦海中,如盲人般沒有慧眼,不知善惡取捨,舉步蹣跚地趨向險道。見此光景,具有大乘種性的菩薩,不悲愍眾生、不積極利他,怎麼說也不合理。如《攝波羅蜜多論》所說:「看到眾生盲無慧目,步履蹎蹶地走向險處,發願要利益眾生的大乘菩薩們,誰還能不起悲心?不努力幫助眾生去除愚癡?」 當知此中,士夫安樂,士夫威德,士夫勝力,謂能擔荷利他重擔,唯緣自利共旁生故。故諸大士本性,謂專一趣注行他利樂,《弟子書》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獲水亦歡飲,士夫此為勤利他,此聖威樂士夫力。日勢乘馬照世遊,地不擇擔負世間,大士無私性亦然,一味利樂諸世間。」 應知,此處所說上士內心希望作的、上士的功德威力、上士的殊勝能力,都是指他能肩負利益眾生的重擔,如果只緣自利,和旁生又有什麼區別?所以,大士夫的本性,即專注於成辦他人的利益、安樂。《弟子書》中說:「無需辛苦地有一點草可以吃,有一點水可以喝,就感到滿足快樂,這是旁生的本性;然而大乘士夫卻不同於此,而是日夜精勤於利他,因此,大士夫能感得第一等的威德、安樂、和力量。如同太陽無私地遍照世界,驅除黑暗;大地平等地承載萬物,無所揀擇;大士夫無私的本性亦是如此,只有一味地利樂世間有情。」 P204L1〜P205L1如是見諸〜而為進退。 如是見諸眾生眾苦逼惱,為利他故而發怱忙,是名士夫亦名聰叡,即前書云,「見世無明煙雲覆,眾生迷墮苦火中,如救頭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聰叡。」 看到眾生被眾苦逼惱,而發起急切救拔眾生的心,日夜奔忙、不辭勞苦,這種人才稱得上是大士夫、也叫智者。如《弟子書》中所形容:「見到眾生被無明黑雲遮蔽慧眼,見到眾生被煩惱迷亂墮入火坑,大乘行者就像自己頭上著火,急急忙忙趕去救度,這種毫不為己而精勤利他者,堪稱為大士夫、大智者。」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能除一切衰惱妙藥,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見聞念觸,悉能長益一切眾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有此大乘可趣入者,當思希哉。我今所得誠為善得,當盡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此如《攝波羅蜜多論》云,「淨慧引發最勝乘,能仁遍智從此出,此是一切世間眼,具足照了如日光。」由種種門觀大乘德,牽引其意起大恭敬,而當趣入。 所以,大乘是出生自他一切利樂的本源、是消除一切煩惱衰損的妙藥、一切智者均從這條大道走向菩提;大乘行者的見、聞、念、觸,都能長養、饒益一切眾生,並在行利他的同時,也能一併成辦自利,無有所缺,具足了廣大的善巧方便。有如此殊勝的大乘法門可以趣入修學,應當思惟:實屬稀有難得。今天,我慶幸自己有此善根因緣,得以聽聞這個妙法,我當竭盡所能趣入大乘。正如《攝波羅蜜多論》中所說:「以清淨的智慧,能引發最殊勝的大乘之道,這是佛陀一切智智的出生處,是一切世間眾生的眼目,如同日光可以破除一切無明、黑暗、愚痴。」我們應由各種角度思惟觀察大乘的功德,以此引發修習意樂和恭敬心,並真正趣入大乘。
由是因緣於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今初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 若要趣入大乘,首先應該知道什麼是能進入大乘之門?關於這點佛陀宣說了二種大乘,即波羅蜜多大乘(顯教)和密咒大乘(密教),此外再沒有其他大乘了。對這二種大乘,不論趣向哪一種,其入門唯一途徑都是發「菩提心」。 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故於最初入大乘數,亦以唯發此心安立,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隨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 在一位行者的心續中,何時能生起菩提心
(此指世俗菩提心),即使沒有其他的功德,也能稱他為大乘行者;相反的,何時捨離了菩提心,即使他具有通達空性等功德,也只是聲聞緣覺乘,而不算大乘行者。對此,許多大乘教典多有宣說,而且透過正理也善能成立。所以,最初進入大乘,唯一是以發起菩提心而安立,後來退出大乘,也唯一是以退失菩提心而判定。因此,是不是大乘行者,完全是隨著有無菩提心而成進退。 P205L1〜P206L1如《入行論》〜故當勤學。 如《入行論》云,「發菩提心刹那後,諸囚繫縛生死獄,然應稱為善逝子。」又云,「今日生佛族,今為諸佛子。」此說發心無間,即為佛子。 如《入行論》中說:「當發起菩提心的刹那,即使是仍被繫縛在生死輪迴中的凡夫,也應該被稱為佛陀之子」。《入行論》中又說:「今天發菩提心,今天就進入佛的家族,成為一切諸佛的真正佛子。」這是說發心之後,立即成為佛子。 《聖彌勒解脫經》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捨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捨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此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 《聖彌勒解脫經》說:「善男子!譬如金剛寶石,縱使它破碎了,卻仍勝過其他一切勝妙的金飾,既不失其原來金剛寶石之名,它昂貴的價值也一樣能去除世間一切貧窮。善男子!同樣的,如果發起了成佛利他的菩提心,就像金剛寶石ㄧ樣珍貴,即使尚未修學殊勝的學處,也仍然超越聲聞、獨覺一切如黃金般的功德,不僅具有菩薩之名,也能遮除一切世間的貧乏。」此說明,縱使未修習六度等殊勝菩薩行,但只要具有菩提心,便可稱為菩薩。 龍猛菩薩云,「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 龍樹菩薩說:「若想解決自己和世間一切有情的苦,需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其之根本在於發堅固如須彌山的菩提心。」 《金剛手灌頂續》云,「諸大菩薩,此極廣大,此最甚深,難可測量,秘密之中最為秘密,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開示諸惡有情。金剛手,汝說此為最極稀有,昔未聞此,此當對何有情宣說。金剛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行密咒行,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若菩提心未圓滿者,此不當入,亦不使彼見曼陀羅,亦不於彼顯示印咒。」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為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 《金剛手灌頂續》中說:「諸位大菩薩!這是非常廣大、甚深、難測、秘密、極密的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該為惡劣的有情公開教授。文殊菩薩問:『金剛手菩薩!您說這最稀有、前所未聞的密法,應該對哪種有情宣講?』金剛手菩薩回答:『文殊菩薩!唯有已經進入菩提心正行而且獲得成就的人,才能聽聞。文殊菩薩!這些能行菩薩行和密咒行的菩薩行者,應該讓他們進入此大智灌頂的陀羅尼咒大曼陀羅。如果菩提心尚未圓滿者,就不應該進入密乘,不應讓他觀看壇城,也不應向他顯示手印和咒語。』 由此可知,法雖然是大乘之法,但僅以「法是大乘法」尚不足以安立「人是大乘人」,最重要的是,這位修行者必須真正發起大菩提心,真正進入大乘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