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9
課程預習:持戒度(二)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31109d2.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31109/02.php 廣論科判 寅二、持戒度
卯一、尸羅自性
卯二、趣入修習尸羅方便 卯三、尸羅差別 辰一、律儀戒 辰二、攝善法戒 辰三、饒益有情戒 卯四、修尸羅時應如何行 卯五、此等攝義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第二趣入修習尸羅方便者。如是發心受學諸行,此即誓辦一切有情,令具正覺尸羅妙莊,應修其義。 第二、趣入修習戒律的方法 既已發心受持菩薩學處,誓願利益一切有情都能具足諸佛最殊勝的戒律莊嚴,當須謹守誓言,好好修習最圓滿的正覺尸羅。 此復自須先生清淨戒力,以自未能清淨尸羅及有虧損當墮惡趣,況云利他,即自利義莫能辦故。故勤利他,當愛尸羅不應緩慢,必須力勵守護防範。 在此之前自己要先認真持守戒律清淨,如果做不到或者戒律有所虧損,一旦墮入惡趣,不要說利他,連自利的機會都沒有。想要努力利益他人,就該毫不鬆懈愛護戒律,小心守護努力防範。 《攝波羅蜜多論》云,「若具正覺戒莊嚴,勤修一切眾生利,先當善淨自尸羅,發起清淨尸羅力。」又云,「毀戒無能辦自力,豈有勢力而利他,故勤善修利他者,於此緩慢非應理。」 《攝波羅蜜多論》中說:「想要具備圓滿正覺的戒莊嚴,並依此勤修利益一切眾生,應當先善淨自己的戒律,發起清淨持戒的力量。」又說:「毀壞戒律,尚且無法利益自己,哪有力量成辦他人之利?所以想要勤修利他的行者,若對持戒之事懈怠馬虎,這是絕對沒道理的!」 如是能令尸羅清淨,依賴於諸進止之處,如制行持。又此隨逐猛利堅固欲守護心,故當久修,未護過失善護勝利,而令發起欲護之心。 要想持戒清淨,必須仰賴佛所制定的戒法以「如制行持」,亦即依照律典,該做的,就「進」,不該做的,即「止」。又,能否如戒進止?要看對於守戒欲樂是否有猛利、堅固之心;而要堅定此一護戒心,必須從長久修習思惟不守戒過患,及護戒勝利,來策發自己持戒清淨的信心。 初者如前論云,「當見猛利大怖畏,可斷雖小亦應斷。」謂由過患深生怖畏,雖於小罪勵力斷除。尸羅障品其粗顯者,謂十不善所有過患,如前已說當思惟之。 不護戒的過失,如《攝波羅蜜多論》說:「應該觀察不護戒的果報極為嚴重,對此生起絕大的怖畏,即使是微小的過失也要斷除,絕不能稍事鬆懈。」平常要多思惟犯戒的禍害,而產生絕大的怖畏,因此連小罪也不敢染犯,務求完全清淨斷除。在所有障礙持戒的逆品中,最粗重而明顯的就是十不善業,這在下士道已經詳細宣說,應當反覆思惟其過患。 其勝利者前亦略說,吉祥勇猛所說者,即前論云,「可愛天物及人財,妙樂妙味天盛事,由戒因生有何奇,當觀佛法皆此生。」又由依此,能令相續輾轉勝進,與諸菩薩大悲性者共同學處,永斷一切惡行種子,得淨妙智。 護戒的勝利,在前面也已大略說過。如馬鳴菩薩在《攝波羅蜜多論》中說:「天界五欲妙樂、人間富貴榮華,種種盛事無非來自守戒的功德,這有什麼好奇怪?當進一步思惟,整個佛法的功德都來自於守戒、護戒,若沒有戒,什麼都談不到。」 由於守戒,不僅能令身心調伏、在善業上輾轉增上,並與具有大悲種性的菩薩一起修學共通的學處,漸漸永斷一切惡行種子,獲得最微妙的淨智。 餘莊嚴具太老太少,若著戴者成譏笑處,非為端嚴。尸羅莊飾,老幼中年任誰具足皆生歡喜,故為第一莊嚴之具。 一般裝飾品如果讓年齡太老、或太小的人佩戴,不適合的話,看起來既不莊嚴,還可能招人譏笑。但是把戒律當成莊嚴的飾品,則不論老、幼、中年哪一種人佩戴起來,可以說人見人愛、歡喜讚歎;因此,戒律才有第一莊嚴具的美名。 諸餘香者,能薰順風非薰逆風是有方限,戒名稱香薰一切方。能除炎熱檀等塗香有違出家,能除煩惱炎熱塗香,於出家者隨順無違。雖同具足出家之相,具戒財者勝出餘人。 一般薰香,只能順著風散發香氣,逆風的話就聞不到;而戒,之所以能稱為戒香,正因為它能遍薰一切方所之故。一般去除熱惱之旃檀等香泥,出家人不可以塗抹;但是能解除煩惱熱的戒香,出家人塗抹再多也不會違背戒律。同樣是出家身,雖然外表和行儀相同,但唯具足戒財者,比別的出家眾要超勝得多。 P283L1∼P283LL1即前論云∼而護戒。」 即前論云,「尸羅能得殊勝道,與諸悲性平等修,清淨勝智以為性,離過第一莊嚴具。遍薰三界悅意香,塗香不違出家眾,行相雖同若具戒,此於人中最超勝。」 如《攝波羅蜜多論》說:「守戒能得殊勝道(大乘道),然後跟大悲種性菩薩共同修學,智慧加上清淨的戒律,才能遠離一切過失,是真正第一微妙的莊嚴飾具。戒香遍薰三界,塗在出家人身上是不違背的。同樣是出了家,如果能夠嚴守戒律,那無疑是出家人中最超勝的。」 又雖未說虛讚邪語,未以勤勇功力積集,所須資財任運而得,不以暴業而令怖畏,然諸眾生悉皆禮敬,非為親屬,先未利彼,初本無識,然諸眾生自然慈愛,足跡之塵亦為天人恭敬頂戴,得者持去供為福田,此諸勝利悉由戒生。 持戒清淨的人,不用說虛偽讚美的假話,也不必費力追求財富,自然成辦所需資財;無須暴力恫嚇使人生畏,眾生自然恭敬禮拜;雖然沒有親屬關係,以前也未曾饒益他們,連不相識的眾生也都對他慈愛欽慕;連他踏過的塵土,都能獲得天人頂戴,將之奉為供養的福田。以上種種勝利都是由於持戒清淨的緣故。 即前論云,「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攝所須諸資具,無怖世人悉敬禮,無功未集得自在。非可說為諸親族,未作利益及除害,先無相識諸眾生,皆禮持戒勝士夫。 如《攝波羅蜜多論》說:「無須阿諛奉承,也無須辛勞積集,自然能攝所需之種種資具。無須暴力威嚇,世人皆自然禮敬。無須費力累積,便得財勢自在。不要說親友、宗族,或者曾經利益過他們的受恩者,連未曾謀面的人,都會尊敬禮讚這位持戒的勝士夫。 足履吉祥諸塵土,頂戴接受諸天人,稽首禮拜得持供,故具尸羅為勝種。」如是智者善為思惟,功德過失應善守護。 凡持戒勝士足跡踏過的塵土,也會變成吉祥供養的福田,受天人頂戴禮拜。所以清淨戒律是最殊勝的根本啊!」真正的智者應該好好思惟守戒的功德及不守戒的過患,小心防護。 即如此論云,「菩薩應護諸尸羅,莫耽自樂而破壞。」又云,「得自在故恆受樂,智讚護戒妙莊嚴,圓滿具足諸學處,極圓無慢依尸羅。」 如《攝波羅蜜多論》說:「菩薩行者要善於守護學處,不要耽著自樂而毀壞尸羅。」又說:「因守戒而得恆常自在快樂,智者稱讚戒律清淨,如同佩戴最珍貴的美妙莊嚴飾品;能圓滿所有學處,又不高舉慢心,就是靠依止戒律的力量。」 又護尸羅非唯為自怖畏惡趣,及唯希望人天盛事,當為安立一切有情於妙尸羅。 守護戒律,不是只為了自己怖畏墮落惡趣,也不只是欲求人天盛事的果報,而是為了安立一切有情也修習戒律,將來都能解脫到彼岸。 即前論云,「若欲安立無邊世,一切有情於淨戒,為利世故修尸羅,說為尸羅到彼岸。非畏惡趣希王位,及願善趣諸圓滿,唯願善護淨尸羅,為利世間而護戒。」 如《攝波羅蜜多論》所說:「為了饒益無量眾生,引導他們安住於淨戒,所以我以身作則、勤修戒律,這才是真正的『尸羅到彼岸』,也就是持戒波羅蜜多。誓願善護戒律清淨,不是怕墮入惡趣,也不是貪圖今生權勢享受,更不是希求來世善趣圓滿受用,唯一原因是為了利益眾生、利益世間,這就是上士的意樂。」 P284L2∼P285L1即前論云∼莫令現起。 第三戒差別分三: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
今初 《菩薩地》說,即是七眾別解脫戒,故若具足別解脫律儀而住菩薩律儀者,或在家品或出家品,所有真實別解脫律儀,及諸共同能斷律儀是律儀戒。 第三、戒之差別 戒有三種,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一、律儀戒 《菩薩地》說,菩薩的律儀戒,即是七眾弟子的別解脫戒
(七眾,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女,以及在家的男女二眾)。此中意趣是指,如果同時具足別解脫律儀及菩薩律儀,不管在家眾或出家眾,其所持守真實別解脫律儀,及其共同之能斷律儀,就是律儀戒。 若非堪為別解脫律儀之身而具菩薩律儀者,謂共別解脫斷除性罪及諸遮罪,隨其所應能斷律儀,是律儀戒。 如果是不堪受別解脫律儀的眾生(如天、龍、非人等),卻有受持菩薩律儀,那麼他還須遵守和別解脫戒共通的能斷律儀,也就是應該斷除性罪及遮罪。亦即,性罪固然不可以犯,遮罪本身,共同的那一部分,也是應該斷除;這個範圍才是菩薩戒中的律儀戒。 攝善法者,謂緣自相續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倍增長。 二、攝善法戒 菩薩萬行,皆能圓滿含攝於六度當中,所以在自相續上面精勤修學六度等善行,讓未生的善心生起,已生的善心不退失,還要繼續增長,這就是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者,謂緣十一種利有情事,如其所應引發彼等現法後法無罪利義。此等廣如《戒品釋》中我已決擇,定應於彼數數參閱。 三、饒益有情戒 《菩薩地》說,饒益有情戒,是指由持戒門中如理成辦十一種利益有情的事,這些事情可以引發有情今生及後世無罪之義利。相關內容可詳見宗大師在《菩薩戒品釋》中所說,須當數數參閱。 故別解脫所制諸戒,是諸出家菩薩律儀學處一分,非離菩薩學處別有。三聚戒中律儀戒者,謂於真實別解脫戒或此共戒而正進止,此於菩薩亦為初要,故當學彼。 在真實別解脫所制定的戒律,就是出家菩薩須持守的內容,不是離開菩薩學處而另有一個單獨的戒律。三聚戒中的律儀戒,是指真實別解脫戒或與此共通的開遮部分,作為如法進、止的準繩,這也是修學菩薩道的初要、基礎部分,一定要認真學習。 《攝抉擇•菩薩地》云,「此三種戒,由律儀戒之所攝持令其和合,若能於此精進守護,亦能精進守護餘二,若有於此不能守護,亦於餘二不能守護。是故若有毀律儀戒,名毀菩薩一切律儀。」 在《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菩薩地》中說:「這三種戒,是由律儀戒所攝,亦即以律儀戒為根本,和合其他二種戒一起攝持。若能精進守護律儀戒,則亦能守護其餘二戒;若不能守護根本戒,別的就不必談了。所以若毀壞律儀戒,等於毀壞了菩薩一切律儀。」 是故若執別解脫律是聲聞律,棄捨此律開遮等制,說另學餘菩薩學處,是未了知菩薩戒學所有扼要,以曾多次說律儀戒,是後二戒所依根本及依處故。 由此可知,如果將別解脫戒執為小乘聲聞戒,任意棄捨戒律開遮,而妄以大乘菩薩另有學處,那是根本不了解菩薩戒學真正之扼要。經論中多次宣說,律儀戒是後二戒的根基及所依處。 律儀戒中最主要者謂斷性罪,攝諸性罪過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說斷除十種不善,故於彼等善護三業,雖等起心莫令現起。 律儀戒最主要功用在斷除性罪,而十不善業為性罪中最粗重者,所以大、小二乘都注重要斷除十不善、好好守護三門,連一剎那的惡念頭也不要讓它生起。 P285L1∼P285LL3《攝波羅蜜多論》∼精勤而行。 《攝波羅蜜多論》云,「不應失此十業道,是生善趣解脫路,住此思惟利眾生,意樂殊勝定有果。應當善護身語意,總之佛說為尸羅,此為攝盡尸羅本,故於此等應善修。」 《攝波羅蜜多論》說:「不要失壞十善業,這是能生到人天善趣,乃至於獲得解脫的要道;應當安住於戒律,思惟如何利益眾生?能有殊勝利他的意樂,必會有圓滿的果報;應當善巧守護身語意,佛所說尸羅,其意即是要善護三業。因此,當以十善戒為一切戒律之根本,必須勤加修習。」 月稱論師於尸羅波羅蜜時,亦說是斷十種不善,《十地》等經多如是說,故先於此如前所說修靜息心,則諸餘戒亦易成辦。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談到持戒波羅蜜多時,也說要斷十不善業,《十地經》也這麼說,祖師、菩薩和經論上都是這麼說,所以我們應先依前面下士道所說修靜息心,並對十黑業修習能斷心 (戒真正講的就是能斷之心),有了基礎後,再漸次開展到其他戒律之修持,就容易成辦了。 第四如何修此等者。謂應具足六種殊勝,及具六種波羅蜜多而正修習。具六波羅蜜多修時,自住尸羅,亦能將他安住尸羅是尸羅施,餘如前說。 第四、如何修習持戒
修學持戒,和前面修學布施一樣,應具足六種殊勝(依殊勝、物殊勝、所為殊勝、善巧方便殊勝、迴向殊勝、清淨殊勝)及含攝六種波羅蜜多而修行。具足六波羅蜜多而修戒者,是指自身能安住戒律,守護尸羅清淨,同時也要攝受他人安住戒律,守護尸羅清淨,這就是施人以戒,是尸羅之施度;其餘五度應可比照類推。 第五此等攝義者。諸行所依謂菩提心,不應失壞漸令增長者,是為趣入戒等諸行所有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損害一切有情。大地以上所持尸羅為所願境,於初發業諸進止處,當從現在至心修學。 第五、此等攝義 菩提心是一切修行之所依,因此修習持戒,不可忘失菩提心,還要想辦法增長菩提心,這才是趣入尸羅以及六度的根本,也是遮止損害一切有情的最勝方便。行者應該以地上菩薩為所願境,學習他們如何圓滿持戒波羅蜜多。將初發業者要修的開、遮、進、止,從現在開始,當成自己努力的目標,至心修學。 特當了知十不善等性遮諸罪,日日多起防護之心,又於自受律儀諸根本罪,尤應勵力數起防護。若如是行於當來世,由其造作等流果力,能以少勞少苦圓滿諸菩薩學處。若今棄捨彼等,則恆常為極重墮罪之所染污,且於多生將不堪學菩薩學處。故當從今精勤而行。
特別是了解了十不善業的性罪及遮罪內容後,要時時刻刻生起防護之心,尤其對自己所受戒律的根本墮罪,更應該要數數防護。懂得善加護持戒律,透過所累積的等流果報,來世自然能以少勞少苦而圓滿菩薩學處。如果今生任意捨戒,不但會長時受到極重墮罪的污染,且將影響未來多生都不能修學菩薩學處,所以今生就要精勤地守護戒律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