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課程:講說軌理()

時間: 2017/04/25 ()19:00~21:30

班長:駱政廉

副班長:陳贊鴻、謝一秀、杜王平福、黃立理            

課程錄音:

 

 

課程摘要:

一、 前行

讚頌:幸福時刻 https://youtu.be/lmVphSntp5Q

http://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praise/4/485-7-81

立理副班長分享:

什麼是「幸福時刻」呢?

在我的學習歷程中,雖然也不是一開始就得到有如醍醐灌頂的深刻體會,甚至也曾經有疑惑,有許多困難,但重點是我未曾離開;也因為在這個師法友圍繞的環境中,有師長的教導,有同行的策勵,所有的困惑都在不斷的學習、觀察、思惟、在境界上驗證的過程中,逐漸得到解答,一點一滴的成長;這種學習的過程,就像似在大家的善行累積出來的善妙氛圍中,浸潤著,逐漸飽滿、成熟,即使表面上我並不是顯現出歡天喜地的感到某種頓悟的快樂,但我知道我在逐漸成長,一點一滴,持續著這是一種心的覺醒、心的啟動,我很確定,這就是幸福!

 

二、 正行

1. 溫故知新 (廣論 P.21 LL5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 顧著財物謂衣食等。)

杜王副班長:講說的時候,我們會想到為甚麼要說? 該怎麼說? 是用甚麼心態在說?

說法有兩個目的,一是學習、二是利益他人,但總而言之,就是為了得到智慧。透過幫助別人的過程中,體會到我自己就在學習當中,而且不斷持續的淨化自己,用一個學習的心去講說,安立自己的角色就是一根銅線,希望自己能做個媒介,把佛法好好的傳給眾生,因為保持著學習的心態,會恭敬法,感恩佛陀的恩德,是用一種報恩的心來說法。

 

聽聞有五想,講說也有五想,但講說最重要的是要有慈心

同學問: 聽法要起療病想,為什麼說法就不起療病想?

駱班長: 聽聞是安立在我有所不足,所以我要修,要起療病想,以補自己的不足。

而說法者的說法是,我經歷過,因為師長的教導,也在各種境界上思惟過、學習過,所以當說法者看到了聽法者的問題與需求,即使聽法者不能接受,還是能以慈悲心為基礎,希望把所知道的傳達給修習的徒眾,這是慈心。所以聽聞的「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與說法的「於徒眾修習慈心」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層次不同,也可以說是「互利」與「傳承」的概念; 說法者從佛菩薩師長那邊學到了怎麼在境界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感恩佛菩薩的恩德,也希望如此這般的幫助別人,用互相互利的概念去講說,這是傳承的概念。

 

即便是說法,講說與聽聞是一體兩面,聽聞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講說是為了報答我學習到如何解決問題,也把方法告訴別人,幫助他人解決問題。但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我有問題」,我要有病想,才能啟動聽聞而後說法幫助別人。而講說時應具備的五想,要安立在來聽法的人是病人,他有問題需要解決,我自己要好好學習 (病人想),不能做蒙古大夫 (醫想),對於所說的法,就是法藥,我們必須先服用,先受用,才能對他人有幫助 (藥想),而最重要的是以慈心,為了利他而講說。

 

到底講說時,要用甚麼意樂加行呢?

l 應具足: 五想、於徒眾修習慈心

l 應遠離 : 高慢, 疲厭, 讚自, 毀他應斷恐他高勝嫉妬,推延懈怠,數數宣說所生疲厭,讚自功德舉他過失,於法慳悋,顧著財物謂衣食等。

l 應作是念: 為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

 

一秀副班長:

談到講說,最重要的是要修慈心,但修慈心真不容易,舉一個公案,有一位小沙彌跟著一位法師住在一起學習,但這位小沙彌個性調皮,很不好帶,常被告狀。有一天晚上,天氣很冷,這位法師看小沙彌瑟縮著睡覺,但時間太晚了,也沒法兒去領棉被,就把自己的棉被給小沙彌蓋著。隔天一早,出去梳洗回來,看到小沙彌把棉被捲成一坨丟回法師床上,法師見狀,昨晚怕他著涼、慈愛滿滿的一顆心,瞬間崩潰;法師走去大殿做早課的路上,想通了一件事: 「我怕他受凍,想要照顧他的心,我已經做到了,那我在氣甚麼呢? 」這個公案很值得我們思考,心要覺醒,要被啟動,才看得到真正的自己。

 

記得我們在講說過程中,談到講說要不顧名聞利養,我們一起聽聽

南宏師兄的分享: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

有一次班長點名要我上台分享寫善行日記的心得,因為突然被點到,沒準備,一上去想到甚麼就講甚麼,講完一下來,自己覺得怎麼講的不夠好,接下來,班長的課,我完全聽不到了,都進行到下個進度了,我的心還在前面的思緒纏繞。過去的我,總是太care 自己講得好不好,大家聽了是否覺得有趣? 有沒有人稱讚? 我們總是太重視Reputation,會有那麼多的在乎,其實都是過去許多不好的等流習氣所帶來的過患,如果能夠想通,講說是為了我自己的學習,我們所講的話如果別人聽得進去,可以做為別人的參考之用,都是為了利益他人而說,當我已不會在乎別人評價的時候,講說的品質就自然就會進入另一個高度與層次。

 

插播一則今天才發表的善行分享:

文隆師兄分享:

我的小兒子開陽,蠻令人操心的,早上要去上學時常起不來,多半我都得伺候他,直到把他送進學校,我才能去做我的事,開陽在學校的功課也不太理想,通常是倒數幾名,不過他有個優點,就是人緣超級好! 最近因為班上參加全台北市大隊接力賽,他不但主動參與,而且每天都積極的帶著同學練跑以準備比賽。同學在聯絡簿上寫了一些對開陽感謝的話,當然,孩子的改變,我覺得欣慰,但這位同學的「觀功念恩」也很值得肯定,所以我就把這件事寫下來,po在臉書上,而且tag他,希望他的同學也都能看到我對他的鼓勵。 (以下附上原文,供大家參考)

 


2. 本周進度

【應做是念,為令自他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具】。

廣論: P21 LL2  / 手抄: #2 P139 L3 P141 LL2  (音檔: 12B 20:59 ~25 : 56)

駱班長:學法到底是有所求還是無所求? 這要好好辨別清楚,

第一,從次第來看,假如我們心無所求,心不動,那應該在禪定之中;心不動,身口就不會有所行為,心念不動,身語就不會動,但我們都不在禪定之中,所以我們的心理論上應該都在動,其實我們是有所求的,只是自己不知道。

我們為了自他成佛,是不是有所求呢? 從佛法定義來說是有所求,從世間角度來說,可以說有所求,也可以說無所求。想要自他成佛,這是有所求; 成佛的最高境界是歸無所得,所以這個叫無所求,次第上說要從有所求走入無所求

另一個,從定義上來看,有所求是如何求法,無所求是求些什麼,我們往往會弄錯、弄顛倒,我們要好好地學下去,不要用自己的知見來判斷,師父說這有很嚴密的定義,這個嚴密的定義,就是指我們的心理相應的行相,要認得了行相,然後照著去做,那就對了!

 

世間有些人喜歡救濟助人,都說是無所求,但仔細想一下,若心無所求,心早該入定了,凡夫或許多少都有求一個心安與滿足的想法,也並非完全的心無所求吧! 印光大師說因果大有道理,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一般凡夫心中所念的都是果,如果能知道「果」後,找到一個相應的模式,照著去做,才能啟發我們種因,得到想要的結果。所以師父說,要有所求,常常去看結果,找到我們相應的、想要的,慢慢就能啟發我們積極種因,走上自己想到達的境界。

 

【其加行者,謂先沐浴具足潔淨,著鮮淨服,於其清潔悅意處所,坐於座已,若能誦持伏魔真言,《海慧經》說則其周匝百踰繕那,魔羅及其魔眾諸天所不能至,縱使其來亦不能障,故應誦咒。】廣論P.21 LL2~ P.22 L1

把自己身體洗乾淨、衣著打理好,重點是乾淨,可以挑新的衣服,但不是華麗,以示恭敬。為什麼要注意這些外相呢? 心清淨的人,外表行相一定清淨,反之行相清淨者,心不一定清淨,但小乘行者在教導徒眾也是極為要求戒相,因為行相持續清淨,養成習慣,心也就慢慢清淨了。

至於上座後要誦咒,並不是不慈悲,要把魔眾趕走! 因為我們凡夫眾生不是佛,說法時證量不夠,並不是不讓他們聽,要強制趕他們走,而是怕我們凡夫的說法,對魔眾產生損惱,所以要持咒,請魔等先讓一下,這次先給座下這些眾生聽法,等將來我證量夠了,再來攝受你們。大乘佛法,絕不可能捨離慈悲心,所以絕不是要趕走魔眾。

影片:難民律師

https://goo.gl/photos/vjhK5gpvJXStog6P8

這也是個好例子,以欲求的果相,進一步思考並影響平時的行為,而種下正確的因,最終產生好的結果。

 

【次以舒顏,具足審定義理所有喻因至教,而為宣說。】廣論P.22 L2

舒顏是指神采奕奕,因為講法是在自利利他,當然值得神采奕奕; 而且所講的內容是有師承、有傳承的開示,同時要有喻(案例) 說明給大家聽,因為案例容易理解,人一聽,心馬上活潑起來,說法內容就立體起來,心也就容易相應。講說者對於講說的內容還要常常驗證,檢視理路是否正確,是否符順經教,並且在說法時還要常常引經論來證成,以正確傳承的內容利益聽法者。

 

影片:Friends Forev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nVuqfXohxc

我們大家一起在這個師法友的美好環境中共存共榮,也希望我們每一位都成為支持對方、成就彼此的重要力量。

 

三、 結行

回向

願此殊勝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盡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2017.04.25 簡短課摘
 
在讚頌「幸福時刻」的旋律揭開了今晚的學習!不論在工作在生活上都不免有許多憂煩惱人的境界,但是透過學習相信大家都覺得自己越來越歡喜,心快樂地徜徉在幸福的時刻;如何把我們領受的幸福時刻,也能化成能饒益別人的幸福時刻,這就是最近幾堂課我們在學習的「講說軌理」的意涵。

 

這幾堂課我們串習的是說法軌理中的「以何意樂加行而說」,宗大師告訴我們,說法時的意樂要安住在五想:1. 聞法者起病人想2. 於自所起醫想3. 於法起藥想4. 於如來所起善士想5.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除了五想,很重要的是要對於來聽學者要修習慈悲心 -「於徒眾修習慈心」。

 

另外,講說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應遠離高勝嫉妬,推延懈怠,疲厭,讚自, 毀他,於法慳吝,顧著財物;在心念上要這樣安立「為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 安樂資具」,也就是講說是為了讓自己以及他人成佛。

  

「應作是念,為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廣論 P21 LL2,手抄#2  P139 L3- P 140LL1

那麼我們到底是有所求還是無所求呢 ? 師父帶著我們一步步辨別有所求與無所求的「次第」與「定義」。在次第上,是要從有所求走到無所求。師父在開示中告訴我們。我們應該這樣想:「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呀?無非是為了自他成佛。」這個是有所求;而成佛的真正境界是歸無所得,所以這個叫無所求。重點是我們不要拿自己的知見去辨別,因為我們對於正確的知見還沒有充分的理解,所以不清楚有所求是求是如何求法,無所求又是求什麼?這個所求是有嚴密的定義,這個嚴密的定義,就是指「我們的心理相應的行相」。

 

就如同班長告訴我們的,求不求在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們還是凡夫,本質上是要看到結果才願意去做,就像師父說的:「我們凡夫要無所求而求真難哪!」,所以我們應是不斷觀察果相的有所求,要求的不是眼前的名聞利養,而是求無限生命最高的目標-成佛,那麼這些小小的名聞利養就擋不住我們了。

  

意樂具備了以後,應該要做些什麼準備呢?宗大師說要「先沐浴具足潔淨,著鮮淨服」,意思是要無比恭敬,由外在的潔淨對應出心的清淨,也就是由外而內走向清淨。然後要「誦持《伏魔真言》」,為什麼要誦持伏魔真言,是因為我跟聽者都不具量,所以藉由真言來先請其避開,其實心中是萬分的慚愧,祈望未來自己學得更好時,能嘉惠於彼。真正講的時候則要「以舒顏,具足審定義理所有喻因至教,而為宣說」,也就是要神采奕奕、無比歡喜的,用具足師長傳承、內容正確無誤的義理與理路,配合種種容易明白的事例做比喻,最後再引佛的經教印証來宣說。

   

祝福大家因為聽聞及講說軌理的學習,如同「幸福時刻」的歌詞,在無限生命的道路上不僅看到前行的希望,找到永恆的力量,而且心可以自由地飛翔,跟著佛陀及師長一起心跳和呼吸! 

   

下星期因為有不少同學及義工參加禪修營,我們停課一週!下下週見!