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廣論原文(含科判連結&目錄)下載

2023.08.31 課程預習學菩薩行(二)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30831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0831d2.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30831/02.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庚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辛一、不修正行不能成佛

      辛二、自未調伏不能調他,故初先當調己

      辛三、最初自所趣行須無錯謬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 

      辛一、必須學習無謬全圓之道  

      辛二、除遣此中邪執

           1.   智者破斥最下邪見之理

           2.   無住涅槃須由智慧方便二道成辦之理

           3.   成佛必須具一切種最勝空性道理

           4.   論中破除唯許智慧一分道理 

      辛三、破斥於彼諍議 

    庚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第二者,如是欲求成佛猶非滿足,應須進趣成佛方便。又此方便須無錯謬,於錯謬道,任何勵力終不生果,如欲搆乳而扯牛角。若雖不錯然不圓滿,縱多勵力亦不生果。猶如種子及水土等,隨缺一緣亦不生芽。故如《修次中篇》云,「若於錯因殷重修習,雖極長時終不能獲所欲得果,譬如從角而搆牛乳。若不修行一切因者,亦不生果,如種子等隨缺一緣,亦不發生芽等果故。故欲得果,當依無錯一切因緣。」

二、僅修智慧或方便二者之一不能成佛 (必須兩者兼具)

只有想成佛的願望是不夠的,還必須進一步趣入成佛方便。這個方便,就是正確的道;如果走錯路,那麼不管多努力,最終也不可能得到菩提果,就如同抓牛角是擠不出牛奶來一樣。又或者沒有修錯,然而因緣不具足,縱然多所努力,也無法生果;就像種子沒有足夠的水、土等任一因緣,就不會發芽一樣。如《修次中篇》所說:「修習錯誤的道,任憑多麼認真、花費多少時間,也無法獲得想要的佛果,猶如妄想從牛角裡擠出牛奶來。如果煞費苦心,卻修習不圓滿的道,那麼即使長久努力,也不能證得所求果位,就像種子缺少水、土任一因緣的配合,就無法發芽一樣。所以想要證得佛果,必須依止無錯謬、能圓滿一切的道。」

若爾何為圓滿無錯因緣耶。如《毘盧遮那現證菩提經》云,「秘密主,一切種智者,從大悲根本生,從菩提心因生,以諸方便而至究竟。」其中大悲如前已說。菩提心者謂世俗勝義二菩提心。方便者謂施等圓滿,是蓮花戒大師所說。

什麼是無錯謬、能圓滿一切的道呢?如《毘盧遮那現證菩提經》說:「金剛手菩薩!一切種智的根本是大悲心;以大悲心所策發的菩提心為因種,透過各種方便來圓滿,才能達到究竟。」此處所說大悲心,已於前述。菩提心則有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二種 ( 簡言之,「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則是在世俗菩提心的攝持下,修習方便後,能現證空性,獲得勝義諦之心。) 方便,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等六度。這是蓮花戒大師所說。

支那堪布等,於如此道顛倒分別。有作是云,「凡是分別,況惡分別,即善分別亦能繫縛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金索繩索皆是繫縛,黑白二雲俱障虛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是故唯有無分別住是成佛道。其施戒等為未能修如是了義愚夫而說,若已獲得如是了義,更修彼行,如王為農,得象求跡。」

(為了成辦圓滿、無錯謬的成佛之因,本論於此先行破除支那和尚等的錯誤觀念。)

支那和尚等所提出的顛倒邪見,主張:「只要是分別,不要說是惡分別,即使是善分別,都是一種執著,而執著正是繫縛有情於生死當中的關鍵,使人無法脫離輪迴。就像無論是金索或繩索,都能用來捆綁;不管是黑雲或白雲,都會遮蔽虛空;無論是被黑狗或白狗咬到都會痛。所以,唯有安住於無分別,沒有任何執著,才是成佛的唯一方法。佛說的布施、持戒等修持,是對那些不懂了義、下劣根器的愚夫說的。如果已經證得了無分別智,還去修習布施、持戒等方便,就好比國王紆尊降貴去做農夫;已經得到大象,還在找大象足跡一樣。」

P248L1∼P248LLl和尚於此∼所成辦故。

和尚於此引八十種讚歎無分別經根據成立。此說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實成佛之道。毀謗世俗,破佛教之心藏。破觀察慧思擇無我真實義故,故亦遠離勝義道理。任何勝進終唯攝於奢摩他品。於此住心執為勝道,是倒見中最下品者。

支那和尚甚至引了八十種讚歎「無分別」的經文作為依據,來證成自己的看法。他們主張,通達了義之後,一切的方便資糧 (布施、持戒等六度萬行) 都不是真實的成佛之道。

宗喀巴大師認為,這種邪說是大誹謗,不僅破壞了世俗諦的一切方便法門,損毀佛陀聖教心要,也等同破除了以觀察慧去思擇無我空性的真義,完全遠離了勝義諦。 (因大乘道最主要的精髓就是福智二翼雙運,不僅要修學勝義諦的智慧資糧,也要修學世俗諦的福德資糧,由菩提心攝持空正見、空正見攝持菩提心,以此修進才能獲得佛果)

如果一心只安住在無分別上,那麼修行進程最多也只是「定」的境界而已。支那和尚他們只承認,安住「無分別」才是唯一勝道,他們執「定」為「慧」,那是最大的錯誤,是所有顛倒見中最差的一種。

蓮花戒大菩薩以淨教理已善破除,宏揚如來所愛善道。然由聖教將近隱沒,能以了義無垢教理,判決正道圓滿扼要,諸善士夫亦盡滅亡。又諸有情多是薄福,雖於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極羸劣,故現仍有輕毀行品持戒等事,於修道時棄捨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又有一類除不毀謗方便而外,見解道理許和尚說而為善哉。又有餘者棄捨觀慧,全不思惟,意許和尚修法為善。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縱許修空,然若說云,「已得無倒空性之義,無謬修習,有修證者,唯當修空,不當更修世俗行品。」或說,「行品不須執為中心,多門修習。」亦與一切聖教相違,唯是違越正理之道。

蓮花戒大師雖然以清淨教理善巧破除了支那和尚等的邪見,並廣宏如來所歡喜的善道,然而到後來,以聖教漸衰、正法慢慢隱沒,能夠通達無垢的了義教理、正確決斷圓滿要道的善知識,也慢慢都示現了圓寂相。加上眾生福薄,雖然對正法仍略具信心,但慧力非常微弱所以至今仍見有人輕易誹謗,說布施、持戒等行品不需要去修持,並於修道時,仍只安住支那和尚所說的無分別而修。另外一些人雖然不誹謗布施、持戒等方便法,可是見解上卻與支那和尚相同,而且還讚歎支那和尚等所說。又有一些人,乾脆捨棄觀察慧,完全不做思惟,承許支那和尚無所思的修法是對的。以上所說這三種人的修法,都不是正確的修空性方式,連邊都沾不上。縱然承許他們是在修空,但若妄稱「已經證得無顛倒空性正見的修行者,他們正確的修證方法,就是只要修空,不必再修其他的世俗行品」;又或者說「雖然要修方便品,但不需執其為修法的中心,不需要去作多門修習」等等,這些說法與聖教意趣完全相違,根本違背了佛教的正理。

以諸大乘人所應成辦,是為無住大般涅槃。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覺悟真實義慧,依勝義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資糧智慧支分之所成辦故。不住寂靜般涅槃者,是由了悟盡所有慧,俗諦道次廣大之道,福德資糧方便支分之所成辦故。

為什麼上述他人的說法與法義相違呢?因為大乘行者所要成辦的事業是「無住涅槃」。(無住涅槃的意思是,透過智慧不住於生死,透過方便不住於寂靜。)之所以能不住於生死,是因為以通達真實義的空性智慧,斷除無明,依照勝義諦的甚深道次,由修智慧分而圓滿了智慧資糧;之所以能不住寂靜涅槃,是由於了悟盡所有性的世間智慧,起大悲心,依著世俗諦的廣大道次,由修習方便分而圓滿了福德資糧的緣故。

P248LL1∼P250Ll如《秘密不可思議經》∼空性為王像。」

如《秘密不可思議經》云,「智慧資糧者,謂能斷除一切煩惱。福德資糧者,謂能長養一切有情。世尊,以是因緣,菩薩摩訶薩當勤修習福智資糧。」聖《虛空庫經》云,「由慧智故而能遍捨一切煩惱。由方便智故而能不捨一切有情。」聖《解深密經》云,「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如《秘密不可思議經》中說:「智慧資糧,能斷除一切煩惱;福德資糧,能長養一切有情。世尊!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菩薩要勤修福德與智慧二資糧。」

《虛空庫經》說:「由於智慧(空正見),才能遍捨一切煩惱;由於方便(菩提心),才能不捨一切有情。」佛在《解深密經》中說:「我從來不會說,經常背棄眾生利益的人,經常違背菩提心願而發起一切廣大行的人,還能成就無上正等菩提。」

《無垢稱經》云,「何為菩薩繫縛解脫?

無方便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若以方便趣向三有是為解脫。

無智慧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若以智慧趣向三有是為解脫。

方便未攝為繫縛,方便所攝為解脫。

慧所未攝方便為縛,慧攝方便是為解脫。」如是廣說。

《無垢稱經》中說:「何謂菩薩繫縛?何謂菩薩解脫?若不具備方便分、不能趣向三有攝持眾生,即是菩薩繫縛;反之,若以方便分進入輪迴中攝持眾生,就是菩薩解脫。如果不具備智慧分、不能攝取三有的話,即是菩薩繫縛;反之,若以智慧分而趣向三有,是為菩薩解脫。簡言之

無方便(菩提心)所攝智慧,就是繫縛(即繫縛於解脫而沉空滯寂)有方便所攝智慧,即是解脫。

無空性慧所攝方便,就是繫縛(繫縛於生死邊而煩惱不斷)有空性慧攝持方便,即是解脫。」經上面有詳細解說方便與智慧當融而為一的道理。

是故欲得佛果,於修道時須依方便智慧二分,離則不成。《伽耶經》云,「諸菩薩道略有二種,何等為二?謂方便智慧。」《祥勝初品》云,「般若波羅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迦葉請問經》云,「迦葉,譬如大臣,所保國王則能成辦一切所作,如是菩薩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攝持,能作一切諸佛事業。」故當修習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種最勝空性。僅以單空,於大乘道全無進趣。

所以,菩薩想要證得佛果,於修道時必須兼備方便分與智慧分,缺一不可。《伽耶經》說:「修學菩薩道的方法略有二種,哪二種?即方便與智慧。」《祥勝初品》說:「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為母親,以善巧方便為父親。」佛在《迦葉請問經》中說:「迦葉!譬如國王得到眾多大臣的擁戴,就能成辦國家之事;菩薩的智慧也要靠方便來攝持,才能成辦一切諸佛事業。」此譬喻中,國王是智慧,大臣是方便。所以,圓滿的修習,必須兼具布施等一切學處的方便及最殊勝之空性智慧;如果單單只有空性智慧,在大乘道上是完全無法有進展的。

《寶頂經》云,「應披慈甲住大悲處,引發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而修靜慮。何等名為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耶?謂不離布施,不離持戒,不離忍辱,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不離方便。」如經廣說。上《續論》中釋此義云,「此諸能畫者,謂施戒忍等,具一切種勝,空性為王像。」

《寶頂經》中說:「菩薩應該披著慈悲鎧甲住在大悲處,為引發具一切種的最勝空性而修習靜慮。什麼叫具一切種最勝空性?就是不離布施、不離持戒、不離忍辱、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不離方便的空性。」經上說得很清楚。《寶頂經續》在解釋上述的內涵時,舉喻說明:「譬如布施、持戒、忍辱等每個學處,分別代表一個畫師,最勝空性代表最後畫出的國王肖像。」

P250L1∼P250LLl謂如有一∼了義之時。

謂如有一善能畫首,不善畫餘,有知畫手不知餘等,集多畫師畫一王像,若缺一師亦不圓滿。國王像者譬如空性,諸畫師者譬如施等。施等方便若有缺少,則同缺頭殘手等像。

由於某位畫師擅長畫頭,但其他部位畫得不好;另一位畫師擅長畫手,不會畫其他部位等等。每人各有所長,把這些畫師集在一塊就能畫出一幅最好的國王肖像,缺少任何一位畫師都不能圓滿。此例中,國王肖像喻為一切種最勝空性,畫師們分別代表布施等各個方便。缺少任何一位畫師,最後只能得到缺頭缺手不完整的畫像。」這說明,菩薩應具足布施等一切方便,而修一切種最勝之空性;又空性最圓滿的內涵,也須經過每一部分─即六度萬行,才能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