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廣論原文(含科判連結&目錄)下載

2023.11.16 課程預習忍辱度(一)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31116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1116d2.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1116d3.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1116d4.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31116/02.php

廣論科判

寅三、忍辱度

  卯一、忍之自性

  卯二、趣入修忍之方便

  卯三、忍之差別

    辰一、耐怨害忍

    辰二、安受苦忍

    辰三、思擇法忍

  卯四、修忍時如何行

  卯五、此等攝義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寅三、忍辱度

忍波羅蜜多分五:一、忍之自性;二趣入修忍之方便;三忍之差別;四修忍時如何行;五此等攝義。  今初

P286L1P286LL1耐他怨害〜莊嚴之具。

卯一、忍之自性

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眾苦,及善安住法思勝解。此等違品亦有三種,初謂瞋恚,次謂瞋恚及怯弱心,三謂不解無其樂欲。

第一、忍之自性 (定義)

什麼叫作忍辱?忍辱有三種: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思擇法忍。

耐怨害忍,就是無論心理上或生理上在遭受他人種種傷害時,能夠忍耐下來,不讓心隨著瞋恨而轉。安受苦忍,是指對自身所產生的痛苦,能夠安然忍受。思擇法忍,是指如法思惟法義得到勝解之後,善巧安住在善法上,忍可於心。

針對這三種忍的違品也有三項:耐怨害忍的相違品是瞋恚,當我們受到他人傷害時,我們會生瞋恚,它會障礙耐怨害忍。安受苦忍的違品,不只是瞋恚,還有怯弱心,即看到痛苦會產生畏縮和退怯,這就是安受苦忍的障礙。思擇法忍的違品,是指因不了解法義,對正法生不起好樂歡喜心,這是思擇法忍的障礙。

圓滿忍辱波羅蜜多者,唯由自心滅除忿等修習圓滿,非為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非能辦故,調伏自心即能成辦所為事故。

要圓滿忍辱波羅蜜多,必須專就自心瞋恚、怨忿、怯弱、不解等違品修習,至其徹底滅盡,就是忍辱圓滿;因此,不必觀待一切有情是否皆已遠離暴惡,因為要使一切眾生調柔心性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能夠調伏自心,徹底盡除瞋恚的現行和種子習氣,那麼忍辱波羅蜜多就成辦了。

《入行論》云,「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敵。以皮覆此地,豈有爾許皮,唯以鞋底皮,如覆一切地。如是諸外物,我不能盡遮,應遮我自心,何須遮諸餘。」

如《入行論》所說:「暴惡的有情如虛空般無量無邊,如何能夠悉數調伏?因此唯有摧破自己內心的瞋恚,那就等於破了一切敵人一樣。譬如為了保護雙足,想要用皮革完全覆蓋在充滿沙石荊棘的土地上,但哪有那麼多皮革?所以只需用一小片皮革做成鞋子,穿在腳上,就等於可以覆蓋整個大地一般。同樣的,我不可能盡除所有能傷害我的外在怨敵,但是我可以向內調伏自心;當心中不再懷有怨懟,就沒有外在怨敵,哪裡還需要費盡心思抵擋外來傷害。」

卯二、趣入修忍之方便

第二趣入修忍之方便者,雖有多門,且當宣說修忍勝利不忍過患。其中勝利如《菩薩地》云,「謂諸菩薩,先於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於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讚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

第二、趣入修忍的方法

修習忍辱的方法雖有很多,然而最先應把握住的是多方思惟修忍之勝利,以及不忍之過患。

修忍之勝利,如《菩薩地》說:「菩薩在修忍辱之前,會先觀察修忍的種種功德,譬如能夠堪忍的眾生,來世很少怨敵,很少和親友乖離,心常喜樂,臨終時無悔,命終以後,往生善趣天界。由於了解修忍的勝利,因此不但自己修忍,也勸他人行忍,還經常讚歎忍辱的功德,看見別人能夠行忍而歡喜慶慰。」

《攝波羅蜜多論》云,「若有棄捨利他意,佛說忍為勝方便,世間圓滿諸善事,由忍救護忿過失。是具力者妙莊嚴,是難行者最勝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眾害由忍除。諸勝丈夫堪忍鎧,惡人粗語箭難透,反成讚歎微妙華,名稱花鬘極悅意。」又云,「忍為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相好飾。」

《攝波羅蜜多論》說:「若菩薩行者因為見有情暴惡而對利他事業生起棄捨的念頭時,佛說忍辱是最殊勝善巧的對治方法。因為世間圓滿的善事(增上生與決定勝),都是靠忍辱來成就,唯有忍能把我們從忿恚的過失中救護出來。忍辱,是成就大雄大力者(佛)的殊勝莊嚴,是難行苦行者最穩靠的力量。忍辱是熄滅瞋火的甘霖妙雨,能去除今生、來世一切禍害。大丈夫只要身披忍辱鎧甲,便能抵擋惡人的粗語利箭而不被傷害,反得大眾讚歎其忍辱之美名,乃至於成就莊嚴佛身報土之花。」又說: 「忍辱是巧妙的工匠,能成就佛陀圓滿色身,造就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的莊嚴身相。」

謂有情邪行不退利他,從能摧壞眾多善根忿恚怨敵而為救護,下劣為害亦能堪忍,是極悅意莊嚴之具。

忍辱,讓菩薩行者在面對暴惡眾生的邪行時,仍然不退失利他心;能從摧壞眾多善根的瞋恚怨敵手中,救護眾生;能忍受眾生下劣惡作的傷害,反成美妙的莊嚴飾品。

P286LL1P288L1諸難行者〜轉輪王位。」

諸難行者破煩惱逼惱最勝之力,能滅害心大火之水,諸暴惡人以邪行箭不能透鎧,微妙色身具金色相,奪諸眾生眼觀意思,是能造此黠慧巧師,以如此等眾多勝利而為讚歎。

被煩惱逼迫的行者,靠著忍辱的力量摧伏煩惱;受瞋火煎熬的眾生,靠著忍辱的甘霖熄滅瞋火。暴劣惡徒的邪行之箭,也無法穿透忍辱鎧甲。佛陀身相金色微妙、莊嚴燦爛,使人目不暫捨,就是靠著忍辱這黠慧的巧師,方能造就出種種上妙的功德而令人讚歎不已。

《入行論》云,「若勵摧忿勃,此現後安樂。」若能恆常修習堪忍不失歡喜,故於現法一切時中常得安樂。於當來世破諸惡趣生妙善趣,畢竟能與決定勝樂,故於現後悉皆安樂。此等勝利皆由忍生,於此因果關係乃至未得堅固猛利定解之時,當勤修學。

《入行論》說:「若能勵力摧伏即將現起的瞋心,今生與來世都會獲得安樂果報。」恆常不斷地修習忍辱,一切時處在法上都能不失歡喜心,不但今生恆處安樂,來生更能免墮惡趣而感生善趣,甚至獲得究竟勝利的果樂,所以說現後皆安樂,這些殊勝利益都來自於忍辱的工夫。如果對忍辱與現後安樂之間的因果關係還沒有得到堅固猛利定解的話,應該要好好去修學。」

瞋恚過患中,不現見之過患者,《入行論》云,「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此是如其聖勇所說錄於《入行》,《曼殊室利遊戲經》說,摧壞百劫所積眾善。《入中論》亦說,「由起剎那忿恚意樂,能摧百劫修習施戒波羅蜜多所集諸善。」

若不能忍,放任瞋恚現起,當造成種種惡業過患。 瞋恚過患,分為無法現見與即可現見二種。                            

(一)               無法現見的過患

如《入行論》說:「用了千劫時間,所累積布施、供養諸佛等一切善行,只要一念瞋心就能破壞所有善業功德。」這是依馬鳴菩薩所說而記錄在《入行論》中的。《曼殊室利遊戲經》則說:「瞋恚能摧壞百劫所累積的眾善。」《入中論》也說:「光是一剎那的瞋心,就足以摧毀百劫修習布施、持戒波羅蜜多等所積之善根。」

須瞋何境者,或說菩薩或說總境,前者與《入中論》所說符合,如云,「由瞋諸佛子,百劫施戒善,剎那能摧壞。」生恚之身者,《入中論釋》說,「菩薩生瞋且壞善根,況非菩薩而瞋菩薩。」境為菩薩隨知不知,見可瞋相隨實不實,悉如前說能壞善根。

瞋恨的對象是誰,才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呢?有些人說,所瞋的對象必須是菩薩;也有些人認為,瞋任何人都算。前者跟《入中論》所說的相符。如說:「對菩薩起瞋心,會使百劫所修布施、持戒等善根,在剎那間摧毀殆盡。」至於生起瞋心的後果是如何呢?《入中論釋》說:「若菩薩瞋菩薩,尚且會摧壞善根,何況非菩薩的凡夫去瞋菩薩?過失一定更嚴重。」總之,不論是否知道所瞋對象是位菩薩,也不論所見的可瞋之相是否真實,都如前面所說,只要對菩薩生起瞋恚心,都會摧壞善根。

總其能壞善根,非是定須瞋恚菩薩,《集學論》云,「聖說一切有教中亦云,諸比丘,見此比丘以一切支禮髮爪塔,發淨心否。如是,大德。諸比丘,隨此覆地下過八萬四千踰繕那乃至金輪,盡其中間所有沙數,則此比丘應受千倍爾許轉輪王位。」

總的來說,不必定須瞋恚菩薩,才能損壞我們的善根。如《集學論》引述戒經《聖說一切有教》的律典中也說,「佛陀問:『諸位比丘!你們看見眼前的這位比丘以五體投地,禮拜佛的髮爪塔,他有沒有發清淨心?』比丘們回答:『是的,世尊。』佛陀又說:『由於他發心清淨,隨他禮拜所覆之地,向下八萬四千由旬,一直到金輪地基,盡其中間所有沙數,以一粒沙代表一世,這位比丘將可受用千倍沙數的轉輪王位之福報。』

P288L1P289L1乃至〜施戒善根。

乃至「具壽鄔波離來世尊所,恭敬合掌安住一面,白世尊言,世尊說此比丘善根如是廣大,世尊,如此善根何能微薄銷滅永盡。鄔波離,若於同梵行所而為瘡患,為瘡患已我則不見有如是福,鄔波離,此大善根由彼微薄銷滅永盡。鄔波離,故於枯樹且不應起損害之心,況於有識之身。」

接著,鄔波離尊者來到世尊面前,恭敬合掌請問:『世尊!您剛才說這位比丘的善根如此廣大,有沒有可能因為什麼緣故,而讓如此廣大的福報變得微薄,甚至永遠消退、滅失掉呢?』佛陀回答:『鄔波離!如果這位比丘對同修起了瞋心,光這一點過失,我就看不到前面說的福報了。鄔波離!再大的善根都會因瞋心而變微薄、消滅、乃至竭盡。因此之故,即便對一棵枯樹尚且不應生起損害心,何況是對有意識的有情?」

壞善根義,有諸智者作如是說,摧壞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遠,先當出生瞋等之果,非後遇緣不自生果,以世間道皆不能斷所斷之種,定不能斷煩惱種故。

至於壞善根的意思,依過去有些智者的解釋,說是摧壞原先善根迅速感果的能力,使得善果成熟的時間延後,而讓瞋恚等惡果先成熟。這並非說將來遇到他緣,之前的善根種子就不會生出善果;因為以普通世間法皆不能斷除一切有漏的種子,至少在見道位以前是不能斷煩惱種子的。( 他宗以此說明,瞋心只能壞善根感果功能,不能斷其種子,以後遇緣,仍然可以生果。)  

然此理不定,如諸異生,以四對治力,淨治不善所獲清淨,雖非斷種,然後遇緣其異熟果定不生故。又已感異熟善不善業,雖非斷種,然後遇緣亦定不生異熟果故。又加行道得頂忍時,未斷邪見及惡趣因不善種子,然遇緣時,亦定不起邪見及惡趣故。

對此,宗大師認為,前說推遲感果功能,固然不錯,唯種子遇緣再生的講法,並不一定。例如凡夫以四力對治,淨除先前所造惡業後獲得清淨,雖不能斷除惡種子,但是種子生果的能力已遭破壞,以後遇緣,也定不生異熟果報。還有,已經感生異熟果報的善、惡業,雖然沒有斷除種子,但將來縱遇他緣,也一定不會生異熟果報。又如果已修至加行道的頂位、忍位時,雖未斷除邪見及惡趣因的不善種子,然而即使遇到任何外緣,也一定不會再生邪見及墮惡趣。

又如前引「諸業於生死隨重。」隨先熟一善不善業,暫遮餘業成熟之位,僅以此義不能立為壞善不善,亦未說故。又異熟暫遠,不能立為壞善根義。若不爾者,應說一切有力不善業,皆壞善根故。故於此中清辯論師如前所說,以四種力淨治不善,及由邪見損害之心摧壞善根,俱如敗種,雖遇助緣而不發芽,後雖遇緣亦不能生果。

前面講過,造業感果的次第,是隨重、近、串習、先的順序而感果。當某個善或不善的業報先成熟時,雖然能暫時遮止其餘業報的成熟時機,但僅從這一點,說暫不感果就是壞善根的話,是不合理的,經典上也沒有這種說法。又延緩異熟暫不感果,並不等於壞善根的意思。否則,豈不是一切有力的惡業都會摧壞善根?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所以清辯論師特別有說:如以四力對治淨除不善以後,這個惡業就不會再感果了;反過來,如果自心已被邪見損害,壞了善根,那麼有善業也不能再感果。此二情況說明,善、惡業的種子雖然都沒有斷除,可是種子生果的能力卻被破壞了,形同敗壞的種子,即使將來匯聚其他助緣,種子也不會發芽。同樣的道理,我們種的善根如果被摧壞了,以後就算遇緣,也不能生果,這才是斷善根真實的意思。

又如前說,雖以四力淨所造罪而得清淨,而與發生上道遲緩無相違義。故有一類,雖壞布施護戒之果圓滿身財,然不能壞修習能捨及能斷心作用等流,後仍易起施戒善根。

如前所說,雖然藉由四力懺悔可以淨除罪業而得清淨 (不會感生這個惡果報),但卻會遲緩將來證道的時間,這跟前說的道理並不相違。所以有一類人,雖然因為瞋心而摧壞布施、持戒之功德,致無法感得圓滿身財受用的果報,但是卻不能壞盡其修習能捨、能斷的等流習氣;到了下一世,布施、持戒的善根還是很容易生起來的。

P289L1P290L2又有一類〜應當修習。

又有一類,雖壞施戒作用等流同類相續,然未能壞發生圓滿身資財等。又有一類如前所說,若不瞋恚授記菩薩,一劫所能圓滿道證,由起瞋心自相續中已有之道,雖不棄捨,然一劫中進道遲緩。

也有一類人,則雖然因為瞋心而破壞布施、持戒等同類造作等流之持續生起,然而卻不能壞其異熟果報,將來還是可以感得圓滿身財受用。還有一類人則如前說,他不是對一位授記的菩薩起瞋心,而是對非授記菩薩起了瞋心,本來以一劫即能圓滿所證之道,卻由於瞋恚,即使沒有棄捨其身心相續中已有之道,但在一劫中修道的進展會變得非常緩慢。

總之如淨不善,非須盡淨一切作用,故壞善根亦非壞盡一切作用,此極重要。唯應依止佛陀聖教,及依教之正理而善思擇,故當善閱經教而善思擇。如是能引極非可愛粗猛異熟,及能滅除餘業所引最極可愛無量異熟,是為非現見之過患。

總而言之,以四力淨除惡業後,並不是盡淨惡業種子的一切作用;相同地,若邪見、瞋心壞了善根,也不是壞盡一切善業的作用,這個概念至為重要。我們唯有依止佛陀聖教,並依教之正理而善加思惟觀察,才能稍解各宗各派論述的意趣所在。所以一定要善閱經典,把握住經教的真義而善巧如理的抉擇。

由此可知,如果不能忍而發瞋心,不僅容易感得極粗猛、不悅意的異熟惡果,而且會滅除於他世出生無量悅意的異熟善果,這都屬於不能忍的非現見過患。

現法過患者,意不調柔,心不靜寂。又諸喜樂,先有失壞後不可得,睡不安眠,心失堅固平等而住。若瞋恚重,雖先恩養忘恩反殺,諸親眷屬厭患棄捨,雖以施攝亦不安住等。

()現世可見之過患

現世即可看到的瞋恚過患:瞋心一起,心中立刻無法寂靜、調柔;失壞原有的喜樂,且於其後不可復得;心浮氣燥、睡不安穩,內心想要保持平等正住,但做不到。一個瞋心重的人,縱對昔日他人的恩養之情,也會忘恩負義,反過來甚且將其殺害;所有親眷都會厭惡並斷絕而去,就算以布施想拉攏他們,也不能將其留駐等。

《入行論》云,「若持瞋箭心,意不受寂靜,喜樂不可得,無眠不堅住。有以財供事,恩給而依止,彼反於瞋恚,恩主行弒害。由瞋親友厭,施攝亦不依,總之有瞋恚,全無安樂住。」

如《入行論》說:「如果心裡持著瞋恚之箭,不但無法感受寂靜平和、毫無喜樂、而且行住坐臥皆不得安穩。有施主來供養財貨,本來是件有恩給的好事,卻由於心生瞋忿,反將恩主殺害。因忿恚親友而導致眾叛親離,即使誘之以利,也沒有人願意與他共處。總之,心有瞋恚,就絕無安樂可言。」

《本生論》亦云,「忿火能壞妙容色,雖飾莊嚴亦無美,縱臥安樂諸臥具,忿箭刺心而受苦。忘失成辦自利益,由忿燒惱趣惡途,失壞名稱及義利,猶如黑月失吉祥。雖諸親友極愛樂,忿墮非理險惡處,心於利害失觀慧,多作乖違心愚迷。由忿串習諸惡業,百年受苦於惡趣,如極損他來復讎,怨敵何有過於此。此忿為內怨,我如是知已,士夫誰能忍,令此張勢力。」此等過患皆從忿起乃至未得决定了解應當修習。

《本生論》也說:「忿怒之火會摧壞殊妙容顏,露出猙獰惡相,雖以妙飾裝扮,也好看不起來;縱然高臥安樂具,卻因忿恨之箭刺在心頭而痛苦不安。原想成辦自己利益,卻因瞋心怒火燒燃而統統忘失掉了,以致墮入惡趣;遍失威望與名利,就像黑月退失吉祥的光華。雖然親友愛護有加,卻因忿怒而常墮入非理之險處,失去辨別善惡的智慧;總是做出乖違道理的蠢事,以致於愚痴迷妄、自害害人。由於瞋恚之習氣嚴重,經常造作惡業,以致於百返惡趣,長時受苦;如果是曾經極度傷害他人而被尋仇,這樣產生的極大仇敵對我們所做最嚴重的傷害,有什麼能超越它呢?就是瞋恚心,這個心裡的內賊。我既了知此一事實,作為一個修行人,怎還能容忍它如此囂張?」思惟這些過患皆由瞋恚所引起,如果對此尚未得到定解,應當要趕緊修習。

P290L2P291L1如《入行論》〜故瞋恚耶。

如《入行論》云,「無如瞋之惡,無如忍難行,故應種種理,殷重修堪忍。」由見勝利過患為先,應以多門勤修堪忍。初句之理由,如《入中論釋》云,「如大海水,非以秤量能定其量,其異熟限亦不能定。故能如是引非愛果,及能害善,除不忍外,更無餘惡最為強盛。」

如《入行論》說:「沒有比瞋恚更罪惡的敵人,沒有比忍辱更難行的學處,因此須依持種種正理,殷重地修習安忍。」由於瞭解了忍辱之功德和瞋恚之過患,應該立刻透過各種方便勤修安忍。這裡第一句話,說「無如瞋之惡」的理由,在《入中論釋》中有說:「譬如大海裡的水,無法以秤來測知其水量;瞋恚的異熟果報也同樣是難以估計啊!所以像瞋心這樣既能引生不悅意的異熟惡果,同時又能摧壞善根,除了瞋恚 (不忍)之外,再沒有比它更厲害的惡力了。」

若僅生最大非愛異熟而不壞善根,則非如此最大惡故。然能雙具引大異熟及壞善根所有惡行,除瞋而外餘尚眾多,謂誹謗因果所有邪見,及謗正法,並於菩薩尊長等所起大輕蔑,生我慢等,如《集學論》應當了知。

如果只是引生不悅意的異熟果報 (即墮惡趣),而沒有壞善根的話,還不算最大惡力,必須同時具備能引生粗重異熟,又兼具摧壞善根的力量才算。除了瞋恚之外,還有其他很多惡行也是,例如誹謗三寶、因果等邪見、誹謗正法、輕蔑菩薩及尊長等殊勝福田、以及我慢等行為,都會帶來嚴重過失,這些內容應從《集學論》中去一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