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1月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31
 
 
 
 
 

 

第二節 五戒

五戒中分為七項 
1 戒德高勝 2 簡人是非 3 預習發戒 4 歎功問相 5 懺悔清淨 6 作法差別 7 料簡雜相

這個一開頭就講一個戒德高勝,為什麼這個地方又要說一下戒的功德,高勝。這個是兩個內涵,非常殊勝、非常高超。而這個地方特別的有一點,前兩天有一個人問起說:哎呀!這個戒這麼難學,不懂倒還蠻好,懂得了以後還真不敢學,我想很多人有這個經驗,是!不要說我們,歷代的祖師都是這個樣!

我總記得藕益大師,他《臨風中論》上面有一段話,有一次藕益大師在一個廟裡面,看見一個和尚,那個和尚不曉得談什麼?談《大寶積經》,那個和尚就說,啊!我如果早看了《大寶積經》,我和尚就做不成了,為什麼?因為《大寶積經》上面說,這個和尚的條件,要如何如何,做僧如何如何,那個時候他一片糊塗,覺得這個出家好,他就莽莽撞撞的進來了,進來了以後,翻開經一看,這麼難噢!所以他說,我早看見了我不敢出,藕益大師怎麼說?恰恰相反,恰恰相反!我真正早看了以後,我出家才出的成!看得晚,這個出家就出不成。他為什麼這樣說?就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看了以後,才知道這個出家,怎麼樣才是如法如理的去做,所以出成了。否則的話,形式雖然做了沒有用,其次看了經以後,才曉得,啊!像我剛才說的你瞭解了這個內涵以後,別的可以不做,對不起,修行非修不可。

自然,為什麼這麼苦,還要非修行不可?那好嘛!你要的東西全在裡頭,除了這個沒有別的了,我請問你,你要不要?它真正的在這裡,所以真正的經論上面,重要的論,就講行持的,第一個告訴你,這個內涵的殊勝,不這樣做的缺陷,讓你去比吧,比了半天,覺得,對不起!再苦我也要走這個。這個再好,這個大騙子,害我們的不要它,懂不懂這個道理?所以戒德的高勝,有它的這樣的特別的內涵在,反過來說在世間上來說,它並不先講集而先講苦的原因,大家懂不懂?先講原因,講了原因我忙了半天,你跟我講這個,我生活都解決不了,它告訴你這個苦耶!這樣呀!對不起!那我這聽見了先聽聽看,真的苦,那那那我不幹了,我就跟著你走,所以世間的形相,一定告訴你世間的苦,然後出世的形相告訴你,好!懂不懂這個道理?

所以戒德高勝,為什麼要說這一個呢?一方面固然是這個次第的為什麼安排!還有一方面,將來我們修學過程當中,次第是要這樣走進去的,這個我們應該清楚,你照著次第走進去,你必定成功,否則你走錯一步的話,有宿生善根不算,否則的話,我們一定走出毛病,有宿生善根,只要聽人家《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再有宿生善根,抬起頭一看月亮就成佛了,這個,這樣的!所以在這個地方,說了這個大家好笑噢!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們也瞭解一下它這個特點何在?所以這個地方引經上面來說明,啟發我們的信心,啟發我們的尊敬,啟發我們的仰望,這是第一個。

然後這個地方的內涵要告訴我們的什麼呢?告訴我們的,戒法澄清絕獲淨業功遍法界,不是普通的單單善可以得的到的,它內涵特別說這個,你瞭解了這個,不會說,哎呀,那我只要做做好事就行了,那何必去皈依?何必去求戒?你瞭解了以後,你非要去皈依不可!非要去受戒不可!這兩個是絕端不一樣的內涵在,同樣做一件好事情,受了戒以後,這個回報是無量無邊,普通的善是有限,這個才是它戒的真正殊勝的地方。下面會說,因為這個戒德高勝,第二個求戒的時候不像普通的簡人是非,不是別的,不是隨隨便便可以來做的噢!所以它還要看看你夠不夠條件?這第二個叫“簡人是非”,第三個“預習發戒”,因為這個是特別的,所以不是說,到那時候進來就算,事先要預先要瞭解,那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引發這個戒的真正全部的功效。

預發之後還有一個“歎功問相”,妙不可言!這個於是你預發了以後,下面瞭解了,就是瞭解了它的高勝,是非簡別了,然後正規的去練習了,要去求的之前,特別的還告訴你一些內涵,再讚嘆,然後再問,受戒的什麼內涵?下面再懺悔。這個懺悔跟前面那個三歸當中懺悔也不一樣的,前面的三歸當中但講懺悔,這個地方的懺悔叫懺悔清淨。

懺悔!這個地方叫懺悔,叫懺悔清淨,懺悔清淨!這個清淨有它深厚的內涵在,所以同樣所得到的內涵也就不一樣,單單懺悔得到的是翻邪三歸,懺悔清淨得到的是五戒的戒體,功效就完全不一樣。下面再講作法,差別就是要做哪些事情?最後料簡雜相,怕混淆,還要把它每個地方細細的分別說明一下。分七項,好!現在我們看

第一項 戒德高勝

羯磨註云:『經云:有善男女布施滿四天下眾生四事供養、盡於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類通情非情境故也。』 
《業疏釋》云:『初受戒時,已行三施盡眾生界。故財有量不及此也。盡形不盜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財。言不殺者、已施法界有情無畏,即用戒法行己化他、即名法施遍眾生界。財為局狹。集散之法、能開煩惑惱害之門。戒法清澄、故絕斯事。』

這個業疏就解釋羯磨註,這個羯磨本身就是律上面,這個律,換句話這個三藏,這個三藏當中註解都是經律論當中,那麼業疏的解釋,那就是道宣律祖,這個道宣律祖文,我們還是不懂,下面還要元照律師的《濟緣記》來解釋,這一段一口氣念完了再一一解釋。

濟緣釋疏云:

初,還要再解釋它,

『初總示,以初受時、立誓斷惡遍生境故。財、法、無畏施為三施。盡下二別列。不盜不妄取即是施財、不殺無侵惱即施無畏、此二自行令他倣之即法施也。財施濟彼困窮、無畏令他安樂、此二即慈悲也、法施使彼悟即智慧也。三者既備、其勝可知。財下三通結、初句示財施局狹。一不具三施、二不遍生境。集下明財施生過。集則不免貪求、散則寧無取捨、得者則喜、不得則瞋、能開煩惱故不及戒。』

這個是戒德的高勝,現在把它一步一步的解釋。經當中告訴我們,我想這個容易懂,經當中說,有善男善女佈施,佈施就是把自己的錢財去幫助別人,說佈施的內涵滿四天下眾生,哇!拿我們現在來說的話,這個四天下,就算地球吧,地球上面有多少?五十億人口,然後不但是送他一塊錢、一百塊錢,四事供養,古人說的四事,就是說他的生活的全部內容,這個五十億人口的生活的全部內容通通你供養他,這個佈施不得了耶,的確不得了。何況我們的世界上面,以我們信佛的人來說,這個五十億人口當中還有很多出家人對不對?我們說:這個出家人功德很大耶!不是供養一個噢,你樣樣供養他,這麼大!說不定還有很多羅漢,還有菩薩,這樣。

下面說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那持戒的功德一天一夜噢,現在這裡講的什麼戒?五戒,不是八關齋戒,這功德這麼大!為什麼?因為“戒法類通情非情境故也”,別的都有限,它戒法包含的是什麼?情非情境,實際上,拿世間我們來分類,世間是無量無邊的內涵,可是你可以分成功很簡單的歸納起來,不外乎“依”“正”兩樣,依就是無情,我們人所依靠的、滋養的,正就是情,對不對?這個戒法,沒有一樣不包括在裡頭,所以它這麼大。

下面的解釋,這個解釋說初受戒時,為什麼這麼大呢?當你受戒的時候,受戒有個特徵,第一個“要期”,這個受是“誓受”,自己願意的,不是人家強逼你的。因為你自己願意,所以你才有淳重心,這個是有它的特點的,所以這個“誓”本身是有非常強盛的願望,所以要期誓受。第二呢,“遍該生境”。要期誓受就是淳重心,還有這個誓受的話,一定是盡形盡壽,這個盡形盡壽其實已經包括了遍該生境,可是我們為了更容易瞭解起見,所以再加“遍該生境”。

關於這一點今天再解釋一下,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過程一定有三個內涵,我幫你,所以我、你、幫三樣東西,對吧?我害你,怎麼幫法?給錢給你!怎麼害你?打你!是不是都是這樣呀?就是說我這是一個,你是一個,中間所行的法,所以造業過程當中是,事,這個是你這樣,意樂加行,這個是法,究竟,好了。這個重新說一下,事是你,意樂是我,加行究竟,所行的法,是不是這樣?對!現在我造任何業,對每一個人來說,是不是每個人自己自我?自我一生過程當中,一定對我們眼前的一切情非情境,這個情非情境是無量無邊,但是對這個無量無邊的情非情境,對任何一個人來說,不外從你出發,你造的業是你的,我造的業是我的,我們修行就修這個,所以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境是無量無邊的,但是對他個人來說,能對境的每一個人的我,這個是當下的當體一個,而這個當體本身,是在無限的時空當中,造種種的業,現在我盡形,包括了什麼?我所對的境,盡壽包括了所深遠的時,所以盡形壽,是不是已經包括了“遍該生境”在裡頭了?如果說你從它的內涵的深細去看,對不對?有沒有一點遺漏呀?有沒有一點遺漏呀?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照著佛去做,不管外面的境況是如何。總之你不管是,只要你這生命存在,只要在這個時間當中,你一定照著佛去做,所以它實際上,盡形壽有這個內涵在。不過怕不清楚,還對外面的境界來說。那對外面的境界叫遍該生境,不殺,不是說,蟑螂我可以不殺,螞蟻不行,那螞蟻可以不殺,蚊蟲不行,這個不算,這個人對我有好處,我可以;這個人對我有害處,這個我放不下,這個不可以!這個特徵就在這裡。

所以它說,剛一受戒的時候,怎麼辦?已行三施!已經佈施了三施了,為什麼行三施?下面再說,而且呢,盡眾生界,就是盡眾生界,剛才說,不管你從盡形壽來說,還有遍該生境來說,是不是盡眾生界?那麼為什麼行三施,下面會解釋,財!有量的,財施永遠有量的,現在那個盡眾生界,這是無量的噢!所以財絕對不能。

下面呢,盡形不盜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財。言不殺者盡形不盜,如果盡形不盜的話,已施法界有情之財。不殺呢,已施法界有情無畏,然後用這個戒法,行己化他,就是法施,是不是遍法界?所以這個三施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下面還有,財為局狹,財是局限的,狹,而且這個財是集散之法,不但集散之法,還要什麼,開煩惱之門。財,的的確確,錢擺在這地方,你看看那個花花銀子,人人都好看,送出去時,心裡有點痛心,佈施不是這樣,你瞭解了,噢,以前貪,不相應,現在不可以,拿這個來做,內心當中的認識完全不一樣,一個財施,也許為了世間,嘿,這個有功德,我就施一點,所以你有功德,所以施一點,這是什麼?還是貪這個功德而去做,現在你皈依,由皈依而持戒,是瞭解這個痛苦的根源,不可以,捨離它,所以由正知見而策發的,這個內涵也不一樣,正知見是正對治煩惱的,所以它前面這個是開煩惱之門,“戒法清澄”,這兩個根本不一樣,跟前面這個開煩惱門不相應,“故絕斯事”。這個是用《業疏》來解釋《羯磨》。

下面《濟緣》來解釋《業疏》,重說一遍。初總示,上面這個業疏分成功三部份,哪三部份呢?第一個總,第二個別。為什麼叫總?為什麼別呢?總就是整個的講戒,別就是講那個,戒是什麽?五戒,不殺不盜不婬不妄不酒,是分別的來說明。第三個,再下面叫通結,整個的來個結論。也不必把說殺盜婬妄一個一個說,整個的共通的來結論,再說明一下。所以分三部份。

現在我們看總示,“以初受時,立誓斷惡遍生境故”,這個就是我們受戒的時候,受戒的時候要期誓受,斷一切惡,而且所斷的這個對象並不限於每一個境、每一種狀態,而遍法界一切生。小乘的話,遍三千大千世界,大乘的話,遍法界,所以遍生境故。那麼財施無畏施等等,這個就是都是三施,前面解釋已經解釋過了。盡下呢?就是盡形不盜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財,不殺者.. 等等,是別列,分別的一個一個說明,不殺,不妄取是財施,不殺無侵惱是施無畏,那此二自行令他倣傚是法施,就是這樣,說明這個。下面不是財施,上面不是財施叫局,怎麼局呢!財施是濟彼困窮,單單財施,你把財幫忙人家,最多幫忙到解決窮困,這樣。然後實際上這個叫局,現在我這個盡形不盜不殺,不是什麼三施呢!無畏施令他安樂,不殺不是無畏嗎?此二就是慈悲,法施使彼開悟是智慧,現在我這地方是又是慈悲又是智慧,三者既備其勝可知,所以當然不是前面這個財可以比得上的,所以財局,而且有種種的。現在這個不一樣。

再下面“財下三通結,初句示財施局狹,一不具三施,二不遍生境”,這個是容易瞭解的,財施既不具足三個,而且不會遍生境,“集下明財施生過”,這個解釋一下,前面怎麼說呢?集散之法能開煩惑惱害之門,所以說它這個財施有種種過失,集的時候,集是收集起來,收集起來則不免貪求,那是我們賺錢,難免的,這個賺錢生意!做這個事一定跟貪心相應,這樣,散的時候,難免心痛。它怎麼說?寧無取捨,對,就這個樣,然後就算不心痛,我們也想想,這個有功德,多送他一點這個,沒有功德,這個不行,這是平常我們心裡面都在這上面,反正這種事情,一定都是生死雜染之法。還有呢,得者則喜,不得則瞋,能開煩惱,故不及戒,這是特別說明戒德高勝,第一段。

《羯磨註》續云:『論云,由戒故施得清淨也。』

論上面告訴我們,佈施要有戒,這個佈施才真正清淨,沒有戒的話,這個佈施一定不清淨,這個不清淨的佈施,對我們來說是三世怨,三世怨,往往比沒有還要可怕。做壞事,腦筋不好,無錢無勢,做不出大壞事來,有了三世怨,腦筋又好,然後又有勢力,又有錢財,害了,害了!三世怨有兩種:有一種單單佈施錢財的,來世很有錢,佈施智慧的,講了很多道理什麼等等,那還有智慧。如果你沒有戒,不淨化佈施的內涵,下面一世來的時候,這個雜染會跟著來,到那時候的話,有錢、有勢又聰明,造各式各樣的壞事,那害了!現在我們看看世界上面太多這種人,唉,那好可怕!大獨裁者,大的什麼,這些人不曉得害了多少人,傷天害理的事情,那個地獄,不曉得到何年何月出來!一生受一點點好,好的談不了,一百年很快過去,受無量無邊的痛苦,所以說佈施要由戒才能清淨,下面解釋。

《業疏釋》云:『智論云:若不持戒得財施者,多貪不淨、以利求利、惡求多求。故使來世受不淨果、如牛羊豬狗衣食粗惡。若持戒者、既絕惡求、清淨行絕乃至佛果。』

這個上面說的論,就是引那個《智論》,《智論》就是《大智度論》,《大智度論》上說,若不持戒而財施,對不起,這個時候多貪不淨,以利求利,惡求多求,這個容易瞭解的。平常我們往往這個樣,往往這個樣,所以在這裡,我們先不談別的,有很多人,包括我當年也是這樣想,還沒出家要出家之前,心裡想,先賺一筆錢存在銀行裡,然後我去出家去了,這樣。乃至於出了家以後,噢,我先造一這廟,造好了廟,然後去修行去了,我幸好遇見善知識,告訴我這個行不通!當時我還不大相信,現在完全瞭解了,你真正要想修行的話,正知見第一,不要忙這個,你有了正知見,一步跨出去,不要擔心。如果說你還要忙說我先在銀行裡存好了一筆錢,存在銀行裏,你這個修行保證不成功,你有大善根例外,我們根本不瞭解修學佛法真正的內涵,當你弄錢的時候,腦筋裡會不會想到,我為了修行,為了修行,大家想想看,現在大家腦筋裡都說,很多人是這樣的,你幾時為了想修行去賺錢去的?恐怕很少吧!就是這個樣。然後呢,就算你說在事先準備,我來想修行,說要去賺錢,等到你真正賺錢的時候,心裡面想些什麼?這個股票,眼睛瞪的這麼大,然後呢,這個是,是不是這樣?這是什麼?這麼強盛的業力擺在這個心當中,你本來已經散亂了,非常強盛的惡劣,你就被這個強盛的惡劣,心就能夠寧靜的下來嗎?那個時候叫你聽一點經,誒,我忙都忙不過來,要去賺錢。這個不去管它了,結果賺了錢,賺到了擺在銀行裡,又捨不得,虧掉了還想再去撈回來,這世間很膚淺的地方,實際上這個真正重要的,始終在什麼?業,始終在業!所以如果你前面懂得了十二因緣的這個過程當中,現在你這一念當中已經引發了,這非常強盛。現在你瞭解了,你都擋不住,已經再更強盛了,你又有力量擋的住了嗎?這個是我們平常應該正確認識的一點。所以平常我們修行總是覺得,我要弄到什麼情況,才去修行了。這個越弄越差。下面再看,

《濟緣釋疏》云:『前明破戒行施之損,若下次明持戒行施之益。』(已上皆見業疏記卷十)

這個容易,就算你佈施,但是如果說你破了戒,對不起,不大好!然後持戒而且行施,這就對,這就對!關於這一點,在家人尚且如此,這個出家人就要很小心!在座的有很多的,我曉得準備出家,說萬一將來你們準備出家的話,注意噢,說當然有的是大菩薩,那個的確他是護持來的,這個我無限的推崇,了不起!如果自己衡量衡量,不是這樣的話,那出了家以後再去弄錢,說要去供養別人,錯了,出了家以後,拿戒法淨化自己的內涵,自己內心,這個實際上是真正對佛法最有貢獻的,是這個!你一定要照著經論上面,佛菩薩祖師告訴我們的,不要愁沒有吃,只愁不相應,這個《福藏經》上面,這是一部經呀,說得非常清楚,乃至於末法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眾生出了家了,你只要如法行,如來白毫相當中,百千萬分之一的功德,給你們通通吃,永遠吃不完,實際上在我的一生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經歷,你如法行持,絕對沒有餓的道理,到那時候問題就會解決,就怕你不如法,不如法那沒有用,就像契約一樣,定好了,你自己破了,這個不如法,人家當然不能履行!法這是絕對清淨的。第一個,這地方說戒德高勝。

第二項 簡人是非

這個簡人是非,把這個地方念一下,這個比較容易懂。

《羯磨註》云:『當於受戒前、具問遮難。故《善生經》云:汝不盜現前僧物否?於六親所、比丘比丘尼所、行不淨行否?父母師長有病棄去否?殺發菩提心眾生否?』

這個雖然受戒這麼好,可是如果他自己有罪障的話,這一種人不能受,所以事前要看一下,受戒之前具問,一定一一的去問,難就是犯了這種事情,那麼對他不能受,這個遮止的遮,遮就是不行,行不通。引經上面說,第一個盜,盜有一樣東西,眼前僧物,同樣的盜,盜別人的東西,跟盜僧物不一樣,這個以後將來在持犯當中會說明,如果說一個人盜了眼前僧物,那這個罪過之大,不得了!以後不能受戒,還有呢,六親所,如果在家的是六親,對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所行不淨行,這是男女的事情,還有對尊長父母師長有病的時候你不管,還有呢,特別是殺發菩提心眾生,犯了這幾樣東西,那很糟糕,怎麼?下面看

濟緣釋云:『註中四種,乃性重中極重之者,

這個性重當中最嚴重的。

白衣有犯、障戒不發。

在家人如果犯了這個,對不起,受戒決定不能發,本來還有一個叫大妄語,

不列大妄、非彼犯故。

本來還有一個叫大妄語,什麼叫大妄語?就是說我證了果了,這樣,我證了什麼果,我見了什麼,悟了什麼道了,這個叫大妄語,普通在家人這個談不到,可是實際上,說不定現在有很多人還會犯這個毛病,我想這個對我們信佛的人大概不會,倒是外道很多人,莫名其妙,搞這個,這個很可憐!

見病棄去,可攝殺中。』

那麼這個是註解,下面有一行小注。

〈若有遮難者,懺淨可受五戒,唯污尼或污比丘者,已後不許出家〉,

前面有這段遮難,你可以懺悔,懺悔乾淨了以後還是可以受,但是如果你前面犯了罪污那個尼,男性是污尼、女性是污比丘,那這以後絕不可以出家,非常嚴重。

《業疏》云:『如《成論》中,五逆罪、賊住、汙尼、毗尼不許者。是人為惡所汙、能障聖道、故不許出家。若為白衣、得善律儀、不遮修行施慈等善、有世間戒。

那這個解釋一下,這個《成實論》上面說五逆罪,五逆罪就是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羯磨轉法輪身,賊住!賊住也就是說,在家人偷竊出家人的法,或者跑到僧團當中偷收利養,或者是特別看這個盜法等等,下面有個小字等一下,這種情況之下,戒律上面不准許,為什麼?因為這個人造的惡非常嚴重,能障聖道,不過雖然出家是不可以,如果說他受五戒可以,這個受五戒,還要懺悔,前面的小字就是這一個。所以說不遮不影響他,修行佈施慈悲等等,這個是世間戒,世間戒就是五戒,實際上這個差別在哪裡呢?就是說出家一定可以得涅槃的,犯了這種,他再怎麼弄,不可以證得涅槃之果。五戒的話,得人天果報,這個還可以。

準此有過、如文不合。必懺蕩已、二教無違。但業重障深、不發具戒也。』

前面這個過,那是不可以,必須要懺悔乾淨。二教無違,下面有解釋,世教跟出世兩種並不障礙,這樣,不過這種情況之下,它這個罪很重,所以業重障深,不可能啟發他的具戒的戒體。

《濟緣釋》云:『初引文中二、

這個我想我唸下去就行,不一步一步解釋。

初明制出家意。若下明通在家意。且令誘接住善道故。施慈等者布施修慈皆世福故。 準下次義決。雖通五戒必約懺淨為言、有過不懺如註所簡,故云不合。二教即世教與佛制也。恐疑懺淨容可出家、故約深重釋通教意。』(已上皆見業疏記卷十)

這你們自己看一下,前面的解釋瞭解,這就可以,下面有兩個小字,這個要說一說,

〈五逆、賊住、污尼或比丘,皆十三難攝。已後不許出家〉

特別註明,什麼是賊住?沒有受具足戒的人,竊是不照允許的,偷偷入僧中共受利養,這是一種,這是一種,這個並不包括我們,比如在家人到廟裡去,大家說,這個不是,是偷偷的,這樣來,還有盜聽正作羯磨等,這個僧眾作法,一般的狀態當中,這個羯磨這樣,這個我要告訴你們,有的人如果說你們看見過的這樣,比如說現在在國內幾個道場,我曉得,它很如法去做的,淨律寺、圓通寺、南菩陀那幾個地方都是很重要的,他們會做任何很多事情,僧團當中的事情,大家要決定的話,一定羯磨,羯磨的時候通常一定說,先大家聚集,未受具戒則出,那從沙彌開始通通出去,跑到外頭,可以看得見、聽不見的地方,不准聽。那是就如法去做這個內涵,關於這個,今天晚上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